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九

關燈
月。

    刷心蕩志。

    挾缽擎函。

    投于紫蓋山。

    山即終南之一峰也。

    乃獨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納。

    餐以術松。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雲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遊步山頂。

    忽遇甘杏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濃美。

    周行更索全無來處。

    即荷冥資但勤勵業。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毀像焚經。

    僧令還俗。

    給優二年。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隐。

    綿曆八載常思開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寶。

    到城南門。

    以不許入進退論理。

    武候府上大夫拓王猛。

    次大夫乙婁謙。

    問從何而來朋侶何在施主是誰。

    藏報曰。

    建德二年棄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侶。

    惟藏在山。

    餘并還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侶。

    藏隻一身在山。

    林谷為家居。

    鳥獸為徒侶。

    草木為糧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蓋啖食山糧。

    準此供給則至尊所施。

    猛等報奏。

    下敕曰。

    朕欲為菩薩治化。

    此僧既從紫蓋山來。

    正合朕意。

    宜令長發着菩薩衣冠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國公宇文繹檢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衆僧并令還俗。

    獨度一人違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東面别見宣帝。

    問三教名。

    朕欲菩薩治化。

    或現天身。

    或從地出。

    或作鹿馬。

    用斯化道以攝衆生如何。

    藏引妙莊嚴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燒聖典靈像鑄錢。

    據斯逆害。

    與秦始何異。

    帝怒曰。

    違朕先皇明诏。

    可令處盡。

    藏曰。

    仰觸聖顔。

    乞刑都市。

    幽顯同見。

    誠其本心爾。

    時命若懸藤而詞氣無駭。

    頻經九奏安詞彌厲。

    十奏既達。

    帝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無過于命。

    處身極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聞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護法祐我群生。

    此則護鵝比丘。

    朕不殺無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須問。

    賜菩薩衣冠。

    依前為陟岵寺主。

    頻降寵命。

    得繼釋門。

    既獲再生。

    便辭帝。

    往林泉山澤請欲幽潛。

    禦史鮑宏。

    奉敕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

    任藏遊行。

    朕須見日。

    不可沉隐。

    雖蒙恩敕終未開弘。

    怏結心靈思懷聖道。

    周德雲謝隋祚将興。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門學六月。

    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宿。

    即蒙剃落。

    賜法服一具雜彩十五段青州棗一石。

    尋又還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詳開化。

    至十五日。

    令遣藏共竟陵公檢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賜法服各還所止。

    藏獨宿相第。

    夜論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龍飛。

    即改為開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

    自此漸開方流海内。

    豈非藏戒行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門頻登禦榻。

    爾後每有恩敕别加慰勞。

    并敕王公鹹知朕意。

    開皇二年。

    内史舍人趙偉。

    宣敕月給茯苓棗杏蘇油柴炭。

    以為恒料。

    而性在虛靜不圖榮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給。

    武候将軍索和業者。

    清信在懷。

    延至宅中。

    異禮奉養。

    積善所熏遂舍所住以為佛寺。

    藏率俗課勵設萬僧齋。

    右仆射蘇威。

    每來參谒。

    并建大殿尊儀。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師。

    落發僧首。

    又設大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處可為濟法。

    今之隆政坊北門僧寺是也。

    嘗以慈仁攝慮。

    有施禽畜依而養之。

    鵝則知時旋繞。

    狗亦過中不食。

    斯類法律不可具紀。

    炀帝晉蕃時。

    臨太尉第三子綿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銘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嗚呼餘子有逝無留。

    永為法種長依法俦。

    教因施藏靈壽杖曰。

    每策此杖時賜相憶。

    答曰。

    王殇幼子長就法門。

    藏策靈壽何敢忘德。

    十六年隋祖幸齊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觀音。

    并敕安濟法供養。

    仁壽元年。

    文帝造等身釋迦六軀。

    敕令置于藏師住寺。

    大業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營福業經像佛殿皆委于藏。

    大業末歲下敕九宮。

    并為寺宇度僧。

    綱管相續維持。

    以藏名稱洽聞。

    乃補充太平宮寺上座。

    綏緝少達無替所臨。

    及大唐建議人百一心。

    淮安王創繕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請終身奉養。

    貞觀之始情奉彌隆思報罔極。

    畢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藏亦終焉。

    以貞觀三年終于鄠縣觀台。

    因殓武子堆南雲際寺。

    沙門孝才。

    夙素知德。

    為銘貞石。

    在于龛側矣。

     釋慧超。

    俗姓申屠。

    上黨潞城人也。

    體道懷貞冰霜其志。

    初拂衣舍俗。

    北趣晉陽。

    居大興國寺。

    禅念為業。

    雖略觀名教備委邪正。

    而偏據行途不沿言說。

    乃别建道場盛羅儀象。

    幡花交列衆具清鮮。

    又鸠集異香多陳品族。

    每以燒香供養。

    煙氣相尋。

    超恒躬處其中。

    淨衣端坐。

    詳其覺觀拟其志業。

    故有異香滿室靈骨充瓶。

    随用福流還填欠數。

    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至仁壽中年。

    獻後崩立禅定寺。

    以超名望征入京師。

    嚴淨形衣有逾恒日。

    感瑞陳供無替由來。

    至武德元年。

    以并部舊壞懷信者多化道赴緣義難限約。

    乃返還興國道俗欣慶奉禮交并。

    及七年冬微疾不悆即告無常。

    合寺齊赴伫聆遺訣。

    超端坐如常精神更爽。

    告衆曰。

    同住多年凡情易隔。

    脫有相惱希願開懷。

    然人道難逢善心易失。

    及今自任勿誤後身。

    言訖斂手在心。

    不覺其絕。

    見無接對謂其未終。

    取纩屬之乃知無氣。

    時年七十餘。

    坐若神景色貌逾潔。

    異香萦繞滿室充庭。

    音樂聞空莫知來處。

    門人大衆驚心駭目。

    遂使士女奔赴悲咽寒雲。

    阗塞寺院香花獻積。

    至十二月中。

    克期将殡。

    四遠白黑列道争前。

    從寺至山十有餘裡。

    人馬輻湊事等市[門@厘]。

    輿以繩床坐如入定。

    路既交擁卒制難加。

    乃回道西城破荒就葬。

    衆又填逼類等天崩。

    便殓于龍阜之山開化寺側。

    作窟處焉。

    經停一年俨然不散。

    日别常有供禮香花無絕。

    後遂塞其窟戶。

    置塔于上。

    勒銘于右。

    用旌厚德矣。

     釋智晞。

    俗姓陳氏。

    颍川人。

    先世因宦流寓家于閩越。

    晞童稚不群幼懷物外。

    見老病死達世浮危。

    自省昏沉愍諸淪溺。

    深加厭離如為怨逐。

    誓出塵勞訪尋勝境。

    伏聞智者抗志台山安禅佛隴警訓迷途為世津導。

    丹誠馳仰遠泛滄波。

    年登二十始獲從願。

    一得奉值即定師資。

    律儀具足禀受禅決。

    加修寂定如救頭然。

    心馬稍調散動辭慮。

    受命遺旨常居佛隴修禅道場。

    樂三昧者鹹共師仰。

    宴坐之暇。

    時複指撝創造伽藍。

    殿堂房舍悉皆嚴整。

    惟經台未構。

    始欲就工。

    有香爐峰山岩峻崄林木秀異。

    然彼神祇巨有靈驗。

    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

    況有登踐而采伐者。

    時衆議曰。

    今既營經台供養法寶。

    惟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已。

    其香爐峰柽柏。

    木中精勝。

    可共取之以充供養。

    論詳既訖。

    往咨于晞。

    具陳上事。

    良久答雲。

    山神護惜不可造次。

    無敢重言。

    各還所在。

    爾夜夢人送疏雲。

    香爐峰柽柏樹。

    盡皆舍給經台。

    既感冥示。

    即便撝略。

    營辦食具分部人工入山采伐。

    侍者咨曰。

    昨日不許。

    今那取之。

    答曰。

    昨由他今由我。

    但取無苦必不相誤。

    從旨往取。

    柽柏之樹惟崄而生。

    并皆取得一無留難。

    先師智者陳曰。

    勸化百姓。

    從天台渚次。

    訖于海際。

    所有江溪。

    并舍為放生之池。

    永斷采捕。

    隋世亦爾。

    事并經敕。

    隋國既亡。

    後生百姓為惡者多。

    競立梁滬滿于江溪。

    夭傷水族告訴無所。

    乃共頂禮禅師往先師龛房。

    燒香咒願。

    當有魚人。

    見僧在滬上立。

    意謂堕水。

    将船往救。

    僅到便無。

    因爾梁滬皆不得魚。

    互相報示改惡從善。

    仍停采捕。

    時有僧法雲。

    欲往香爐峰頭陀。

    晞谏曰。

    彼山神剛強。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雲不納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現形驅雲令還。

    自陳其事。

    方憶前旨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亘。

    在房誦經。

    自往喚雲。

    今晚當有僧來。

    言竟仍向門下。

    即見一僧純着納衣執錫持缽。

    形神爽俊有異常人。

    從外而來。

    相去二十餘步。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