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
弱齡處俗。
闾裡以恭讓知名。
十四出家宗師遺诰。
大涅槃部偏所弘傳。
講二十四遍。
晚事瓒禅師。
修涉空理亟沾徽績。
瓒清約雅素慧悟開天。
道振朔方升名晉土。
綽禀服神味彌積歲時。
承昔鸾師淨土諸業。
便甄簡權實搜酌經論。
會之通衢布以成化。
克念緣數想觀幽明。
故得靈相潛儀有情欣敬。
恒在汶水石壁谷玄中寺。
寺即齊時昙鸾法師之所立也。
中有鸾碑具陳嘉瑞事如别傳。
綽般舟方等歲序常弘。
九品十觀分時紹務。
嘗于行道際。
有僧念定之中見綽緣佛。
珠數相量如七寶大山。
又睹西方靈相繁缛難陳。
由此盛德日增榮譽遠。
及道俗子女赴者彌山。
恒講無量壽觀。
将二百遍。
導悟自他用為資神之宅也。
詞既明詣說其适緣。
比事引喻聽無遺抱。
人各掏珠口同佛号。
每時散席響彌林谷。
或邪見不信欲相抗毀者。
及睹綽之相善。
飲氣而歸。
其道感物情為若此也。
曾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
綽知命将盡通告事相。
聞而赴者滿于山寺。
鹹見鸾師在七寶船上。
告綽雲。
汝淨土堂成。
但餘報未盡耳。
并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
男女等以裙襟承得。
薄滑可愛。
又以蓮花幹地而插者七日乃萎。
及餘善相不可殚紀。
自非行感備通。
讵能會此乎。
年登七十忽然龀齒新生。
如本全無曆異加以報力。
休健容色盛發。
談述淨業理味奔流。
詞吐包蘊氣沾醇醴。
并勸人念彌陀佛名。
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
每一稱名便度一粒。
如是率之乃積數百萬斛者。
并以事邀結。
令攝慮靜緣。
道俗響其綏導。
望風而成習矣。
又年常自業穿諸木栾子以為數法。
遺諸四衆教其稱念。
屢呈祯瑞具叙行圖。
着淨土論兩卷。
統談龍樹天親。
迩及僧鸾慧遠。
并遵崇淨土明示昌言。
文旨該要詳諸化範。
傳燈宇縣歲積彌新。
傳者重其陶蓥風神研精學觀。
故又述其行相。
自綽宗淨業。
坐常而西。
晨宵一服鮮潔為體。
儀貌充偉并部推焉。
顧瞬風生舒顔引接。
六時笃敬初不缺行。
接唱承拜生來弗絕。
才有餘暇口誦佛名。
日以七萬為限。
聲聲相注弘于淨業。
故得镕鑄有識師訓觀門。
西行廣流斯其人矣。
沙門道撫名勝之僧。
京寺弘福逃名往赴。
既達玄中同其行業。
宣通淨土所在彌增。
今有惰夫口傳攝論。
惟心不念緣境又乖。
用此招生恐難繼相。
綽今年八十有四。
而神氣明爽。
宗紹存焉。
釋明淨。
密州人。
少出家昧定為業。
潔志忠恪謹厚澄肅。
嘗居海畔蒙山。
宴坐經數十載。
人莫測之也。
後南遊東越天台諸山。
禅觀在懷無緣世習。
而衣服褴縷動止适時。
同侶禅徒未之弘仰。
山粒緻絕。
日至村中每從乞食。
赍還中路值于群虎。
皆張口閉目若有饑相。
淨曰。
吾經行山澤多矣。
虎兕無心畏之。
今列于路旁。
豈非為食耶。
乃以匕抄飯内其口中。
餘者對而啖盡。
告曰。
知來食少辄濟自他。
殊不副懷深用多愧。
明日乞食虎又如前。
頻有此緣。
同伴乃異其度。
晚為山幽地濕。
形報苦之還返海隅。
住蒙山側。
内遵道觀外感潛通。
令問遠流靈隻協應。
嘗值亢旱苗稼并枯。
淫祀之流妄祈邀請。
雖加懇恻終不能緻。
淨曰。
可罷諸邪禱吾獨能降。
遂結齋靜室。
七日平旦雲布雨施高下滂注。
百姓利焉。
戴之若聖。
貞觀三年。
從去冬至來夏。
六月回然無雨。
天子下诏釋李兩門嶽渎諸廟。
爰及淫祀普令雩祭。
于時萬裡赫然全無有應。
朝野相顧慘怆無賴。
有潘侍郎者。
曾任密州。
知淨能感以狀奏聞。
敕召至京令住祈雨。
告以所須一無損費。
惟願靜念三寶慈濟四生。
七日之後必降甘澤。
若欲酬德可國内空寺并私度僧并施其名得弘聖道。
有敕許焉。
雖無供給而别賜香油。
于莊嚴寺靜房禅默。
至七日向曉。
問守衛者曰。
天之西北應有白虹。
可試觀之。
尋聲便見。
淨曰。
雨必至矣。
須臾雲合驟雨忽零。
比至日晡海内通洽。
百官表奏皇上之功。
淨之陰德全無稱述。
新雨初晴農作并務。
苗雖出隴更無雨嗣。
萎仆将死。
設計無所。
左仆射房玄齡。
躬造淨所請重祈雨。
淨曰。
雨之升降出自帝臣。
淨有何德敢當誠寄。
前許無報幽顯同憂。
若循素請雨亦應緻。
以事聞奏。
帝又許焉。
乃敕權停俗務合朝受齋。
淨乃依前靜坐。
七日之末又降前澤四民歡泰。
遂以有年 敕乃總度三千僧用酬淨德。
其征應難思厥相叵測也。
但以京辇諠雜性不狎之。
請還本鄉之茂勝寺。
山居系業。
竟不測其存沒雲。
同寺僧慧融。
亦以禅業見稱。
山居服食咒水治病。
敕召入京亦住普光寺。
二宮敬重禮遺相。
接雲。
釋慧熙。
益州成都人。
童稚出家善明篇韻。
文筆所趣宛而成章。
與綿州震響寺榮智齊名。
俱為沙彌。
卓異翹秀。
後與成都大石寺沙彌道微。
連韻賦詩。
微有言隙。
因即屏絕人事栖心禅業。
年登受具周聞經律。
摘采英華用為賞要。
攝論雜心精搜至理。
尤耽三論是所觀門。
嘗難基法師塵識義。
初問以小乘。
基以大乘通之。
熙笑曰。
大無不攝。
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
立性孤貞不群諸偶。
弊于食息專想虛玄。
一坐掩關二十餘日。
衆以不食既久。
恐損身命。
假以餘詞曰。
國家搜訪藝能甚急。
今不食閉門。
世人謂聖。
願息流言。
可時處衆。
熙懼矯飾便開門進食。
由是迄今将三十載。
一身獨立不畜侍人。
一食而止不受人施。
有講便聽。
夜宿本房。
但坐床心兩頭塵合。
自餘房地惟有一蹤。
餘并莓苔青絮衣服弊惡僅免遮羞。
冬則加納夏則布衣。
以冬破納懸置梁上。
有聞熙名就房參拜。
迎逆接候累日方見。
時發幽問吐言高遠。
預有元席皆共憚之。
年九十卒。
今見在具諸聞睹。
釋世瑜。
姓陳氏。
住始州。
父母早亡。
傭作取濟。
身形偉壯。
長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無由自達。
大業十二年。
往綿州震響寺倫法師所出家。
一食頭陀勤苦相續。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後入益州綿竹縣響應山。
獨住多年。
四猿供給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負糧來送驚訝深山。
常燒熏陸沉水香等。
既還山半路見兩人形甚青色狀貌希世。
負蓮華蔗芋而上。
雲我供給禅師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
食米一石七鬥。
六時行道以猿鳴為候。
初惟一泉後有三泉又出流下。
貞觀元年。
夢有四龍來入心眼。
既覺大悟三論宗旨。
遂往靈睿法師講下。
所聞詞理宛若舊尋。
即而覆述。
便往綿州住大施寺。
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樂寺。
言話欲遊方去。
或有喻曰。
隻此寺者是諸方也。
因還大施本房。
香氣滿室。
坐處之地湧三金錢。
合衆尋香從瑜房而出。
乃見加坐手尚執爐。
刺史劉德威慶所未聞。
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釋智聰。
未詳何人。
昔住楊都白馬寺。
後住止觀專聽三論。
陳平後度江住楊州安樂寺。
大業既崩思歸無計。
隐江荻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饑。
恒有四虎繞之而已。
不食已來經今十日。
聰曰。
吾命須臾。
卿須可食。
虎曰。
造天立地無有此理。
忽有一翁年可八十。
掖下挾船曰。
師欲度江栖霞住者。
可即上船。
四虎一時目中淚出。
聰曰。
救危拔難正在今日可迎四虎。
于是利涉往達南岸。
船及老人不知何在。
聰領四虎同至栖霞舍利塔西。
經行坐禅誓不寝卧。
衆徒八十鹹不出院。
若有兇事一虎入寺大聲告衆。
由此驚悟每以為式。
聰以山林幽遠糧粒艱阻。
乃合率楊州三百清信以為米社人别一石年一送之。
由此山糧供給。
道俗乃至禽獸通皆濟給。
至貞觀二十二年四月八日。
小食訖往止觀寺。
禮大師影像執爐遍禮。
又往興皇墓所禮拜。
還歸本房安坐而卒。
異香充溢。
丹陽一郭受戒道俗三千餘人。
奔走山服哀恸林野。
時年九十九矣。
釋僧徹。
姓靳。
河東萬泉人。
性戒肅成專思出俗。
慈親鞠養未始遂之。
既丁荼蓼乃遵前志。
樂行蘭若索居蒲阪。
習平等觀行實言法。
四俗歸向承化連邑。
有孤山者。
一曰介山。
即介子推之故地也。
其山陽介村是也。
遂依而結業。
蔭以石岩汲以下隰。
積歲崇道物莫不高之。
各舍财力共營圖構。
地本高險古絕源泉。
念矜勞倦中宵轸結。
晨行岩險見如潤濕。
以刃導之應手泉湧。
道俗聞此驚歎歸依。
更廣其居重增擔宇。
秦州刺史房仁裕。
表陳其事請立伽藍。
下敕許之。
今之陷泉寺是也。
公私榮慶
弱齡處俗。
闾裡以恭讓知名。
十四出家宗師遺诰。
大涅槃部偏所弘傳。
講二十四遍。
晚事瓒禅師。
修涉空理亟沾徽績。
瓒清約雅素慧悟開天。
道振朔方升名晉土。
綽禀服神味彌積歲時。
承昔鸾師淨土諸業。
便甄簡權實搜酌經論。
會之通衢布以成化。
克念緣數想觀幽明。
故得靈相潛儀有情欣敬。
恒在汶水石壁谷玄中寺。
寺即齊時昙鸾法師之所立也。
中有鸾碑具陳嘉瑞事如别傳。
綽般舟方等歲序常弘。
九品十觀分時紹務。
嘗于行道際。
有僧念定之中見綽緣佛。
珠數相量如七寶大山。
又睹西方靈相繁缛難陳。
由此盛德日增榮譽遠。
及道俗子女赴者彌山。
恒講無量壽觀。
将二百遍。
導悟自他用為資神之宅也。
詞既明詣說其适緣。
比事引喻聽無遺抱。
人各掏珠口同佛号。
每時散席響彌林谷。
或邪見不信欲相抗毀者。
及睹綽之相善。
飲氣而歸。
其道感物情為若此也。
曾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
綽知命将盡通告事相。
聞而赴者滿于山寺。
鹹見鸾師在七寶船上。
告綽雲。
汝淨土堂成。
但餘報未盡耳。
并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
男女等以裙襟承得。
薄滑可愛。
又以蓮花幹地而插者七日乃萎。
及餘善相不可殚紀。
自非行感備通。
讵能會此乎。
年登七十忽然龀齒新生。
如本全無曆異加以報力。
休健容色盛發。
談述淨業理味奔流。
詞吐包蘊氣沾醇醴。
并勸人念彌陀佛名。
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
每一稱名便度一粒。
如是率之乃積數百萬斛者。
并以事邀結。
令攝慮靜緣。
道俗響其綏導。
望風而成習矣。
又年常自業穿諸木栾子以為數法。
遺諸四衆教其稱念。
屢呈祯瑞具叙行圖。
着淨土論兩卷。
統談龍樹天親。
迩及僧鸾慧遠。
并遵崇淨土明示昌言。
文旨該要詳諸化範。
傳燈宇縣歲積彌新。
傳者重其陶蓥風神研精學觀。
故又述其行相。
自綽宗淨業。
坐常而西。
晨宵一服鮮潔為體。
儀貌充偉并部推焉。
顧瞬風生舒顔引接。
六時笃敬初不缺行。
接唱承拜生來弗絕。
才有餘暇口誦佛名。
日以七萬為限。
聲聲相注弘于淨業。
故得镕鑄有識師訓觀門。
西行廣流斯其人矣。
沙門道撫名勝之僧。
京寺弘福逃名往赴。
既達玄中同其行業。
宣通淨土所在彌增。
今有惰夫口傳攝論。
惟心不念緣境又乖。
用此招生恐難繼相。
綽今年八十有四。
而神氣明爽。
宗紹存焉。
釋明淨。
密州人。
少出家昧定為業。
潔志忠恪謹厚澄肅。
嘗居海畔蒙山。
宴坐經數十載。
人莫測之也。
後南遊東越天台諸山。
禅觀在懷無緣世習。
而衣服褴縷動止适時。
同侶禅徒未之弘仰。
山粒緻絕。
日至村中每從乞食。
赍還中路值于群虎。
皆張口閉目若有饑相。
淨曰。
吾經行山澤多矣。
虎兕無心畏之。
今列于路旁。
豈非為食耶。
乃以匕抄飯内其口中。
餘者對而啖盡。
告曰。
知來食少辄濟自他。
殊不副懷深用多愧。
明日乞食虎又如前。
頻有此緣。
同伴乃異其度。
晚為山幽地濕。
形報苦之還返海隅。
住蒙山側。
内遵道觀外感潛通。
令問遠流靈隻協應。
嘗值亢旱苗稼并枯。
淫祀之流妄祈邀請。
雖加懇恻終不能緻。
淨曰。
可罷諸邪禱吾獨能降。
遂結齋靜室。
七日平旦雲布雨施高下滂注。
百姓利焉。
戴之若聖。
貞觀三年。
從去冬至來夏。
六月回然無雨。
天子下诏釋李兩門嶽渎諸廟。
爰及淫祀普令雩祭。
于時萬裡赫然全無有應。
朝野相顧慘怆無賴。
有潘侍郎者。
曾任密州。
知淨能感以狀奏聞。
敕召至京令住祈雨。
告以所須一無損費。
惟願靜念三寶慈濟四生。
七日之後必降甘澤。
若欲酬德可國内空寺并私度僧并施其名得弘聖道。
有敕許焉。
雖無供給而别賜香油。
于莊嚴寺靜房禅默。
至七日向曉。
問守衛者曰。
天之西北應有白虹。
可試觀之。
尋聲便見。
淨曰。
雨必至矣。
須臾雲合驟雨忽零。
比至日晡海内通洽。
百官表奏皇上之功。
淨之陰德全無稱述。
新雨初晴農作并務。
苗雖出隴更無雨嗣。
萎仆将死。
設計無所。
左仆射房玄齡。
躬造淨所請重祈雨。
淨曰。
雨之升降出自帝臣。
淨有何德敢當誠寄。
前許無報幽顯同憂。
若循素請雨亦應緻。
以事聞奏。
帝又許焉。
乃敕權停俗務合朝受齋。
淨乃依前靜坐。
七日之末又降前澤四民歡泰。
遂以有年 敕乃總度三千僧用酬淨德。
其征應難思厥相叵測也。
但以京辇諠雜性不狎之。
請還本鄉之茂勝寺。
山居系業。
竟不測其存沒雲。
同寺僧慧融。
亦以禅業見稱。
山居服食咒水治病。
敕召入京亦住普光寺。
二宮敬重禮遺相。
接雲。
釋慧熙。
益州成都人。
童稚出家善明篇韻。
文筆所趣宛而成章。
與綿州震響寺榮智齊名。
俱為沙彌。
卓異翹秀。
後與成都大石寺沙彌道微。
連韻賦詩。
微有言隙。
因即屏絕人事栖心禅業。
年登受具周聞經律。
摘采英華用為賞要。
攝論雜心精搜至理。
尤耽三論是所觀門。
嘗難基法師塵識義。
初問以小乘。
基以大乘通之。
熙笑曰。
大無不攝。
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
立性孤貞不群諸偶。
弊于食息專想虛玄。
一坐掩關二十餘日。
衆以不食既久。
恐損身命。
假以餘詞曰。
國家搜訪藝能甚急。
今不食閉門。
世人謂聖。
願息流言。
可時處衆。
熙懼矯飾便開門進食。
由是迄今将三十載。
一身獨立不畜侍人。
一食而止不受人施。
有講便聽。
夜宿本房。
但坐床心兩頭塵合。
自餘房地惟有一蹤。
餘并莓苔青絮衣服弊惡僅免遮羞。
冬則加納夏則布衣。
以冬破納懸置梁上。
有聞熙名就房參拜。
迎逆接候累日方見。
時發幽問吐言高遠。
預有元席皆共憚之。
年九十卒。
今見在具諸聞睹。
釋世瑜。
姓陳氏。
住始州。
父母早亡。
傭作取濟。
身形偉壯。
長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無由自達。
大業十二年。
往綿州震響寺倫法師所出家。
一食頭陀勤苦相續。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後入益州綿竹縣響應山。
獨住多年。
四猿供給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負糧來送驚訝深山。
常燒熏陸沉水香等。
既還山半路見兩人形甚青色狀貌希世。
負蓮華蔗芋而上。
雲我供給禅師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
食米一石七鬥。
六時行道以猿鳴為候。
初惟一泉後有三泉又出流下。
貞觀元年。
夢有四龍來入心眼。
既覺大悟三論宗旨。
遂往靈睿法師講下。
所聞詞理宛若舊尋。
即而覆述。
便往綿州住大施寺。
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樂寺。
言話欲遊方去。
或有喻曰。
隻此寺者是諸方也。
因還大施本房。
香氣滿室。
坐處之地湧三金錢。
合衆尋香從瑜房而出。
乃見加坐手尚執爐。
刺史劉德威慶所未聞。
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釋智聰。
未詳何人。
昔住楊都白馬寺。
後住止觀專聽三論。
陳平後度江住楊州安樂寺。
大業既崩思歸無計。
隐江荻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饑。
恒有四虎繞之而已。
不食已來經今十日。
聰曰。
吾命須臾。
卿須可食。
虎曰。
造天立地無有此理。
忽有一翁年可八十。
掖下挾船曰。
師欲度江栖霞住者。
可即上船。
四虎一時目中淚出。
聰曰。
救危拔難正在今日可迎四虎。
于是利涉往達南岸。
船及老人不知何在。
聰領四虎同至栖霞舍利塔西。
經行坐禅誓不寝卧。
衆徒八十鹹不出院。
若有兇事一虎入寺大聲告衆。
由此驚悟每以為式。
聰以山林幽遠糧粒艱阻。
乃合率楊州三百清信以為米社人别一石年一送之。
由此山糧供給。
道俗乃至禽獸通皆濟給。
至貞觀二十二年四月八日。
小食訖往止觀寺。
禮大師影像執爐遍禮。
又往興皇墓所禮拜。
還歸本房安坐而卒。
異香充溢。
丹陽一郭受戒道俗三千餘人。
奔走山服哀恸林野。
時年九十九矣。
釋僧徹。
姓靳。
河東萬泉人。
性戒肅成專思出俗。
慈親鞠養未始遂之。
既丁荼蓼乃遵前志。
樂行蘭若索居蒲阪。
習平等觀行實言法。
四俗歸向承化連邑。
有孤山者。
一曰介山。
即介子推之故地也。
其山陽介村是也。
遂依而結業。
蔭以石岩汲以下隰。
積歲崇道物莫不高之。
各舍财力共營圖構。
地本高險古絕源泉。
念矜勞倦中宵轸結。
晨行岩險見如潤濕。
以刃導之應手泉湧。
道俗聞此驚歎歸依。
更廣其居重增擔宇。
秦州刺史房仁裕。
表陳其事請立伽藍。
下敕許之。
今之陷泉寺是也。
公私榮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