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關燈
其芳緒雲。

     釋靜琳。

    俗姓張氏。

    本族南陽。

    後居京兆之華原焉。

    幼齡背世清附缁門。

    初誕之日有外國道人曰。

    此兒當貴。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歲投僧出家。

    役以田疇無乖道訓。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顧而言曰。

    此而未舍。

    與俗何殊。

    更從一師服膺正化。

    遭周滅法且附俗緣。

    年在弱冠希期無怠。

    會隋氏啟運。

    即投昙猛法師。

    乃以二事相攝經于五年。

    猶事沙彌未敢受具。

    慶蒙開法欲廣見聞。

    辭其本師南遊樊鄧。

    便于彼部奉進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曉清規。

    遠赴青齊聽于律禁。

    後發前至為諸聽先。

    又于覺法師所聽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師所采聽華嚴楞伽思益。

    皆通貫精理妙思英拔。

    舊傳新解往往程器。

    時即推令敷化。

    講散幽旨并驚所未聞。

    而胸臆所憶猶謂不足。

    展轉周聽博遍東川。

    蓄解尋師又至蒲晉。

    有沙門道遜道順者。

    聲名大德也。

    留講十地經于涼燠。

    雖複聽徒欣泰。

    而志逾煩梗。

    下坐處房撫膺審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貴虛通。

    而今耽着彌固。

    此不可也。

    即舍講業專習禅門。

    初學不淨念處等法。

    又嫌其瑣小煩稽人慮。

    乃學大乘諸無得觀。

    離念唯識彌所開宗。

    每習一解陶練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後習。

    而弊食粗衣。

    情Q欲Y斯絕。

    後入白鹿山。

    山糧罕繼。

    便試以卻粒之法。

    孤放窮岩又經累載。

    山中業定昏睡惑心。

    乃臨峭絕懸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樹才得勝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動逾宵日。

    怖死既重專深弘觀。

    後聞泰嶽特多靈異。

    便往尋之。

    既達彼山。

    夜見火炬周環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見五六尼衆匡坐論道。

    琳初通訊問。

    共議唯識等理。

    未盡言間忽然不見。

    惆怅久悟法誠爾也。

    後入關中遇昙遷禅師講開攝論。

    一聞如舊慧不新聞。

    仁壽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華原石門山之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靜課業。

    行解之盛名布京師。

    大業三年。

    有沙門還原等。

    延請帝城。

    在明輪妙象諸寺。

    講揚攝論識者歸焉。

    尋即降敕召入道場。

    既達東都禅門更擁。

    齊王[日*東]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請至本第從奉歸戒。

    鴻胪蘇[蒠-心+(冗-幾+(止*(ㄇ/又)))]。

    學高前古。

    舉朝冠蓋。

    禀宗師訓為舟為梁。

    高陽道雄道體。

    趙郡道獻明則等。

    并釋門威鳳。

    智海明珠。

    鹹承理味酌以華實。

    襄陽洪哲。

    德高楚望風力俊駭。

    聞琳聲穆時彥。

    故來相架。

    乃緻問雲。

    懷道者多。

    專意何業。

    琳見其詞骨難競。

    聊以事征告雲。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雲。

    山高谷深由來自爾。

    琳曰。

    若如來言。

    餘處取土填谷齊山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緻詞歎伏。

    由是秀穎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譽風宣彌繁賞。

    會琳以象教東漸法網雖嚴至于僧儀正度猶未光闡。

    欲遍遊閻浮備殚靈迹。

    以十三年内具表聞帝。

    當蒙恩诏令使巡方。

    并給使人傳國書信。

    行達襄土方趣海南。

    屬寇賊交侵中國背叛。

    途路梗澀還返南陽。

    義甯二年。

    被召入京。

    住大總持如常弘演。

    光陰既積學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遠。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離緣攝慮資道。

    會隋末壅閉唐運開弘。

    皂白歸依光隆是慶。

    乃削繁就簡。

    惟敷中論為宗。

    餘則維摩起信。

    權機屢展。

    夜則勖以念慧每事征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從他授。

    玄琬律師道王關河躬承令則。

    自餘法侶歲獻奇倫。

    任城王及太妃楚國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葉請戒第宅。

    隆禮頻繁。

    國子祭酒蕭璟。

    工部尚書張亮。

    詹事杜正倫。

    司農李道裕等。

    并誓為弟子。

    備諸法物恒令服禦。

    久以徒侶義學爰缺律宗。

    乃躬請智首律師敷弘四分。

    一舉十遍身令衆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稱最。

    乃至沙彌淨人鹹明律相誠其功矣。

    忽以貞觀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有沙門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與周旋。

    故來執别。

    琳曰。

    不戀此生未貪來報。

    緣集則有。

    緣散則無。

    而神氣澄湛由來不亂。

    曾病。

    有問疾者。

    答雲。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因而流淚。

    想諸苦趣故也。

    便總集僧衆并諸門人告曰。

    生死道長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無累爾神。

    即右脅而卧。

    尋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餘處通冷惟頂極熱。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鮮軟特異常比。

    送于終南至相寺燒。

    惟舌獨存。

    再取燒之逾更明淨。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餘人。

    奉跪慈顔無由欽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緣共轉大乘。

    總四萬餘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舉高五丈雕飾之美晃發中天。

    廣布檀那用酬靈澤。

    初琳居世。

    化以實錄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無不垂泣歎奉。

    言無非涉事不徒行。

    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業于琳。

    後曆官天門。

    弊于俗務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準正敕罪當大辟。

    後有嫉于德者。

    罔以極刑。

    及下獄征琳。

    初無拒諱。

    監獄者深知情量。

    取拔無由。

    事從慮過釋然放免。

    識者以實語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問法。

    無憚夷險。

    衣服壞則以紙補之。

    床席暖則坐于篑上節之。

    又節量力強羸。

    名利不緣。

    語默沉靜。

    修攝威儀。

    有異名稱。

    涕涶莫顯于口鼻。

    飲食未言于美惡。

    敬慎之極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難測。

    蚤虱不曆于身縱辄投者尋便走散。

    斯負既抵。

    故所報類希焉。

    嘗居山谷須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劑。

    可有鬥許。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經三載。

    便利之際收洗重服。

    故能業定堅明專注難拔。

    時值儉歲緣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樂貧苦。

    嘗在講會。

    俗士三人謀害一怨。

    兩人往殺。

    其一中悔從琳受戒。

    歲紀經久并從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暖。

    後從醒寤備見昔怨及同謀者論告殺事。

    其受戒人稱枉不伏。

    引琳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藍撝謙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嚫錫日增。

    并委侍人口無再問。

    及後為福方恨無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憶有此物也。

    斯寔據道為務情無世涉。

    可書季代足為師鏡。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學侶客僧來如阛阓。

    招慰安撫随事憂承。

    而度雜公私憲章有叙。

    故使外雖禁固内實通流。

    山林望而有歸。

    軌道立而垂則。

    逮于殁後此法彌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餘。

    至于叙接賓禮僧儀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衆創停仄陋而已。

    琳薰勵法侶共經始之。

    今則堂房環合廚庫殷積。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師雲。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來。

    還供道衆。

    故僧實由客。

    深有冥功。

    裕語有琳近之矣。

     釋慧斌。

    姓和氏。

    兖州人也。

    博覽經藝文義洞開。

    偏曉字源尤明章曜。

    年十九鄉黨所崇為州助教。

    而情厭煩梗懷慕出世。

    年二十三方預剪落。

    尋即曆聽經律相沿兩載。

    睹講席喧撓惟論聲勢。

    便入台山修諸靜慮。

    一入八載備行觀法。

    乃往泰山靈岩諸寺。

    以行道為務先。

    年三十四方隸官名。

    住秦州梁父甑山存道寺。

    更尋律部博聽經論。

    而性狎禅林譽彰遐迩。

    及獻後雲背禅定攸興。

    下敕征延乃旋京邑。

    于時名望盛德八表一期。

    各擅英髦人程鱗翼。

    而斌夏第最小聲稱彌隆。

    衣缽之外更無箱襆。

    容質清素挺異恒倫。

    缁素目屬莫不回向。

    斯亦象季清厲之僧也。

    兼以布行純粹言無品藻。

    每聞評論辄即默然。

    防護戒儀慈救為慮。

    每夏行履執帚先掃。

    恐傷蟲蟻故也。

    随得利養密行檀濟。

    或造漉囊。

    或施道俗。

    惟急者方乃行之。

    仍複累屬勿洩人世。

    及帝造寺前訪綱維。

    京室同美勿高斌也。

    乃下诏征為弘福寺主。

    緝諧上下無敢乖猷。

    貞觀十九年十月六日。

    遘疾終寺。

    時年七十有二。

    自斌之入道。

    生常恒務。

    多以行道咒業為心。

    或誦釋迦觀音。

    或行文殊悔法。

    歲中八十一日六時行業前後通數八十道場。

    身心悅怿。

    所得法利未可知也。

    至于教誡門學。

    惟論煩惱須斷。

    每有出罪露過。

    無不為之流涕。

    喜怒不形誦持無忘。

    故羯磨之匠通僧仰屬。

    道俗歸戒其徒弘矣。

    故使魏王以下内外懿親及梁宋諸公皆承戒素。

    初斌父朗有子七人。

    家世儒宗。

    斌第二也。

    仁壽征入愛敬無因。

    朗齒迫期頤。

    鐘鳴漏盡。

    今古意絕。

    生死路分。

    乃于汶水之陰九逵之會。

    建義井一區。

    仍樹豐碑用裨其德。

    其銘略雲。

    哀哀父母。

    載生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