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請徹以為寺主。
俯從物議遂乃從之。
四方慕義相顧依投門庭充[門@壹]。
及徐王部绛。
寺又屬焉。
軒蓋來尋請居州邑。
傾心盡禮厚供彌隆。
俄複還山卻崇前業。
性在慈仁弘濟成務。
所以群鳥食于掌上。
宿雁翔于庑下。
年踰杖國未嘗痾瘵。
忽告衆曰。
吾将去矣。
食畢收衣結加趺坐。
顧命徒屬誡以清言。
并令出戶惟留一侍。
告曰。
夫識神托形寄之暖氣。
命盡身冷方可觸吾。
告已冥目若禅。
久而尋視方知已絕。
春秋七十有七。
初未終之前。
三朝山樹通變白色。
橫雲如帶絕望東西道俗奔赴制以心喪禮也。
遷靈山窟還依坐之。
府縣官庶子來鹹會。
是日風清景亮降以白花。
六出淨榮如雪如冰。
衣以承之不久便散。
三載之後猶存初坐。
門人為之易篑。
而衣服一無沾污。
乃就加漆布。
弟子等懷雙林右脅之教。
抱兩楹負手之歌。
以為相好像設。
開含識之尊嚴。
法慧聲光寔超生之津濟。
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
刻像書經兼叙言行。
引還本寺聚衆立之。
度支尚書唐臨。
昔住萬泉贊承俗務。
性行專信素奉歸依。
後仕華省常修供養。
顧惟德本便勒銘雲。
論曰。
經不雲乎。
禅智相遵念慧攸發。
神遊覺觀惑使交馳。
何以知其然耶。
但由欲界亂善性極六天。
色有定業。
體封八地通為世結。
愛味不殊。
莫非谛集重輕。
故得報居苦樂。
終是輪回諸界。
未曰缺有超生。
且據亂靜二緣。
故略分斯兩位。
然則三乘賢聖。
及以六邪諸道。
将欲厭煩栖慮。
莫不依乎初定。
良以心殊粗妙慧開通局。
遂有總斯一地得延邪正之機。
自釋教道東心學惟鮮。
逮于晉世方聞睿公。
故其序雲。
慧理雖少。
足以開神達命。
禅法未傳。
至于攝緣系想。
寄心無地。
時翻大論有涉禅門因以情求廣其行務。
童壽弘其博施。
乃為出禅法要解等經。
自斯厥後祖習逾繁。
昙影道融。
厲精于淮北。
智嚴慧觀。
勤志于江東。
山栖結衆。
則慧遠标宗。
獨往孤征。
則僧群顯異。
雖複攝心之傳時或漏言。
而茂績芳儀更開正級。
不可怪也。
逮于梁祖廣辟定門。
搜揚宇内有心學者。
總集楊都。
校量深淺自為部類。
又于鐘陽。
上下雙建定林。
使夫息心之侶栖閑綜業。
于時佛化雖隆。
多遊辯慧。
詞鋒所指波湧相淩。
至于征引蓋無所算。
可謂徒有揚舉之名。
終虧直心之實。
信矣。
或有問曰。
大聖垂教正象為初。
禅法廣行義當修習。
今非斯時。
固絕條緒其次不倫。
方稱末法。
乃遵戒之行。
斯為極也。
請為陳之。
因為叙曰。
原夫正象東設被在機緣。
至于務道無時不契。
然教中廣叙信法兩徒。
誠由利鈍等機。
所以就時分位。
若能返源體道深厭諸有。
學與佛世其德齊焉。
故初千年為正法也。
即謂會正成聖機悟不殊。
第二千年依教修學。
情投漸鈍會理叵階。
攝靜住持微通性旨。
然于慧釋未甚修明。
相似道流為象法也。
第三千年後末法初基。
乃至萬年。
定慧道離但弘世戒。
威儀攝護相等禅蹤。
而心用浮動全乖正受。
故并目之為末法也。
善見所述法住萬年。
護持紹世斯蹤可錄。
若依魔耶。
時度千年不修靜觀。
非通論也。
約相兩叙矛盾乖蹤。
就緣判教各有其緻。
至如世情煩掉人顯鋒奇。
才敩攝持皆耽昏漠。
良由習熏既遠宗匠難常。
即目易觀未遑誠教。
善見萬載亦是明規。
準法具修義無不獲。
故論叙雲。
初五千年得三達智。
後五千但遵戒法。
前據道法。
理觀住持。
故雲入聖。
諒有從也後在事亂。
相法住持。
何能入道。
故言是也。
若乃心水鼓浪。
則世業難成。
想寂離緣。
則理自清顯。
涅槃叙定。
豈不然哉。
故使聚落宴坐神仙緻譏。
空林睡卧群聖同美。
誠以托靜求心。
則散心易攝。
由攝心故。
得解脫也。
成論明诰。
斯可師之。
世有定學妄傳風教。
同纏俗染混輕儀迹。
即色明空。
既談之于心口。
體亂為靜。
固形之于有累。
神用沒于詞令。
定相腐于唇吻。
排小舍大獨建一家。
攝濟住持居然乖僻。
智論所叙前傳具彰。
頃世已來宗斯者衆。
豈不以力劣兼忘之道。
神頓絕慮之鄉乎。
所以托靜栖心。
群籍皆傳其靈異。
處喧攝慮。
今古未章其感通。
信可依矣。
高齊河北獨盛僧稠。
周氏關中尊登僧實。
寶重之冠方駕澄安神道所通制伏強禦。
緻令宣帝擔負傾府藏于雲門。
冡宰降階展歸心于福寺。
誠有圖矣。
故使中原定苑剖開綱領。
惟此二賢。
接踵傳燈流化靡歇。
而複委辭林野歸宴天門。
斯則挾大隐之前蹤。
舍無緣之高志耳終複宅身龍岫。
故是行藏有儀耶。
屬有菩提達摩者。
神化居宗闡導江洛。
大乘壁觀功業最高。
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然而誦語難窮。
厲精蓋少。
審其慕則。
遣蕩之志存焉。
觀其立言。
則罪福之宗兩舍。
詳夫。
真俗雙翼。
空有二輪。
帝網之所不拘。
愛見莫之能引。
靜慮籌此。
故絕言乎。
然而觀彼兩宗。
即乘之二軌也。
稠懷念處清範可崇。
摩法虛宗玄旨幽赜。
可崇則情事易顯。
幽赜則理性難通。
所以物得其筌。
初同披洗。
至于心用壅滞惟繁雲。
之俦。
差難述矣。
義當經遠。
陶治方可會期。
十住羅谷抑當其位。
褊淺之識隳惰之流。
朝入禅門夕弘其術。
相與傳說謂各窮源。
神道冥昧孰明通塞。
是知。
慮之所及。
智之所圖。
無非妄境惑心。
斯是不能返照。
其識浪執境緣心。
靜波驚多生定障。
即謂功用定力所知。
外彰其說逞慢[示*呈]惑。
此則未閑治障。
我倒常行。
他力所持宗為正業。
真妄相迷卒難通曉。
若知惟心妄境不結。
返執前境非心所行。
如此胥徒安可論道。
有陳智璀。
師仰慧思。
思寔深解玄微。
行德難測。
璀亦頗懷親定。
聲聞于天。
緻使陳氏帝宗鹹承歸戒。
圖像榮供逸聽南都。
然而得在開弘失在對治。
宗仰之最世莫有加。
會谒衡嶽方陳過隙。
未及斷除遂終身世。
隋祖創業偏宗定門。
下诏述之。
具廣如傳。
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四海征引百司供給。
來儀名德鹹悉暮年。
有終世者無非坐化。
具以聞奏。
帝倍歸依二世缵曆。
又同置寺。
初雖诏募。
終雜講徒。
故無取矣。
當朝智顗。
亦時禅望。
鋒辯所指靡不倒戈。
師匠天庭榮冠朝列。
不可輕矣。
至如慧越之捋虎須。
道舜之觀牛影。
智通之感奇相。
僧定之制強賊。
節操如鐵石。
志概等雲霄。
備彰後傳。
略為盡美。
又如慧瓒禅主。
嘉尚頭陀行化晉趙。
門庭擁盛。
威儀所拟無越律宗。
神解所通法依為詣。
故得理事符允有契常規。
道有窊隆固為時喪。
緻延帝裡沒齒亡歸。
頃有志超即承瓒胤。
匡贊之德乃跨先摸。
弘訓之規有淪其緒。
故使超亡其風頹矣。
觀夫慧定兩級各程其器。
皆同佛日無與抗衡。
然于祥瑞重沓預觌未然。
即世恬愉天仙協衛誠。
歸定學蓋難奪矣。
頃世定士多削義門。
随聞道。
聽即而依學。
未曾思擇扈背了經。
每緣極旨多虧聲望。
吐言來诮往往繁焉。
或複耽着世定謂習真空。
誦念西方志圖滅惑。
肩頸挂珠。
亂掏而稱禅數。
納衣乞食。
綜計以為心道。
又有倚托堂殿繞旋竭誠。
邪仰安形苟存曲計。
執以為是餘學并非。
冰想铿然我倒誰識。
斯并戒見二取正使現行。
封附不除用增愚魯。
向若才割世網始預法門。
博聽論經明閑慧戒。
然後歸神攝慮。
憑準聖言動則随戒策修靜則不忘前智。
固當人法兩鏡真俗四依。
達智未知甯存妄識。
如斯習定非智不禅則衡嶺台崖扇其風也複有相迷同好聚結山門。
持犯蒙然動挂形網。
運斤運刃無避種生。
炊爨飲啖甯慚宿觸或有立性剛猛志尚下流善友莫尋正經罕讀。
瞥聞一句即謂司南唱言五住久傾十地将滿。
法性早見佛智已明。
此并約境住心妄言澄靜。
還緣心住附相轉心。
不覺心移故懷虛托。
生心念淨豈得會真。
故經陳心相飄鼓不停。
蛇舌燈焰住山流水。
念念生滅變變常新。
不識亂念翻懷見網。
相命禅宗未閑禅字。
如斯般輩其量甚多。
緻使講徒例輕此類。
故世諺曰。
無知之叟。
義指禅師。
亂識之夫。
共歸明德。
返迷皆有大照随妄普翳真科。
不思此言互談名實。
考夫定慧之務。
諒在觀門。
諸論所陳良為明證。
通斯緻也。
則離亂定學之功。
見惑慧明之業。
若雙輪之遠涉。
等真俗之同遊。
所以思遠振于清風。
稠實标于華望。
贻厥後寄其源可尋。
斯并古人之所同錄。
豈虛也哉。
俯從物議遂乃從之。
四方慕義相顧依投門庭充[門@壹]。
及徐王部绛。
寺又屬焉。
軒蓋來尋請居州邑。
傾心盡禮厚供彌隆。
俄複還山卻崇前業。
性在慈仁弘濟成務。
所以群鳥食于掌上。
宿雁翔于庑下。
年踰杖國未嘗痾瘵。
忽告衆曰。
吾将去矣。
食畢收衣結加趺坐。
顧命徒屬誡以清言。
并令出戶惟留一侍。
告曰。
夫識神托形寄之暖氣。
命盡身冷方可觸吾。
告已冥目若禅。
久而尋視方知已絕。
春秋七十有七。
初未終之前。
三朝山樹通變白色。
橫雲如帶絕望東西道俗奔赴制以心喪禮也。
遷靈山窟還依坐之。
府縣官庶子來鹹會。
是日風清景亮降以白花。
六出淨榮如雪如冰。
衣以承之不久便散。
三載之後猶存初坐。
門人為之易篑。
而衣服一無沾污。
乃就加漆布。
弟子等懷雙林右脅之教。
抱兩楹負手之歌。
以為相好像設。
開含識之尊嚴。
法慧聲光寔超生之津濟。
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
刻像書經兼叙言行。
引還本寺聚衆立之。
度支尚書唐臨。
昔住萬泉贊承俗務。
性行專信素奉歸依。
後仕華省常修供養。
顧惟德本便勒銘雲。
論曰。
經不雲乎。
禅智相遵念慧攸發。
神遊覺觀惑使交馳。
何以知其然耶。
但由欲界亂善性極六天。
色有定業。
體封八地通為世結。
愛味不殊。
莫非谛集重輕。
故得報居苦樂。
終是輪回諸界。
未曰缺有超生。
且據亂靜二緣。
故略分斯兩位。
然則三乘賢聖。
及以六邪諸道。
将欲厭煩栖慮。
莫不依乎初定。
良以心殊粗妙慧開通局。
遂有總斯一地得延邪正之機。
自釋教道東心學惟鮮。
逮于晉世方聞睿公。
故其序雲。
慧理雖少。
足以開神達命。
禅法未傳。
至于攝緣系想。
寄心無地。
時翻大論有涉禅門因以情求廣其行務。
童壽弘其博施。
乃為出禅法要解等經。
自斯厥後祖習逾繁。
昙影道融。
厲精于淮北。
智嚴慧觀。
勤志于江東。
山栖結衆。
則慧遠标宗。
獨往孤征。
則僧群顯異。
雖複攝心之傳時或漏言。
而茂績芳儀更開正級。
不可怪也。
逮于梁祖廣辟定門。
搜揚宇内有心學者。
總集楊都。
校量深淺自為部類。
又于鐘陽。
上下雙建定林。
使夫息心之侶栖閑綜業。
于時佛化雖隆。
多遊辯慧。
詞鋒所指波湧相淩。
至于征引蓋無所算。
可謂徒有揚舉之名。
終虧直心之實。
信矣。
或有問曰。
大聖垂教正象為初。
禅法廣行義當修習。
今非斯時。
固絕條緒其次不倫。
方稱末法。
乃遵戒之行。
斯為極也。
請為陳之。
因為叙曰。
原夫正象東設被在機緣。
至于務道無時不契。
然教中廣叙信法兩徒。
誠由利鈍等機。
所以就時分位。
若能返源體道深厭諸有。
學與佛世其德齊焉。
故初千年為正法也。
即謂會正成聖機悟不殊。
第二千年依教修學。
情投漸鈍會理叵階。
攝靜住持微通性旨。
然于慧釋未甚修明。
相似道流為象法也。
第三千年後末法初基。
乃至萬年。
定慧道離但弘世戒。
威儀攝護相等禅蹤。
而心用浮動全乖正受。
故并目之為末法也。
善見所述法住萬年。
護持紹世斯蹤可錄。
若依魔耶。
時度千年不修靜觀。
非通論也。
約相兩叙矛盾乖蹤。
就緣判教各有其緻。
至如世情煩掉人顯鋒奇。
才敩攝持皆耽昏漠。
良由習熏既遠宗匠難常。
即目易觀未遑誠教。
善見萬載亦是明規。
準法具修義無不獲。
故論叙雲。
初五千年得三達智。
後五千但遵戒法。
前據道法。
理觀住持。
故雲入聖。
諒有從也後在事亂。
相法住持。
何能入道。
故言是也。
若乃心水鼓浪。
則世業難成。
想寂離緣。
則理自清顯。
涅槃叙定。
豈不然哉。
故使聚落宴坐神仙緻譏。
空林睡卧群聖同美。
誠以托靜求心。
則散心易攝。
由攝心故。
得解脫也。
成論明诰。
斯可師之。
世有定學妄傳風教。
同纏俗染混輕儀迹。
即色明空。
既談之于心口。
體亂為靜。
固形之于有累。
神用沒于詞令。
定相腐于唇吻。
排小舍大獨建一家。
攝濟住持居然乖僻。
智論所叙前傳具彰。
頃世已來宗斯者衆。
豈不以力劣兼忘之道。
神頓絕慮之鄉乎。
所以托靜栖心。
群籍皆傳其靈異。
處喧攝慮。
今古未章其感通。
信可依矣。
高齊河北獨盛僧稠。
周氏關中尊登僧實。
寶重之冠方駕澄安神道所通制伏強禦。
緻令宣帝擔負傾府藏于雲門。
冡宰降階展歸心于福寺。
誠有圖矣。
故使中原定苑剖開綱領。
惟此二賢。
接踵傳燈流化靡歇。
而複委辭林野歸宴天門。
斯則挾大隐之前蹤。
舍無緣之高志耳終複宅身龍岫。
故是行藏有儀耶。
屬有菩提達摩者。
神化居宗闡導江洛。
大乘壁觀功業最高。
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然而誦語難窮。
厲精蓋少。
審其慕則。
遣蕩之志存焉。
觀其立言。
則罪福之宗兩舍。
詳夫。
真俗雙翼。
空有二輪。
帝網之所不拘。
愛見莫之能引。
靜慮籌此。
故絕言乎。
然而觀彼兩宗。
即乘之二軌也。
稠懷念處清範可崇。
摩法虛宗玄旨幽赜。
可崇則情事易顯。
幽赜則理性難通。
所以物得其筌。
初同披洗。
至于心用壅滞惟繁雲。
之俦。
差難述矣。
義當經遠。
陶治方可會期。
十住羅谷抑當其位。
褊淺之識隳惰之流。
朝入禅門夕弘其術。
相與傳說謂各窮源。
神道冥昧孰明通塞。
是知。
慮之所及。
智之所圖。
無非妄境惑心。
斯是不能返照。
其識浪執境緣心。
靜波驚多生定障。
即謂功用定力所知。
外彰其說逞慢[示*呈]惑。
此則未閑治障。
我倒常行。
他力所持宗為正業。
真妄相迷卒難通曉。
若知惟心妄境不結。
返執前境非心所行。
如此胥徒安可論道。
有陳智璀。
師仰慧思。
思寔深解玄微。
行德難測。
璀亦頗懷親定。
聲聞于天。
緻使陳氏帝宗鹹承歸戒。
圖像榮供逸聽南都。
然而得在開弘失在對治。
宗仰之最世莫有加。
會谒衡嶽方陳過隙。
未及斷除遂終身世。
隋祖創業偏宗定門。
下诏述之。
具廣如傳。
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四海征引百司供給。
來儀名德鹹悉暮年。
有終世者無非坐化。
具以聞奏。
帝倍歸依二世缵曆。
又同置寺。
初雖诏募。
終雜講徒。
故無取矣。
當朝智顗。
亦時禅望。
鋒辯所指靡不倒戈。
師匠天庭榮冠朝列。
不可輕矣。
至如慧越之捋虎須。
道舜之觀牛影。
智通之感奇相。
僧定之制強賊。
節操如鐵石。
志概等雲霄。
備彰後傳。
略為盡美。
又如慧瓒禅主。
嘉尚頭陀行化晉趙。
門庭擁盛。
威儀所拟無越律宗。
神解所通法依為詣。
故得理事符允有契常規。
道有窊隆固為時喪。
緻延帝裡沒齒亡歸。
頃有志超即承瓒胤。
匡贊之德乃跨先摸。
弘訓之規有淪其緒。
故使超亡其風頹矣。
觀夫慧定兩級各程其器。
皆同佛日無與抗衡。
然于祥瑞重沓預觌未然。
即世恬愉天仙協衛誠。
歸定學蓋難奪矣。
頃世定士多削義門。
随聞道。
聽即而依學。
未曾思擇扈背了經。
每緣極旨多虧聲望。
吐言來诮往往繁焉。
或複耽着世定謂習真空。
誦念西方志圖滅惑。
肩頸挂珠。
亂掏而稱禅數。
納衣乞食。
綜計以為心道。
又有倚托堂殿繞旋竭誠。
邪仰安形苟存曲計。
執以為是餘學并非。
冰想铿然我倒誰識。
斯并戒見二取正使現行。
封附不除用增愚魯。
向若才割世網始預法門。
博聽論經明閑慧戒。
然後歸神攝慮。
憑準聖言動則随戒策修靜則不忘前智。
固當人法兩鏡真俗四依。
達智未知甯存妄識。
如斯習定非智不禅則衡嶺台崖扇其風也複有相迷同好聚結山門。
持犯蒙然動挂形網。
運斤運刃無避種生。
炊爨飲啖甯慚宿觸或有立性剛猛志尚下流善友莫尋正經罕讀。
瞥聞一句即謂司南唱言五住久傾十地将滿。
法性早見佛智已明。
此并約境住心妄言澄靜。
還緣心住附相轉心。
不覺心移故懷虛托。
生心念淨豈得會真。
故經陳心相飄鼓不停。
蛇舌燈焰住山流水。
念念生滅變變常新。
不識亂念翻懷見網。
相命禅宗未閑禅字。
如斯般輩其量甚多。
緻使講徒例輕此類。
故世諺曰。
無知之叟。
義指禅師。
亂識之夫。
共歸明德。
返迷皆有大照随妄普翳真科。
不思此言互談名實。
考夫定慧之務。
諒在觀門。
諸論所陳良為明證。
通斯緻也。
則離亂定學之功。
見惑慧明之業。
若雙輪之遠涉。
等真俗之同遊。
所以思遠振于清風。
稠實标于華望。
贻厥後寄其源可尋。
斯并古人之所同錄。
豈虛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