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八

關燈
大興殿。

    特蒙禮接勞以優言。

    又敕所司。

    并于大興善寺安置供給。

    王公宰輔冠蓋相望。

    雖各将門徒十人。

    而慕義沙門敕亦延及。

    遂得萬裡尋師。

    于焉可想。

    于斯時也宇内大通。

    京室學僧多傳荒遠。

    衆以攝論初辟投誠請祈。

    即為敷弘。

    受業千數。

    沙門慧遠領袖法門。

    躬處坐端橫經禀義。

    自是傳燈不絕于今多矣。

    雖則寰宇穿鑿時有異端。

    原其解起莫非祖習。

    故真谛傳雲。

    不久有大國不近不遠大根性人。

    能弘斯論。

    求今望古豈非斯人乎。

    十年春。

    帝幸晉陽。

    敕遷随駕。

    既達并部。

    又诏令僧禦殿行道。

    至夜追遷入内與禦同榻。

    帝曰。

    弟子行幸至此。

    承大有私度山僧。

    于求公貫。

    意願度之如何。

    遷曰。

    昔周武禦圖殄滅三寶。

    衆僧等或刬迹幽岩。

    或逃竄異境。

    陛下統臨大運更闡法門。

    無不歌詠有歸來投聖德。

    比雖屢蒙招引度脫。

    而來有先後緻差際會。

    且自天地覆載莫匪王民。

    至尊汲引萬方甯止一郭蒙慶。

    帝沈慮少時。

    方乃允焉。

    因下敕曰。

    自十年四月已前。

    諸有僧尼私度者。

    并聽出家。

    故率土蒙度數十萬人。

    遷之力矣。

    尋下敕為第四皇子蜀王秀。

    于京城置勝光寺。

    即以王為檀越。

    敕請遷之徒衆六十餘人。

    住此寺中受王供養。

    左仆射高炯。

    右衛将軍虞慶則。

    右仆射蘇威。

    光祿王端等。

    朝務之暇。

    執卷承旨。

    四門博士國子助教劉子平。

    孔門俊又。

    屈膝餐奉。

    魏郡道士仇嶽。

    洞曉莊老。

    文皇欽重。

    入京造展共談玄理。

    遷既為帝王挹敬侯伯邀延。

    抗行之徒是非紛起。

    或謂滞于榮寵者。

    乃着亡是非論以示諸己。

    其詞曰。

    夫自是非彼。

    美己惡人。

    物莫不然。

    以皆然故舉世纭纭無自正者也。

    斯由未達是非之患。

    乃緻于此。

    言至患者有十不可。

    一是非無主。

    二自性不定。

    三彼我俱有。

    四更互為因。

    五疊不相及。

    六隐顯有無。

    七性自相違。

    八執者偏着。

    九是非差别。

    十無是無非。

    初明無适主者。

    此雲我是。

    彼雲我是。

    彼此競取。

    乃令是非無定從。

    彼雲此非。

    此雲彼非。

    彼此競興。

    遂使非無适趣。

    或者必欲以是自歸以非屬彼者。

    此有何理而可然耶。

    理不然故強為之者莫不緻敗耳。

    物豈知其然哉。

    文多不委。

    十三年。

    帝幸岐州。

    遷時随彼。

    乃敕蜀王布圍南山。

    行春搜之事也。

    王逐一獸入故窯中。

    既失蹤迹。

    但見滿窯破落佛像。

    王遂罷獵。

    具以事聞。

    遷因奏曰。

    比經周代毀道。

    靈塔聖儀填委溝壑者多。

    蒙陛下興建已得修營。

    至于碎身遺影尚遍原野。

    貧道觸目增恸。

    有心無事。

    帝聞惘然曰。

    弟子庸朽垂拱岩廊。

    乃使尊儀冒犯霜露。

    如師所說。

    朕之咎也。

    又下诏曰雲雲。

    諸有破故佛像。

    仰所在官司。

    精加檢括。

    運送随近寺内。

    率土蒼生口施一文。

    委州縣官人檢校莊飾。

    故一化嚴麗遷寔有功。

    十四年。

    柴燎岱宗。

    遷又上諸廢山寺并無貫逃僧。

    請并安堵。

    帝又許焉。

    尋敕率土之内。

    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聽給額。

    私度附貫。

    遷又其功焉。

    又敕河南王。

    為泰嶽神通道場檀越。

    即舊朗公寺也。

    齊主為神寶檀越舊靜默寺也。

    華陽王為寶山檀越。

    舊靈岩寺也。

    又委遷簡齊魯名僧來住京辇。

    其為世重誠無以加。

    文帝昔在龍潛。

    有天竺沙門。

    以一顆舍利授之雲。

    此大覺遺身也。

    檀越當盛興顯。

    則來福無疆。

    言訖莫知所之。

    後龍飛之後。

    迫以萬機未遑興盛。

    仁壽元年。

    追惟昔言将欲建立。

    乃出本所舍利。

    與遷交手數之。

    雖各專意。

    而前後不能定數。

    帝問所由。

    遷曰。

    如來法身過于數量。

    今此舍利即法身遺質。

    以事量之。

    誠恐徒設耳。

    帝意悟。

    即請大德三十人安置寶塔為三十道。

    建軌制度一準育王。

    帝以遷為蜀王門師。

    王鎮梁益。

    意欲令往蜀塔檢校為功。

    宰輔鹹以劍道危懸塗徑盤折。

    高年宿齒難冒艱阻。

    更改奏之。

    乃令詣岐州鳳泉寺起塔。

    晨夕祥瑞。

    以沃帝心。

    将造石函。

    于寺東北二十裡許。

    忽見文石四段光潤如玉大小平正。

    取為重函。

    其内自變作雙樹之形。

    高三尺餘。

    異色相宣。

    或有鳥獸龍象之狀。

    花葉旋轉之形。

    以事上聞。

    帝大悅。

    二年春。

    下敕于五十餘州分布起廟。

    具感祥瑞如别傳叙之。

    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廟。

    遂使宇内大州一百餘所皆起靈塔勸物崇善。

    遷寔有功。

    及獻後雲崩。

    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架塔七層駭臨雲際。

    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闾等宮阙。

    林圃如天苑。

    舉國崇盛莫有高者。

    仍下敕曰。

    自稠師滅後禅門不開。

    雖戒慧乃弘而行儀攸阙。

    今所立寺既名禅定。

    望嗣前塵。

    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師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遷禅師搜揚。

    有司具禮。

    即以遷為寺主。

    既恩敕爰降。

    不免臨之。

    綏撫法衆接悟賢明。

    皆會素心振聲帝世。

    時大興善有像放光。

    道俗同見。

    以事聞上。

    敕問遷曰。

    宮中尊像并是靈儀。

    比來修敬光何不見。

    遷曰。

    但有佛像皆放光明。

    感機既别有見不見。

    帝曰。

    朕有何罪生不遇耶。

    遷曰。

    世有三尊各有光明。

    其用異也。

    帝曰。

    何者是耶。

    答曰。

    佛為世尊。

    道為天尊。

    帝為至尊。

    尊有恒政不可并治。

    所以佛道弘教開示來業。

    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

    律令法式禁止罪源。

    即大光也。

    帝大悅。

    遷美容儀善風韻。

    故臨機答對如此。

    又器宇恢雅。

    含垢藏疾。

    妙于定門練精戒品。

    天性仁慈寡于貪競。

    雖帝王贈舍遠近獻饷。

    一無自給并資僧衆。

    或濟接貧薄。

    追崇圖塔。

    又不重厚味。

    不飾華绮。

    内有關籥外屏名利。

    顯助弘道冥心幽隐。

    立志清簡不雜交遊。

    時俗頗以疏傲為論。

    深鑒國士而體其虛心應物也。

    凡有言述理無不當。

    皆能遣滞顯旨深矣。

    故遠公每雲。

    遷禅師破執入理。

    此長勝我。

    斯言合也。

    而詞旨典正有文章。

    焉。

    雖才人沈郁含豪。

    未能加也。

    夙感風痿之疾。

    運盡重增卒于禅定。

    春秋六十有六。

    即大業三年十二月六日也。

    葬于終南北麓勝光寺之山園。

    鑿石刻銘樹于墳所。

    當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來。

    徑至喪所。

    雖遭遮約終不肯去。

    見人哀哭犬亦号叫。

    見人止哭犬亦無聲。

    與食不啖。

    常于喪所右萦而卧。

    既輿柩随行。

    犬便前後奔走。

    似如監護之使。

    及下葬訖。

    便失所在。

    識者以犬為防畜。

    将非冥衛所加乎。

    初未終之前。

    有夢禅定佛殿東傾。

    數人扶之還正。

    惟東北一柱陷地。

    拔之不出。

    遷房屬于陷角。

    故有先驗之征。

    既卒之後。

    有沙門專誠祈請欲知生處。

    乃夢見淨土嚴麗故倍常傳。

    寶樹宮阙郁然相峙。

    道俗徒侶有數千人。

    遷獨處金台為衆說法。

    雖夢通虛實。

    而靈感猶希。

    況随請而知。

    故當降靈非謬矣。

    所撰攝論疏十卷。

    年别再敷。

    每舉法輪諸講停務。

    皆傾渴奔注有若不足也。

    又撰楞伽起信唯識如實等疏九識四月等章華嚴明難品玄解總二十餘卷。

    并行于世。

    有沙門明則。

    為之行狀覶縷終始見重京師。

     釋僧淵。

    姓李。

    廣漢郪人。

    家本巨富。

    為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