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杖策漳滏。
帝躬舉大賀出郊迎之稠年過七十。
神宇清曠動發人心。
敬揖情物乘機無墜。
帝扶接入内為論正理。
因說三界本空國土亦爾。
榮華世相不可常保。
廣說四念處法。
帝聞之。
毛豎流汗即受禅道。
學周不久便證深定。
爾後彌承清誨。
笃敬殷重。
因從受菩薩戒法。
斷酒禁肉放舍鷹鹞去官畋漁郁成仁國。
又斷天下屠殺。
月六年三敕民齋戒。
官園私菜葷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誠不虛應。
願師安心道念。
弟子敢為外護檀越何如。
稠曰。
菩薩弘誓。
護法為心。
陛下應天順俗。
居宗設化。
棟梁三寶導引四民。
康濟既臨義無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餘日。
日垂明誨。
帝奉之無失。
後以道化須布。
思序山林。
便辭還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難。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裡龍山之陽。
為構精舍。
名雲門寺。
請以居之。
兼為石窟大寺主。
兩任綱位。
練衆将千。
供事繁委。
充諸山谷并敕國内諸州。
别置禅肆。
令達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時揚講誦。
事事豐厚。
帝曰。
佛法大宗靜心為本。
諸法師等徒傳法化。
猶接嚣煩未曰。
闡揚。
可并除廢。
稠谏曰。
諸法師并紹繼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識邪正達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開導。
皆禅業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歸信之漸發蒙斯人。
帝大喜焉。
因曰。
今以國儲分為三分。
謂供國自用及以三寶。
自爾徹情歸向通古無倫。
佛化東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紀。
即敕送錢絹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庫貯之以供常費。
稠以佛法要務志在修心。
财利動俗事乖道化。
乃緻書返之。
帝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納。
别置異庫。
須便依給。
未經王府。
爾後诏書手敕月别頻至。
寸尺小緣必親言及。
又敕侍禦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諸藥餌觀僧疾苦。
帝常率其羽衛。
故幸參觐。
稠處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駕。
今據道不迎。
衆情或阻。
稠曰。
昔賓頭盧迎王七步。
緻七年失國。
吾誠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獲福于帝耳。
時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黃門侍郎李獎。
與諸大德請出禅要。
因為撰止觀法兩卷。
味定之賓家藏本據。
以齊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時。
絕無患惱。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夏矣。
當終之時異香滿寺。
聞者悚神。
敕遣襄樂王宣慰曰。
故大禅師。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虛來實返。
業暢玄風事高缁素。
運往神遷寔深嗟惘。
資崇有嘉用申凄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雲門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詢等。
奏請為起塔。
下诏曰。
故大禅師。
德業高迥三寶棟梁。
滅盡化終神遊物外。
可依中國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齋贈物千段。
标樹芳迹示諸後代。
敕右仆射魏收為制碑文。
其為時君所重。
前後皆此類也。
既而克日準敕。
四部彌山人兼數萬。
香柴千計。
日正中時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斷絕哭響流川。
登有白鳥數百徘徊煙上。
悲鳴相切移時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靈景異香應于道俗。
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齊魏。
克志禅業冠絕後塵。
而曆履大行往還朝野。
鳴謙抱素能扇清風。
加又威棱群賊勢懾山魑。
解虓虎之鬥情。
禁稍養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為負糧。
青羅獵客執刀剪發。
或德感上玄澤流奉敬之苗。
幽誠所緻粟滿信心之室。
樹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淨房。
銜穢襆而遙棄。
或猛虎馴狎即背垂衣。
頹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靈相振古罕俦。
具如雲門象圖所紀。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裡令息心之士問道經行。
稠曰。
十裡大廣。
損妨居民。
恐非遠濟。
請半減之敕乃以方五裡為定。
使将作大匠紀伯邕締構伊始。
邕集諸鄉邑問此地名。
忽聞空中大聲答曰。
山林幽靜。
此處本号雲門。
重問所由。
了無一人知者。
帝聞異之。
因從空響焉。
今名光嚴寺是也。
又嘗有客僧。
負錫初至。
将欲安處。
問其本夏。
答雲。
吾見此中三為伽藍。
言終而隐。
既而掘地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淵。
見被毛之人。
偉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湧。
俄有大蟒從水中出欲入釜内。
稠以足撥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緻男子神來。
頂拜稠雲。
弟子有兒。
歲歲為惡神所啖。
兒子等惜命不敢當。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師護故得免斯難。
稠索水潠之。
奄成雲霧。
時或讒稠于宣帝以倨傲無敬者。
帝大怒自來加害。
稠冥知之。
生來不至僧廚。
忽無何而到雲。
明有大客至。
多作供設。
至夜五更先備牛輿。
獨往谷口。
去寺二十餘裡。
孤立道側。
須臾帝至。
怪問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淨穢污伽藍在此候耳。
帝下馬拜伏。
愧悔無已。
謂尚書令楊遵彥曰。
如此真人何可毀謗也。
乃躬負稠身往寺。
稠磬折不受。
帝曰。
弟子負師。
遍天下未足謝愆(雲雲)。
因謂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作羅刹王。
是以今猶好殺。
即咒盆水令帝自視。
見其影如羅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問一歲吉兇。
後至天保十年雲。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悅。
帝問師複何如。
答雲。
貧道亦不久。
至十月帝崩。
明年夏首稠喪。
驗之果矣。
嘗以暇日帝謂曰。
弟子未見佛之靈異。
頗得睹不。
稠曰。
此非沙門所宜。
帝強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數十人舉之不能動。
稠命沙彌取之。
初無重焉。
因爾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勞賜優渥。
齊滅周廢。
以寺賜大夫柳務文。
文又令其親辛儉守。
當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淩犯須陀洹寺。
而儉未幾便卒。
隋初興複奄同初構。
六時禅忏着聲寰宇大業之末賊所盤營。
房宇孑遺餘皆焚蕩。
餘以貞觀初年陟茲勝地。
山林乃舊情事惟新。
觸處荒涼。
屢興生滅之歎。
周睇焚燼。
頻曀黍離之非。
傳者親閱行圖。
故直叙之于後耳。
釋法聰。
姓梅。
南陽新野人。
八歲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貞潔身形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馔。
及長成立風操逾厲。
淨施厚利相從歸給。
并回造經藏三千餘卷。
備窮記論。
有助弘贊者無不繕集。
年二十五。
東遊嵩嶽西涉武當。
所在通道惟居宴默。
因至襄陽傘蓋山白馬泉。
築室方丈以為栖心之宅。
入谷兩所置蘭若舍。
今巡山者。
尚識故基焉。
初梁晉安王來部襄雍。
承風來問将至禅室。
馬騎将從無故卻退。
王慚而返。
夜感惡夢。
後更再往。
馬退如故。
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
初至寺側。
但睹一谷猛火洞燃。
良久伫望。
忽變為水經停傾仰水滅堂現。
以事相詢。
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
王不敢進。
聰乃以手按頭着地。
閉其兩目召王令前。
方得展禮。
因告境内。
多弊虎災請求救援。
聰即入定。
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
便與受三歸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系諸虎頸。
滿七日已當來于此。
王至期日設齋。
衆集諸虎亦至。
便與食解布。
遂爾無害。
其日将王臨白馬泉。
内有白龜。
就聰手中取食。
謂王曰。
此是雄龍。
又臨靈泉。
有五色鯉亦就手食。
雲此雌龍。
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
有兇黨左右數十人。
夜來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見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樹止至其膝。
執金剛杵将有守護。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來方以事首。
遂表奏聞。
下敕為造禅居寺。
聰不往住度人安之。
又敕徐摛。
就所住處造靈泉寺。
周朝改為靜林。
隋又改為景空。
大唐仍于隋号。
初聰住禅堂。
每有白鹿白雀。
馴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為先。
因見屠者驅豬百餘頭。
聰三告曰。
解脫首楞嚴。
豬遂繩解散去。
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動。
便歸過悔罪。
因斷殺業。
又于漢水漁人牽網。
如前三告。
引網不得。
方複歸心。
空網而返。
又荊州苦旱。
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
使還大降陂池皆滿。
高祖遣廬陵王迎出都。
有事不遂。
及湘東王作牧荊峽于江陵造天宮寺迎以處之。
遂終此寺即梁太清年也。
其寺見有碑記。
廣叙征異景空。
今寺猶有禅堂存焉。
釋。
智遠。
姓王族。
本太原寓居陝服。
幼而聰穎早悟非常。
居荊州長沙寺禅坊。
為法京沙門之弟子也。
卓然獨立靖記玄心。
至于戒年清潔逾厲而慧業未深。
遙想揚辇遂負[袌-包+矢]沿波達于建業。
龍光僧綽一代英雄。
乃肆心仰旨專門受教。
學逾一紀。
解通三藏。
梁建安侯蕭正立。
務兼内外兼弘孔釋。
造普明寺請遠居之。
以伸供養之志也。
有慧湛禅師。
定品惟深晚學宗領。
遂具受秘法咨質玄觀。
定水既澄慧門宜敞。
及研習大乘洞其根葉。
又曆名山養志弘道。
與沙門道會同集龍盤。
夙昔素心一期開決。
因住開善畢志山泉。
城阙不窺世華無涉。
守靜自怡年老無舍。
以陳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旦。
終于此寺禅坊。
時年七十有七。
遺旨不令哭。
奄如入定。
乃窆于獨龍之山。
新安寺沙門慧暠曰。
吾與伊人早同法門久禀戒道。
歎法橋之忽壞痛寶舟之已沈。
乃率庸才仰傳實德。
五兵尚書蕭濟。
鴻才碩學行潔名高為之銘頌。
釋法常。
高齊時人。
領徒講律有聲漳邺。
後講涅盤并授禅數。
齊主崇為國師。
以處衆嚣雜枯折由生無俱利功。
捐而至楚。
後聞追之。
變形革服一舉千裡。
又達衡嶽。
多處林野布衣乞食。
又之荊硖。
有僧法隐者。
久住覆船山東嶺。
誦法花維摩思益以為常業。
而未閑心觀。
後至松滋見常異操。
乃歸而問津。
遂默而不對。
乃經一夏。
涕泗滂沱方示心要。
如說行者方知
帝躬舉大賀出郊迎之稠年過七十。
神宇清曠動發人心。
敬揖情物乘機無墜。
帝扶接入内為論正理。
因說三界本空國土亦爾。
榮華世相不可常保。
廣說四念處法。
帝聞之。
毛豎流汗即受禅道。
學周不久便證深定。
爾後彌承清誨。
笃敬殷重。
因從受菩薩戒法。
斷酒禁肉放舍鷹鹞去官畋漁郁成仁國。
又斷天下屠殺。
月六年三敕民齋戒。
官園私菜葷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誠不虛應。
願師安心道念。
弟子敢為外護檀越何如。
稠曰。
菩薩弘誓。
護法為心。
陛下應天順俗。
居宗設化。
棟梁三寶導引四民。
康濟既臨義無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餘日。
日垂明誨。
帝奉之無失。
後以道化須布。
思序山林。
便辭還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難。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裡龍山之陽。
為構精舍。
名雲門寺。
請以居之。
兼為石窟大寺主。
兩任綱位。
練衆将千。
供事繁委。
充諸山谷并敕國内諸州。
别置禅肆。
令達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時揚講誦。
事事豐厚。
帝曰。
佛法大宗靜心為本。
諸法師等徒傳法化。
猶接嚣煩未曰。
闡揚。
可并除廢。
稠谏曰。
諸法師并紹繼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識邪正達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開導。
皆禅業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歸信之漸發蒙斯人。
帝大喜焉。
因曰。
今以國儲分為三分。
謂供國自用及以三寶。
自爾徹情歸向通古無倫。
佛化東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紀。
即敕送錢絹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庫貯之以供常費。
稠以佛法要務志在修心。
财利動俗事乖道化。
乃緻書返之。
帝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納。
别置異庫。
須便依給。
未經王府。
爾後诏書手敕月别頻至。
寸尺小緣必親言及。
又敕侍禦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諸藥餌觀僧疾苦。
帝常率其羽衛。
故幸參觐。
稠處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駕。
今據道不迎。
衆情或阻。
稠曰。
昔賓頭盧迎王七步。
緻七年失國。
吾誠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獲福于帝耳。
時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黃門侍郎李獎。
與諸大德請出禅要。
因為撰止觀法兩卷。
味定之賓家藏本據。
以齊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時。
絕無患惱。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夏矣。
當終之時異香滿寺。
聞者悚神。
敕遣襄樂王宣慰曰。
故大禅師。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虛來實返。
業暢玄風事高缁素。
運往神遷寔深嗟惘。
資崇有嘉用申凄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雲門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詢等。
奏請為起塔。
下诏曰。
故大禅師。
德業高迥三寶棟梁。
滅盡化終神遊物外。
可依中國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齋贈物千段。
标樹芳迹示諸後代。
敕右仆射魏收為制碑文。
其為時君所重。
前後皆此類也。
既而克日準敕。
四部彌山人兼數萬。
香柴千計。
日正中時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斷絕哭響流川。
登有白鳥數百徘徊煙上。
悲鳴相切移時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靈景異香應于道俗。
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齊魏。
克志禅業冠絕後塵。
而曆履大行往還朝野。
鳴謙抱素能扇清風。
加又威棱群賊勢懾山魑。
解虓虎之鬥情。
禁稍養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為負糧。
青羅獵客執刀剪發。
或德感上玄澤流奉敬之苗。
幽誠所緻粟滿信心之室。
樹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淨房。
銜穢襆而遙棄。
或猛虎馴狎即背垂衣。
頹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靈相振古罕俦。
具如雲門象圖所紀。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裡令息心之士問道經行。
稠曰。
十裡大廣。
損妨居民。
恐非遠濟。
請半減之敕乃以方五裡為定。
使将作大匠紀伯邕締構伊始。
邕集諸鄉邑問此地名。
忽聞空中大聲答曰。
山林幽靜。
此處本号雲門。
重問所由。
了無一人知者。
帝聞異之。
因從空響焉。
今名光嚴寺是也。
又嘗有客僧。
負錫初至。
将欲安處。
問其本夏。
答雲。
吾見此中三為伽藍。
言終而隐。
既而掘地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淵。
見被毛之人。
偉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湧。
俄有大蟒從水中出欲入釜内。
稠以足撥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緻男子神來。
頂拜稠雲。
弟子有兒。
歲歲為惡神所啖。
兒子等惜命不敢當。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師護故得免斯難。
稠索水潠之。
奄成雲霧。
時或讒稠于宣帝以倨傲無敬者。
帝大怒自來加害。
稠冥知之。
生來不至僧廚。
忽無何而到雲。
明有大客至。
多作供設。
至夜五更先備牛輿。
獨往谷口。
去寺二十餘裡。
孤立道側。
須臾帝至。
怪問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淨穢污伽藍在此候耳。
帝下馬拜伏。
愧悔無已。
謂尚書令楊遵彥曰。
如此真人何可毀謗也。
乃躬負稠身往寺。
稠磬折不受。
帝曰。
弟子負師。
遍天下未足謝愆(雲雲)。
因謂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作羅刹王。
是以今猶好殺。
即咒盆水令帝自視。
見其影如羅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問一歲吉兇。
後至天保十年雲。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悅。
帝問師複何如。
答雲。
貧道亦不久。
至十月帝崩。
明年夏首稠喪。
驗之果矣。
嘗以暇日帝謂曰。
弟子未見佛之靈異。
頗得睹不。
稠曰。
此非沙門所宜。
帝強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數十人舉之不能動。
稠命沙彌取之。
初無重焉。
因爾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勞賜優渥。
齊滅周廢。
以寺賜大夫柳務文。
文又令其親辛儉守。
當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淩犯須陀洹寺。
而儉未幾便卒。
隋初興複奄同初構。
六時禅忏着聲寰宇大業之末賊所盤營。
房宇孑遺餘皆焚蕩。
餘以貞觀初年陟茲勝地。
山林乃舊情事惟新。
觸處荒涼。
屢興生滅之歎。
周睇焚燼。
頻曀黍離之非。
傳者親閱行圖。
故直叙之于後耳。
釋法聰。
姓梅。
南陽新野人。
八歲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貞潔身形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馔。
及長成立風操逾厲。
淨施厚利相從歸給。
并回造經藏三千餘卷。
備窮記論。
有助弘贊者無不繕集。
年二十五。
東遊嵩嶽西涉武當。
所在通道惟居宴默。
因至襄陽傘蓋山白馬泉。
築室方丈以為栖心之宅。
入谷兩所置蘭若舍。
今巡山者。
尚識故基焉。
初梁晉安王來部襄雍。
承風來問将至禅室。
馬騎将從無故卻退。
王慚而返。
夜感惡夢。
後更再往。
馬退如故。
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
初至寺側。
但睹一谷猛火洞燃。
良久伫望。
忽變為水經停傾仰水滅堂現。
以事相詢。
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
王不敢進。
聰乃以手按頭着地。
閉其兩目召王令前。
方得展禮。
因告境内。
多弊虎災請求救援。
聰即入定。
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
便與受三歸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系諸虎頸。
滿七日已當來于此。
王至期日設齋。
衆集諸虎亦至。
便與食解布。
遂爾無害。
其日将王臨白馬泉。
内有白龜。
就聰手中取食。
謂王曰。
此是雄龍。
又臨靈泉。
有五色鯉亦就手食。
雲此雌龍。
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
有兇黨左右數十人。
夜來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見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樹止至其膝。
執金剛杵将有守護。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來方以事首。
遂表奏聞。
下敕為造禅居寺。
聰不往住度人安之。
又敕徐摛。
就所住處造靈泉寺。
周朝改為靜林。
隋又改為景空。
大唐仍于隋号。
初聰住禅堂。
每有白鹿白雀。
馴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為先。
因見屠者驅豬百餘頭。
聰三告曰。
解脫首楞嚴。
豬遂繩解散去。
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動。
便歸過悔罪。
因斷殺業。
又于漢水漁人牽網。
如前三告。
引網不得。
方複歸心。
空網而返。
又荊州苦旱。
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
使還大降陂池皆滿。
高祖遣廬陵王迎出都。
有事不遂。
及湘東王作牧荊峽于江陵造天宮寺迎以處之。
遂終此寺即梁太清年也。
其寺見有碑記。
廣叙征異景空。
今寺猶有禅堂存焉。
釋。
智遠。
姓王族。
本太原寓居陝服。
幼而聰穎早悟非常。
居荊州長沙寺禅坊。
為法京沙門之弟子也。
卓然獨立靖記玄心。
至于戒年清潔逾厲而慧業未深。
遙想揚辇遂負[袌-包+矢]沿波達于建業。
龍光僧綽一代英雄。
乃肆心仰旨專門受教。
學逾一紀。
解通三藏。
梁建安侯蕭正立。
務兼内外兼弘孔釋。
造普明寺請遠居之。
以伸供養之志也。
有慧湛禅師。
定品惟深晚學宗領。
遂具受秘法咨質玄觀。
定水既澄慧門宜敞。
及研習大乘洞其根葉。
又曆名山養志弘道。
與沙門道會同集龍盤。
夙昔素心一期開決。
因住開善畢志山泉。
城阙不窺世華無涉。
守靜自怡年老無舍。
以陳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旦。
終于此寺禅坊。
時年七十有七。
遺旨不令哭。
奄如入定。
乃窆于獨龍之山。
新安寺沙門慧暠曰。
吾與伊人早同法門久禀戒道。
歎法橋之忽壞痛寶舟之已沈。
乃率庸才仰傳實德。
五兵尚書蕭濟。
鴻才碩學行潔名高為之銘頌。
釋法常。
高齊時人。
領徒講律有聲漳邺。
後講涅盤并授禅數。
齊主崇為國師。
以處衆嚣雜枯折由生無俱利功。
捐而至楚。
後聞追之。
變形革服一舉千裡。
又達衡嶽。
多處林野布衣乞食。
又之荊硖。
有僧法隐者。
久住覆船山東嶺。
誦法花維摩思益以為常業。
而未閑心觀。
後至松滋見常異操。
乃歸而問津。
遂默而不對。
乃經一夏。
涕泗滂沱方示心要。
如說行者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