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此名曉朗照了三世。
忏訖啟智者述之。
便雲。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舊從新。
又随智者往荊州玉泉寺。
每于泉側練若專思。
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鐘。
天台供養。
江陵道俗競為經營。
當欲鑄時。
盲人來看。
明懸鑒機知相不吉。
果爾開模鐘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約語衆中。
支不具者勿來看鑄。
遂得了亮铮鑅聲七十裡。
鐘今見在佛隴上寺。
後還國清所住之房。
去水懸遠。
房頭空地純是礓石。
乃懷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豈不快乎。
言竟數日。
石中泉溜周給東西。
國清精舍随高置立。
明以講堂狹小欲毀廣之。
共頂禅師商量。
頂勸勿改。
有括州都督周孝節。
遙聞此事即施杉柱泛海送來。
頂向赤城。
感見明身長一十餘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從數十許人。
語頂曰。
兄勿苦谏。
事願克成。
頂知神異。
合掌對雲。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豎堂之日感動山王。
晨朝隐轸狀若雷震。
摧樹傾枝闊百步許。
自佛壟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沒還返舊蹤。
砰砰磕磕勢若初至。
又願共道俗造當殿金銅盧舍那像坐身丈六。
時有一人稱從槽溪村來。
施金十一兩用入像身。
問其姓名終不肯說。
禮拜辭退。
周訪彼村無人識者。
又比房侍者恒聞房内共人語話。
陰伺察視不見别形。
所聽言音唯勸修善。
既而化緣就畢。
大漸時至。
清旦呼諸弟子。
夫人壽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脫新淨之衣。
着故破者。
換衣才竟奄然就滅。
春秋八十有六。
經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當于其時有房内弟子榮泰難提二人。
剃頭沐浴見如此事。
即報寺主慧網。
合衆驚集倍恸于懷。
然其為性不畜私财。
淅南諸州男女黑白歸向者數不可紀。
所得布施随緣喜舍。
每參隋帝悉蒙命坐。
賜絹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經像。
有敕施僧基業。
見于寺錄。
造金銅尊像小大十軀。
悉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讀藏經二遍。
其外書寫經論。
雕畫殿堂。
修諸寺宇。
傍為利益。
及諸靈驗。
功德費用。
運心應念即自送來充其支度。
不可具載。
釋智藏。
姓魏氏。
華州鄭縣人也。
十三出家事藹法師。
當西魏之世。
住長安陟岵寺。
值周滅法權處俗中。
為諸信心之所藏隐。
雖王禁克切不懼刑憲。
剃發法服曾無變俗。
迄至隋初乃經六載。
晦迹人間不虧道禁。
自有同塵莫敢聯類矣。
移都龍首住大興善。
開皇三年。
乃蔔終南豐谷之東阜。
以為終世之所也。
即昔隐淪之故地矣。
山水交映邑野相望。
接叙皂素日隆化範。
後文帝敕左衛大将軍晉王廣。
就山引見。
藏曰。
山世乃異。
适道不殊。
貧道居山日積意未移想。
陛下國主之體。
不奪物情為宗。
王具聞帝。
帝歎訝久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
宣敕慰問。
并施香油熏爐及三衣什物等。
仍诏所住為豐德寺焉。
每至三長之月。
藏盛開道化。
以智論為言先。
凡所登踐者皆理事齊禀。
京邑士女傳響相趨。
雲結山阿就聞法要。
逮武德初歲爰置僧官。
衆以積善所歸乃處員内。
道開物悟深有望焉。
雖預僧僚而身非世檢。
時複臨叙終安豐德。
以武德八年四月十五日遘疾。
少時終于所住。
春秋八十五。
然藏青襟入道自檢形神。
不資奢靡不欣榮泰。
時居興善官供頻繁。
願存乞食盡形全德。
縱任居僧務。
夏雨冬冰而此志不移。
終不妄啖僧食。
晚居西郊柏林墓所。
頭陀自靜。
文帝出遊遇而結歎。
與諸官人等。
各舍所著之衣百有餘聚。
藏令村人車運用充寺宇。
故使福殿輪奂回拔林端。
靈塔架峰迢然雲表。
緻有京郊立望得傳遙敬矣。
又爰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補。
厚重可齊四鬥。
六十五夏初無一離。
受日說欲由來未傳。
常坐一食終乎大漸。
而狀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
質貌魁梧。
峙然峰崿之相。
常居寺之南岫四十餘年。
面臨深谷目極天際。
徑途四裡幽梗盤岨不易登升。
而藏手執澡瓶足蹑木履。
每至食時乘崖而至。
午後還上。
初無颠堕。
因斯以談。
亦雄隐之高明者故。
圖寫象供。
于茲存焉。
京師慈門寺沙門小昙。
欽藏素業。
為建碑于寺門之右。
穎川沙門法琳制文。
釋法喜。
俗姓李。
襄陽人也。
七歲出家。
颢禅師為其保傅。
颢道素溫贍有聞同侶。
後住禅定。
将終前夕。
所居房壁自然外崩。
颢曰。
依報已乖。
吾将即世。
于是端坐閉目。
如有所緣。
奄然而卒。
初不覺也。
自喜恭恪奉侍積經載紀。
而颢專修定業略于言誨。
便以觀量知人。
審喜機度。
事逾先習不肅而成。
鑽仰景行惟德是輔。
荊州青溪山寺四十餘僧喜為沙彌。
親所供奉。
晝則炊煮薪蒸。
夜便誦習經典。
山居無炬。
燃柴取明。
每夕自課誦通一紙。
如是累時。
所緣通利。
雖學諸經部類。
而偏以法華為宗。
常假食息中間兼誦一卷。
餘則專以禅業系念在前。
才有惛心便又溫故。
仁壽年内。
文帝敕召追入京師住禅定寺。
供禮隆異。
儉行為先。
接撫同倫。
謙虛成德。
爰有佛牙舍利。
帝裡所珍。
檠以寶台處之上室。
瑰寶溢目非德不知。
大衆以喜行解潛通幽微屢降。
便以道場相委任其監護。
喜遂綱維供養日夕承仰。
又以颢師去世。
意欲冥被靈爽。
願誦千遍法華。
因即不處舊房。
但用巡繞寺塔。
行坐二儀誓窮本願。
數滿八百精厲晨宵。
系心不散覺轉休健。
同寺僧者見有白牛駕以寶車入喜房内。
追而觀之了無蹤緒。
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門。
而卑弱自守營衛在初。
諸有疾苦無論客舊。
皆周給瞻問親為将療。
至于屎尿膿吐皆就而[口*束]之。
然則患疾之苦。
世所同輕。
而喜都無污賤。
情倍欣怿。
以為常業也。
緻有遠近道俗帶疾相投。
皆悅慰其心終其報類。
或有外來問疾。
并為病者陳苦。
有問其故。
喜雲。
病人纏惱來問緻增故耳。
武德四年。
右仆射蕭瑀。
于藍田造寺名津梁。
夙奉徽風嘉其弘度。
召而居之。
時屬運開猶承饑薦。
四方慕義相次山門。
便減撤衣資用充繼乏。
禀歸行務衆所宗焉。
凡有遲疑每為銷釋。
并會通旨理暢顯神心。
而為行沉密卒難備紀。
傳者嘗同遊處。
故略而述之。
後乃屏退自資。
超居衆伍。
骊山南阜鄉号盧陵。
即九紀之故墟也。
北負露台之嶺。
南對赫胥之陵。
交澗深林。
仙賢是集。
即蔔而宅之。
乃有終焉之志。
笃勵子弟誘導山民。
福始罪終十盈八九。
貞觀初年。
夜涉其半。
見有焰火數炬從南而來正趣山舍。
僧俗驚散。
慮是賊徒以事告喜。
喜曰。
此應無苦。
但自修業。
及至尋顧不知所由。
其居處降靈皆此類也。
六年春創染微疾。
自知非久。
強加醫療終無進服。
至十月十二日乃告門人。
無常至矣。
勿事嚣擾。
當默然靜慮。
津吾去識。
勿使異人辄入房也。
時時唱告。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
大衆忽聞林北有音樂車振之聲。
因以告之。
喜曰。
世間果報久已舍之。
如何更生樂處。
終是纏累。
乃又入定。
須臾聲止。
香至充滿。
達五更初端坐而卒。
春秋六十有一。
形色鮮潔如常在定。
初平素之日曆巡山崄。
行見一處幽隐可為栖骸之所。
命弟子示之。
及其終後寺僧屬其儀貌端峙。
不忍行之。
鑿山為窟将欲藏瘗。
爾夕暴雪忽零有餘一尺。
周回二裡蔽于山路。
遂開行送。
中道降神于弟子曰。
吾欲露屍山野給施衆生。
如何埋藏違吾本志。
雪平荒迳可且停行。
衆不從之乃安窟内。
經久俨然都無摧腐。
宗國公親往觀之。
神色如在。
歎善而歸。
爾後怪無損壞。
遂舉其納衣。
方見為物所啖。
頭項已下枯骨鮮明。
詳斯以論。
寔本願之所緻耳。
且喜學年據道。
事仰名師。
青溪禅衆天下稱最。
而親見奉養。
故得景行成明日光聲采加以敬慎戒約。
聞即依行。
計業分功步影而食。
時少覺差必虛齋而過。
晦望忏洗清心布薩安恤貧病固是常宜。
衣弊食粗誠其恒志。
輕清拯濟見美東郊矣。
忏訖啟智者述之。
便雲。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舊從新。
又随智者往荊州玉泉寺。
每于泉側練若專思。
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鐘。
天台供養。
江陵道俗競為經營。
當欲鑄時。
盲人來看。
明懸鑒機知相不吉。
果爾開模鐘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約語衆中。
支不具者勿來看鑄。
遂得了亮铮鑅聲七十裡。
鐘今見在佛隴上寺。
後還國清所住之房。
去水懸遠。
房頭空地純是礓石。
乃懷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豈不快乎。
言竟數日。
石中泉溜周給東西。
國清精舍随高置立。
明以講堂狹小欲毀廣之。
共頂禅師商量。
頂勸勿改。
有括州都督周孝節。
遙聞此事即施杉柱泛海送來。
頂向赤城。
感見明身長一十餘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從數十許人。
語頂曰。
兄勿苦谏。
事願克成。
頂知神異。
合掌對雲。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豎堂之日感動山王。
晨朝隐轸狀若雷震。
摧樹傾枝闊百步許。
自佛壟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沒還返舊蹤。
砰砰磕磕勢若初至。
又願共道俗造當殿金銅盧舍那像坐身丈六。
時有一人稱從槽溪村來。
施金十一兩用入像身。
問其姓名終不肯說。
禮拜辭退。
周訪彼村無人識者。
又比房侍者恒聞房内共人語話。
陰伺察視不見别形。
所聽言音唯勸修善。
既而化緣就畢。
大漸時至。
清旦呼諸弟子。
夫人壽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脫新淨之衣。
着故破者。
換衣才竟奄然就滅。
春秋八十有六。
經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當于其時有房内弟子榮泰難提二人。
剃頭沐浴見如此事。
即報寺主慧網。
合衆驚集倍恸于懷。
然其為性不畜私财。
淅南諸州男女黑白歸向者數不可紀。
所得布施随緣喜舍。
每參隋帝悉蒙命坐。
賜絹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經像。
有敕施僧基業。
見于寺錄。
造金銅尊像小大十軀。
悉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讀藏經二遍。
其外書寫經論。
雕畫殿堂。
修諸寺宇。
傍為利益。
及諸靈驗。
功德費用。
運心應念即自送來充其支度。
不可具載。
釋智藏。
姓魏氏。
華州鄭縣人也。
十三出家事藹法師。
當西魏之世。
住長安陟岵寺。
值周滅法權處俗中。
為諸信心之所藏隐。
雖王禁克切不懼刑憲。
剃發法服曾無變俗。
迄至隋初乃經六載。
晦迹人間不虧道禁。
自有同塵莫敢聯類矣。
移都龍首住大興善。
開皇三年。
乃蔔終南豐谷之東阜。
以為終世之所也。
即昔隐淪之故地矣。
山水交映邑野相望。
接叙皂素日隆化範。
後文帝敕左衛大将軍晉王廣。
就山引見。
藏曰。
山世乃異。
适道不殊。
貧道居山日積意未移想。
陛下國主之體。
不奪物情為宗。
王具聞帝。
帝歎訝久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
宣敕慰問。
并施香油熏爐及三衣什物等。
仍诏所住為豐德寺焉。
每至三長之月。
藏盛開道化。
以智論為言先。
凡所登踐者皆理事齊禀。
京邑士女傳響相趨。
雲結山阿就聞法要。
逮武德初歲爰置僧官。
衆以積善所歸乃處員内。
道開物悟深有望焉。
雖預僧僚而身非世檢。
時複臨叙終安豐德。
以武德八年四月十五日遘疾。
少時終于所住。
春秋八十五。
然藏青襟入道自檢形神。
不資奢靡不欣榮泰。
時居興善官供頻繁。
願存乞食盡形全德。
縱任居僧務。
夏雨冬冰而此志不移。
終不妄啖僧食。
晚居西郊柏林墓所。
頭陀自靜。
文帝出遊遇而結歎。
與諸官人等。
各舍所著之衣百有餘聚。
藏令村人車運用充寺宇。
故使福殿輪奂回拔林端。
靈塔架峰迢然雲表。
緻有京郊立望得傳遙敬矣。
又爰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補。
厚重可齊四鬥。
六十五夏初無一離。
受日說欲由來未傳。
常坐一食終乎大漸。
而狀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
質貌魁梧。
峙然峰崿之相。
常居寺之南岫四十餘年。
面臨深谷目極天際。
徑途四裡幽梗盤岨不易登升。
而藏手執澡瓶足蹑木履。
每至食時乘崖而至。
午後還上。
初無颠堕。
因斯以談。
亦雄隐之高明者故。
圖寫象供。
于茲存焉。
京師慈門寺沙門小昙。
欽藏素業。
為建碑于寺門之右。
穎川沙門法琳制文。
釋法喜。
俗姓李。
襄陽人也。
七歲出家。
颢禅師為其保傅。
颢道素溫贍有聞同侶。
後住禅定。
将終前夕。
所居房壁自然外崩。
颢曰。
依報已乖。
吾将即世。
于是端坐閉目。
如有所緣。
奄然而卒。
初不覺也。
自喜恭恪奉侍積經載紀。
而颢專修定業略于言誨。
便以觀量知人。
審喜機度。
事逾先習不肅而成。
鑽仰景行惟德是輔。
荊州青溪山寺四十餘僧喜為沙彌。
親所供奉。
晝則炊煮薪蒸。
夜便誦習經典。
山居無炬。
燃柴取明。
每夕自課誦通一紙。
如是累時。
所緣通利。
雖學諸經部類。
而偏以法華為宗。
常假食息中間兼誦一卷。
餘則專以禅業系念在前。
才有惛心便又溫故。
仁壽年内。
文帝敕召追入京師住禅定寺。
供禮隆異。
儉行為先。
接撫同倫。
謙虛成德。
爰有佛牙舍利。
帝裡所珍。
檠以寶台處之上室。
瑰寶溢目非德不知。
大衆以喜行解潛通幽微屢降。
便以道場相委任其監護。
喜遂綱維供養日夕承仰。
又以颢師去世。
意欲冥被靈爽。
願誦千遍法華。
因即不處舊房。
但用巡繞寺塔。
行坐二儀誓窮本願。
數滿八百精厲晨宵。
系心不散覺轉休健。
同寺僧者見有白牛駕以寶車入喜房内。
追而觀之了無蹤緒。
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門。
而卑弱自守營衛在初。
諸有疾苦無論客舊。
皆周給瞻問親為将療。
至于屎尿膿吐皆就而[口*束]之。
然則患疾之苦。
世所同輕。
而喜都無污賤。
情倍欣怿。
以為常業也。
緻有遠近道俗帶疾相投。
皆悅慰其心終其報類。
或有外來問疾。
并為病者陳苦。
有問其故。
喜雲。
病人纏惱來問緻增故耳。
武德四年。
右仆射蕭瑀。
于藍田造寺名津梁。
夙奉徽風嘉其弘度。
召而居之。
時屬運開猶承饑薦。
四方慕義相次山門。
便減撤衣資用充繼乏。
禀歸行務衆所宗焉。
凡有遲疑每為銷釋。
并會通旨理暢顯神心。
而為行沉密卒難備紀。
傳者嘗同遊處。
故略而述之。
後乃屏退自資。
超居衆伍。
骊山南阜鄉号盧陵。
即九紀之故墟也。
北負露台之嶺。
南對赫胥之陵。
交澗深林。
仙賢是集。
即蔔而宅之。
乃有終焉之志。
笃勵子弟誘導山民。
福始罪終十盈八九。
貞觀初年。
夜涉其半。
見有焰火數炬從南而來正趣山舍。
僧俗驚散。
慮是賊徒以事告喜。
喜曰。
此應無苦。
但自修業。
及至尋顧不知所由。
其居處降靈皆此類也。
六年春創染微疾。
自知非久。
強加醫療終無進服。
至十月十二日乃告門人。
無常至矣。
勿事嚣擾。
當默然靜慮。
津吾去識。
勿使異人辄入房也。
時時唱告。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
大衆忽聞林北有音樂車振之聲。
因以告之。
喜曰。
世間果報久已舍之。
如何更生樂處。
終是纏累。
乃又入定。
須臾聲止。
香至充滿。
達五更初端坐而卒。
春秋六十有一。
形色鮮潔如常在定。
初平素之日曆巡山崄。
行見一處幽隐可為栖骸之所。
命弟子示之。
及其終後寺僧屬其儀貌端峙。
不忍行之。
鑿山為窟将欲藏瘗。
爾夕暴雪忽零有餘一尺。
周回二裡蔽于山路。
遂開行送。
中道降神于弟子曰。
吾欲露屍山野給施衆生。
如何埋藏違吾本志。
雪平荒迳可且停行。
衆不從之乃安窟内。
經久俨然都無摧腐。
宗國公親往觀之。
神色如在。
歎善而歸。
爾後怪無損壞。
遂舉其納衣。
方見為物所啖。
頭項已下枯骨鮮明。
詳斯以論。
寔本願之所緻耳。
且喜學年據道。
事仰名師。
青溪禅衆天下稱最。
而親見奉養。
故得景行成明日光聲采加以敬慎戒約。
聞即依行。
計業分功步影而食。
時少覺差必虛齋而過。
晦望忏洗清心布薩安恤貧病固是常宜。
衣弊食粗誠其恒志。
輕清拯濟見美東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