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名四遠歸宗殷滿。
有弟子僧襲者。
愍斯汾曲往延通化。
善以山衆常業恐有乖離。
雖經頻請曾未之許。
襲曰。
前後邀迎三十餘度。
元元之情情無已已。
磨踵有盡誓心難舍。
善乃從焉。
居住馬頭山中大行禅道。
蒲虞晉绛荷襆相諠。
衆聚繁多遂分為四部。
即東西二林杯盤大黃等處是也。
皆零房别室星散林岩。
宴坐所指十一切入而為标據。
徒屬五百肅然靜谧。
仁壽之歲其道彌隆。
及疾笃将極。
告弟子曰。
吾患腹中冷結者。
昔在少年。
山居服業。
糧粒既斷。
懶往追求。
啖小石子用充日給。
因覺為病耳。
死後可破腸看之。
果如所言。
又累曰。
各勤修業不勞化俗。
廢爾正務。
若吾終後不須焚燎外損物命。
可坐于甕中埋之。
以大業初年三月十一日。
加坐如生。
卒于大黃岩中。
道俗依言而殡。
僧襲本住绛州。
結心定業。
承習善公不虧其化。
晚住晉州寶嚴寺。
充僧直歲。
監當稻田。
見殺水陸諸蟲不勝其酷。
因擲棄公名追崇故業。
以善師終日他行不在。
借訪時人又并終沒。
遂赍諸供度就山設會。
悲恸先迹顧奉無由。
尋其遺骸莫知所在。
忽聞爆聲振裂。
響發林谷。
見地分湧甕出于外。
骸骨如雪唯舌存焉。
紅赤鮮映逾于生日。
因取骨舌兩以為塔。
襲以貞觀十五年正月九日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有四。
臨終神思安隐稱念而逝。
時晉州西小榆山有沙門僧集者。
苦節山林聚徒禅業。
養蛇畜鼠。
馴附可以手持。
常現左右驅逐不去。
有俗人來辄便自隐。
釋玄景。
姓石氏。
滄州人。
十八被舉秀才。
至邺都。
為和王省事。
讀書一遍便究文義。
須便辄引曾無所遺。
五載之中無書可讀。
晚從和禅師所聽大品維摩。
景既後來門側立聽。
深鑒超拔将歸受學。
和以定業之望參問繁廣。
令依止慧法師授以大乘秘奧之極。
既沃乃心便志存舍俗。
二十有七。
與諸妻子執别。
告雲。
自臨漳已南屬吾所遊。
名涅槃境。
臨漳已比是生死分。
爾之行往也。
吾誓非聖更不重涉。
還從和公剃落。
授以正法。
景晨霄思擇統解玄微。
遭周滅法逃潛林薄。
又以禅道内外相融。
開皇初年就緣講導。
儀設華約事事翹心。
故二時法會必香湯灑地。
熏爐引導前經後景初無一絕。
洗穢護淨欽若戒科。
常讀開經行不過五。
尋訖更展。
其例如前。
故每振法鼓。
動即千人屯赴。
供施為俦罕匹。
所以景之房内。
黃紫缁衣上下之服各百餘副。
一時一換。
為生初善。
經身一着便以施僧。
其感利之殷為如此也。
後因卧疾三日。
告侍人曰。
玄覺。
吾欲見彌勒佛。
雲何乃作夜摩天主。
又雲。
賓客極多。
事須看視。
有問其故。
答雲。
凡夫識想何可檢校。
向有天衆邀迎耳。
爾後異香充戶。
衆共聞之。
又曰。
吾欲去矣。
當願生世為善知識。
遂終于所住。
即大業二年六月也。
自生常立願。
沈骸水中。
及其沒後遵用前旨。
葬于紫陌河深滢之中。
三日往觀。
所沈之處返成沙墳。
極高峻而水分兩派。
道俗異其雅瑞。
傳迹于今。
玄覺孝慈居性祖學先谟。
後住京師隸莊嚴寺純講大乘。
于文殊般若偏為意得。
榮觀帝壤譽顯當鋒。
釋智舜。
俗姓孟。
趙州大陸人。
少為書生。
博通丘索工書善說。
庠序附焉。
年二十餘。
厭世出家。
事雲門稠公居于白鹿。
始末十載。
常樂幽隐不事嚣雜。
才有昏情便有靈隻相誡。
或動身衣。
或有聲相。
又現白服。
形量丈餘繞院相警。
往往非一。
嘗與沙門昙詢。
同修念定經于四年。
後北遊贊皇許亭山。
依倚結業聲績及遠。
有資其道供者。
便權避之。
遂經紀載不須資待。
又獵者逐雉飛入舜房。
苦加勸勉終不肯止。
遂将雉去。
情不忍此。
因割耳遺之。
感舜苦谏。
便投弓解鷹。
從舜請道漸學經義。
于是課笃數村舍其獵業。
斯則仁濟之誠也。
後專習道觀不務有緣。
妄心卒起不可禁者。
即刺股流血。
或抱石巡塔。
須臾不逸其慮也。
故髀上刺處。
班駁如鋪錦焉。
其翹勵之操。
同伍誠不共矣。
處山積歲剪剃無人。
便以火燒發。
弊服遺食屢結寒炎。
度景分功無忘造次。
性少貪惱手不執财。
每見貧餒淚垂盈面。
或解衣以給。
或割口以施。
由此内撤外化。
所親之中。
見其彌敬十人出家。
并依舜行。
練心節量。
踵武揚風。
後年疾既侵身力斯盡。
常令人稱念。
系想淨方。
遂終于老。
末感氣疾忽增。
十有五日。
勵念如初。
卒于元氏縣屈嶺禅坊。
時年七十有二。
即仁壽四年正月二十日也。
初葬于終所山側。
後房子縣界嶂洪山民。
素重舜道。
夜偷屍柩瘗于岩中。
及往追覓皆藏其所。
三年之後開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
自舜之入道精厲其誠。
昔處儒宗頗自矜伐。
忽因旬假得不淨觀。
腸腑流外驚厭叵陳。
所見餘人例皆不淨内溢。
乃就稠師具蒙印旨。
為雲門官供當拟是難。
因就靜山曉夕通業。
不隸公名不行公寺。
而内德潛運遠聞帝阙。
開皇十年下诏曰。
皇帝敬問趙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舊禅房寺智舜禅師。
冬日極寒。
禅師道體清勝。
教導蒼生。
使早成就。
朕甚嘉焉。
朕統在兆民之上。
弘護正法夙夜無怠。
今遣上開府盧元壽。
指宣往意。
并送香物如别。
時趙州刺史楊達。
以舜無公貫素絕名問。
依敕散下方始知之。
乃為系名同果寺。
用承诏旨而舜亦不臨赴。
山民為之起寺。
三處交絡四方聞造。
欣斯念定。
而莫堪其精到。
不久還返。
斯勇猛之誠不可例也。
每于冬初化諸緣集。
多辦複貯之衣。
就施獄囚。
春秋二時方等行道。
餘則加坐幽林。
塊然不寐及登耳順心用力疲。
轉讀藏經凡得四遍。
左手執卷右手執燭十宿五宿目不曾斂。
佛名贊德誦閱如流。
昏晝六時禮忏終化。
有弟子智贊。
幼奉清誨長悟玄理。
攝論涅槃是所綜博。
今住藍田化感寺。
承習禅慧榮其光緒。
比多征引終遁林泉。
釋智锴。
姓夏侯。
豫章人。
少出家在楊州興皇寺。
聽朗公講三論。
善受玄文。
有名當日。
開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
修習禅法特有念力。
顗歎重之。
晚講涅槃法華及十誦律。
弘敷之盛見重于時。
又善外學。
文筆史籍彌是所長。
晚住廬山造大林精舍。
締構伊始并是營綜。
末又治西林寺。
兩處監護皆終其事。
然守志大林。
二十餘載足不下山。
常修定業。
隋文重之。
下敕追召。
稱疾不赴。
後豫章請講。
苦違不往。
雲吾意終山舍。
豈死城邑。
道俗虔請。
不獲志而臨之。
未幾遂卒于州治之寺。
時以為知命也。
春秋七十有八。
即大業六年六月也。
氣屬炎熱。
而加坐如生。
接還廬阜形不摧變。
都無臭腐反有異香。
道俗歎訝。
遂緘于石室。
至今如初焉。
釋智越。
姓鄭氏。
南陽人也。
少懷離塵之志。
父為求婚。
方便祈止。
長則勇幹清美。
于時樂陽殿下統禦荊州。
征任甚高。
非其所欲。
惟以情願出家。
王感彼誠素。
因遂夙心。
剪落已後随方問道。
仍到金陵。
便值智者。
北面請業。
授以禅法。
便深達五門窮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儀淳粹。
又誦法華萬有餘遍。
瓶水自盈。
經之力也。
學徒雖衆。
其最居稱首。
有臨海露山精舍。
梵僧所造。
巨有靈異。
智者每臨。
命越令影響之。
晦迹已後。
台嶺山衆一焉是囑。
二十年間詢詢善誘無違遺寄。
便為二衆依止四部歸崇。
姿容瑰偉。
德感物情。
頗存汲引。
每于師忌敕設千僧官齋。
越以衣缽之餘以充大施。
随文皇帝獻後崩日設齋咒願。
每獲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鄭系伯。
臨海鎮将楊神貴。
師友義重待遇不輕。
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經旬。
右脅而卧。
卒于國清舊房。
春秋七十有四。
臨終之時山崩地動。
境内道俗鹹所見聞。
台山又有沙門波若者。
俗姓高句麗人也。
陳世歸國。
在金陵聽講。
深解義味。
開皇并陳。
遊方學業。
十六入天台北而智者求授禅法。
其人利根上智。
即有所證。
謂曰。
汝于此有緣。
宜須閑居靜處成備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
名為華頂。
去寺将六七十裡。
是吾昔頭陀之所。
彼山隻是大乘根性。
汝可往彼學道進行必有深益不須愁慮衣食。
其即遵旨。
以開皇十八年往彼山所。
曉夜行道不敢睡卧。
影不出山十有六載。
大業九年二月忽然自下。
初到佛壟上寺。
淨人見三白衣擔衣缽從。
須臾不見。
至于國清下寺。
仍密向善友同意雲。
波若自知壽命将盡非久。
今故出與大衆别耳。
不盈數日。
無疾端坐。
正念而卒于國清。
春秋五十有二。
送龛山所。
出寺大門回輿示别。
眼即便開至山仍閉。
是時也莫問官私道俗。
鹹皆歎仰俱發道心。
外睹靈瑞若此。
餘則山中神異人所不見。
固難詳矣。
時天台又有釋法彥者。
姓張氏。
清河人。
周朝廢教之時。
避難投陳。
于金陵奉遇智者。
以太建七年陪從入天台。
伏膺請業。
授以禅那。
既蒙訓誨不停房舍。
每處山間林樹之下專修禅寂。
三十年中常坐不卧。
或時入定七日方起。
具向師說所證法相。
有人聽聞曰。
如汝所說。
是背舍觀中第二觀相。
亦有山隻數相娆試。
宴坐怡然不幹其慮。
大業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國清。
春秋六十六。
智者門徒極多。
故叙其三數耳。
有弟子僧襲者。
愍斯汾曲往延通化。
善以山衆常業恐有乖離。
雖經頻請曾未之許。
襲曰。
前後邀迎三十餘度。
元元之情情無已已。
磨踵有盡誓心難舍。
善乃從焉。
居住馬頭山中大行禅道。
蒲虞晉绛荷襆相諠。
衆聚繁多遂分為四部。
即東西二林杯盤大黃等處是也。
皆零房别室星散林岩。
宴坐所指十一切入而為标據。
徒屬五百肅然靜谧。
仁壽之歲其道彌隆。
及疾笃将極。
告弟子曰。
吾患腹中冷結者。
昔在少年。
山居服業。
糧粒既斷。
懶往追求。
啖小石子用充日給。
因覺為病耳。
死後可破腸看之。
果如所言。
又累曰。
各勤修業不勞化俗。
廢爾正務。
若吾終後不須焚燎外損物命。
可坐于甕中埋之。
以大業初年三月十一日。
加坐如生。
卒于大黃岩中。
道俗依言而殡。
僧襲本住绛州。
結心定業。
承習善公不虧其化。
晚住晉州寶嚴寺。
充僧直歲。
監當稻田。
見殺水陸諸蟲不勝其酷。
因擲棄公名追崇故業。
以善師終日他行不在。
借訪時人又并終沒。
遂赍諸供度就山設會。
悲恸先迹顧奉無由。
尋其遺骸莫知所在。
忽聞爆聲振裂。
響發林谷。
見地分湧甕出于外。
骸骨如雪唯舌存焉。
紅赤鮮映逾于生日。
因取骨舌兩以為塔。
襲以貞觀十五年正月九日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有四。
臨終神思安隐稱念而逝。
時晉州西小榆山有沙門僧集者。
苦節山林聚徒禅業。
養蛇畜鼠。
馴附可以手持。
常現左右驅逐不去。
有俗人來辄便自隐。
釋玄景。
姓石氏。
滄州人。
十八被舉秀才。
至邺都。
為和王省事。
讀書一遍便究文義。
須便辄引曾無所遺。
五載之中無書可讀。
晚從和禅師所聽大品維摩。
景既後來門側立聽。
深鑒超拔将歸受學。
和以定業之望參問繁廣。
令依止慧法師授以大乘秘奧之極。
既沃乃心便志存舍俗。
二十有七。
與諸妻子執别。
告雲。
自臨漳已南屬吾所遊。
名涅槃境。
臨漳已比是生死分。
爾之行往也。
吾誓非聖更不重涉。
還從和公剃落。
授以正法。
景晨霄思擇統解玄微。
遭周滅法逃潛林薄。
又以禅道内外相融。
開皇初年就緣講導。
儀設華約事事翹心。
故二時法會必香湯灑地。
熏爐引導前經後景初無一絕。
洗穢護淨欽若戒科。
常讀開經行不過五。
尋訖更展。
其例如前。
故每振法鼓。
動即千人屯赴。
供施為俦罕匹。
所以景之房内。
黃紫缁衣上下之服各百餘副。
一時一換。
為生初善。
經身一着便以施僧。
其感利之殷為如此也。
後因卧疾三日。
告侍人曰。
玄覺。
吾欲見彌勒佛。
雲何乃作夜摩天主。
又雲。
賓客極多。
事須看視。
有問其故。
答雲。
凡夫識想何可檢校。
向有天衆邀迎耳。
爾後異香充戶。
衆共聞之。
又曰。
吾欲去矣。
當願生世為善知識。
遂終于所住。
即大業二年六月也。
自生常立願。
沈骸水中。
及其沒後遵用前旨。
葬于紫陌河深滢之中。
三日往觀。
所沈之處返成沙墳。
極高峻而水分兩派。
道俗異其雅瑞。
傳迹于今。
玄覺孝慈居性祖學先谟。
後住京師隸莊嚴寺純講大乘。
于文殊般若偏為意得。
榮觀帝壤譽顯當鋒。
釋智舜。
俗姓孟。
趙州大陸人。
少為書生。
博通丘索工書善說。
庠序附焉。
年二十餘。
厭世出家。
事雲門稠公居于白鹿。
始末十載。
常樂幽隐不事嚣雜。
才有昏情便有靈隻相誡。
或動身衣。
或有聲相。
又現白服。
形量丈餘繞院相警。
往往非一。
嘗與沙門昙詢。
同修念定經于四年。
後北遊贊皇許亭山。
依倚結業聲績及遠。
有資其道供者。
便權避之。
遂經紀載不須資待。
又獵者逐雉飛入舜房。
苦加勸勉終不肯止。
遂将雉去。
情不忍此。
因割耳遺之。
感舜苦谏。
便投弓解鷹。
從舜請道漸學經義。
于是課笃數村舍其獵業。
斯則仁濟之誠也。
後專習道觀不務有緣。
妄心卒起不可禁者。
即刺股流血。
或抱石巡塔。
須臾不逸其慮也。
故髀上刺處。
班駁如鋪錦焉。
其翹勵之操。
同伍誠不共矣。
處山積歲剪剃無人。
便以火燒發。
弊服遺食屢結寒炎。
度景分功無忘造次。
性少貪惱手不執财。
每見貧餒淚垂盈面。
或解衣以給。
或割口以施。
由此内撤外化。
所親之中。
見其彌敬十人出家。
并依舜行。
練心節量。
踵武揚風。
後年疾既侵身力斯盡。
常令人稱念。
系想淨方。
遂終于老。
末感氣疾忽增。
十有五日。
勵念如初。
卒于元氏縣屈嶺禅坊。
時年七十有二。
即仁壽四年正月二十日也。
初葬于終所山側。
後房子縣界嶂洪山民。
素重舜道。
夜偷屍柩瘗于岩中。
及往追覓皆藏其所。
三年之後開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
自舜之入道精厲其誠。
昔處儒宗頗自矜伐。
忽因旬假得不淨觀。
腸腑流外驚厭叵陳。
所見餘人例皆不淨内溢。
乃就稠師具蒙印旨。
為雲門官供當拟是難。
因就靜山曉夕通業。
不隸公名不行公寺。
而内德潛運遠聞帝阙。
開皇十年下诏曰。
皇帝敬問趙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舊禅房寺智舜禅師。
冬日極寒。
禅師道體清勝。
教導蒼生。
使早成就。
朕甚嘉焉。
朕統在兆民之上。
弘護正法夙夜無怠。
今遣上開府盧元壽。
指宣往意。
并送香物如别。
時趙州刺史楊達。
以舜無公貫素絕名問。
依敕散下方始知之。
乃為系名同果寺。
用承诏旨而舜亦不臨赴。
山民為之起寺。
三處交絡四方聞造。
欣斯念定。
而莫堪其精到。
不久還返。
斯勇猛之誠不可例也。
每于冬初化諸緣集。
多辦複貯之衣。
就施獄囚。
春秋二時方等行道。
餘則加坐幽林。
塊然不寐及登耳順心用力疲。
轉讀藏經凡得四遍。
左手執卷右手執燭十宿五宿目不曾斂。
佛名贊德誦閱如流。
昏晝六時禮忏終化。
有弟子智贊。
幼奉清誨長悟玄理。
攝論涅槃是所綜博。
今住藍田化感寺。
承習禅慧榮其光緒。
比多征引終遁林泉。
釋智锴。
姓夏侯。
豫章人。
少出家在楊州興皇寺。
聽朗公講三論。
善受玄文。
有名當日。
開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
修習禅法特有念力。
顗歎重之。
晚講涅槃法華及十誦律。
弘敷之盛見重于時。
又善外學。
文筆史籍彌是所長。
晚住廬山造大林精舍。
締構伊始并是營綜。
末又治西林寺。
兩處監護皆終其事。
然守志大林。
二十餘載足不下山。
常修定業。
隋文重之。
下敕追召。
稱疾不赴。
後豫章請講。
苦違不往。
雲吾意終山舍。
豈死城邑。
道俗虔請。
不獲志而臨之。
未幾遂卒于州治之寺。
時以為知命也。
春秋七十有八。
即大業六年六月也。
氣屬炎熱。
而加坐如生。
接還廬阜形不摧變。
都無臭腐反有異香。
道俗歎訝。
遂緘于石室。
至今如初焉。
釋智越。
姓鄭氏。
南陽人也。
少懷離塵之志。
父為求婚。
方便祈止。
長則勇幹清美。
于時樂陽殿下統禦荊州。
征任甚高。
非其所欲。
惟以情願出家。
王感彼誠素。
因遂夙心。
剪落已後随方問道。
仍到金陵。
便值智者。
北面請業。
授以禅法。
便深達五門窮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儀淳粹。
又誦法華萬有餘遍。
瓶水自盈。
經之力也。
學徒雖衆。
其最居稱首。
有臨海露山精舍。
梵僧所造。
巨有靈異。
智者每臨。
命越令影響之。
晦迹已後。
台嶺山衆一焉是囑。
二十年間詢詢善誘無違遺寄。
便為二衆依止四部歸崇。
姿容瑰偉。
德感物情。
頗存汲引。
每于師忌敕設千僧官齋。
越以衣缽之餘以充大施。
随文皇帝獻後崩日設齋咒願。
每獲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鄭系伯。
臨海鎮将楊神貴。
師友義重待遇不輕。
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經旬。
右脅而卧。
卒于國清舊房。
春秋七十有四。
臨終之時山崩地動。
境内道俗鹹所見聞。
台山又有沙門波若者。
俗姓高句麗人也。
陳世歸國。
在金陵聽講。
深解義味。
開皇并陳。
遊方學業。
十六入天台北而智者求授禅法。
其人利根上智。
即有所證。
謂曰。
汝于此有緣。
宜須閑居靜處成備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
名為華頂。
去寺将六七十裡。
是吾昔頭陀之所。
彼山隻是大乘根性。
汝可往彼學道進行必有深益不須愁慮衣食。
其即遵旨。
以開皇十八年往彼山所。
曉夜行道不敢睡卧。
影不出山十有六載。
大業九年二月忽然自下。
初到佛壟上寺。
淨人見三白衣擔衣缽從。
須臾不見。
至于國清下寺。
仍密向善友同意雲。
波若自知壽命将盡非久。
今故出與大衆别耳。
不盈數日。
無疾端坐。
正念而卒于國清。
春秋五十有二。
送龛山所。
出寺大門回輿示别。
眼即便開至山仍閉。
是時也莫問官私道俗。
鹹皆歎仰俱發道心。
外睹靈瑞若此。
餘則山中神異人所不見。
固難詳矣。
時天台又有釋法彥者。
姓張氏。
清河人。
周朝廢教之時。
避難投陳。
于金陵奉遇智者。
以太建七年陪從入天台。
伏膺請業。
授以禅那。
既蒙訓誨不停房舍。
每處山間林樹之下專修禅寂。
三十年中常坐不卧。
或時入定七日方起。
具向師說所證法相。
有人聽聞曰。
如汝所說。
是背舍觀中第二觀相。
亦有山隻數相娆試。
宴坐怡然不幹其慮。
大業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國清。
春秋六十六。
智者門徒極多。
故叙其三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