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于雲印。
方集奔随負箧屯湧。
有吉藏法師。
興皇入室。
嘉祥結肆獨擅浙東。
聞稱心道勝意之未許。
求借義記尋閱淺深。
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矣。
因廢講散衆投足天台餐禀法華發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現疾。
瞻侍曉夕艱劬盡心。
爰及滅度親承遺旨。
乃奉留書并諸信物。
哀泣跪授。
晉王五體投地悲淚頂受。
事遵賓禮情敦法親。
尋遣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
送頂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置國清寺。
即昔有晉昙光道猷之故迹也。
前峰佛隴寺号修禅。
在陳之日智者初建隴南十裡。
地曰丹丘。
經行平正瞻望顯博。
智者标基刊木。
欲建道場。
未果。
心期。
故遺囑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營。
置臬引繩一依舊旨。
仁壽元年。
晉王入嗣東巡本國。
萬裡川途人野畢慶。
頂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參賀。
遂蒙引見。
慰問重疊酬對如響言無失厝。
臣主榮歎。
又遣員外散騎侍郎張幹威送還山寺。
施物三千段氎三百領。
又設千僧齋。
寺廟台殿更加修緝。
故丹青之飾亂發朝霞。
松竹之嶺奄同被錦。
斯寔海西之壯觀也。
遠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傳。
仁壽二年下令延請雲。
夏序炎赫道體休宜。
禅悅資神故多佳緻。
近令慧日道場莊論二師講淨名經。
全用智者義疏判釋經文。
禅師既是大師高足。
法門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華經疏。
随使入京也。
伫遲來儀書不盡意。
頂持衣負錫高步入宮。
三夏闡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無不伸請。
并随問接對。
周統玄籍。
後遣信送還。
嚫遺隆倍。
大業七年。
治兵涿野親總元戎。
将欲蕩一東夷用清文軌。
因問左右備叙軒皇。
先壯阪泉之戮暴。
後歎峒山之問道。
追思智者感慕動容。
下敕迎頂遠至行所。
引見天扆叙以同學之歡。
又遣侍郎吳旻送還台寺。
爾後王人繼至房無虛月。
頂縱懷丘壑絕迹世累。
定慧兩修語默雙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遠方希睹三觀十如及以心塵使性。
并拜首投身請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業屢增二嚴無盡。
忽以貞觀六年八月七日。
終于國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輕疾無論藥療。
而室有異香。
臨終命弟子曰。
彌勒經說。
佛入城日香煙若雲。
汝多燒香。
吾将去矣。
因伸遺誡。
詞理妙切。
門人衆侶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發口三稱阿彌陀佛。
低身就卧累手當心。
色貌歡愉。
奄然而逝。
舉體柔軟。
頂暖經日嘗有同學智晞。
顗之親度。
清亮有名。
先以貞觀元年卒。
臨終雲。
吾生兜率矣。
見先師智者。
寶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獨空。
雲卻後六年灌頂法師升此說法。
焚香驗旨。
即慈尊降迎。
計歲論期。
審晞不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遠近奔号諠震林谷。
初頂化流嚣俗神用弘方。
村人于法龍。
去山三十餘裡。
染患将絕衆治不愈。
其子奔馳入山祈救。
頂為轉法華經。
焚旃檀香。
病者雖遠。
乃聞檀香入鼻。
應時痊複。
又樂安南嶺地曰安洲。
碧樹青溪泉流伏溺人迳不通。
頂留連愛玩。
顧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當來此講經。
曾未浃旬。
白砂遍湧平如玉鏡頂以感通相顯不違前願。
仍講法華金光明二部。
用酬靈意。
嘗于章安攝靜寺講涅槃經。
值海賊上抄道俗奔委。
頂方撾鐘就講。
顔無懾懼。
賊徒麾幡詣寺。
忽見兵旗曜日持弓執戟人皆丈餘雄悍奮發。
群睹驚懅一時退散。
嘗于佛隴。
講暇攜引學徒。
累石為塔。
别須二片用構塔門。
弟子光英。
先以車運一石。
鹹疑厚大。
更欲旁求複勞人力。
頂舉杖聊撝。
前所運石飒然驚裂。
遂折為兩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戶。
宛如舊契。
若斯靈應其相寔多。
自頂受業天台又禀道衡嶽。
思顗三世宗歸莫二。
若觀若講常依法華。
又講涅槃金光明淨名等經。
及說圓頓止觀四念等法門。
其遍不少。
且智者辯才雲行雨施。
或同天網乍拟璎珞。
能持能領唯頂一人。
其私記智者詞旨。
及自制義記。
并雜文等題目。
并勒于碑陰。
弟子光英。
後生标俊優柔教義。
與國清寺衆佥共紀其行。
樹其碑于寺之門。
常州弘善寺沙門法宣為文。
其詞甚麗。
見于别集。
釋智璪。
俗姓張氏。
清河人。
晉室播遷寓居臨海。
祖元秀梁倉部侍郎。
任臨海内史。
父文懷陳中兵将軍。
璪受經之歲。
言無虛發行不慚人。
親裡鄉鄰深加敬愛。
年登十七二親俱逝。
慘服才釋便染疾病。
頻經歲月醫藥無效。
仍于靜夜策杖曳疾。
出到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專念。
月光菩薩惟願大悲濟我沉痾。
如是系念遂經旬朔。
于中夜間夢見一人。
形色非常。
從東方來。
謂璪曰。
我今故來為汝治病。
即以口就璪身。
次第吸[口*數]。
三夜如此。
因爾稍痊。
深知三寶是我依救。
遂求離俗。
便投安甯寺慧憑法師以為弟子。
逖聞智者軌行超群為世良導。
即泛舸豐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華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訖。
還就禅床始欲安坐。
乃見九頭龍從地湧出上升虛空。
明旦咨白。
雲此是表九道衆生聞法華經。
将來之世破無明地入法性空耳。
又陳至德四年永陽王伯智。
作牧仙都。
迎屈智者來于鎮所。
璪随師受請同赴稽山。
九旬坐訖仍即辭王。
往寶林山寺行法華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來搖動戶扇。
璪即問之。
汝是何人夜來搖戶。
即長聲答雲。
我來看燈耳。
頻經數過。
問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師。
夜具聞之。
謂弟子曰。
彼堂内從來有大惡鬼。
今聞此聲必是鬼來取一人也。
天将欲曉。
成師扣戶而喚璪。
未暇得應便繞堂唱雲。
苦哉苦哉其人了也。
璪即開戶問意。
答雲。
汝猶在耶。
吾謂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成師以事咨王。
王遣數十人執仗防護。
璪謂防人曰。
命由業也。
豈是防護之所加乎。
願諸仁者将領還城。
啟王雲爾。
防人去後。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捶壁打柱周遍東西。
堂内六燈。
璪即滅五留一。
行道坐禅誦經坦然無懼。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訖。
見一青衣童子。
稱贊善哉言已不現。
雖值此二緣心無憂喜。
璪又因事出往會稽。
路由剡縣孝行村乞食。
主人誤煮毒椹設。
璪食竟進趣前途。
主人于後啖此餘殘。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鄰人見之。
即持藥追璪。
十裡方及。
見璪快行無恙。
問曰。
何故見尋。
具陳上事。
便笑而答曰。
貧道無他可棄藥反蹤。
不須見逐。
驗之道力所薰。
故毒不能傷也。
又隋大業元年。
駕幸江都。
璪銜僧命出參引見内殿。
禦遙見璪即便避席命令前坐。
種種顧問。
便遣通事舍人盧正方。
送璪還山。
為智者設一千僧齋。
度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
又為寺造四周土牆。
大業六年又往楊州參見。
仍遣給事侍郎許善心。
送還山。
又為智者設一千僧齋。
度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一千段。
嚫齋僧人絹一匹。
七年又往涿郡參。
勞謝遠來。
施寺物五百段。
遣五十人執仗防援還山。
凡經八回參見天子。
并蒙喜悅供給豐厚。
以貞觀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釋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會稽人。
少小志操有異恒童。
口常稱佛。
聚砂以為福事。
蒿艾以為殿塔。
不俗談戲。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勸雲。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薩在彼說法。
遂以陳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澗來入天台。
正值智者處坐說法。
下講竟。
頂禮歸依願盡此生以為弟子。
智者笑雲。
宿誓願力今得相遇。
曉夕左右伏膺無懈。
專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觀音忏悔。
誦法華經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陳主敕迎智者出都。
從往金陵居光宅寺。
專以禅思為業。
同堂坐者奉命檢校。
俄而陳國雲亡。
智者即上江州廬山東林寺。
明于陶侃瑞像閣内。
行觀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節行道。
見一僧雲。
所名法京未為嘉稱。
可改為普明。
方集奔随負箧屯湧。
有吉藏法師。
興皇入室。
嘉祥結肆獨擅浙東。
聞稱心道勝意之未許。
求借義記尋閱淺深。
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矣。
因廢講散衆投足天台餐禀法華發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現疾。
瞻侍曉夕艱劬盡心。
爰及滅度親承遺旨。
乃奉留書并諸信物。
哀泣跪授。
晉王五體投地悲淚頂受。
事遵賓禮情敦法親。
尋遣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
送頂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置國清寺。
即昔有晉昙光道猷之故迹也。
前峰佛隴寺号修禅。
在陳之日智者初建隴南十裡。
地曰丹丘。
經行平正瞻望顯博。
智者标基刊木。
欲建道場。
未果。
心期。
故遺囑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營。
置臬引繩一依舊旨。
仁壽元年。
晉王入嗣東巡本國。
萬裡川途人野畢慶。
頂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參賀。
遂蒙引見。
慰問重疊酬對如響言無失厝。
臣主榮歎。
又遣員外散騎侍郎張幹威送還山寺。
施物三千段氎三百領。
又設千僧齋。
寺廟台殿更加修緝。
故丹青之飾亂發朝霞。
松竹之嶺奄同被錦。
斯寔海西之壯觀也。
遠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傳。
仁壽二年下令延請雲。
夏序炎赫道體休宜。
禅悅資神故多佳緻。
近令慧日道場莊論二師講淨名經。
全用智者義疏判釋經文。
禅師既是大師高足。
法門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華經疏。
随使入京也。
伫遲來儀書不盡意。
頂持衣負錫高步入宮。
三夏闡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無不伸請。
并随問接對。
周統玄籍。
後遣信送還。
嚫遺隆倍。
大業七年。
治兵涿野親總元戎。
将欲蕩一東夷用清文軌。
因問左右備叙軒皇。
先壯阪泉之戮暴。
後歎峒山之問道。
追思智者感慕動容。
下敕迎頂遠至行所。
引見天扆叙以同學之歡。
又遣侍郎吳旻送還台寺。
爾後王人繼至房無虛月。
頂縱懷丘壑絕迹世累。
定慧兩修語默雙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遠方希睹三觀十如及以心塵使性。
并拜首投身請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業屢增二嚴無盡。
忽以貞觀六年八月七日。
終于國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輕疾無論藥療。
而室有異香。
臨終命弟子曰。
彌勒經說。
佛入城日香煙若雲。
汝多燒香。
吾将去矣。
因伸遺誡。
詞理妙切。
門人衆侶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發口三稱阿彌陀佛。
低身就卧累手當心。
色貌歡愉。
奄然而逝。
舉體柔軟。
頂暖經日嘗有同學智晞。
顗之親度。
清亮有名。
先以貞觀元年卒。
臨終雲。
吾生兜率矣。
見先師智者。
寶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獨空。
雲卻後六年灌頂法師升此說法。
焚香驗旨。
即慈尊降迎。
計歲論期。
審晞不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遠近奔号諠震林谷。
初頂化流嚣俗神用弘方。
村人于法龍。
去山三十餘裡。
染患将絕衆治不愈。
其子奔馳入山祈救。
頂為轉法華經。
焚旃檀香。
病者雖遠。
乃聞檀香入鼻。
應時痊複。
又樂安南嶺地曰安洲。
碧樹青溪泉流伏溺人迳不通。
頂留連愛玩。
顧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當來此講經。
曾未浃旬。
白砂遍湧平如玉鏡頂以感通相顯不違前願。
仍講法華金光明二部。
用酬靈意。
嘗于章安攝靜寺講涅槃經。
值海賊上抄道俗奔委。
頂方撾鐘就講。
顔無懾懼。
賊徒麾幡詣寺。
忽見兵旗曜日持弓執戟人皆丈餘雄悍奮發。
群睹驚懅一時退散。
嘗于佛隴。
講暇攜引學徒。
累石為塔。
别須二片用構塔門。
弟子光英。
先以車運一石。
鹹疑厚大。
更欲旁求複勞人力。
頂舉杖聊撝。
前所運石飒然驚裂。
遂折為兩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戶。
宛如舊契。
若斯靈應其相寔多。
自頂受業天台又禀道衡嶽。
思顗三世宗歸莫二。
若觀若講常依法華。
又講涅槃金光明淨名等經。
及說圓頓止觀四念等法門。
其遍不少。
且智者辯才雲行雨施。
或同天網乍拟璎珞。
能持能領唯頂一人。
其私記智者詞旨。
及自制義記。
并雜文等題目。
并勒于碑陰。
弟子光英。
後生标俊優柔教義。
與國清寺衆佥共紀其行。
樹其碑于寺之門。
常州弘善寺沙門法宣為文。
其詞甚麗。
見于别集。
釋智璪。
俗姓張氏。
清河人。
晉室播遷寓居臨海。
祖元秀梁倉部侍郎。
任臨海内史。
父文懷陳中兵将軍。
璪受經之歲。
言無虛發行不慚人。
親裡鄉鄰深加敬愛。
年登十七二親俱逝。
慘服才釋便染疾病。
頻經歲月醫藥無效。
仍于靜夜策杖曳疾。
出到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專念。
月光菩薩惟願大悲濟我沉痾。
如是系念遂經旬朔。
于中夜間夢見一人。
形色非常。
從東方來。
謂璪曰。
我今故來為汝治病。
即以口就璪身。
次第吸[口*數]。
三夜如此。
因爾稍痊。
深知三寶是我依救。
遂求離俗。
便投安甯寺慧憑法師以為弟子。
逖聞智者軌行超群為世良導。
即泛舸豐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華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訖。
還就禅床始欲安坐。
乃見九頭龍從地湧出上升虛空。
明旦咨白。
雲此是表九道衆生聞法華經。
将來之世破無明地入法性空耳。
又陳至德四年永陽王伯智。
作牧仙都。
迎屈智者來于鎮所。
璪随師受請同赴稽山。
九旬坐訖仍即辭王。
往寶林山寺行法華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來搖動戶扇。
璪即問之。
汝是何人夜來搖戶。
即長聲答雲。
我來看燈耳。
頻經數過。
問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師。
夜具聞之。
謂弟子曰。
彼堂内從來有大惡鬼。
今聞此聲必是鬼來取一人也。
天将欲曉。
成師扣戶而喚璪。
未暇得應便繞堂唱雲。
苦哉苦哉其人了也。
璪即開戶問意。
答雲。
汝猶在耶。
吾謂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成師以事咨王。
王遣數十人執仗防護。
璪謂防人曰。
命由業也。
豈是防護之所加乎。
願諸仁者将領還城。
啟王雲爾。
防人去後。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捶壁打柱周遍東西。
堂内六燈。
璪即滅五留一。
行道坐禅誦經坦然無懼。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訖。
見一青衣童子。
稱贊善哉言已不現。
雖值此二緣心無憂喜。
璪又因事出往會稽。
路由剡縣孝行村乞食。
主人誤煮毒椹設。
璪食竟進趣前途。
主人于後啖此餘殘。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鄰人見之。
即持藥追璪。
十裡方及。
見璪快行無恙。
問曰。
何故見尋。
具陳上事。
便笑而答曰。
貧道無他可棄藥反蹤。
不須見逐。
驗之道力所薰。
故毒不能傷也。
又隋大業元年。
駕幸江都。
璪銜僧命出參引見内殿。
禦遙見璪即便避席命令前坐。
種種顧問。
便遣通事舍人盧正方。
送璪還山。
為智者設一千僧齋。
度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
又為寺造四周土牆。
大業六年又往楊州參見。
仍遣給事侍郎許善心。
送還山。
又為智者設一千僧齋。
度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一千段。
嚫齋僧人絹一匹。
七年又往涿郡參。
勞謝遠來。
施寺物五百段。
遣五十人執仗防援還山。
凡經八回參見天子。
并蒙喜悅供給豐厚。
以貞觀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釋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會稽人。
少小志操有異恒童。
口常稱佛。
聚砂以為福事。
蒿艾以為殿塔。
不俗談戲。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勸雲。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薩在彼說法。
遂以陳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澗來入天台。
正值智者處坐說法。
下講竟。
頂禮歸依願盡此生以為弟子。
智者笑雲。
宿誓願力今得相遇。
曉夕左右伏膺無懈。
專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觀音忏悔。
誦法華經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陳主敕迎智者出都。
從往金陵居光宅寺。
專以禅思為業。
同堂坐者奉命檢校。
俄而陳國雲亡。
智者即上江州廬山東林寺。
明于陶侃瑞像閣内。
行觀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節行道。
見一僧雲。
所名法京未為嘉稱。
可改為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