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八

關燈
老寺于城治。

    等心赈贍以時周給。

    授戒說法乘機間起。

    食椹懷音日有千計。

    仁壽創塔締構栖岩。

    翻然脫屣就閑修業。

    親事香花躬運掃灑。

    口恒稱贊目常瞻睹。

    善由己積道為含生。

    财雖有屬并充功德。

    以大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以疾而卒于山寺。

    春秋六十有四。

    初未終前。

    數日不悆。

    維那鳴鐘而杵自折。

    識者以為不越振矣。

    通聞之。

    命侍者稱彌陀佛名。

    回心攝念願生彼土。

    有入室門人頂蓋者。

    夙夜祗奉。

    忽問蓋曰。

    廚中作何食耶。

    蓋曰。

    為何所須。

    曰有達官諸貴來耳。

    蓋曰。

    昔聞生人道者見諸貴勝。

    師本修德所詣。

    豈在人耶。

    至晚乃開目正視。

    良久不眴。

    狀有所睹。

    旁侍加香。

    寂然立敬。

    炊頃方止。

    乃彈指雲。

    不可思議也。

    有問其故。

    雲見寶幢華蓋塔廟莊嚴。

    初夜又回首眄雲。

    始見明珠。

    今何所在。

    又雲。

    有何緣務大然燈燭。

    遂奄燈令闇。

    須臾複雲。

    火明何為轉盛。

    蓋曰。

    室今暗昧。

    是師淨相。

    不可怪也。

    乃合掌達旦。

    曰吾生淨土矣。

    因而氣靜。

    山地動搖門窗振裂。

    群雉驚雊非恒所聞。

    寺僧道慧。

    未曉假寐。

    至是驚覺出倚廊下曰。

    禅師若終必生淨土。

    何以知然。

    向于眠中見西嶺上并是樓閣殿堂乘空而去。

    言畢方知通已終逝。

    又蓋母王氏。

    久懷笃信。

    讀誦衆經。

    禮忏發心。

    以往生為務。

    貞觀十一年二月。

    臨将舍命彌加勤至。

    目見床前有赤蓮華。

    大如五斛甕許。

    又見青蓮華滿宅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時俱到。

    蓋與侄薜大興。

    供親聞所述。

    而興見有佛色形甚大并二菩薩。

    久而自隐。

    斯并近事。

    故傳實錄。

    沙門行友。

    蒲晉名僧。

    為之本傳。

    因著論曰。

    夫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如身實相觀佛亦然。

    因斯以談。

    則三界與一識冥歸。

    生死共涅槃同體。

    又何容淨穢彼此于其間哉。

    然則凡夫學人。

    妄情未盡。

    不能齊彼我均苦樂遺欣厭亡是非。

    故須回向願求标心所詣然後往生耳。

    其實則不然。

    譬猶明鏡現形空谷應聲。

    影響之來豈雲遠乎。

    而惑者以暗識生疑。

    謂淨土越度三有超過九定。

    絕域寥廓經途夐遠。

    自非三乘極位及十地聖人積行累功。

    安能生彼。

    何其謬欤。

    觀斯上人。

    雖禀性溫柔為人清潔。

    其所修習。

    則福德偏長。

    定慧之功蓋不足紀。

    直以一生之散善臨命之虛心。

    遂能目睹光明親見幢相。

    動搖坤像夢感旁人。

    是知九品之業有征。

    十念之功無爽。

    凡我同志可不勖哉。

    若夫尋近大乘。

    修行正觀。

    察微塵之本際。

    信一念之初源。

    便可荊蕀播無常之音。

    枭鏡說甚深之法。

    十方淨國未必過此。

    如其眷戀妻孥槃桓弊執營生未厭逐物已疲。

    推有齡于倉卒之間。

    畢一世于遑忙之際。

    内無所措外無所恃。

    則長劫冥沒。

    亦奚能自返悲夫。

     釋本濟。

    宋氏。

    西河介休人也。

    父祖不事王侯。

    遁世無悶。

    逼以僚省。

    挂冠而返。

    濟年爰童丱。

    智若成人。

    齒胄之初。

    橫經就業。

    故于六經三史皆所留心。

    雖雲小道略通大義。

    故庠熟倫侶重席請言。

    後披析既淹豁然大悟。

    乃曰。

    斯寔宇宙之糟粕也。

    何累人之清識乎。

    乃歸仰釋氏辭親出家。

    開皇元年時登十八。

    戒定逾淨正業彌隆。

    不服新華除其愛染。

    躬行忍辱愍增上慢。

    博覽經論成誦在心。

    講解推則循環相屬。

    時共觀風榮斯袖舉。

    會信行禅師創開異部。

    包括先達啟則後賢。

    濟聞欽詠欣然北面承部。

    寫瓶非喻合契無差。

    以信行初達集錄山東。

    既無本文。

    口為濟述。

    皆究達玄奧。

    及行之亡後集錄方到。

    濟覽文即講。

    曾無滞托。

    雖未見後詞。

    而前傳冥會時五衆别部敬之重之。

    着十種不敢斟量論六卷。

    旨文清靡。

    頗或傳之。

    自是專弘異集。

    響高别衆。

    以大業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卒于所住之慈門寺。

    春秋五十有四。

    弟子道訓道樹。

    式奉屍陀。

    追建白塔于終南山下。

    立銘表德。

    有弟善智。

    天縱玄機高步世表。

    祖師信行伏膺請業。

    酌深辯味妙簡缁铢。

    入室鄰機精窮理窟。

    嘗以四分之一用資形累。

    通夏翹足攝慮觀佛。

    誠策勤之上達也。

    信行敬揖風猷雅相标緻時衆鹹悅。

    可謂以德伏人者焉。

    撰頓教一乘二十卷。

    因時制儀共遵流世。

    以大業三年卒。

    弟子等附葬于信行墓之右焉。

    訓有分略之能。

    樹豐導引之說。

    當令敷化。

    宗首莫與俦之時暫舉筵。

    道俗雲合。

    聲策感敬。

    後恐難尋迹矣。

     釋僧照。

    京兆人。

    不詳氏族。

    幼年入道。

    師于靜藹。

    遊履盛化。

    每居幽隐頻感征異。

    乃高恒度恐緻驚俗。

    故罕聞之。

    俗遭周滅法。

    不偶塵嚣。

    獨處秦嶺高步松苑。

    顧影與心相娛自得。

    乃曰。

    吾今居此安泰。

    甯有樂過斯者乎。

    彼城邑遺僧波波順俗。

    用斯優給一何傾附。

    及隋初弘教。

    遂于鄠縣南山田谷。

    立神田寺。

    養徒縱業。

    名振渭川。

    道俗崇仰立信彌積。

    逮文帝末紀。

    栖隐岐山。

    以照道德遠聞。

    意延相見。

    令左仆射楊素就宣敕旨。

    躬迎谒見。

    照預知之。

    告侍人曰。

    當有貴客來至。

    可辦諸食。

    明日果達山寺。

    素威英自若勇悍無前。

    及到照之住籬。

    不覺惬然喪膽。

    下乘将進欲步不前。

    乃通信達照。

    照端拱如初。

    命素前進。

    而通身沐汗。

    情智失守。

    才得傳诏。

    餘無厝言。

    久時少解。

    乃以情告照曰。

    山林幽靜。

    計無非異。

    檀越善意相尋。

    理無虛結。

    食訖辭退。

    照曰。

    蒙天子優及遠延仁壽。

    但道在幽通未假面奉。

    又以老疾相繼。

    接對莫因。

    素具事聞。

    述其情懼。

    帝曰。

    戒神之威也。

    以卿雄武故緻斯憚耳。

    乃重敕素赍香油。

    再申景仰下诏曰。

    禅師德居物議。

    道映遂初。

    躬處岩阿養素崇業。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用展翹敬。

    素以前虛仰景行重谒山門。

    卑處身心方陳對晤。

    為說正教深副本懷。

    乃欲舍其金帛開廣寺塔。

    照曰。

    岩泉林野即可勵心。

    塔寺禅坊莊嚴城邑。

    凡所送者一不受之。

    又請受戒法。

    照以戒行輕毀沉渾難清。

    乃為說慈悲仁育。

    陳理喻遣。

    竟不授戒。

    斯亦體達機候之明匠矣。

    以大業七年終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三。

    初照一受具後。

    儀奉憲章。

    六十餘夏三衣不改。

    雖重補緝而受持無離。

    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

    或有接持舉者。

    而重若太山。

    初無離席。

    及照之捧接。

    輕若鴻毛。

    因事以詳。

    斯亦大德之清風矣。

     釋洪林。

    未詳氏族。

    太原人也。

    少履釋門禀受清化。

    率志都雅言晤精穆。

    住并州大興國寺。

    履操栖靜退屏人物。

    而住房連匝與衆比居。

    整畟貞嚴希言寡涉。

    高衆盛德皆敬而奉之。

    遊至林房。

    莫不撚履潛步[素-糸+回]然趣越也。

    其為世重如此。

    獨居一室積五十年。

    賓客送迎足不踰阈。

    至于僧法制度道俗二食。

    身先座首勵力行奉。

    不以道德用虧時衆。

    餘則端坐房中俨然卓立。

    瓶衣什物周正方所。

    故登其門者不覺毛豎。

    有問其故則從容談論。

    詞義審當。

    而不測其心造也。

    故興國大寺百有餘僧。

    敬異崇仰有如天岸。

    以武德年中終于所住。

    春秋八十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