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關燈
習禅五 本傳十四 附見五。

     唐相州寒陵山寺釋道昂傳一(靈智)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道哲傳二(道成 靜安) 唐潞州法住寺釋昙榮傳三。

     唐京師弘法寺釋靜琳傳四。

     唐京師弘福寺釋慧斌傳五。

     唐汾州光嚴寺釋志超傳六。

     唐蔚州五台寺釋昙韻傳七。

     唐箕州箕山沙門釋慧思傳八。

     唐并州玄中寺釋道綽傳九(道撫) 唐密州茂勝寺釋明淨傳十(慧融) 唐益州空慧寺釋慧熙傳十一。

     唐綿州大施寺釋世瑜傳十二。

     唐閏州攝山栖霞寺釋智聰傳十三。

     唐蒲州孤介山陷泉寺釋僧徹傳十四。

     釋道昂。

    未詳其氏。

    魏郡人。

    履信标宗風神清徹。

    獨懷異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開悟。

    初投于靈裕法師而出家焉。

    裕神識剛簡氣岸雲霄。

    審量觀能授其明訓。

    昂飲沐清化愛敬親承。

    歲積炎涼齋蹤上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綱領玄宗。

    日照高山此焉收屬。

    講華嚴地論。

    稽洽博詣才辯天垂。

    扣問連環思徹恒理。

    而混斯聲迹撝謙藏用。

    幽贊之功諒拟前傑。

    化物餘景志結西方。

    常願生安養。

    履接成務故道扇漳河。

    鹹蒙惠澤。

    後自知命極預告有緣。

    至八月初當來取别。

    時未測其言也。

    期月既臨。

    一無所患。

    問齋時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爐發異香。

    援引四衆受菩薩戒。

    詞理切要聽者寒心。

    于時七衆圍繞餐承遺味。

    昂舉目高視。

    及見天衆缤紛弦管繁會。

    中有清音遠亮。

    告于衆曰。

    兜率陀天樂音下迎。

    昂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來非願。

    常祈心淨土。

    如何此誠不從遂耶。

    言訖便睹。

    天樂上騰須臾遠滅。

    便見西方香花伎樂充塞如團雲飛湧而來。

    旋環頂上舉衆皆見。

    昂曰。

    大衆好住。

    今西方靈相來迎。

    事須願往。

    言訖但見香爐墜手。

    便于高座端坐而終。

    卒于報應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

    即貞觀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恸觀者如山。

    接捧将殡撿。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會靈章行符鄰聖者。

    何能現斯嘉應哉。

    于斯時也遐迩嗟詠氣結成陰。

    坐既加趺掌文仰現。

    預睹相迹悲慶相臨。

    還送寒陵之山。

    鑿窟處之。

    經春不朽。

    俨然如初。

    自昂道素之聲被于東夏。

    慈潤溫柔德光攸屬。

    嘗養犬一頭兩耳患聾。

    每将自逐減食而施。

    及昂終後便失所在。

    又登講之夜。

    時屬陰暗素無燈燭。

    昂舉掌高示。

    便發異光朗照堂宇。

    大衆睹瑞怪所從來。

    昂曰。

    此光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栖業隆深幽明感應。

    誠不可度也。

    故是道勝高世之人矣。

    時相州有靈智沙門。

    亦裕公弟子也機務亮敏著名當世。

    常為裕之都講。

    辯唱明衷允惬望情。

    加以明解經論。

    每升元席。

    文義弘遠妙思霜霏難問銳指擅步漳邺。

    故使四海望塵俱敦聲教。

    後便忽覺智涯難極法行須依徒設舟航終須舣棹。

    即屏絕章疏更修定業。

    步晷守心懷虛成務。

    乞食頭陀用清靈爽。

    垂行物範光德生焉。

    貞觀八年終于邺下。

    春秋七十有五。

    後諸學行儉約。

    附其塵者衆焉。

     釋道哲。

    姓唐。

    齊郡臨邑人。

    初投颍川明及法師。

    學十地地持。

    為同聽者所揖。

    具戒已後正奉行門。

    又從魏郡希律師禀承四分。

    希亦指南一時盱衡五衆。

    受教博曉将經六載。

    經重筌宗究其文體。

    但為戒慧雖通未懷定業。

    有河内詢禅師。

    衆推不測匠首當今。

    嘉哲至誠傾襟為說。

    一悟真谛霍然大通。

    禅侶相謝解齊登室。

    聞京邑道盛。

    乃步從焉。

    初至住仁覺寺。

    沙門昙遷有知人之譽。

    敬備師禮從受攝論。

    研味至理曉悟其文。

    标拟有方豈惟聲教。

    遂厭辭人世。

    潛于終南之駱谷也。

    山粒難接授受須淨。

    既阙使人。

    遂虛腹累宵。

    欣茲味空有清信士張晖。

    陪從多年請益供奉。

    因暫下山忽逢重雪。

    懸路既擁七日方到。

    哲以雖對食具為無人授。

    守死正念。

    晖披雪至庵。

    彈指覺悟方從定起。

    斯寔謹慎資持為此例矣。

    京師大莊嚴寺以哲素有道聲。

    延住華館。

    初從衆意退居小室。

    一食分衛不受僧利。

    衆益重之。

    盩厔縣民。

    昔以隐居駱谷。

    得信者多。

    相率迎請。

    乃往赴焉。

    營構禅宇立徒策業。

    山俗道侶相從屯赴。

    教以正法訓以律儀。

    野逸是憑聞諸京輔。

    忽一旦謂門人曰。

    無常及矣。

    大衆難見。

    冥目既至長恨何言。

    遂東歸莊嚴。

    訊問名德。

    奄然卒于故房。

    春秋七十二矣。

    即貞觀九年正月也。

    葬于京之西郊。

    長城故人慕仰聲範。

    遂發冢迎柩還歸盩厔。

    行道設齋以從火葬。

    收其餘燼為起塔于城西二裡端正樹側龍岸鄉中。

    列植楊柏行往揖拜。

    然哲迥發天才學不師古。

    撰百識觀門十卷智照自體論六卷大乘聞思論等行世。

    弟子靜安道誠。

    并承習厥宗。

    匡務有叙。

    安掩迹林泉念定存業。

    誠行感玄解謙穆自修。

    包括律部講道時接。

    初住大莊嚴寺。

    以傳業高今征入瑤台匡化于彼。

    餘波潛被盛績京師。

     釋昙榮。

    俗姓張氏。

    定州九門人。

    源南鄧而分派。

    因封而居高陽焉。

    年十九時為書生。

    刻意玄理。

    寄心無地。

    因靈裕法師講華嚴經。

    試往聽之。

    便悟宏範略其诠緻。

    乃投裕焉裕神厲氣清。

    觀榮勤攝遂即度之。

    及受具後專業律宗經餘六載。

    崇履禁科滌暢開結。

    乃更循講肆備聞異部。

    偏行大業故以地持為學先。

    屬周廢二教。

    韬形俗壤。

    雖外同其塵。

    而内服道味。

    及隋再弘佛教。

    不務公名。

    随緣通化曾無執着。

    年登四十務道西遊。

    行至上黨潞城黎城諸山。

    依岩結宇即永潛遁既懿德是充缁素歸仰。

    便開拓柴障廣樹禅坊。

    四遠聞風一期翕至。

    榮形解雄邃稱病設方。

    諸有餐飲鹹歆至澤。

    禮供日隆投告填委。

    以隋末淩亂人百從軍。

    預踐兵饑希全戒德。

    榮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

    事在護持躬當法主。

    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興坐禅念誦。

    僧尼别院故處有四焉。

    緻使五衆煙随百供鱗集。

    日增慶泰歡躍成諠。

    自晉魏韓趙周鄭等邦。

    釋種更新其戒者。

    榮寔其功矣。

    嘗往韓州鄉縣延聖寺。

    立忏悔法。

    刺史風同仁。

    素奉釋門家傳供養。

    送舍利三粒遺行道衆。

    榮年垂八十。

    親率道俗三千人。

    步出野迎路。

    由二十餘裡。

    傧從之盛譽滿當時。

    既達寺中。

    乃告衆曰。

    舍利之德挺變無方。

    若累業有銷請祈可遂。

    乃人人前别置水缽。

    加以香爐通夜苦求。

    至明缽内總獲舍利四百餘粒。

    聲名達于鄉邑。

    縣令懼其聚衆有墜條章。

    怖停其事。

    當夕怪獸鳴其廳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陳悔方從榮法。

    斯德被聖凡。

    皆此之例。

    武德九年夏。

    于潞城交漳村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忽自崩壞。

    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無所損。

    又貞觀七年。

    清信士常凝保等。

    請榮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門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場内見大光明。

    五色間起從上而下。

    中有七佛相好非常。

    語僧定雲。

    我是毗婆屍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

    以汝罪銷故來為證。

    然非本師不與授記。

    如是六佛皆同此詞。

    最後一佛雲。

    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也。

    為汝罪銷故來授記。

    昙榮是汝滅罪良緣。

    于賢劫中名普甯佛。

    汝身器清淨。

    後當作佛。

    名為普明。

    若斯之應現感靈祥。

    信難圖矣。

    後卧疾于床。

    眼中流淚。

    弟子圓宗。

    曰和上生來念慧必無。

    不意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将逼。

    恨更不得為諸七衆洗濯罪累耳。

    宗曰。

    何必至此。

    答曰。

    吾縱不死。

    亦是無用。

    自佛法再興已來。

    未省一度。

    不聽說戒。

    今既病困說欲斯必死矣。

    以貞觀十三年十二月終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旋殡于野外。

    後門徒出其遺骨葬于寺南。

    建塔表之。

    自榮履曆重難而崇尚釋風。

    形器瑰偉過于八尺。

    詞吐溫贍風格遒遠。

    年登不惑斷粒練形。

    常餌守中用省煩累。

    而奉教結淨希見斯人。

    日到僧廚問其監膳。

    必有事染親看翻穢。

    并使食具清淨方始還房。

    自觌名德罕聞斯類。

    又于寺内諸房多結淨地。

    用拟四藥溫煮之所故預沾門序散在諸方。

    鹹承風素免諸宿觸。

    又每歲忏法必具兩儀。

    二篇已下依律清之。

    先使持衣說淨終形立誓然後羯磨随治成人。

    初聚正罪雅依大乘。

    仍令心用理事無著有空身口威儀歸承律撿。

    故自從訓勖奉法無虧。

    皆終諸命報。

    餘因訪道藝行達潞城。

    奉谒清儀具知明略。

    故不敢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