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所稱。
及淵初誕。
天雨銅錢于庭。
家内合運處處皆滿。
父運疲久口噓唱之錢不複下。
倉内貯米但及于半忽滿溢出。
親姻外内莫不歎其福報也。
自少至長志幹殊人。
行則安而徐動。
坐則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發越。
容色玉潤狀若赤銅。
聲若洪鐘響發林動。
兩足輪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畫。
年十八身長七尺。
其父異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興寺。
今所謂福緣是也。
博尋人法訪無遠迩。
經耳不忘蘊括懷抱。
奉戒守素大布為衣。
瓶缽之外無所蓄積。
與同寺毅法師。
交遊。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傑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異。
有陟岵寺沙門僧實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學定豁爾知津。
經涉炎涼詳核詞義。
淵研精定道。
毅博通經術。
丘索草隸靡不留心。
周氏廢教便還故寺。
割東行房以為私宅。
餘者供官。
随氏運開更新締構。
領匠伐木。
連雨兩月。
淵執爐祈請。
随語便晴。
造塔須金盤。
又請地府。
随言即掘。
應命藏開用足。
餘金還歸本窟。
詳斯福力今古未聞。
常給孤獨不逆人意。
遠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錦水江波沒溺者衆。
便于南路欲架飛橋。
則扣此機衆事鹹集。
昔諸葛武侯指二江内。
造七星橋造三鐵镦。
長八九尺徑三尺許。
人号鐵槍。
拟打橋柱。
用訖投江。
頃便祈禱方為出水。
淵造新橋将行豎柱。
其镦自然浮水來至橋津。
及橋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謠于今逸耳。
淵毅二師并為物軌。
晨夕問法無虧遺寄。
毅以仁壽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時。
告弟子曰。
三界無常。
吾其化矣。
言終神謝福緣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淵聞之憫然曰。
毅師已往我豈獨留。
俄而遘疾。
遺語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裡堂焉。
刊石紀之于寺堂。
陳子良為文。
釋真慧。
陝州河北人。
姓陳氏。
河北諸陳代稱冠族。
遠稱漢右相陳平。
中雲魏向侯陳陟。
乃至江表陳代并出此鄉。
真早厭身城。
父母留礙逼納妻室不免外情。
玉潔之志涅而逾淨。
開皇十二年。
年财及冠二親俱往。
既将出俗猶萦妻累。
先勸喻已便為解發。
資給道具送往尼寺。
真往陝州大通寺清禅師所。
出家受具。
清示以學方次第有本。
曰屍羅不淨三昧無由。
令往邺下靜洪律師所。
因循兩載備探幽緻。
又詣衛州淋落泉詢禅師所。
朝授夕悟經曆歲餘。
于詢所得略貫終始。
禅侶三百嗟詠聲馳。
詢摩其頂堪傳燈法。
令往山西啟諸未悟。
真以學日既少。
恐有差分。
更住陶研乃經兩載。
一一呈示去取無疑。
開皇十八年承命西歸。
路經白鹿百家岩。
時号幽絕。
山勢窮美。
因登遊觀。
又為留連夏坐栖之。
又陳禅道。
至秋擇地無越晉川。
遂之蒲阪首山麻谷。
創築禅宇。
四衆争趨端居引學蔚成定市。
十有八載成就極多。
栖岩傑昂最稱深入。
仁壽四年召與僧名住栖岩寺。
其為人也諒直剛決。
清儉退讓安苦忍樂。
容止可觀。
獨處樂靜不希華靡。
大業元年。
餌黃精絕粒百日。
檢校教授坐禅禮忏不減生平。
後覺肥充。
恐有學者便休服餌。
于閑田原北杯盤谷。
夏坐虎窟。
虎為之移。
及秋虎還返窟。
常有山神節度時分。
如有遲延必來警覺。
以大業十一年十月七日。
因疾卒麻谷禅坊。
春秋四十有七。
初将終夕神彩若常。
曰吾将生淨土。
見蓮花相候。
又聞異鐘聲幽淨異香充蔚。
斯相既至潛然而絕。
門人道俗依而阇維收骨。
起塔于麻谷。
釋慧瓒。
俗姓王氏。
滄州人。
壯室出家。
清貞自遠。
承禀玄奧學慕綱紐。
受具已後偏業毗尼。
随方聽略不存文句。
時在定州居于律席。
講至寶戒。
法師曰。
此事即目卒難制斷如何。
瓒聞之私賤其說。
時襆中有錢三百。
乃擲棄之。
由是卒世言不及利。
周武誅剪避地南陳。
流聽群師鹹加芟改。
開皇弘法返迹東川。
于趙州西封龍山。
引攝學徒安居結業。
大小經律互談文義。
宗重行科以戒為主。
心用所指法依為基。
道聞遠流歸向如市。
故其所開悟。
以離着為先。
身則依附頭陀行蘭若法。
心則思尋念慧。
識妄知诠。
徒侶相依數盈二百。
繩床道具齊肅有儀。
展轉西遊路經馬邑。
朔代并晉名行師尋。
譽滿二河道俗傾望。
秦王俊。
作鎮并部。
弘尚釋門。
于太原蒙山置開化寺。
承斯道行延請居之。
僧衆邕熙聲榮逸口。
至于黑白布薩。
要簡行淨之人。
知有小愆便止法事。
重過則依方等。
輕罪約律治之。
必須以教驗緣。
片缺則經律俱舍。
沙彌信行。
重斯正業從受十戒。
瓒不許之。
乃歸瓒之弟子明胤禅師。
遵崇行法。
晚還邺相方立部衆。
及獻後雲崩禅定初構。
下敕追召入京傳化。
自并至雍千裡欽風。
道次逢迎禮谒修敬。
帝裡上德又邀住于終南山之龍池寺。
日夜請誨聞所未聞。
因而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二。
即大業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追崇先範立像晉川。
見别傳。
釋法純。
俗姓祝氏。
扶風始平人也。
初出家日在于周世。
備聞正教親奉明師。
意在定林情兼拯溺。
住帝京陟岵天宮二寺。
往來居止通慮為先。
逢于廢教退僧潛匿城市。
内持道服外假俗衣。
皇隋之興厥初度首。
即百二十人之一也。
住大興善。
鞭勒形心有逾前稔。
文帝聞純懷素請為戒師。
自辭德薄不敢聞命。
帝勤注不已。
遂處禁中為傳戒法。
四事厚禮。
不勝其供辭還本寺。
歎曰。
危身脆命無常不久。
終日保養何見牢固。
上供難銷。
遂行方等忏法。
四十五年常處淨場宗經檢失。
除食便利餘無阙廢。
嘗于道場然燈。
遂感燈明續焰經于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
私密異之。
為滅累之嘉相也。
又油甕所止在佛堂内。
忽然不見。
乃經再宿還來本處。
而油滿如故。
每于夜靜聞有說法教授之聲。
異香尋隙氣沖于外。
就而視之一無所見。
識者以為幽隻所集故也。
而謙弱成治趣務造功。
不累形骸用清心海。
至于三秋霖滞民苦者多。
純乃屏除法服微行市裡。
或代人庸作。
事訖私去。
有與作價反乞貧人。
或見道俗衣服破壞塵垢。
皆密為洗補。
跪而複處。
及巾屦替藉穢污臭處。
皆縫洗鮮全。
其例甚衆。
或于靜時摙廁擔糞。
有密見者告雲。
若情事欣泰願共同作。
或為僧苦役。
破薪運水。
或王路艱岨。
躬事填治。
因而勵俗。
相助平坦。
有來嚫錫皆慘然不樂。
口雲。
愛賊既來獄王潛至。
打縛不久矣。
故所獲财物。
并施大衆。
不造經像。
人問其意。
雲行道者所乏耳。
因以趣入也。
故王公等施日盈門首。
皆回與僧。
而自着糞掃袈娑。
内以布裙又無腰襻。
以繩收束如中國法。
寺僧服其行也。
或有不敢受者。
以為勝人。
所奉稍異常徒。
自叙雲。
餘初出家依于山侶。
晝則給供清衆。
暮則聚薪自照。
因而誦經得二十五卷。
謂十地經論金剛般若論金光明諸法無行等。
并講習通利。
故其所宣導皆引用斯文焉。
開皇十五年。
文帝又請入内。
為皇後受戒。
施物出宮
及淵初誕。
天雨銅錢于庭。
家内合運處處皆滿。
父運疲久口噓唱之錢不複下。
倉内貯米但及于半忽滿溢出。
親姻外内莫不歎其福報也。
自少至長志幹殊人。
行則安而徐動。
坐則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發越。
容色玉潤狀若赤銅。
聲若洪鐘響發林動。
兩足輪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畫。
年十八身長七尺。
其父異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興寺。
今所謂福緣是也。
博尋人法訪無遠迩。
經耳不忘蘊括懷抱。
奉戒守素大布為衣。
瓶缽之外無所蓄積。
與同寺毅法師。
交遊。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傑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異。
有陟岵寺沙門僧實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學定豁爾知津。
經涉炎涼詳核詞義。
淵研精定道。
毅博通經術。
丘索草隸靡不留心。
周氏廢教便還故寺。
割東行房以為私宅。
餘者供官。
随氏運開更新締構。
領匠伐木。
連雨兩月。
淵執爐祈請。
随語便晴。
造塔須金盤。
又請地府。
随言即掘。
應命藏開用足。
餘金還歸本窟。
詳斯福力今古未聞。
常給孤獨不逆人意。
遠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錦水江波沒溺者衆。
便于南路欲架飛橋。
則扣此機衆事鹹集。
昔諸葛武侯指二江内。
造七星橋造三鐵镦。
長八九尺徑三尺許。
人号鐵槍。
拟打橋柱。
用訖投江。
頃便祈禱方為出水。
淵造新橋将行豎柱。
其镦自然浮水來至橋津。
及橋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謠于今逸耳。
淵毅二師并為物軌。
晨夕問法無虧遺寄。
毅以仁壽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時。
告弟子曰。
三界無常。
吾其化矣。
言終神謝福緣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淵聞之憫然曰。
毅師已往我豈獨留。
俄而遘疾。
遺語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裡堂焉。
刊石紀之于寺堂。
陳子良為文。
釋真慧。
陝州河北人。
姓陳氏。
河北諸陳代稱冠族。
遠稱漢右相陳平。
中雲魏向侯陳陟。
乃至江表陳代并出此鄉。
真早厭身城。
父母留礙逼納妻室不免外情。
玉潔之志涅而逾淨。
開皇十二年。
年财及冠二親俱往。
既将出俗猶萦妻累。
先勸喻已便為解發。
資給道具送往尼寺。
真往陝州大通寺清禅師所。
出家受具。
清示以學方次第有本。
曰屍羅不淨三昧無由。
令往邺下靜洪律師所。
因循兩載備探幽緻。
又詣衛州淋落泉詢禅師所。
朝授夕悟經曆歲餘。
于詢所得略貫終始。
禅侶三百嗟詠聲馳。
詢摩其頂堪傳燈法。
令往山西啟諸未悟。
真以學日既少。
恐有差分。
更住陶研乃經兩載。
一一呈示去取無疑。
開皇十八年承命西歸。
路經白鹿百家岩。
時号幽絕。
山勢窮美。
因登遊觀。
又為留連夏坐栖之。
又陳禅道。
至秋擇地無越晉川。
遂之蒲阪首山麻谷。
創築禅宇。
四衆争趨端居引學蔚成定市。
十有八載成就極多。
栖岩傑昂最稱深入。
仁壽四年召與僧名住栖岩寺。
其為人也諒直剛決。
清儉退讓安苦忍樂。
容止可觀。
獨處樂靜不希華靡。
大業元年。
餌黃精絕粒百日。
檢校教授坐禅禮忏不減生平。
後覺肥充。
恐有學者便休服餌。
于閑田原北杯盤谷。
夏坐虎窟。
虎為之移。
及秋虎還返窟。
常有山神節度時分。
如有遲延必來警覺。
以大業十一年十月七日。
因疾卒麻谷禅坊。
春秋四十有七。
初将終夕神彩若常。
曰吾将生淨土。
見蓮花相候。
又聞異鐘聲幽淨異香充蔚。
斯相既至潛然而絕。
門人道俗依而阇維收骨。
起塔于麻谷。
釋慧瓒。
俗姓王氏。
滄州人。
壯室出家。
清貞自遠。
承禀玄奧學慕綱紐。
受具已後偏業毗尼。
随方聽略不存文句。
時在定州居于律席。
講至寶戒。
法師曰。
此事即目卒難制斷如何。
瓒聞之私賤其說。
時襆中有錢三百。
乃擲棄之。
由是卒世言不及利。
周武誅剪避地南陳。
流聽群師鹹加芟改。
開皇弘法返迹東川。
于趙州西封龍山。
引攝學徒安居結業。
大小經律互談文義。
宗重行科以戒為主。
心用所指法依為基。
道聞遠流歸向如市。
故其所開悟。
以離着為先。
身則依附頭陀行蘭若法。
心則思尋念慧。
識妄知诠。
徒侶相依數盈二百。
繩床道具齊肅有儀。
展轉西遊路經馬邑。
朔代并晉名行師尋。
譽滿二河道俗傾望。
秦王俊。
作鎮并部。
弘尚釋門。
于太原蒙山置開化寺。
承斯道行延請居之。
僧衆邕熙聲榮逸口。
至于黑白布薩。
要簡行淨之人。
知有小愆便止法事。
重過則依方等。
輕罪約律治之。
必須以教驗緣。
片缺則經律俱舍。
沙彌信行。
重斯正業從受十戒。
瓒不許之。
乃歸瓒之弟子明胤禅師。
遵崇行法。
晚還邺相方立部衆。
及獻後雲崩禅定初構。
下敕追召入京傳化。
自并至雍千裡欽風。
道次逢迎禮谒修敬。
帝裡上德又邀住于終南山之龍池寺。
日夜請誨聞所未聞。
因而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二。
即大業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追崇先範立像晉川。
見别傳。
釋法純。
俗姓祝氏。
扶風始平人也。
初出家日在于周世。
備聞正教親奉明師。
意在定林情兼拯溺。
住帝京陟岵天宮二寺。
往來居止通慮為先。
逢于廢教退僧潛匿城市。
内持道服外假俗衣。
皇隋之興厥初度首。
即百二十人之一也。
住大興善。
鞭勒形心有逾前稔。
文帝聞純懷素請為戒師。
自辭德薄不敢聞命。
帝勤注不已。
遂處禁中為傳戒法。
四事厚禮。
不勝其供辭還本寺。
歎曰。
危身脆命無常不久。
終日保養何見牢固。
上供難銷。
遂行方等忏法。
四十五年常處淨場宗經檢失。
除食便利餘無阙廢。
嘗于道場然燈。
遂感燈明續焰經于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
私密異之。
為滅累之嘉相也。
又油甕所止在佛堂内。
忽然不見。
乃經再宿還來本處。
而油滿如故。
每于夜靜聞有說法教授之聲。
異香尋隙氣沖于外。
就而視之一無所見。
識者以為幽隻所集故也。
而謙弱成治趣務造功。
不累形骸用清心海。
至于三秋霖滞民苦者多。
純乃屏除法服微行市裡。
或代人庸作。
事訖私去。
有與作價反乞貧人。
或見道俗衣服破壞塵垢。
皆密為洗補。
跪而複處。
及巾屦替藉穢污臭處。
皆縫洗鮮全。
其例甚衆。
或于靜時摙廁擔糞。
有密見者告雲。
若情事欣泰願共同作。
或為僧苦役。
破薪運水。
或王路艱岨。
躬事填治。
因而勵俗。
相助平坦。
有來嚫錫皆慘然不樂。
口雲。
愛賊既來獄王潛至。
打縛不久矣。
故所獲财物。
并施大衆。
不造經像。
人問其意。
雲行道者所乏耳。
因以趣入也。
故王公等施日盈門首。
皆回與僧。
而自着糞掃袈娑。
内以布裙又無腰襻。
以繩收束如中國法。
寺僧服其行也。
或有不敢受者。
以為勝人。
所奉稍異常徒。
自叙雲。
餘初出家依于山侶。
晝則給供清衆。
暮則聚薪自照。
因而誦經得二十五卷。
謂十地經論金剛般若論金光明諸法無行等。
并講習通利。
故其所宣導皆引用斯文焉。
開皇十五年。
文帝又請入内。
為皇後受戒。
施物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