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八

關燈
習禅三 本傳十三 附見四。

     隋西京禅定道場釋昙遷傳一。

     隋蜀郡福緣道場釋僧淵傳二。

     隋河東栖岩道場釋真慧傳三。

     隋西京禅定道場釋慧瓒傳四。

     隋西京淨住道場釋法純傳五(慧昂) 隋益州響應山道場釋法進傳六。

     隋西京大禅定道場釋靜端傳七。

     隋澤州羊頭山釋道舜傳八。

     隋西京大禅定道場釋慧歡傳九。

     隋河東栖岩道場釋智通傳十。

     隋西京慈門道場釋本濟傳十一(善智 道訓 道樹) 隋終南山神田道場釋僧照傳十二。

     唐并州大興國寺釋洪林傳十三。

     釋昙遷。

    俗姓王氏。

    博陵饒陽人。

    近祖太原曆宦而後居焉。

    少而俊朗爽異常倫。

    年十三父母嘉其遠悟。

    令舅氏傳授。

    即齊中散大夫國子祭酒博士權會也。

    會備練六經偏究易道。

    剖卦析爻妙窮象系。

    奇遷精采。

    乃先授以周易。

    初受八卦相生。

    随言即曉。

    始學文半。

    餘半自通。

    了非師受悟超詞理。

    會深異也。

    曾有一妪失物。

    就會決之。

    得于兌卦。

    會告遷曰。

    汝試辯之。

    應聲答曰。

    若如卦判。

    定失金钗。

    妪驚喜曰。

    實如所辯。

    遷曰。

    兌是金位。

    字腳兩垂似于钗象耳。

    舅曰。

    更依卦審悉盜者為誰。

    對曰。

    失者西家白色女子。

    奉口松角可年十四五者将去。

    尋可得之。

    後如言果獲。

    有問其故。

    遷曰。

    兌是西方少女之位。

    五色分方。

    為白也。

    兌字上點表松角之象。

    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

    推而測知。

    非有異術。

    舅乃釋策而歎曰。

    吾于蔔筮頗工。

    至于取斷依俙而已。

    豈如汝之明耶。

    老舅實顧多慚。

    方驗宣尼之言後生可畏也。

    乃更授以禮傳詩尚莊老等書。

    但經一覽義無重問。

    于時據宗儒學獨擅英聲。

    每言大小兩雅當時之諷刺。

    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

    禮序人倫樂移風俗。

    無非耳目之玩。

    其勢亦可知之。

    未若李莊論大道。

    周易辯陰陽。

    可以悟幽微。

    可以怡情性。

    究而味之。

    乃玄儒之本也。

    當時先達頗蔑其幼年。

    緻或抗言褒貶者。

    遷辯對縱橫詞旨明爛。

    無不挹謝其聲實。

    自爾留心莊易歸意佛經。

    願預染衣得通幽極。

    二親愛之弗許。

    懇誠歲久乃蒙放遣。

    初投饒陽曲李寺沙門慧榮。

    榮頗解占相。

    知有濟器。

    告遷曰。

    有心慕道理應相度。

    觀子骨法當類彌天。

    自揣澄公有慚德義。

    可訪高世者以副雅懷。

    遷雖屬伸勤請。

    而固遮弗許。

    又從定州賈和寺昙靜律師而出家焉。

    時年二十有一。

    本圖既遂襟期坦然。

    猛勵精勤昏曉無倦。

    初誦勝鬘不日便了。

    怪而檢覆未差一字。

    當夜問經中深疑。

    莫非妙義。

    既知神思大成。

    乃與受具恣其問道。

    從師五台山此山靈迹極多。

    備見神異。

    後歸邺下曆諸講肆。

    棄小專大不以經句涉懷。

    偏就昙遵法師。

    禀求佛法綱要。

    當有齊之盛釋教大興。

    至于宮觀法祀。

    皆鋒芒馳骛。

    遷性不預涉。

    高謝世利。

    衆鹹推焉。

    密謂人曰。

    學為知法。

    法為修行。

    豈以榮利即名為道。

    秦世道恒。

    削迹岩薮。

    誠有由矣。

    遂竄形林慮山黃花谷中淨國寺。

    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有來請問乍為弘宣。

    研精華嚴十地維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鹹究其深赜。

    嘗尋唯識論。

    遂感心熱病。

    專憑三寶不以醫術纏情。

    夜夢月落入懷。

    乃擘而食之。

    脆如冰片。

    甚訝香美。

    覺罷所苦痊複。

    一旬有餘流味在口。

    因其聖助食月成德。

    遂私改名以為月德也。

    爾後每授人戒常雲。

    于我月德前三說受菩薩戒。

    逮周武平齊佛法頹毀。

    将欲保道存戒。

    逃迹金陵。

    結侶霄征。

    間行假導多被劫掠。

    進達壽陽曲水寺。

    顧法屬曰。

    吾等薄運所鐘。

    屢逢群盜。

    若怨結不解來報莫窮。

    衆可哀彼愚迷自責往業各舍什物為賊營忏。

    冀于來世為法知識。

    既而南濟大江安然利涉。

    由斯以推。

    誠齋福之助也。

    初達楊都栖道場寺。

    掃衣分衛攝念無為。

    時與同侶談唯識義。

    彼有沙門慧曉智瓘等。

    并陳朝道軸江表僧望。

    曉學兼孔釋妙善定門。

    瓘禅慧兩深帝王師表。

    又有高麗沙門智晃。

    善薩婆多部。

    名扇當塗為法城塹。

    并一見而結友于。

    再叙而高沖奧。

    有欲以聞天子者。

    遷預知情事。

    謂之曰。

    餘以本朝淪覆正法淩夷。

    所以冒死浮江得參梵侶。

    生平果志遂得有餘。

    結援時榮幸願緘默。

    惟有國子博士張機。

    每申盡禮請法。

    餘景時論莊易。

    竊傳其義用訓庠序。

    因至桂州刺史蔣君之宅。

    獲攝大乘論。

    以為全如意珠。

    雖先講唯識薄究通宗。

    至于思構幽微有所流滞。

    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

    将欲弘演未聞彼之家國。

    承周道失禦隋曆告興。

    遂與同侶俱辭建業。

    缁素知友祖道新林。

    去留哀感各題篇什。

    曉禅師命章賦詩曰。

    生平本胡越。

    關吳各異津。

    聯翩一傾蓋。

    便作法城親。

    清談解煩累。

    愁眉始得申。

    今朝忽分手。

    恨失眼中人。

    子向泾河道。

    慧業日當新。

    我住[邱-丘+千]江側。

    終為松下塵。

    沉浮從此隔。

    無複更來因。

    此别終天别。

    迸淚忽沾巾。

    餘之名德并有綴詞。

    久失其文。

    各執手辭袂。

    登石頭岸。

    入舟動楫。

    忽風浪騰湧衆人無計。

    遷獨正想不移。

    捧持攝論告江神曰。

    今欲以大法開彼未悟。

    若北土無運命也如何。

    必應聞大教請停風浪。

    冀傳法之功冥寄有屬。

    言訖須臾恬靜安流達岸。

    時人以為此論譯于南國。

    護國之神不許他境。

    事同迦延之出罽賓為羅刹之稽留也。

    進達彭城。

    新舊交集遠近欣赴。

    郁為大衆有一檀越。

    舍宅栖之。

    遂目所住為慕聖寺。

    始弘攝論。

    又講楞伽起信如實等論。

    相繼不絕。

    攝論北土創開。

    自此為始也。

    徐州總管谷城公萬緒。

    率諸僚佐擁彗咨承。

    盡弟子之禮。

    遷弘化此土屢動暄涼。

    黑白變俗大有成業。

    自周毀正法。

    遺形充野。

    乃勸獎有緣。

    于慕聖寺多構堂閣。

    随有收聚莊嚴供養。

    上柱國宋公賀若弼長史張坦。

    出鎮楊州。

    承風思展。

    結為良導。

    及諸道俗伫願德音。

    坦乃手疏邀延。

    遷亦虛舟待吹。

    遠到廣陵。

    舉郭迎望。

    歌梵遏雲霞。

    香花翳日月。

    桑門一盛榮莫加斯。

    宋公名重位高。

    頗以學能傲誕。

    遷應權授法。

    不覺心醉形摧。

    乃攜其家屬。

    從受歸戒。

    初停開善建弘攝論。

    請益千計。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

    江都才了複迎還北。

    盛轉法輪聲名遐布。

    屬開皇七年秋。

    下诏曰。

    皇帝敬問徐州昙遷法師。

    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

    護持正法利益無邊。

    誠釋氏之棟梁。

    即人倫之龍象也。

    深願巡曆所在承風餐德。

    限以朝務實懷虛想。

    當即來儀以沃勞望。

    弟子之内閑解法相能轉梵音者十人。

    并将入京。

    當與師崇建正法刊定經典。

    且道法初興觸途草創。

    弘獎建立終藉通人。

    京邑之間遠近所湊。

    宣揚法事為惠殊廣。

    想振錫拂衣。

    勿辭勞也。

    尋望見師不複多及。

    時洛陽慧遠。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濟陰寶鎮。

    汲郡洪遵。

    各奉明诏同集帝辇。

    遷乃率其門人。

    行途所資皆出天府。

    與五大德谒帝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