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九

關燈
習禅四 本傳十四 附見二。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僧定傳一。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道林傳二。

     唐京師清禅寺釋法應傳三。

     唐南武州沙門釋智周傳四。

     唐終南山紫蓋沙門釋法藏傳五。

     唐并州大興國寺釋慧超傳六。

     唐台州國清寺釋智晞傳七。

     唐并州義興寺釋智滿傳八。

     唐京師化度寺釋僧邕傳九。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灌頂傳十(智晞 光英)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智璪傳十一。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普明傳十二。

     唐終南山豐德寺釋智藏傳十三。

     唐雍州津梁寺釋法喜傳十四。

     釋僧定。

    丹陽人。

    本學成實。

    博綜有功。

    讨擊既繁便感風疠。

    乃惟曰。

    形異同倫學當徙轍。

    遂屏絕還顧歸宗禅府。

    初栖鐘山林阜獨靜空齋。

    侍者道遊供給左右。

    唯以粳米白粥日進一杯。

    餘則系念相續不愧空景。

    經于數年不涉村邑。

    遊仞定心更增幽績。

    故使門牖重隐吐納自新。

    牆宇崇峻違順斯薄。

    微誠獲應故所苦忽銷。

    緻令身首面目一時圓淨。

    鬓眉并生有逾恒日。

    雖福感所及儀貌倍常。

    而雙眉最濃可長數寸。

    蒼赤通顔乃成奇異。

    定既屬斯靈瑞翹厲晨夕。

    山中多虎蹤迹成蹊。

    本性仁慈來入于室。

    床前庭下惟繁虎迹。

    或禅想乍浮未能安靜。

    便通夜山行無問榛梗猛獸鸷鳥見等同群。

    而定安之若遊城市。

    其含育之感不可類也。

    隋文于西京造寺。

    遠召處之。

    業定之心無庸世務。

    至于受戒師禮畢志岠違。

    預在尊嚴聞便避隐。

    嘗遇傷寒通身蒸熱。

    遂如常跏坐斷食三日。

    沙門保恭道場上首。

    定之徒也。

    親喻令食。

    答曰。

    疾勢将陵。

    命非可保。

    應以法援。

    何用食為。

    便閉口靜坐。

    七日既滿所苦頓痊。

    其立操要心為此類也。

    大業末歲。

    栖南山大和寺。

    群盜來劫。

    定初不怖。

    盜曰。

    豈不聞世間有奴賊耶。

    定曰。

    縱有郎賊。

    吾尚不怖。

    況奴賊耶。

    因剝其衣服曾無吝色。

    至于坐氈将欲挽掣。

    定捉之曰。

    吾仰此度冬。

    卿今将去。

    命必不濟。

    乍斷吾命于此。

    氈不可離吾命也。

    群賊相看便止之。

    以武德七年六月因有少疾。

    跏坐如常。

    不覺已逝。

    春秋八十餘矣。

     釋道林。

    姓李。

    同州郃陽人也。

    年二十五發心出家。

    入太白山結宇深岩路絕登陟。

    木食濟形惟法檢心更無營拯。

    隋開皇之始。

    創啟玄宗。

    敕度七人。

    選窮翹楚。

    有司加訪。

    搜得林焉。

    文皇親命出家苦辭不可。

    乃啟曰。

    貧道聞山林之士往而不返。

    皓然之氣獨結林泉。

    望得連蹤既往。

    故應義絕凡貫。

    陛下大敞法門。

    載清海陸。

    乞以此名遺虛仰者。

    帝曰。

    名實相副其來久矣。

    禅師但隸公府身任山栖。

    林不從乃逃還大白。

    仍宗前業。

    後以事聞奏。

    乃更搜揚仄陋。

    窮岩倒穴。

    方始捉獲。

    而履節無虧。

    敕勞殷重崇敬彌異。

    乃賜香爐等物。

    仍令住馮翊大興國寺。

    經止少時。

    又逃于梁山之陽。

    河崖回曲地稱天固。

    鑿山為窟凝道其中。

    武德七年七月。

    微覺有疾。

    遺誡門侍無越律儀。

    又聞笳吹響空。

    道俗歆會。

    又降異香大如桃棗。

    衆皆拾而供養莫知名目。

    燒發美暢聞者驚心。

    經于三日精氣爽朗跏坐而終。

    停屍七日。

    色相無改。

    即于山栖鑿龛處之。

    衆聚如煙數盈萬計。

    鼓舞而送。

    生死榮焉。

    自林之在道。

    隐括為先。

    從生至終儉約為務。

    女人生染之本。

    偏所誡期。

    故林一生常不親面不為說法。

    不從取食。

    不上房基。

    緻使臨終之前有來問疾者。

    林隔障潛知。

    遙止之不令面對。

    斯行潔通幽故也。

    而慈濟生靈深護物性。

    蚤虱之屬任其遊行。

    每徐徐舉衣。

    恐其驚走。

    斯仁育之量。

    殆難嗣矣。

     釋法應。

    姓王氏。

    東越會稽人。

    生自孩孺性度沉默。

    随住緣想幽思難移。

    弱冠出家。

    事沙門昙崇。

    學宗禅業。

    見于别傳。

    時值周初定門初辟。

    奉法履行。

    亘道相趨。

    應于門學殊為稱首。

    後逢周禍避迹終南。

    飯衣松蘿潛形六載。

    專修念慧用祛夙罪。

    精厲所及法門彌淨。

    心用攸厝妄境斯澄。

    屢感虎狼蹲踞廬側。

    或入門内似有相因。

    應素體生緣。

    又閑禅病。

    對猶家犬。

    為受三歸。

    自爾馴狎更繁其類。

    隋開入度。

    還事崇公。

    定業既深偏蒙印可。

    徒衆五百并委維持。

    教授獎擢允開衆望。

    開皇十二年。

    有敕令搜簡三學業長者。

    海内通化崇于禅府。

    選得二十五人。

    其中行解高者。

    應為其長。

    敕城内别置五衆。

    各使一人曉夜教習。

    應領徒三百。

    于實際寺相續傳業。

    四事供養并出有司。

    聲聞惟遠。

    下敕賜帛三百段。

    仍用造經一藏。

    親躬受持。

    以武德初年素無所患。

    雲吾今将逝。

    已有香華見迎。

    言已卒于清禅寺。

    春秋八十矣。

     釋智周。

    字圓朗。

    姓趙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有晉過江居于婁縣之曲阜也。

    然其神用超邈彰于青绮。

    小學年中違親許道。

    師事法流水寺滔法師。

    為力生也。

    滔乃吳國冠冕。

    釋門梁棟。

    周服勤左右分陰請業。

    受具之後志在博聞。

    時大莊嚴[目*爵]法師者。

    義府經笥道映雄伯。

    負帙淹留專功一紀。

    究盡端涯更同寒水。

    自金陵失禦。

    安步東歸。

    本住伽藍開弘四實。

    學侶同萃言晤成群。

    但久厭城傍早狎丘壑。

    遂超然高舉。

    晦迹于馬鞍山慧聚寺。

    仁智斯合終焉不渝。

    而止水緻鑒問道彌結。

    舊齒晚秀鹹請出山濟益道俗不拘小節。

    乃又從之。

    橫經者溢坐。

    杖氣者泥首。

    炎德既銷僧徒莫聚。

    乃翻飛舊谷。

    又遭土崩瓜剖。

    順時違難泛然無系。

    寂動斯亡。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遘疾。

    終于大萊城南武州刺史薛仕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二十日。

    賊退途靜。

    弟子法度等。

    奉迎神柩歸于本山。

    當時人物凋疏茔隧未理。

    以貞觀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滿等。

    于寺之西嶺改設圓墳。

    惟周風情閑澹識悟淹遠。

    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量包山海調逸煙霞。

    得喪一心慈恻萬類。

    窮通不易其慮。

    喜愠不形于色。

    崇尚先達提獎後進。

    道俗聞望鹹取則焉。

    加以笃愛蟲篆尤工草隸。

    傍觀圖史大善篇什。

    與兄寶愛俱沐法流。

    陳氏二方俱馳聲績。

    講成論小招提玄章涅槃大品等。

    各十餘遍。

    兼造殿閣。

    門廊周匝壯麗當陽。

    彌勒丈六夾纻并諸侍衛。

    又晉司空何充所造七龛泥象。

    年代綿遠聖儀毀落。

    乃迎還流水。

    漆布丹青雕缋绮華。

    允開信表法。

    回向寺釋道恭曰。

    餘以擁腫拳曲不中規繩。

    而匠石辍斤忽垂顧眄。

    賞激流連殆逾三紀。

    披雲對月。

    賦曹陸之詩。

    跂石班荊。

    辯肇融之論。

    故人安在。

    仰孤帳而荒涼。

    景行不追。

    望長松而咽絕。

    懼陵谷易遷竹素難久。

    托徽猷于貞绀。

    揚清塵于不朽。

    其銘曰。

    五蔭城墎六賊丘陵。

    膠固愛網萦回業繩。

    雄猛調禦慈悲勃興。

    危塗倏靜穢海俄澄。

    八樹潛晖五師系軌。

    纂此遺訓克應開士。

    皎潔戒珠波瀾定水。

    有道有德知足知止。

    學總群經思深言外。

    樂說河寫餐風雲會。

    七衆關揵四部襟帶。

    振綱頹網繄其是賴。

    世途淪喪适化江湄。

    去來任物隐顯從時。

    壞瓶何愛淨土為期。

    有生有滅何喜何悲。

    窀關昔隧封興舊隴。

    春郊草平故山松拱。

    林昏鳥思徑深寒擁。

    妙識歸真玄坰虛奉。

     釋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陰人。

    三歲喪父。

    共母偏居。

    十歲又亡。

    隻身而立。

    因斯禍苦深悟無常。

    投庇三寶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即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從出俗。

    天和四年誕育皇子。

    诏選名德至醴泉宮。

    時當此數。

    武帝躬趨殿下。

    口号鮮卑問訊衆僧兀然無人對者。

    藏在末行挺出衆立作鮮卑語答。

    殿庭僚衆鹹喜斯酬。

    敕語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獨超群友報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

    由是面洽每蒙慰問。

    雖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聖今賢皆依山靜。

    建德二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