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其趣。
隐駐心自久系念日新。
深悟寂定不思議也。
與故人胡君義别不值。
題壁克月日當遠行。
至期果卒。
後當将終語諸僧曰。
吾今日作一覺長眠。
便入室右脅而卧。
明日怪眠不覺。
看之久終。
方悟長眠語矣。
釋法京。
姓孫。
太原人。
寓居江陵。
母将懷孕。
夢入蓮池捧一童子。
端正可喜。
因而有娠。
将誕又夢。
乘白師子遊戲虛空。
京七歲出家。
十三與同學智淵。
鹹升高座說法無滞。
寺内長少俱夢。
聖僧告雲。
京是寺元檀越。
願力生此。
方為棟梁。
所以凡所投造風從水漸。
财利山積福門大弘。
殿宇小大千五百間。
并京修造。
僧衆湊集千有餘人。
長沙大寺聖像所居。
天下稱最。
東華第一。
由是道力所緻幽明被之。
後梁二主聞便敬重。
奉為僧正綱紀遺法。
晚抱危疾。
諸僧像前七日行道。
沙門法泰夢。
像至于京房。
淨人遠志。
親睹像從京房返于大殿。
爾日即愈。
是知育王瑞像感降在人。
專注祈求無往不應。
不久卒于寺。
春秋七十六矣。
釋法懔。
姓嚴。
枝江人十五出家玉泉山寺。
衆侶清淨。
懔依味道積有年載。
禅念為本。
依閑誦經。
法華維摩及大論鈔。
普皆無昧。
不着缯纩大布為衣。
不食僧糧。
分衛一食。
不卧常坐。
勤勵莫俦。
荷錫遠遊。
言追勝友。
廬峰台嶺衡羅恒岱無遠不屆。
氣調清邈。
故山僧見者莫不挹高節而仰其奇趣也。
榛林猛獸之宅。
幽深魑魅之岩。
栖息無為如在邑裡。
昔從岱嶽路出徐州。
遇一縣令問以公驗。
懔常赍法華一函。
乃答雲。
此函中有行文。
檢覓不見。
令怒曰。
本無行文。
何言有邪。
答曰。
此經是諸佛所行之迹。
貧道履而行之。
還源返本。
即我之行文也。
令嗔不歇閉之。
七日不食。
誦經聲不辍。
令感惡夢。
便頂禮悔過。
後栖默山以禅靜為正業。
遂坐卒岩中。
年六十二。
異香紛紛旬日乃歇。
時陽山僧景者。
不詳何人。
晦迹塵外以道自處。
陽山中泉石松竹秀疏清曠嶺接桃源。
古稱名地。
蔔居寂照感通鬼物。
有懷惡念不得進前。
前或值虎蛇驚怖失道。
若有問法安步無他。
曾有人求欻起惡念。
忽見大蛇繩床而出。
将欲吐毒。
忏謝得免。
時枝江惠璀禅師。
南嶽思公之神足也。
聞而造之。
杜口不答。
璀便雨淚啟請。
通夕翹立。
固請确然。
乃經多日方為披說。
璀出曰。
餘遊名山上德多矣。
善友高尚者十有八人。
分得其門頗經趣入。
而牆仞高遠奇唱難階者。
斯人在斯。
至于年記人所不測。
璀雲曾問。
答雲吾年三百歲。
不知所終。
釋惠成。
姓段。
澧陽人。
出家住十住寺。
誦法華維摩勝天王等大乘經二十餘卷。
進具後。
為荊南佛法希鮮承都下大弘法席。
有心遠慕。
遂因商舡往造建業。
正值成實雲講。
學者肩聯。
一聽十年文理略盡。
将施本邑。
至匡山寺顗師相見。
承南嶽思禅師匡化山中引衆波動。
試往看之。
既見欣仰欲學定業。
思曰。
卿一生學問。
與吾炙手猶不得暖。
虛喪功夫惜哉。
成素憑文疏依他生解。
忽今自檢茫若霧遊。
慨恨之甚不可得也。
乃唯曰。
承大師善知來意。
今試驗之。
見犀如意及手巾線履欲得之。
思命令送與。
成遂忽燒卻章抄捐擲筆硯。
專志攻擊以必達為期。
當時造禅門者數十人。
皆先達者。
成以後至恐不相及。
乃以夜達晝。
開眼坐禅。
經十有五年。
思令入方等觀音法華般舟道場。
曆銷障三年依行。
魔業禅鬼頗因散絕。
乃示以正法。
專思玄寂。
久遂解衆生語言三昧。
精思通爽靜亂齊焉。
彼閉口者觀道雖明。
開眼便失。
與成比校天地懸殊。
思雲。
智顗先發三昧。
後證于持法成反之。
二子寂照行解齊矣。
大師化往上至枝江造禅惠寺。
所營土木鹹依俗有。
德行所招不久便說。
其地西望沙渚德鸾栖遁之地。
眺上明彌天立寺之所。
湘東王承風迎請為建禅衆。
仍構大殿。
阙梁不成。
六月江漲。
于一夜中。
成曰。
有木中梁可往江接。
尋語往看果如所示。
有清信士段弘者。
為精舍主。
忽然氣絕。
家人召成至宅。
弘乃稣曰。
初執至王所。
見禅師上殿。
曰與此人立功德未了。
願赦之。
王起禮足。
如言被放。
陳主聞而往召。
卓然不往。
又令江總等往迎。
若不允心不勞返也。
王人雨淚強引入舡。
成乃奮身入水立于江上。
又請若不蒙下。
總等粉身無地。
從之至都受戒而返。
乃賜所住名禅慧寺。
不久市朝遷革。
有常律師者。
欲往南嶽遇成同宿。
夜中投虱于地而密知之。
及明告别。
成曰。
昨夜一檀越被凍困苦。
常漸之永誡。
将終語門人曰。
急砌殿基。
吾當講涅槃也。
聞皆給手恰竟。
而智者王泉寺至。
宣相符會共談玄理。
良久氣絕。
以年月坐亡于禅衆。
禅師在道場。
年七十三矣。
湘東王宮内立碑。
今見在城中。
釋法忍。
江陵人。
初投天皇寺出家。
受具已後受持法華維摩。
日常再遍。
衆聚多諠枯折由生。
西往覆舟。
岩下頭陀自靜觀理。
三十餘年木食麻衣破衲而已。
自得幽林無求外護。
升粒若盡繼以水果。
終不馳求。
或一食七日跏坐求志。
曾于一夏費米三鬥。
必限自恣猶盈五升。
雖獨宿非入戒科。
而儉約一隅别行。
所止龛室才容膝頭。
伏夏嚴冬形不出戶。
故寒不加絮熱不減衣。
安然守道無為而已。
忽有一象無事至龛。
經于數日。
忍便現疾。
于寺北窟右脅而終。
春秋六十有七。
衣缽塵朽衆無預焉。
評其估價。
不至于十雲。
釋僧實。
俗姓程氏。
鹹陽靈武人也。
幼懷雅亮。
清卓不倫。
嘗與諸僮共遊狡戲。
或摘葉獻香。
或聚砂成塔。
鄉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漸也。
親眷愛結不許出家。
喻以極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師。
擅名魏代。
實乃歸焉。
随見孝文便蒙降禮。
大和末從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處皇宮咨問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東夏。
味靜乃斯人乎。
于是尋師問道備經循涉。
雖三學通覽。
偏以九次調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榮蔚。
性少人事退迹為功。
所以高蓋驷馬未曾流目。
清流林竹顧便忘返。
加又口繞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懷鳳卵七處俱平。
奇相超倫有聲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關壤。
聽業未廣而無問不明。
能勤整四儀靜修三法。
可憲章于風俗。
足師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統中下诏曰。
師目麗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純懿軌量難模。
可昭玄三藏。
言為世寶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興。
俗務之宜廢。
發談奏議事無不行。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師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禮典。
乃躬緻祈請為國三藏。
實當仁不讓默而受之。
是使棟梁斯在儀形攸寄。
周氏有國重仰玄風。
禮異前朝受于歸戒。
逮太祖平梁荊後。
益州大德五十餘人。
各懷經部送像至京。
以真谛妙宗條以問實。
既而慧心潛運南北疏通。
即為披決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華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備香火修理法事。
誦觀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當爾之時。
楊都講堂正論法集。
數百道俗充滿其中。
聞西北異香及空中妓樂。
合堂驚出同共聞聽。
堂欻摧壞大衆無損。
奏聞梁主。
乃移以問周。
果知實祐。
大送珍寶賜遺相續。
而實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餘随散之。
由爾名振三國事參至聖。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遠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驚嗟人天變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圖寫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東郊門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傳燈不窮彌隆華實。
以業有從。
爰于墓所立寺。
還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大中興寺釋道安。
及義城公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釋僧玮。
姓潘。
汝南平輿人也。
器量沉深風神詳雅。
十三出家。
仍服以弊衣資以菜食。
緻使口腹之累漸以石帆水松。
寒暑之資稍以荷衣蕙帶。
故得結操貞于玉石。
情風拂于煙霞。
初誦金光明經。
進受具後下楊都。
于帝釋寺聽昙瑗律師講十誦。
淹于五載齋鏡持犯。
仍入攝山栖霞寺。
從鳳禅師所學觀息想。
味此情空究檢因緣。
乘持念慧頻蒙印指。
傳芳暢業。
遠承申息之國山名霧露岩洞幽深川香水美。
遂命楫西浮鋿聲林薮。
終焉之志結此山焉。
聲問光徹被于周壤。
天子遵賢待德下車問道。
召至京師親奉清誨。
乃敕公卿近臣妃後外戚。
鹹受十善因奉三歸。
天和五年以葬母東歸。
敕使為安州三藏。
綏理四衆備盡六和。
在任之日經始壽山梵雲二寺。
南望楚水東指隋城。
度軌程功輪奂成美。
僧玮德播江淮。
帝王隆重。
爰有别敕。
于王城之内起天寶寺用以居之。
既被征召身範僧倫。
納衣壞味任報資給。
靜緣潔操齊志林朝。
以建德二年九月十日遘疾。
少時終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一。
門人恸感士女驚奔。
即以三年二月歸葬于安陸之山。
僧玮容止恭莊威儀整敕。
遊之者肅然清規。
見之者自生敬仰。
新野庾信。
載奉芳塵。
勒碑現集。
釋昙相。
姓梁氏。
雍州藍田人。
與僧實同房。
素非師保而敦敬之。
重禮逾和上。
相聰敏易悟目覽七行。
禅誦為心周給成務。
而慈悲誘接偏所留心。
因有行往見人弋繳網羅禽獸窮困者。
必以身代贖得脫方舍。
其仁濟之誠出于天性。
實每美雲。
昙相福德人。
我不及也。
斯見禮如此。
實嘗夜詣相房。
恒預設座拟之。
相對無言自陳道合。
私有聽者了無音問。
常以為軌乃經積載
隐駐心自久系念日新。
深悟寂定不思議也。
與故人胡君義别不值。
題壁克月日當遠行。
至期果卒。
後當将終語諸僧曰。
吾今日作一覺長眠。
便入室右脅而卧。
明日怪眠不覺。
看之久終。
方悟長眠語矣。
釋法京。
姓孫。
太原人。
寓居江陵。
母将懷孕。
夢入蓮池捧一童子。
端正可喜。
因而有娠。
将誕又夢。
乘白師子遊戲虛空。
京七歲出家。
十三與同學智淵。
鹹升高座說法無滞。
寺内長少俱夢。
聖僧告雲。
京是寺元檀越。
願力生此。
方為棟梁。
所以凡所投造風從水漸。
财利山積福門大弘。
殿宇小大千五百間。
并京修造。
僧衆湊集千有餘人。
長沙大寺聖像所居。
天下稱最。
東華第一。
由是道力所緻幽明被之。
後梁二主聞便敬重。
奉為僧正綱紀遺法。
晚抱危疾。
諸僧像前七日行道。
沙門法泰夢。
像至于京房。
淨人遠志。
親睹像從京房返于大殿。
爾日即愈。
是知育王瑞像感降在人。
專注祈求無往不應。
不久卒于寺。
春秋七十六矣。
釋法懔。
姓嚴。
枝江人十五出家玉泉山寺。
衆侶清淨。
懔依味道積有年載。
禅念為本。
依閑誦經。
法華維摩及大論鈔。
普皆無昧。
不着缯纩大布為衣。
不食僧糧。
分衛一食。
不卧常坐。
勤勵莫俦。
荷錫遠遊。
言追勝友。
廬峰台嶺衡羅恒岱無遠不屆。
氣調清邈。
故山僧見者莫不挹高節而仰其奇趣也。
榛林猛獸之宅。
幽深魑魅之岩。
栖息無為如在邑裡。
昔從岱嶽路出徐州。
遇一縣令問以公驗。
懔常赍法華一函。
乃答雲。
此函中有行文。
檢覓不見。
令怒曰。
本無行文。
何言有邪。
答曰。
此經是諸佛所行之迹。
貧道履而行之。
還源返本。
即我之行文也。
令嗔不歇閉之。
七日不食。
誦經聲不辍。
令感惡夢。
便頂禮悔過。
後栖默山以禅靜為正業。
遂坐卒岩中。
年六十二。
異香紛紛旬日乃歇。
時陽山僧景者。
不詳何人。
晦迹塵外以道自處。
陽山中泉石松竹秀疏清曠嶺接桃源。
古稱名地。
蔔居寂照感通鬼物。
有懷惡念不得進前。
前或值虎蛇驚怖失道。
若有問法安步無他。
曾有人求欻起惡念。
忽見大蛇繩床而出。
将欲吐毒。
忏謝得免。
時枝江惠璀禅師。
南嶽思公之神足也。
聞而造之。
杜口不答。
璀便雨淚啟請。
通夕翹立。
固請确然。
乃經多日方為披說。
璀出曰。
餘遊名山上德多矣。
善友高尚者十有八人。
分得其門頗經趣入。
而牆仞高遠奇唱難階者。
斯人在斯。
至于年記人所不測。
璀雲曾問。
答雲吾年三百歲。
不知所終。
釋惠成。
姓段。
澧陽人。
出家住十住寺。
誦法華維摩勝天王等大乘經二十餘卷。
進具後。
為荊南佛法希鮮承都下大弘法席。
有心遠慕。
遂因商舡往造建業。
正值成實雲講。
學者肩聯。
一聽十年文理略盡。
将施本邑。
至匡山寺顗師相見。
承南嶽思禅師匡化山中引衆波動。
試往看之。
既見欣仰欲學定業。
思曰。
卿一生學問。
與吾炙手猶不得暖。
虛喪功夫惜哉。
成素憑文疏依他生解。
忽今自檢茫若霧遊。
慨恨之甚不可得也。
乃唯曰。
承大師善知來意。
今試驗之。
見犀如意及手巾線履欲得之。
思命令送與。
成遂忽燒卻章抄捐擲筆硯。
專志攻擊以必達為期。
當時造禅門者數十人。
皆先達者。
成以後至恐不相及。
乃以夜達晝。
開眼坐禅。
經十有五年。
思令入方等觀音法華般舟道場。
曆銷障三年依行。
魔業禅鬼頗因散絕。
乃示以正法。
專思玄寂。
久遂解衆生語言三昧。
精思通爽靜亂齊焉。
彼閉口者觀道雖明。
開眼便失。
與成比校天地懸殊。
思雲。
智顗先發三昧。
後證于持法成反之。
二子寂照行解齊矣。
大師化往上至枝江造禅惠寺。
所營土木鹹依俗有。
德行所招不久便說。
其地西望沙渚德鸾栖遁之地。
眺上明彌天立寺之所。
湘東王承風迎請為建禅衆。
仍構大殿。
阙梁不成。
六月江漲。
于一夜中。
成曰。
有木中梁可往江接。
尋語往看果如所示。
有清信士段弘者。
為精舍主。
忽然氣絕。
家人召成至宅。
弘乃稣曰。
初執至王所。
見禅師上殿。
曰與此人立功德未了。
願赦之。
王起禮足。
如言被放。
陳主聞而往召。
卓然不往。
又令江總等往迎。
若不允心不勞返也。
王人雨淚強引入舡。
成乃奮身入水立于江上。
又請若不蒙下。
總等粉身無地。
從之至都受戒而返。
乃賜所住名禅慧寺。
不久市朝遷革。
有常律師者。
欲往南嶽遇成同宿。
夜中投虱于地而密知之。
及明告别。
成曰。
昨夜一檀越被凍困苦。
常漸之永誡。
将終語門人曰。
急砌殿基。
吾當講涅槃也。
聞皆給手恰竟。
而智者王泉寺至。
宣相符會共談玄理。
良久氣絕。
以年月坐亡于禅衆。
禅師在道場。
年七十三矣。
湘東王宮内立碑。
今見在城中。
釋法忍。
江陵人。
初投天皇寺出家。
受具已後受持法華維摩。
日常再遍。
衆聚多諠枯折由生。
西往覆舟。
岩下頭陀自靜觀理。
三十餘年木食麻衣破衲而已。
自得幽林無求外護。
升粒若盡繼以水果。
終不馳求。
或一食七日跏坐求志。
曾于一夏費米三鬥。
必限自恣猶盈五升。
雖獨宿非入戒科。
而儉約一隅别行。
所止龛室才容膝頭。
伏夏嚴冬形不出戶。
故寒不加絮熱不減衣。
安然守道無為而已。
忽有一象無事至龛。
經于數日。
忍便現疾。
于寺北窟右脅而終。
春秋六十有七。
衣缽塵朽衆無預焉。
評其估價。
不至于十雲。
釋僧實。
俗姓程氏。
鹹陽靈武人也。
幼懷雅亮。
清卓不倫。
嘗與諸僮共遊狡戲。
或摘葉獻香。
或聚砂成塔。
鄉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漸也。
親眷愛結不許出家。
喻以極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師。
擅名魏代。
實乃歸焉。
随見孝文便蒙降禮。
大和末從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處皇宮咨問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東夏。
味靜乃斯人乎。
于是尋師問道備經循涉。
雖三學通覽。
偏以九次調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榮蔚。
性少人事退迹為功。
所以高蓋驷馬未曾流目。
清流林竹顧便忘返。
加又口繞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懷鳳卵七處俱平。
奇相超倫有聲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關壤。
聽業未廣而無問不明。
能勤整四儀靜修三法。
可憲章于風俗。
足師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統中下诏曰。
師目麗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純懿軌量難模。
可昭玄三藏。
言為世寶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興。
俗務之宜廢。
發談奏議事無不行。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師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禮典。
乃躬緻祈請為國三藏。
實當仁不讓默而受之。
是使棟梁斯在儀形攸寄。
周氏有國重仰玄風。
禮異前朝受于歸戒。
逮太祖平梁荊後。
益州大德五十餘人。
各懷經部送像至京。
以真谛妙宗條以問實。
既而慧心潛運南北疏通。
即為披決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華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備香火修理法事。
誦觀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當爾之時。
楊都講堂正論法集。
數百道俗充滿其中。
聞西北異香及空中妓樂。
合堂驚出同共聞聽。
堂欻摧壞大衆無損。
奏聞梁主。
乃移以問周。
果知實祐。
大送珍寶賜遺相續。
而實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餘随散之。
由爾名振三國事參至聖。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遠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驚嗟人天變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圖寫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東郊門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傳燈不窮彌隆華實。
以業有從。
爰于墓所立寺。
還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大中興寺釋道安。
及義城公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釋僧玮。
姓潘。
汝南平輿人也。
器量沉深風神詳雅。
十三出家。
仍服以弊衣資以菜食。
緻使口腹之累漸以石帆水松。
寒暑之資稍以荷衣蕙帶。
故得結操貞于玉石。
情風拂于煙霞。
初誦金光明經。
進受具後下楊都。
于帝釋寺聽昙瑗律師講十誦。
淹于五載齋鏡持犯。
仍入攝山栖霞寺。
從鳳禅師所學觀息想。
味此情空究檢因緣。
乘持念慧頻蒙印指。
傳芳暢業。
遠承申息之國山名霧露岩洞幽深川香水美。
遂命楫西浮鋿聲林薮。
終焉之志結此山焉。
聲問光徹被于周壤。
天子遵賢待德下車問道。
召至京師親奉清誨。
乃敕公卿近臣妃後外戚。
鹹受十善因奉三歸。
天和五年以葬母東歸。
敕使為安州三藏。
綏理四衆備盡六和。
在任之日經始壽山梵雲二寺。
南望楚水東指隋城。
度軌程功輪奂成美。
僧玮德播江淮。
帝王隆重。
爰有别敕。
于王城之内起天寶寺用以居之。
既被征召身範僧倫。
納衣壞味任報資給。
靜緣潔操齊志林朝。
以建德二年九月十日遘疾。
少時終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一。
門人恸感士女驚奔。
即以三年二月歸葬于安陸之山。
僧玮容止恭莊威儀整敕。
遊之者肅然清規。
見之者自生敬仰。
新野庾信。
載奉芳塵。
勒碑現集。
釋昙相。
姓梁氏。
雍州藍田人。
與僧實同房。
素非師保而敦敬之。
重禮逾和上。
相聰敏易悟目覽七行。
禅誦為心周給成務。
而慈悲誘接偏所留心。
因有行往見人弋繳網羅禽獸窮困者。
必以身代贖得脫方舍。
其仁濟之誠出于天性。
實每美雲。
昙相福德人。
我不及也。
斯見禮如此。
實嘗夜詣相房。
恒預設座拟之。
相對無言自陳道合。
私有聽者了無音問。
常以為軌乃經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