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入路東隐而不現。
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銅鐘聲。
大震山谷。
便雲意喚吾也。
未終數日。
語弟子雲。
吾命無幾可作香湯。
洗浴适竟。
山中鳥狩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
并皆來集房側。
履地騰空悲鳴喚呼。
經日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執如意說法。
辭理深邃。
既竟告弟子曰。
将汝等造次相值。
今當永别。
會遇靡期。
言已寂然無聲良久。
諸弟子哭泣。
便更開眼誡曰。
人生有死物調始必終。
世相如是。
甯足可悲。
今去勿爾鬧亂于吾也。
又雲。
吾習禅已來至于今日四十九年。
背不着床吾不負信施不負香火。
汝等欲得将吾相見。
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負人。
弟子因咨啟。
未審和上當生何所。
答雲。
如吾見夢。
報在兜率。
宮殿青色居天西北。
見智者大師。
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
唯一座獨空。
吾問所以。
答雲。
灌頂卻後六年當來升此說法。
十八日朝語諸弟子。
汝等并早須齋。
吾命須臾。
爾日村人登山參疾。
食竟辭還。
又曰。
既苦遠來。
更停少時。
待貧道前去。
其人不解。
苦辭不住。
當爾之時皎日麗天全無雲翳。
謂參人曰。
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尋落。
去者少時驟雨如瀉。
春秋七十有二。
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
結跏安坐端直俨然。
氣息綿微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時虛空中有弦管聲。
合衆皆聞。
良久乃息。
經停數日方入石龛顔色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
所窆龛墳在先師智者龛前二百餘步。
釋智滿。
姓賈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歲出家随師請業。
凡所受道如說修行。
年登冠肇進受具戒。
律儀成範資訓彌弘。
又聽涅槃等經。
盡其大旨。
名教略圓味靜終業。
遂往上黨石墨山。
聚徒行道。
門徒肅穆缁素歸依。
禮供骈羅積而能散。
時屬隋初創弘大法。
智滿蒸仍國化引而廣之。
故使聞風造者負笈奔注。
衆雜精粗時兼久近。
初則設儀。
禮忏用攝恒情。
後便随其樂欲。
靜思宴坐。
滿躬事衆法身預僧倫。
形止方雅威嚴猛肅。
眉目濃朗白黑交臨。
預有參拜莫不神骸而毛動。
鹹加敬仰為菩薩戒師。
而滿不重身名不輕正法。
雖苦邀請未即傳授。
乃親為竭誠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夢佛摩頂。
并為說法。
宛如經相。
方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絕。
而專意靜觀厭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之東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結如林。
禅忏兼修止觀齊舍。
志弘經遠随務或乖。
又往雁門川。
依瓒禅師。
涉緣念慧。
瓒僧中藻鏡定室羽儀言行清澄。
具如别傳。
滿嗟遇後展欣附有餘。
從瓒曆遊所在宗習。
又依住開化結慮修心。
俄為文帝追瓒入京。
定門斯壞衆侶乖張。
滿乃錄其同志五十餘人。
西入岚州土安山内。
如前綜業。
大感學徒。
隋季道消。
賊徒蜂起。
生民墜于溝壑。
而滿衆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會也。
大唐建義四衆歸奔。
乃率侶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晉陽真智寺。
以化聲廣被歸宗如市。
武皇别敕。
引勞令止許公宅中。
供事所須并出義府。
躬往禮問睹而懼之。
顧語裴寂曰。
孤見此禅師。
衣毛驚起何耶。
答曰。
計無餘相。
應是戒神所護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濟拔蒼生。
今義興大造。
願往還無障。
當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滿所住宅為義興寺。
四事供養一出國家。
至三年以滿德為物歸道聲更遠。
帝欲處之京室下敕征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駭。
都督弘農公劉讓啟留滿住用鎮衆心。
有敕特聽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玁狁孔熾戎車載飾。
以馬邑沙門雄情果敢。
烽耀屢舉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鄉兵戎是習。
乃敕選二千餘僧。
充兵兩府。
登又下敕。
滿師一寺行業清隆。
可非簡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問遐迩。
晉川髦彥沙汰之餘。
睹滿坐受嘉慶。
皆來稱美。
或拜伏戒範者。
或依承習住者。
常數二百餘人。
而滿恒業無怠。
精厲其誠。
時或惰學親召别誡。
委引聖量誘化凡心。
預在聞命莫不淚流而身伏。
噎歎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發前人。
故得機教不妄弘矣。
貞觀二年四月。
初因動散微覺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無擾。
門人同集日遺誡勸。
有沙門道綽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滿曰。
法有生滅道在機緣。
觀相易入其門。
涉空頗限其位。
願随所說進道有期。
滿乃盱衡而告曰。
積年誠業冀此弘持。
緣虛無相可緣。
引實有何所引。
豈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辭勿塵妄識。
綽乃退焉。
其堅白持微為若此也。
既而氣将漸弱。
而志力猶強。
侍人圍繞觀者充室。
滿端坐舉面徐視學徒。
時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即貞觀二年六月九日也。
當終前夕大地振動寺樹摧枝。
合衆悲敬衰相現矣。
泰山其頹乎。
法人斯逝。
聯類如此。
舉邑酸切若喪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龍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滿舍俗從道六十餘年。
潔己清貞冰霜取喻。
弊衣節食才止饑寒。
頻經斷谷用約貪染。
目不邪視言不浮華。
淨色子女未嘗瞻對。
弱年登歲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
約時臨衆誡以行科。
餘則靜處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繩床。
缽袋挂于壁上。
随道資具坐外更無。
緻使見者懔然改容不覺發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業。
慈接貧苦備諸藥療。
茕茕遑遑意存利物矣。
釋僧邕。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
祖憲荊州刺史。
父韶博陵太守。
邕神識沉靜冥符上德。
世傳儒業齒胄上庠。
年有十三違親入道。
于邺西雲門寺依止僧稠而出家焉。
稠公禅慧通靈戒行标異。
即授禅法。
數日便詣。
稠撫邕謂諸門人曰。
五停四念将盡此生矣。
仍往林慮山中。
栖托定門遊逸心計屬周武平齊像法隳壞。
又入白鹿山深林之下。
避時削迹餌飯松術。
三迳斯絕百卉為群。
麕麚伏其前。
山禽集其手。
初未之異也。
後乃梵音展禮焚香讀誦。
辄有奇鳥異獸。
攢聚庭宇。
貌如慕敬心疑聽受。
自非行感所及。
何以緻斯。
自爾屢降幽靈。
勝言叵載。
開皇之始弘闡釋門。
重叙玄宗更聯榮問。
有魏州信行禅師。
深明佛法。
命世異人。
以道隐之晨。
習當根之業。
知邕遁世幽居。
遣人告曰。
修道立行。
宜以濟度為先。
獨善其身非所聞也。
宜盡弘益之方照示流俗。
乃出山與行相遇同修正節。
開皇九年行被召入京。
乃與邕同來至止帝城。
道俗莫匪遵奉。
及行之殁。
世綱總徒衆。
甚有住持之功。
以貞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終于化度寺院。
春秋八十有九。
主上崇敬情深贈帛。
為其追福。
以其月二十二日。
奉靈魄于終南山。
遵邕之遺令也。
門徒收其舍利。
起塔于行之塔左。
邕風範凝正行業精嚴。
卑辭屈己體道藏用。
及委質寒林悲纏朝野。
佥以身死名滅世有斯人。
敢樹玄石用陳令範。
左庶子李百藥制文。
率更令歐陽詢書。
文筆新華多增傳本。
故累誦野外矣。
釋灌頂。
字法雲。
俗姓吳氏。
常州義興人也。
祖世避地東瓯。
因而不返。
今為臨海之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親鞠養。
生甫三月。
孩而欲名。
思審物類未知所目。
母夜稱佛法僧名。
頂仍口敩。
音句清辯同共驚異。
因告攝靜寺慧拯法師。
聞而歎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為字。
及年七歲還為拯公弟子。
日進文詞。
玄儒并骛清藻才绮。
即譽當時。
年登二十。
進具奉儀。
德瓶油缽彌所留思。
洎拯師厭世。
沐道天台。
承習定綱罔有虧緒。
陳至德元年。
從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研繹觀門頻蒙印可。
逮陳氏失馭。
随師上江。
勝地名山盡皆遊憩。
三宮廬阜九向衡峰。
無不揖迹依迎訪問遺逸。
後屆荊部停玉泉寺。
傳法轉化教敷西楚。
開皇十一年。
晉王作鎮揚州。
陪從智者戾止[邱-丘+千]溝。
居禅衆寺。
為法上将。
日讨幽求。
俄随智者。
東旋止于台嶽。
晚出稱心精舍開講法華。
跨朗籠基超
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銅鐘聲。
大震山谷。
便雲意喚吾也。
未終數日。
語弟子雲。
吾命無幾可作香湯。
洗浴适竟。
山中鳥狩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
并皆來集房側。
履地騰空悲鳴喚呼。
經日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執如意說法。
辭理深邃。
既竟告弟子曰。
将汝等造次相值。
今當永别。
會遇靡期。
言已寂然無聲良久。
諸弟子哭泣。
便更開眼誡曰。
人生有死物調始必終。
世相如是。
甯足可悲。
今去勿爾鬧亂于吾也。
又雲。
吾習禅已來至于今日四十九年。
背不着床吾不負信施不負香火。
汝等欲得将吾相見。
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負人。
弟子因咨啟。
未審和上當生何所。
答雲。
如吾見夢。
報在兜率。
宮殿青色居天西北。
見智者大師。
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
唯一座獨空。
吾問所以。
答雲。
灌頂卻後六年當來升此說法。
十八日朝語諸弟子。
汝等并早須齋。
吾命須臾。
爾日村人登山參疾。
食竟辭還。
又曰。
既苦遠來。
更停少時。
待貧道前去。
其人不解。
苦辭不住。
當爾之時皎日麗天全無雲翳。
謂參人曰。
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尋落。
去者少時驟雨如瀉。
春秋七十有二。
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
結跏安坐端直俨然。
氣息綿微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時虛空中有弦管聲。
合衆皆聞。
良久乃息。
經停數日方入石龛顔色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
所窆龛墳在先師智者龛前二百餘步。
釋智滿。
姓賈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歲出家随師請業。
凡所受道如說修行。
年登冠肇進受具戒。
律儀成範資訓彌弘。
又聽涅槃等經。
盡其大旨。
名教略圓味靜終業。
遂往上黨石墨山。
聚徒行道。
門徒肅穆缁素歸依。
禮供骈羅積而能散。
時屬隋初創弘大法。
智滿蒸仍國化引而廣之。
故使聞風造者負笈奔注。
衆雜精粗時兼久近。
初則設儀。
禮忏用攝恒情。
後便随其樂欲。
靜思宴坐。
滿躬事衆法身預僧倫。
形止方雅威嚴猛肅。
眉目濃朗白黑交臨。
預有參拜莫不神骸而毛動。
鹹加敬仰為菩薩戒師。
而滿不重身名不輕正法。
雖苦邀請未即傳授。
乃親為竭誠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夢佛摩頂。
并為說法。
宛如經相。
方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絕。
而專意靜觀厭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之東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結如林。
禅忏兼修止觀齊舍。
志弘經遠随務或乖。
又往雁門川。
依瓒禅師。
涉緣念慧。
瓒僧中藻鏡定室羽儀言行清澄。
具如别傳。
滿嗟遇後展欣附有餘。
從瓒曆遊所在宗習。
又依住開化結慮修心。
俄為文帝追瓒入京。
定門斯壞衆侶乖張。
滿乃錄其同志五十餘人。
西入岚州土安山内。
如前綜業。
大感學徒。
隋季道消。
賊徒蜂起。
生民墜于溝壑。
而滿衆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會也。
大唐建義四衆歸奔。
乃率侶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晉陽真智寺。
以化聲廣被歸宗如市。
武皇别敕。
引勞令止許公宅中。
供事所須并出義府。
躬往禮問睹而懼之。
顧語裴寂曰。
孤見此禅師。
衣毛驚起何耶。
答曰。
計無餘相。
應是戒神所護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濟拔蒼生。
今義興大造。
願往還無障。
當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滿所住宅為義興寺。
四事供養一出國家。
至三年以滿德為物歸道聲更遠。
帝欲處之京室下敕征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駭。
都督弘農公劉讓啟留滿住用鎮衆心。
有敕特聽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玁狁孔熾戎車載飾。
以馬邑沙門雄情果敢。
烽耀屢舉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鄉兵戎是習。
乃敕選二千餘僧。
充兵兩府。
登又下敕。
滿師一寺行業清隆。
可非簡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問遐迩。
晉川髦彥沙汰之餘。
睹滿坐受嘉慶。
皆來稱美。
或拜伏戒範者。
或依承習住者。
常數二百餘人。
而滿恒業無怠。
精厲其誠。
時或惰學親召别誡。
委引聖量誘化凡心。
預在聞命莫不淚流而身伏。
噎歎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發前人。
故得機教不妄弘矣。
貞觀二年四月。
初因動散微覺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無擾。
門人同集日遺誡勸。
有沙門道綽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滿曰。
法有生滅道在機緣。
觀相易入其門。
涉空頗限其位。
願随所說進道有期。
滿乃盱衡而告曰。
積年誠業冀此弘持。
緣虛無相可緣。
引實有何所引。
豈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辭勿塵妄識。
綽乃退焉。
其堅白持微為若此也。
既而氣将漸弱。
而志力猶強。
侍人圍繞觀者充室。
滿端坐舉面徐視學徒。
時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即貞觀二年六月九日也。
當終前夕大地振動寺樹摧枝。
合衆悲敬衰相現矣。
泰山其頹乎。
法人斯逝。
聯類如此。
舉邑酸切若喪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龍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滿舍俗從道六十餘年。
潔己清貞冰霜取喻。
弊衣節食才止饑寒。
頻經斷谷用約貪染。
目不邪視言不浮華。
淨色子女未嘗瞻對。
弱年登歲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
約時臨衆誡以行科。
餘則靜處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繩床。
缽袋挂于壁上。
随道資具坐外更無。
緻使見者懔然改容不覺發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業。
慈接貧苦備諸藥療。
茕茕遑遑意存利物矣。
釋僧邕。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
祖憲荊州刺史。
父韶博陵太守。
邕神識沉靜冥符上德。
世傳儒業齒胄上庠。
年有十三違親入道。
于邺西雲門寺依止僧稠而出家焉。
稠公禅慧通靈戒行标異。
即授禅法。
數日便詣。
稠撫邕謂諸門人曰。
五停四念将盡此生矣。
仍往林慮山中。
栖托定門遊逸心計屬周武平齊像法隳壞。
又入白鹿山深林之下。
避時削迹餌飯松術。
三迳斯絕百卉為群。
麕麚伏其前。
山禽集其手。
初未之異也。
後乃梵音展禮焚香讀誦。
辄有奇鳥異獸。
攢聚庭宇。
貌如慕敬心疑聽受。
自非行感所及。
何以緻斯。
自爾屢降幽靈。
勝言叵載。
開皇之始弘闡釋門。
重叙玄宗更聯榮問。
有魏州信行禅師。
深明佛法。
命世異人。
以道隐之晨。
習當根之業。
知邕遁世幽居。
遣人告曰。
修道立行。
宜以濟度為先。
獨善其身非所聞也。
宜盡弘益之方照示流俗。
乃出山與行相遇同修正節。
開皇九年行被召入京。
乃與邕同來至止帝城。
道俗莫匪遵奉。
及行之殁。
世綱總徒衆。
甚有住持之功。
以貞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終于化度寺院。
春秋八十有九。
主上崇敬情深贈帛。
為其追福。
以其月二十二日。
奉靈魄于終南山。
遵邕之遺令也。
門徒收其舍利。
起塔于行之塔左。
邕風範凝正行業精嚴。
卑辭屈己體道藏用。
及委質寒林悲纏朝野。
佥以身死名滅世有斯人。
敢樹玄石用陳令範。
左庶子李百藥制文。
率更令歐陽詢書。
文筆新華多增傳本。
故累誦野外矣。
釋灌頂。
字法雲。
俗姓吳氏。
常州義興人也。
祖世避地東瓯。
因而不返。
今為臨海之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親鞠養。
生甫三月。
孩而欲名。
思審物類未知所目。
母夜稱佛法僧名。
頂仍口敩。
音句清辯同共驚異。
因告攝靜寺慧拯法師。
聞而歎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為字。
及年七歲還為拯公弟子。
日進文詞。
玄儒并骛清藻才绮。
即譽當時。
年登二十。
進具奉儀。
德瓶油缽彌所留思。
洎拯師厭世。
沐道天台。
承習定綱罔有虧緒。
陳至德元年。
從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研繹觀門頻蒙印可。
逮陳氏失馭。
随師上江。
勝地名山盡皆遊憩。
三宮廬阜九向衡峰。
無不揖迹依迎訪問遺逸。
後屆荊部停玉泉寺。
傳法轉化教敷西楚。
開皇十一年。
晉王作鎮揚州。
陪從智者戾止[邱-丘+千]溝。
居禅衆寺。
為法上将。
日讨幽求。
俄随智者。
東旋止于台嶽。
晚出稱心精舍開講法華。
跨朗籠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