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
緘封寶藏。
王躬受持。
後蕭妃疾苦。
醫治無術。
王遣開府柳顧言等。
緻書請命願救所疾。
顗又率侶建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異鳥飛入齋壇。
宛轉而死。
須臾飛去。
又聞豕吟之聲。
衆并同矚。
顗曰。
此相現者。
妃當愈矣。
鳥死複蘇。
表盍棺還起。
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慶。
時遇入朝。
旋歸台嶽躬率禅門。
更行前忏。
仍立誓雲。
若于三寶有益者。
當限此餘年。
若其徒生。
願速從化。
不久告衆曰。
吾當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
勢當将盡。
死後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屍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見者發心。
又雲。
商客寄金醫去留藥。
吾雖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觀心論。
随略疏成不加點潤。
命學士智越。
往石城寺掃灑。
于彼佛前命終。
施床東壁面向西方。
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缽杖。
以近身自餘道具。
分為二分。
一奉彌勒。
一拟羯磨。
有欲進藥者。
答曰。
藥能遣病。
留殘年乎。
病不與身合。
藥何所遣。
年不與心合。
藥何所留。
智晞往曰。
複何所聞觀心論内複何所道。
紛纭醫藥累擾于他。
又請進齋飯。
答曰。
非但步影而為齋也。
能無觀無緣即真齋矣。
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
世相如是不足多歎。
又出所制淨名疏并犀角如意蓮華香爐。
與晉王别遺書七紙。
文極該綜詞釆風标。
屬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爐是大王者。
還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長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華經題。
顗贊引曰。
法門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彌大微妙難測。
辍斤絕弦于今日矣。
又聽無量壽竟。
仍贊曰。
四十二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易往無人雲雲。
又索香湯漱口。
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
有問其位者。
答曰汝等懶種善根。
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雲雲。
吾不領衆必淨六根。
為他損己。
隻是五品内位耳。
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
波羅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又敕維那。
人命将終。
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唯長唯久氣盡為期。
雲何身冷方複響磬。
世間哭泣着服皆不應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滅後依有遺教而殓焉。
至仁壽末年已前。
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
凡經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
語弟子曰。
案行故業。
各安隐耶。
舉衆皆見悲敬言問。
良久而隐。
自顗降靈龍象育神江漢。
憑積善而托生。
資德本而化世。
身過七尺目佩異光。
解統釋門行開僧位。
往還山世不染俗塵。
屢感幽祥殆非可測。
初帝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廚宇以為圖樣。
告弟子曰。
此非小緣所能締構。
當有皇太子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見之。
後果如言。
事見别傳。
往居臨海。
民以滬魚為業。
罾網相連四百餘裡。
江滬溪梁六十餘所。
顗恻隐觀心彼此相害。
勸舍罪業教化福緣。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買斯海曲。
為放生之池。
又遣沙門慧拔。
表聞于上。
陳宣下敕。
嚴禁此池不得采捕。
國為立碑。
诏國子祭酒徐孝克為文樹于海濱。
詞甚悲楚。
覽者不解堕淚。
時還佛壟如常習定。
忽有黃雀滿空翺翔相慶。
鳴呼山寺三日乃散。
顗曰。
此乃魚來報吾恩也。
至今貞觀猶無敢犯。
下敕禁之猶同陳世。
此慈濟博大仁惠難加。
又居山有蕈觸樹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調。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談。
誠道感矣。
所著法華疏止觀門修禅法等。
各數十卷。
又着淨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餘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徹摛思開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猶符命。
及臨大寶便藏諸麟閣。
所以聲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當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門關以金鑰。
所有事由一關别敕。
每年諱日帝必廢朝。
預遣中使就山設供。
尚書令楊素。
性度虛簡事必臨信。
乃陳其意。
雲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戶鑰令自尋視。
既如前告得信而歸。
顗東西垂範化通萬裡。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衆四千餘人。
寫經一十五藏。
金檀畫像十萬許軀。
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
不可稱紀。
傳業學士三十二人。
習禅學士散流江漢。
莫限其數。
沙門灌頂侍奉多年。
曆其景行可二十餘紙。
又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琳。
夙預宗門觀傳戒法。
以德音遽遠拱木俄森。
為之行傳廣流于世。
隋炀末歲巡幸江都。
夢感智者言及遺寄。
帝自制碑。
文極宏麗。
未及镌勒。
值亂便失。
釋昙崇。
姓孟氏。
鹹陽人。
生知正見幼解信奉。
七歲入道。
博誦法言。
勤注無絕。
後循聽講肆雄辯無前。
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念。
聖果将克必固定想。
因從開禅師而從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厲。
遂學僧祇十有餘遍。
依而講解。
聽徒三百。
京輔律要此而為宗。
後弊于言說更崇前觀。
額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間樹下為其居處。
既而光明内發。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猶死。
偏精六行冠達五門。
開公處衆稱為第一。
遂得同學齊敬。
又号為無上士也。
及師亡遺囑令攝後徒。
于時五衆二百餘人依崇習靜。
聲馳隴塞化滿關河。
尋路追風千裡相屬。
填門盈室坐誨門人。
或初修不淨。
或終學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則。
周武皇帝特所欽承。
乃下敕雲。
崇禅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
所預學徒未聞有犯。
當是尊以德義。
故則衆絕形清。
可為周國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從而教導。
僧尼有序響名稱焉。
每為僧職滞蹤。
未許遊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免。
末遺法淪蕩便從流俗。
外順王威内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祿等銜。
并不依就。
雖沉厄運無廢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還昭。
即預百二十僧。
敕住興善。
尋複别敕令宰寺任。
重勤辭遜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範。
昔以佛法頹毀。
私願早隆。
謹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崇願。
皆國家供給終于文世。
高唐公素禀行門偏所歸信。
遂割宅為寺引衆居之。
敕以虛靜所歸禅徒有譽。
賜額可為清禅。
今之清明門内寺是也。
隋氏晉王欽敬禅林。
降威為寺檀越。
前後送戶七十有餘。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業。
傳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親正業。
開皇之初敕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绫二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後千石。
皇後又下令送錢五十貫氈五十領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願。
流于後望。
建浮圖一區。
用酬國俸。
帝聞大悅。
内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業。
于時釋教初開。
圖象全阙。
崇興此塔深會帝心。
敕為追匠杜崇。
令其繕績。
料錢三千餘貫計。
塼八十萬。
帝以功業引費。
恐有匮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後所服者總一千三百對。
以助随喜。
開皇十一年。
晉王鎮總楊越。
為造露盤并諸莊飾。
十四年内方始成就。
舉高一十一級。
竦耀太虛。
京邑稱最。
爾後嚫遺相接。
衆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調度。
種植樹林等事。
并委僧衆。
監檢助成。
崇既令重當朝。
往還無壅。
宮合之禁門籍未安。
須有所論執錫便進。
時處大内為述淨業。
文帝禮接自稱師兒。
獻後延德又稱師女。
及在于本寺則敕令載馳。
問以起居。
無晨不至。
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
緣身資蓄衣缽而已。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遷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慘下敕葬焉。
所須喪事有司供給。
皂白弟子五千餘人。
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
為建白塔。
勒銘存今。
初崇未終七日。
寺内幡竿無故自折。
門外汲井忽爾便枯。
衆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崇遺告曰。
吾有去處今須付囑。
即以衣資施于三寶。
及至後夜覺有異相。
就而觀之方知氣絕。
無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聞。
莫不懷恸。
釋慧越。
嶺南人。
住羅浮山中。
聚衆業禅。
有聞南越。
性多泛愛慈救蒼生。
栖頓幽阻虎豹無擾。
曾有群獸來前。
因為說法。
虎遂以頭枕膝。
越便捋其須面。
情無所畏。
衆鹹睹之以為異倫也。
化行五嶺聲流三楚。
隋炀在蕃搜選英異。
開皇末年。
遣舍人王延壽。
往召追入晉府慧日道場。
并随王至京在所通化。
末還楊州。
路中感疾而卒。
停屍船上。
有若生焉。
夜見焰光從足而出入于頂上。
還從頂出而從足入。
竟夕不斷。
道俗殊歎未曾有也。
王教歸葬本山。
以旌誠敬。
釋慧實。
俗姓許氏。
颍川人。
少出家。
志敦幽尚遍履名山。
梁末遊步天台綜習禅業。
入房閉戶。
出即蕩門。
衣缽随身惟留床席。
寔輕清之丈夫也。
陳祚伊始負錫龍盤。
絕迹人世五十餘年。
貴尚頭陀恒居宴默。
自少及終脅不親物。
雖形衰年積。
而精節之志。
老而彌厲。
以仁壽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遷于蔣州履道寺之房。
春秋九十有六。
遺旨令屍陀北嶺。
後收窆于山南。
奉造三層塼塔。
就而紀德。
釋僧善。
姓席氏。
绛郡正平人。
童少出家。
便從定業。
與汲郡林落泉方公齊名。
各聚其類。
依岩服道。
往還駱驿白鹿太行抱犢林慮等山。
振
緘封寶藏。
王躬受持。
後蕭妃疾苦。
醫治無術。
王遣開府柳顧言等。
緻書請命願救所疾。
顗又率侶建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異鳥飛入齋壇。
宛轉而死。
須臾飛去。
又聞豕吟之聲。
衆并同矚。
顗曰。
此相現者。
妃當愈矣。
鳥死複蘇。
表盍棺還起。
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慶。
時遇入朝。
旋歸台嶽躬率禅門。
更行前忏。
仍立誓雲。
若于三寶有益者。
當限此餘年。
若其徒生。
願速從化。
不久告衆曰。
吾當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
勢當将盡。
死後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屍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見者發心。
又雲。
商客寄金醫去留藥。
吾雖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觀心論。
随略疏成不加點潤。
命學士智越。
往石城寺掃灑。
于彼佛前命終。
施床東壁面向西方。
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缽杖。
以近身自餘道具。
分為二分。
一奉彌勒。
一拟羯磨。
有欲進藥者。
答曰。
藥能遣病。
留殘年乎。
病不與身合。
藥何所遣。
年不與心合。
藥何所留。
智晞往曰。
複何所聞觀心論内複何所道。
紛纭醫藥累擾于他。
又請進齋飯。
答曰。
非但步影而為齋也。
能無觀無緣即真齋矣。
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
世相如是不足多歎。
又出所制淨名疏并犀角如意蓮華香爐。
與晉王别遺書七紙。
文極該綜詞釆風标。
屬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爐是大王者。
還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長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華經題。
顗贊引曰。
法門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彌大微妙難測。
辍斤絕弦于今日矣。
又聽無量壽竟。
仍贊曰。
四十二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易往無人雲雲。
又索香湯漱口。
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
有問其位者。
答曰汝等懶種善根。
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雲雲。
吾不領衆必淨六根。
為他損己。
隻是五品内位耳。
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
波羅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又敕維那。
人命将終。
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唯長唯久氣盡為期。
雲何身冷方複響磬。
世間哭泣着服皆不應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滅後依有遺教而殓焉。
至仁壽末年已前。
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
凡經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
語弟子曰。
案行故業。
各安隐耶。
舉衆皆見悲敬言問。
良久而隐。
自顗降靈龍象育神江漢。
憑積善而托生。
資德本而化世。
身過七尺目佩異光。
解統釋門行開僧位。
往還山世不染俗塵。
屢感幽祥殆非可測。
初帝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廚宇以為圖樣。
告弟子曰。
此非小緣所能締構。
當有皇太子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見之。
後果如言。
事見别傳。
往居臨海。
民以滬魚為業。
罾網相連四百餘裡。
江滬溪梁六十餘所。
顗恻隐觀心彼此相害。
勸舍罪業教化福緣。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買斯海曲。
為放生之池。
又遣沙門慧拔。
表聞于上。
陳宣下敕。
嚴禁此池不得采捕。
國為立碑。
诏國子祭酒徐孝克為文樹于海濱。
詞甚悲楚。
覽者不解堕淚。
時還佛壟如常習定。
忽有黃雀滿空翺翔相慶。
鳴呼山寺三日乃散。
顗曰。
此乃魚來報吾恩也。
至今貞觀猶無敢犯。
下敕禁之猶同陳世。
此慈濟博大仁惠難加。
又居山有蕈觸樹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調。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談。
誠道感矣。
所著法華疏止觀門修禅法等。
各數十卷。
又着淨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餘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徹摛思開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猶符命。
及臨大寶便藏諸麟閣。
所以聲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當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門關以金鑰。
所有事由一關别敕。
每年諱日帝必廢朝。
預遣中使就山設供。
尚書令楊素。
性度虛簡事必臨信。
乃陳其意。
雲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戶鑰令自尋視。
既如前告得信而歸。
顗東西垂範化通萬裡。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衆四千餘人。
寫經一十五藏。
金檀畫像十萬許軀。
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
不可稱紀。
傳業學士三十二人。
習禅學士散流江漢。
莫限其數。
沙門灌頂侍奉多年。
曆其景行可二十餘紙。
又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琳。
夙預宗門觀傳戒法。
以德音遽遠拱木俄森。
為之行傳廣流于世。
隋炀末歲巡幸江都。
夢感智者言及遺寄。
帝自制碑。
文極宏麗。
未及镌勒。
值亂便失。
釋昙崇。
姓孟氏。
鹹陽人。
生知正見幼解信奉。
七歲入道。
博誦法言。
勤注無絕。
後循聽講肆雄辯無前。
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念。
聖果将克必固定想。
因從開禅師而從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厲。
遂學僧祇十有餘遍。
依而講解。
聽徒三百。
京輔律要此而為宗。
後弊于言說更崇前觀。
額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間樹下為其居處。
既而光明内發。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猶死。
偏精六行冠達五門。
開公處衆稱為第一。
遂得同學齊敬。
又号為無上士也。
及師亡遺囑令攝後徒。
于時五衆二百餘人依崇習靜。
聲馳隴塞化滿關河。
尋路追風千裡相屬。
填門盈室坐誨門人。
或初修不淨。
或終學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則。
周武皇帝特所欽承。
乃下敕雲。
崇禅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
所預學徒未聞有犯。
當是尊以德義。
故則衆絕形清。
可為周國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從而教導。
僧尼有序響名稱焉。
每為僧職滞蹤。
未許遊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免。
末遺法淪蕩便從流俗。
外順王威内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祿等銜。
并不依就。
雖沉厄運無廢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還昭。
即預百二十僧。
敕住興善。
尋複别敕令宰寺任。
重勤辭遜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範。
昔以佛法頹毀。
私願早隆。
謹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崇願。
皆國家供給終于文世。
高唐公素禀行門偏所歸信。
遂割宅為寺引衆居之。
敕以虛靜所歸禅徒有譽。
賜額可為清禅。
今之清明門内寺是也。
隋氏晉王欽敬禅林。
降威為寺檀越。
前後送戶七十有餘。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業。
傳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親正業。
開皇之初敕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绫二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後千石。
皇後又下令送錢五十貫氈五十領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願。
流于後望。
建浮圖一區。
用酬國俸。
帝聞大悅。
内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業。
于時釋教初開。
圖象全阙。
崇興此塔深會帝心。
敕為追匠杜崇。
令其繕績。
料錢三千餘貫計。
塼八十萬。
帝以功業引費。
恐有匮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後所服者總一千三百對。
以助随喜。
開皇十一年。
晉王鎮總楊越。
為造露盤并諸莊飾。
十四年内方始成就。
舉高一十一級。
竦耀太虛。
京邑稱最。
爾後嚫遺相接。
衆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調度。
種植樹林等事。
并委僧衆。
監檢助成。
崇既令重當朝。
往還無壅。
宮合之禁門籍未安。
須有所論執錫便進。
時處大内為述淨業。
文帝禮接自稱師兒。
獻後延德又稱師女。
及在于本寺則敕令載馳。
問以起居。
無晨不至。
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
緣身資蓄衣缽而已。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遷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慘下敕葬焉。
所須喪事有司供給。
皂白弟子五千餘人。
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
為建白塔。
勒銘存今。
初崇未終七日。
寺内幡竿無故自折。
門外汲井忽爾便枯。
衆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崇遺告曰。
吾有去處今須付囑。
即以衣資施于三寶。
及至後夜覺有異相。
就而觀之方知氣絕。
無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聞。
莫不懷恸。
釋慧越。
嶺南人。
住羅浮山中。
聚衆業禅。
有聞南越。
性多泛愛慈救蒼生。
栖頓幽阻虎豹無擾。
曾有群獸來前。
因為說法。
虎遂以頭枕膝。
越便捋其須面。
情無所畏。
衆鹹睹之以為異倫也。
化行五嶺聲流三楚。
隋炀在蕃搜選英異。
開皇末年。
遣舍人王延壽。
往召追入晉府慧日道場。
并随王至京在所通化。
末還楊州。
路中感疾而卒。
停屍船上。
有若生焉。
夜見焰光從足而出入于頂上。
還從頂出而從足入。
竟夕不斷。
道俗殊歎未曾有也。
王教歸葬本山。
以旌誠敬。
釋慧實。
俗姓許氏。
颍川人。
少出家。
志敦幽尚遍履名山。
梁末遊步天台綜習禅業。
入房閉戶。
出即蕩門。
衣缽随身惟留床席。
寔輕清之丈夫也。
陳祚伊始負錫龍盤。
絕迹人世五十餘年。
貴尚頭陀恒居宴默。
自少及終脅不親物。
雖形衰年積。
而精節之志。
老而彌厲。
以仁壽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遷于蔣州履道寺之房。
春秋九十有六。
遺旨令屍陀北嶺。
後收窆于山南。
奉造三層塼塔。
就而紀德。
釋僧善。
姓席氏。
绛郡正平人。
童少出家。
便從定業。
與汲郡林落泉方公齊名。
各聚其類。
依岩服道。
往還駱驿白鹿太行抱犢林慮等山。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