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
亦既弄璋。
我履我複。
一朝棄予山州滿目。
雲掩重關風驚大谷。
愛敬之道天倫在茲。
殷憂暮齒見子無期。
鑿井通給托事興詞。
百年幾日對此長悲。
玉檢之南峄陽之北。
獲麟之野秉禮之國。
君有美政俗多儒墨。
玉井洞開高碑斯勒。
釋志超。
俗姓田。
同州憑翊人也。
遠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龀智量過人。
精厲不群雅度标遠。
厭世從道貫徹藏俞。
而二親恃超更無兄弟。
雖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從儒流遍覽流略。
年垂壯室私為娉妻。
超聞之避斯塵染。
乃逃竄林野。
親姻周覓藏影無方。
既被執身抑從伉俪。
初則合[承/巳]為蹤。
終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禮也。
惟置一床超乃抽氈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處床。
俨思加坐勤為說法。
詞極明據。
妻便流淚禮謝辭以相累。
頻經宵夕事等金形。
屢被[言*求]勸誠逾玉質。
既确乎難拔。
親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開化寺慧瓒禅師。
瓒志德澄明行成衆範。
未展度限曆試諸難。
志超潔正身心勤履衆務。
僧徒百數供雜五行。
兩食恒備六時無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瓒親閱驗。
其情守節度令受具。
自進戒品專修行儀。
即往定州尋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雜。
五夏不滿三教備圓。
乃返故鄉依岩綜習。
初入太原之西比幹山。
栖引英秀創立禅林。
曉夕勤修定慧雙啟。
四儀托于戒節。
二行憑于法依。
學觀诜诜無威而肅。
緻使聞風不遠而至。
大業初歲政網嚴明。
擁結寺門不許僧出。
超聞之慨而上谏。
被衣舉錫出詣郡城。
望有執送将陳所谏。
而官私弗顧。
乃達江都即以事聞。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為通引。
還遣并部。
至隋季多難寇賊交橫。
民流溝壑死者太半。
而超結徒勸聚餘糧不窮。
但恐盜竊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誡勸無變爾情。
鏡業既臨逃響何地。
衆感其言心期遂爽準式禅禮課時無辍。
嘗夜坐禅。
忽有群賊排門直進。
炬火亂舉白刃交臨合坐端然相同儀象。
賊乃投仗于地拜伏歸依。
超因随宜誘引量權授法。
鹹發心敬合掌而退。
其剛略攝禦皆此類也。
高祖建義太原。
四遠鹹萃。
超惟道在生靈。
義居乘福。
即率侶晉陽住凝定寺。
禅學數百清肅成規。
道俗欽承貴賤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輔無塵。
義甯二年。
超率弟子二十餘人奉慶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極叙之殊禮。
左仆射魏國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衆用以居焉。
亟曆寒暑業新彌厲。
但為貴遊諠雜外進無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遠。
時藍田山化感寺沙門靈閏智信智光等。
義解鈎玄妙崇心學。
同氣相求宛然若舊遂延住彼山。
栖志得矣。
攝緣聚結其赴如雲。
賢聖語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隸以公途。
晦迹之賓卒難承業乃徇物關表意在度人。
還返晉川選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創聚禅侶。
岩名抱腹四方有澗。
下望百尋上臨千仞。
泉石結韻于仙室。
風雨飄清于林端。
遂使觀者至止陶鑄塵心。
自強誨人無倦請益。
又于汾州介休縣治立光嚴寺。
殿宇房廊躬親締構。
赫然宏壯有類神宮。
故行深者岩居。
道淺者城隐。
師資肅穆競業其誠。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誡累殷勤示以禍福。
以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賓主齊恸。
德仁既往學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釋種。
意在住持。
晝夜克勤攝諸後學。
所以日别分功禮佛五百。
禅結四時身誡衆侶。
有虧殿罰。
而自執熏爐随唱屈禮。
未嘗置地及以虧拜。
及坐禅衆也互相懲誡。
才有昏睡親行勵率。
有來投造無不即度授以戒範。
進止威儀攝養将迎禮逾天屬。
時遭嚴敕度者極刑。
而曾無介懷。
如常剃落。
緻陸海慕義避世逸僧憑若大山依而修道。
時講攝論維摩起信等。
并詳而後說。
深緻适機。
嘗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僅百偏資大齋。
麥惟六石同置一倉。
日磨五鬥用供常調。
從春至夏計費極多。
怪而檢覆止磨兩斛。
據量此事幽緻可思。
又數感異僧乘虛來往。
雖無音問儀形可驗。
才若堕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衆鐘聲随時自響。
石泉上湧随人少多。
靈瑞屢興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見其俦。
護慎威儀終始無替。
自隋唐兩代親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範師遺訓在所聞見。
傳者昔預末筵蒙諸惠诰。
既親承其績故即而叙焉。
釋昙韻。
不詳氏族。
高陽人。
初厭世出家誦法華經有餘兩卷。
時年十九仍投恒嶽側蒲吾山。
就彼虛靜訖此經部。
值栖隐禅師曰誦經非不道緣。
常誦未即至道。
要在觀心離念。
方契正道耳。
韻初承此告。
謹即受而行之。
專精念慧深具舉舍。
又聞五台山者即華嚴經清涼山也。
世傳文殊師利常所住處。
古來諸僧多入祈請。
有感見者具蒙示教。
昔元魏孝文。
嘗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遊止具奉聖儀。
前種華園地方二頃。
夏中發豔狀同鋪錦。
光彩昱耀亂人心目。
如是嘉聞數發蕩神悅耳。
遂舉足栖焉。
遍遊台嶽備見靈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餘歲。
單身吊影處以瓦窯。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餘。
然此山寒厲林生澗谷。
自外峰嶺坦然遐淨。
韻夜行晝。
坐思略昏情。
慶其晚逢也。
前所誦經心口不緣三十餘載。
會隙曆試一字無遺。
乃更誦殘文成其部帙。
至仁壽年内有瓒禅師者。
結集定學背負繩床。
在雁門川中蘭若為業。
韻居山日久思展往懷。
聞風附道便從瓒衆。
一沐清化載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謂全梵行也。
屬隋高造寺偏重禅門。
延瓒入京。
衆失其主。
人各其誠散歸林谷。
韻遂投于比幹山。
又遊南部離石龍泉文成等郡。
七衆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濱無受戒法。
縱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緻有沙彌三十其歲者。
及韻化行即傳斯教。
山城兩衆皆蒙具足。
唐運伊始兵接定陽。
屢逢屯喪本業無毀。
以夜系晝攝心乖逸。
幽栖積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結曾不棄捐。
任其[口*束]啖寄以調伏。
曾以夏坐山饒土蚤。
既不屏除氈如血凝。
但自咎責願以相酬情無吝結。
如此行施四十餘年。
歲居耳順忽無蚤虱。
韻猶深自責曰。
計業不應即盡。
當履苦趣受其報耳。
又告門人曰。
吾見超禅師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兩道流出向餘房内。
又見在蠱家食飯。
匙接蠱精置于疊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為患。
蠱主懼焉。
吾德不及超。
何為緻此。
每年于春秋二時依佛名法。
冬夏正業則減食坐禅。
嘗願寫法華誓須潔淨。
數年已來不能可辦。
忽感書生無何而至。
告雲。
善解抄經。
韻邀以法據。
并謂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淨書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軸俱了。
将以禮嚫目前不見。
及遭賊抄藏經岩窟。
世靜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爛而卷色如初。
斯感驗奇異率此類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業。
餘有衆侶難嗣其蹤。
每雲。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悶即起禮佛。
嘗策四儀以道量據。
自見勝達鮮倫其德。
以貞觀十六年端坐終于西河之平遙山。
春秋八十餘矣自韻十九入山六十餘載。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隸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職。
皆推寄于他焉。
釋慧思。
姓郭氏。
汾州介休人也。
少學儒史宗尚虛玄。
文章書隸有聲鄉曲。
年二十五在并傳授。
初不知佛乘之深奧也。
會沙門道晔。
德盛當鋒。
處宗講揚攝大乘論。
試往潛聽冥漠難追。
累日詳受薄知希向。
因求度脫。
傳聞出家德業勿高禅定。
即而習焉。
三十許載師承靡絕。
又聞念慧相須譬諸輪翹。
遂周尋聖教備嘗弘旨。
冬夏業定春秋博采。
單衣節食見者發心。
道志之倫往往屯赴。
因而結衆于箕山之陰。
晝則斂容默念。
中夜昏塞為衆說法。
六時笃課不墜清猷時說死觀各言其志。
有雲省約有志泰甚。
思曰。
出家之人生已從緣死當自任。
豈勞人事送此枯骸。
餘必一期當自運耳。
時以為未經疾苦。
故得虛置其言。
後覺不愈。
财經兩日尋告衆曰。
餘其死矣。
便起蹑履案行空屈除屏殘屍。
入中加坐發遣徒侶累以正命。
處既森竦世号寒林。
衆不忍離經夜旁守。
至明往觀端拱如故。
就觸其身方知已卒。
春秋五十有五。
即貞觀十六年五月矣。
因即而殓焉。
釋道綽。
姓衛。
并州汶水人
亦既弄璋。
我履我複。
一朝棄予山州滿目。
雲掩重關風驚大谷。
愛敬之道天倫在茲。
殷憂暮齒見子無期。
鑿井通給托事興詞。
百年幾日對此長悲。
玉檢之南峄陽之北。
獲麟之野秉禮之國。
君有美政俗多儒墨。
玉井洞開高碑斯勒。
釋志超。
俗姓田。
同州憑翊人也。
遠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龀智量過人。
精厲不群雅度标遠。
厭世從道貫徹藏俞。
而二親恃超更無兄弟。
雖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從儒流遍覽流略。
年垂壯室私為娉妻。
超聞之避斯塵染。
乃逃竄林野。
親姻周覓藏影無方。
既被執身抑從伉俪。
初則合[承/巳]為蹤。
終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禮也。
惟置一床超乃抽氈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處床。
俨思加坐勤為說法。
詞極明據。
妻便流淚禮謝辭以相累。
頻經宵夕事等金形。
屢被[言*求]勸誠逾玉質。
既确乎難拔。
親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開化寺慧瓒禅師。
瓒志德澄明行成衆範。
未展度限曆試諸難。
志超潔正身心勤履衆務。
僧徒百數供雜五行。
兩食恒備六時無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瓒親閱驗。
其情守節度令受具。
自進戒品專修行儀。
即往定州尋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雜。
五夏不滿三教備圓。
乃返故鄉依岩綜習。
初入太原之西比幹山。
栖引英秀創立禅林。
曉夕勤修定慧雙啟。
四儀托于戒節。
二行憑于法依。
學觀诜诜無威而肅。
緻使聞風不遠而至。
大業初歲政網嚴明。
擁結寺門不許僧出。
超聞之慨而上谏。
被衣舉錫出詣郡城。
望有執送将陳所谏。
而官私弗顧。
乃達江都即以事聞。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為通引。
還遣并部。
至隋季多難寇賊交橫。
民流溝壑死者太半。
而超結徒勸聚餘糧不窮。
但恐盜竊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誡勸無變爾情。
鏡業既臨逃響何地。
衆感其言心期遂爽準式禅禮課時無辍。
嘗夜坐禅。
忽有群賊排門直進。
炬火亂舉白刃交臨合坐端然相同儀象。
賊乃投仗于地拜伏歸依。
超因随宜誘引量權授法。
鹹發心敬合掌而退。
其剛略攝禦皆此類也。
高祖建義太原。
四遠鹹萃。
超惟道在生靈。
義居乘福。
即率侶晉陽住凝定寺。
禅學數百清肅成規。
道俗欽承貴賤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輔無塵。
義甯二年。
超率弟子二十餘人奉慶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極叙之殊禮。
左仆射魏國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衆用以居焉。
亟曆寒暑業新彌厲。
但為貴遊諠雜外進無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遠。
時藍田山化感寺沙門靈閏智信智光等。
義解鈎玄妙崇心學。
同氣相求宛然若舊遂延住彼山。
栖志得矣。
攝緣聚結其赴如雲。
賢聖語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隸以公途。
晦迹之賓卒難承業乃徇物關表意在度人。
還返晉川選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創聚禅侶。
岩名抱腹四方有澗。
下望百尋上臨千仞。
泉石結韻于仙室。
風雨飄清于林端。
遂使觀者至止陶鑄塵心。
自強誨人無倦請益。
又于汾州介休縣治立光嚴寺。
殿宇房廊躬親締構。
赫然宏壯有類神宮。
故行深者岩居。
道淺者城隐。
師資肅穆競業其誠。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誡累殷勤示以禍福。
以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賓主齊恸。
德仁既往學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釋種。
意在住持。
晝夜克勤攝諸後學。
所以日别分功禮佛五百。
禅結四時身誡衆侶。
有虧殿罰。
而自執熏爐随唱屈禮。
未嘗置地及以虧拜。
及坐禅衆也互相懲誡。
才有昏睡親行勵率。
有來投造無不即度授以戒範。
進止威儀攝養将迎禮逾天屬。
時遭嚴敕度者極刑。
而曾無介懷。
如常剃落。
緻陸海慕義避世逸僧憑若大山依而修道。
時講攝論維摩起信等。
并詳而後說。
深緻适機。
嘗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僅百偏資大齋。
麥惟六石同置一倉。
日磨五鬥用供常調。
從春至夏計費極多。
怪而檢覆止磨兩斛。
據量此事幽緻可思。
又數感異僧乘虛來往。
雖無音問儀形可驗。
才若堕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衆鐘聲随時自響。
石泉上湧随人少多。
靈瑞屢興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見其俦。
護慎威儀終始無替。
自隋唐兩代親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範師遺訓在所聞見。
傳者昔預末筵蒙諸惠诰。
既親承其績故即而叙焉。
釋昙韻。
不詳氏族。
高陽人。
初厭世出家誦法華經有餘兩卷。
時年十九仍投恒嶽側蒲吾山。
就彼虛靜訖此經部。
值栖隐禅師曰誦經非不道緣。
常誦未即至道。
要在觀心離念。
方契正道耳。
韻初承此告。
謹即受而行之。
專精念慧深具舉舍。
又聞五台山者即華嚴經清涼山也。
世傳文殊師利常所住處。
古來諸僧多入祈請。
有感見者具蒙示教。
昔元魏孝文。
嘗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遊止具奉聖儀。
前種華園地方二頃。
夏中發豔狀同鋪錦。
光彩昱耀亂人心目。
如是嘉聞數發蕩神悅耳。
遂舉足栖焉。
遍遊台嶽備見靈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餘歲。
單身吊影處以瓦窯。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餘。
然此山寒厲林生澗谷。
自外峰嶺坦然遐淨。
韻夜行晝。
坐思略昏情。
慶其晚逢也。
前所誦經心口不緣三十餘載。
會隙曆試一字無遺。
乃更誦殘文成其部帙。
至仁壽年内有瓒禅師者。
結集定學背負繩床。
在雁門川中蘭若為業。
韻居山日久思展往懷。
聞風附道便從瓒衆。
一沐清化載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謂全梵行也。
屬隋高造寺偏重禅門。
延瓒入京。
衆失其主。
人各其誠散歸林谷。
韻遂投于比幹山。
又遊南部離石龍泉文成等郡。
七衆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濱無受戒法。
縱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緻有沙彌三十其歲者。
及韻化行即傳斯教。
山城兩衆皆蒙具足。
唐運伊始兵接定陽。
屢逢屯喪本業無毀。
以夜系晝攝心乖逸。
幽栖積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結曾不棄捐。
任其[口*束]啖寄以調伏。
曾以夏坐山饒土蚤。
既不屏除氈如血凝。
但自咎責願以相酬情無吝結。
如此行施四十餘年。
歲居耳順忽無蚤虱。
韻猶深自責曰。
計業不應即盡。
當履苦趣受其報耳。
又告門人曰。
吾見超禅師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兩道流出向餘房内。
又見在蠱家食飯。
匙接蠱精置于疊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為患。
蠱主懼焉。
吾德不及超。
何為緻此。
每年于春秋二時依佛名法。
冬夏正業則減食坐禅。
嘗願寫法華誓須潔淨。
數年已來不能可辦。
忽感書生無何而至。
告雲。
善解抄經。
韻邀以法據。
并謂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淨書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軸俱了。
将以禮嚫目前不見。
及遭賊抄藏經岩窟。
世靜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爛而卷色如初。
斯感驗奇異率此類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業。
餘有衆侶難嗣其蹤。
每雲。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悶即起禮佛。
嘗策四儀以道量據。
自見勝達鮮倫其德。
以貞觀十六年端坐終于西河之平遙山。
春秋八十餘矣自韻十九入山六十餘載。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隸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職。
皆推寄于他焉。
釋慧思。
姓郭氏。
汾州介休人也。
少學儒史宗尚虛玄。
文章書隸有聲鄉曲。
年二十五在并傳授。
初不知佛乘之深奧也。
會沙門道晔。
德盛當鋒。
處宗講揚攝大乘論。
試往潛聽冥漠難追。
累日詳受薄知希向。
因求度脫。
傳聞出家德業勿高禅定。
即而習焉。
三十許載師承靡絕。
又聞念慧相須譬諸輪翹。
遂周尋聖教備嘗弘旨。
冬夏業定春秋博采。
單衣節食見者發心。
道志之倫往往屯赴。
因而結衆于箕山之陰。
晝則斂容默念。
中夜昏塞為衆說法。
六時笃課不墜清猷時說死觀各言其志。
有雲省約有志泰甚。
思曰。
出家之人生已從緣死當自任。
豈勞人事送此枯骸。
餘必一期當自運耳。
時以為未經疾苦。
故得虛置其言。
後覺不愈。
财經兩日尋告衆曰。
餘其死矣。
便起蹑履案行空屈除屏殘屍。
入中加坐發遣徒侶累以正命。
處既森竦世号寒林。
衆不忍離經夜旁守。
至明往觀端拱如故。
就觸其身方知已卒。
春秋五十有五。
即貞觀十六年五月矣。
因即而殓焉。
釋道綽。
姓衛。
并州汶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