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不聞命。
相從多使皆無返者。
他日遇恒。
恒曰。
我用爾許功夫開汝眼目。
何因緻此諸使。
答曰。
眼本自正。
因師故邪耳。
恒遂深恨謗惱于可。
貨赇俗府非理屠害。
初無一恨幾其至死。
恒衆慶快。
遂使了本者絕學浮華。
謗黩者操刀自拟。
始悟一音所演。
欣怖交懷。
海迹蹄滢淺深斯在。
可乃縱容順俗。
時惠清猷乍托吟謠。
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寫割煩蕪。
故正道遠而難希。
封滞近而易結。
斯有由矣。
遂流離邺衛亟展寒溫。
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緒卒無榮嗣有向居士者。
幽遁林野木食。
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師。
緻書通好曰。
影由形起響逐聲來。
弄影勞形。
不知形之是影。
揚聲止響。
不識聲是響根。
除煩惱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覓影。
離衆生而求佛喻默聲而尋響。
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無名作名。
因其名則是非生矣。
無理作理。
因其理則诤論起矣。
幻化非真誰是誰非。
虛妄無實何空何有。
将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
未及造談聊伸此意。
想為答之。
可命筆述意曰。
說此真法皆如實。
與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
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
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
申詞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别。
何須更覓彼無餘。
其發言入理未加鉛墨。
時或缵之。
乃成部類。
具如别卷。
時複有化公彥公和禅師等。
各通冠玄奧。
吐言清迥托事寄懷。
聞諸口實。
而人世非遠碑記罕聞。
微言不傳清德誰序。
深可痛矣。
時有林法師。
在邺盛講勝鬘并制文義。
每講人聚乃選通三部經者。
得七百人。
預在其席。
及周滅法與可同學共護經像。
初達摩禅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
我觀漢地惟有此經。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可專附玄理如前所陳。
遭賊斫臂。
以法禦心不覺痛苦。
火燒斫處血斷帛裹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後林又被賊斫其臂。
叫号通夕。
可為治裹乞食供林。
林怪可手不便怒之。
可曰。
餅食在前何不自裹。
林曰。
我無臂也。
可不知耶。
可曰。
我亦無臂。
複何可怒。
因相委問方知有功。
故世雲無臂林矣。
每可說法竟曰。
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
一何可悲。
有那禅師者。
俗姓馬氏。
年二十一居東海講禮易。
行學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說法。
乃與學士十人出家受道。
諸門人于相州東設齋辭别哭聲動邑。
那自出俗。
手不執筆及俗書。
惟服一衣一[盉-木+友]。
一坐一食以可常行。
兼奉頭陀。
故其所往不參邑落。
有慧滿者。
荥陽人。
姓張。
舊住相州隆化寺。
遇那說法便受其道專務無著。
一衣一食但畜二針。
冬則乞補。
夏便通舍覆赤而已。
自述一生無有怯怖。
身無蚤虱睡而不夢。
住無再宿。
到寺則破柴造履。
常行乞食。
貞觀十六年。
于洛州南會善寺側宿柏墓中。
遇雪深三尺。
其旦入寺見昙曠法師。
怪所從來。
滿曰。
法友來耶。
遣尋坐處。
四邊五尺許雪自積聚不可測也。
故其聞有括訪諸僧逃隐。
滿便持衣[盉-木+友]周行聚落無可滞礙。
随施随散索爾虛閑。
有請宿齋者。
告雲。
天下無人方受爾請。
故滿每說法雲。
諸佛說心。
令知心相是虛妄法。
今乃重加心相。
深違佛意。
又增論議殊乖大理。
故使那滿等師常赍四卷楞伽以為心要。
随說随行不爽遺委。
後于洛陶中無疾坐化。
年可七十。
斯徒并可之宗系。
故可别叙。
釋僧達。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遊學北代聽習為業。
及受具後宗軌毗尼。
進止沉審非先祖習。
年登二夏。
為魏孝文所重。
邀延廟寺闡弘四分。
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
虎頭長耳雙齒過寸。
機論适變時其高美。
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
尋複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歲。
奉其新誨。
不久值那遷化。
覆述地論聲駭伊谷。
令望歸信相次稱谒。
後聽光師十地發明幽旨。
遂從受菩薩戒焉。
因從請業有名學衆。
又南會徐部随通地論。
梁武皇帝撥亂弘道。
銜聞欣然遂即濟江造宮請見。
敕驸馬殷均。
引入重雲殿。
自晝通夜傳所未聞。
連席七宵帝歎嘉瑞。
因從受戒。
誓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禮供奉。
旬别入殿開示弘理。
年移一紀道懷有據。
請辭還魏。
乃經七啟方許背梁。
時兖州行台侯景為造二寺。
山名天觀。
治曰。
丈六達念身為苦器難可維持。
乃試履裁約。
餌苓斷粒。
自此終報。
資用通生。
未為魏廢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薩戒。
暨齊文宣特加殊禮。
前後六度歸崇十善。
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
帝為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舊廟造定寇寺。
兩以居之。
初達經營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
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衆綜業。
達反邺京。
夜有神現。
身被黃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載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
願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
山神之妻。
白日無暇。
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
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
糕可将還。
後當為禮。
因令通為之。
時一拜兼唱。
其含幽識明皆此類也。
達遣弟子道爽。
為山神讀金光明經。
月餘有虎來将狗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為檀越讀經。
具問之。
果雲三日來别誦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餘經。
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狗還也。
至曉狗還。
看于頂上有銜齧處。
斯又接統神明。
殆不可測。
講華嚴四分十地地持。
雖無疏記而敷揚有據。
特善論議知名南北。
禅法一門開世殊廣。
曾遊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達禅師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顧侍臣雲。
北方鸾法師達禅師。
肉身菩薩。
恒向北遙禮。
其為時君所重無有加焉。
一時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口誦波若。
形氣調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齊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聞之。
崩騰驚赴。
舉聲大哭。
六軍同号山林為動。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後餘以貞觀九年親往禮谒。
骸骨猶存。
寺宇遺迹宛然如在。
自達奉心玄道。
情無間然。
有識同親無聞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榮勝高流彌所謙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榮。
僥幸之夫妄生朋翼。
而達為國都眇然無顧。
昭玄曹局曾不經臨。
斯乃聖達之所輕。
寔世福之嘉相矣。
釋僧稠。
姓孫。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純懿孝信知名。
而勤學世典備通經史。
征為太學博士。
講解墳索聲蓋朝廷。
将處器觀國羽儀廊廟。
而道機潛扣欻厭世煩。
一覽佛經渙然神解。
時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師而出家。
落發甫爾便尋經論。
悲慶交并識神厲勇。
因發五願。
所謂财法通辯。
及以四大常敬三寶普福四恩。
初從道房禅師受行止觀。
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遊定州嘉魚山。
斂念久之全無攝證。
便欲出山誦涅槃經。
忽遇一僧。
言從泰嶽來。
稠以情告。
彼遂苦勸。
修禅慎無他志。
由一切含靈。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緣無求不遂。
乃從之。
旬日攝心果然得定。
當依涅槃聖行四念處法。
乃至眠夢覺見都無欲想。
歲居五夏。
又詣趙州障供山道明禅師。
受十六特勝法。
鑽仰積序節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單敷石上不覺晨宵。
布縷入肉挽而不脫。
或煮食未熟。
攝心入定動移晷漏。
前食并為禽獸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賊怖之了無畏色。
方為說諸業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嘗於鵲山靜處感神來娆。
抱肩築腰氣噓項上。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後從定覺情想澄然。
究略世間全無樂者。
便詣少林寺祖師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蔥嶺已東。
禅學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嶽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見婦人弊衣挾帚卻坐階上聽僧誦經。
衆不測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婦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現。
衆以告稠。
稠呼優婆夷。
三呼乃出。
便謂神曰。
衆僧行道宜加擁護。
婦人以足撥于故泉。
水即上湧。
時共深異威感如此。
後詣懷州西王屋山。
修習前法。
聞兩虎交鬥咆響振岩。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時忽有仙經兩卷在于床上。
稠曰。
我本修佛道。
豈拘域中長生者乎。
言已須臾自失。
其感緻幽現皆此類也。
從移止青羅山。
受諸厲疾供養。
情不憚其臭潰。
甘之如荠。
坐久疲頓。
舒腳床前。
有神辄扶之。
還令加坐。
因屢入定。
每以七日為期。
又移懷州馬頭山。
魏孝明帝夙承令德。
前後三召。
乃辭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帝遂許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書谷中為立禅室。
集徒供養。
又北轉常山。
定州刺史婁睿。
彭城王高攸等。
請至又默之大冥山。
創開歸戒奉信者殷焉。
燕趙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衆侶奔赴禮贶填充。
時或名利所纏者。
稠為說偈止之。
聞者慚色而止。
便為陳修善偈。
預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張山世望重天心。
齊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聞風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令師赴邺教化群生。
義無獨善。
希即荷錫暫遊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濟斯苦壞。
至此之日脫須還山。
當任東西無所留絷。
稠居山積稔業濟一生。
聞有敕召絕無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請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兩岫忽然驚震。
響聲悲切。
駭擾人畜禽獸飛走。
如是三日。
稠顧曰。
慕道懷仁觸類斯在。
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
乃不約事留
相從多使皆無返者。
他日遇恒。
恒曰。
我用爾許功夫開汝眼目。
何因緻此諸使。
答曰。
眼本自正。
因師故邪耳。
恒遂深恨謗惱于可。
貨赇俗府非理屠害。
初無一恨幾其至死。
恒衆慶快。
遂使了本者絕學浮華。
謗黩者操刀自拟。
始悟一音所演。
欣怖交懷。
海迹蹄滢淺深斯在。
可乃縱容順俗。
時惠清猷乍托吟謠。
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寫割煩蕪。
故正道遠而難希。
封滞近而易結。
斯有由矣。
遂流離邺衛亟展寒溫。
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緒卒無榮嗣有向居士者。
幽遁林野木食。
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師。
緻書通好曰。
影由形起響逐聲來。
弄影勞形。
不知形之是影。
揚聲止響。
不識聲是響根。
除煩惱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覓影。
離衆生而求佛喻默聲而尋響。
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無名作名。
因其名則是非生矣。
無理作理。
因其理則诤論起矣。
幻化非真誰是誰非。
虛妄無實何空何有。
将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
未及造談聊伸此意。
想為答之。
可命筆述意曰。
說此真法皆如實。
與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
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
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
申詞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别。
何須更覓彼無餘。
其發言入理未加鉛墨。
時或缵之。
乃成部類。
具如别卷。
時複有化公彥公和禅師等。
各通冠玄奧。
吐言清迥托事寄懷。
聞諸口實。
而人世非遠碑記罕聞。
微言不傳清德誰序。
深可痛矣。
時有林法師。
在邺盛講勝鬘并制文義。
每講人聚乃選通三部經者。
得七百人。
預在其席。
及周滅法與可同學共護經像。
初達摩禅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
我觀漢地惟有此經。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可專附玄理如前所陳。
遭賊斫臂。
以法禦心不覺痛苦。
火燒斫處血斷帛裹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後林又被賊斫其臂。
叫号通夕。
可為治裹乞食供林。
林怪可手不便怒之。
可曰。
餅食在前何不自裹。
林曰。
我無臂也。
可不知耶。
可曰。
我亦無臂。
複何可怒。
因相委問方知有功。
故世雲無臂林矣。
每可說法竟曰。
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
一何可悲。
有那禅師者。
俗姓馬氏。
年二十一居東海講禮易。
行學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說法。
乃與學士十人出家受道。
諸門人于相州東設齋辭别哭聲動邑。
那自出俗。
手不執筆及俗書。
惟服一衣一[盉-木+友]。
一坐一食以可常行。
兼奉頭陀。
故其所往不參邑落。
有慧滿者。
荥陽人。
姓張。
舊住相州隆化寺。
遇那說法便受其道專務無著。
一衣一食但畜二針。
冬則乞補。
夏便通舍覆赤而已。
自述一生無有怯怖。
身無蚤虱睡而不夢。
住無再宿。
到寺則破柴造履。
常行乞食。
貞觀十六年。
于洛州南會善寺側宿柏墓中。
遇雪深三尺。
其旦入寺見昙曠法師。
怪所從來。
滿曰。
法友來耶。
遣尋坐處。
四邊五尺許雪自積聚不可測也。
故其聞有括訪諸僧逃隐。
滿便持衣[盉-木+友]周行聚落無可滞礙。
随施随散索爾虛閑。
有請宿齋者。
告雲。
天下無人方受爾請。
故滿每說法雲。
諸佛說心。
令知心相是虛妄法。
今乃重加心相。
深違佛意。
又增論議殊乖大理。
故使那滿等師常赍四卷楞伽以為心要。
随說随行不爽遺委。
後于洛陶中無疾坐化。
年可七十。
斯徒并可之宗系。
故可别叙。
釋僧達。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遊學北代聽習為業。
及受具後宗軌毗尼。
進止沉審非先祖習。
年登二夏。
為魏孝文所重。
邀延廟寺闡弘四分。
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
虎頭長耳雙齒過寸。
機論适變時其高美。
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
尋複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歲。
奉其新誨。
不久值那遷化。
覆述地論聲駭伊谷。
令望歸信相次稱谒。
後聽光師十地發明幽旨。
遂從受菩薩戒焉。
因從請業有名學衆。
又南會徐部随通地論。
梁武皇帝撥亂弘道。
銜聞欣然遂即濟江造宮請見。
敕驸馬殷均。
引入重雲殿。
自晝通夜傳所未聞。
連席七宵帝歎嘉瑞。
因從受戒。
誓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禮供奉。
旬别入殿開示弘理。
年移一紀道懷有據。
請辭還魏。
乃經七啟方許背梁。
時兖州行台侯景為造二寺。
山名天觀。
治曰。
丈六達念身為苦器難可維持。
乃試履裁約。
餌苓斷粒。
自此終報。
資用通生。
未為魏廢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薩戒。
暨齊文宣特加殊禮。
前後六度歸崇十善。
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
帝為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舊廟造定寇寺。
兩以居之。
初達經營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
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衆綜業。
達反邺京。
夜有神現。
身被黃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載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
願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
山神之妻。
白日無暇。
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
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
糕可将還。
後當為禮。
因令通為之。
時一拜兼唱。
其含幽識明皆此類也。
達遣弟子道爽。
為山神讀金光明經。
月餘有虎來将狗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為檀越讀經。
具問之。
果雲三日來别誦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餘經。
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狗還也。
至曉狗還。
看于頂上有銜齧處。
斯又接統神明。
殆不可測。
講華嚴四分十地地持。
雖無疏記而敷揚有據。
特善論議知名南北。
禅法一門開世殊廣。
曾遊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達禅師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顧侍臣雲。
北方鸾法師達禅師。
肉身菩薩。
恒向北遙禮。
其為時君所重無有加焉。
一時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口誦波若。
形氣調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齊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聞之。
崩騰驚赴。
舉聲大哭。
六軍同号山林為動。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後餘以貞觀九年親往禮谒。
骸骨猶存。
寺宇遺迹宛然如在。
自達奉心玄道。
情無間然。
有識同親無聞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榮勝高流彌所謙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榮。
僥幸之夫妄生朋翼。
而達為國都眇然無顧。
昭玄曹局曾不經臨。
斯乃聖達之所輕。
寔世福之嘉相矣。
釋僧稠。
姓孫。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純懿孝信知名。
而勤學世典備通經史。
征為太學博士。
講解墳索聲蓋朝廷。
将處器觀國羽儀廊廟。
而道機潛扣欻厭世煩。
一覽佛經渙然神解。
時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師而出家。
落發甫爾便尋經論。
悲慶交并識神厲勇。
因發五願。
所謂财法通辯。
及以四大常敬三寶普福四恩。
初從道房禅師受行止觀。
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遊定州嘉魚山。
斂念久之全無攝證。
便欲出山誦涅槃經。
忽遇一僧。
言從泰嶽來。
稠以情告。
彼遂苦勸。
修禅慎無他志。
由一切含靈。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緣無求不遂。
乃從之。
旬日攝心果然得定。
當依涅槃聖行四念處法。
乃至眠夢覺見都無欲想。
歲居五夏。
又詣趙州障供山道明禅師。
受十六特勝法。
鑽仰積序節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單敷石上不覺晨宵。
布縷入肉挽而不脫。
或煮食未熟。
攝心入定動移晷漏。
前食并為禽獸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賊怖之了無畏色。
方為說諸業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嘗於鵲山靜處感神來娆。
抱肩築腰氣噓項上。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後從定覺情想澄然。
究略世間全無樂者。
便詣少林寺祖師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蔥嶺已東。
禅學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嶽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見婦人弊衣挾帚卻坐階上聽僧誦經。
衆不測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婦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現。
衆以告稠。
稠呼優婆夷。
三呼乃出。
便謂神曰。
衆僧行道宜加擁護。
婦人以足撥于故泉。
水即上湧。
時共深異威感如此。
後詣懷州西王屋山。
修習前法。
聞兩虎交鬥咆響振岩。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時忽有仙經兩卷在于床上。
稠曰。
我本修佛道。
豈拘域中長生者乎。
言已須臾自失。
其感緻幽現皆此類也。
從移止青羅山。
受諸厲疾供養。
情不憚其臭潰。
甘之如荠。
坐久疲頓。
舒腳床前。
有神辄扶之。
還令加坐。
因屢入定。
每以七日為期。
又移懷州馬頭山。
魏孝明帝夙承令德。
前後三召。
乃辭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帝遂許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書谷中為立禅室。
集徒供養。
又北轉常山。
定州刺史婁睿。
彭城王高攸等。
請至又默之大冥山。
創開歸戒奉信者殷焉。
燕趙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衆侶奔赴禮贶填充。
時或名利所纏者。
稠為說偈止之。
聞者慚色而止。
便為陳修善偈。
預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張山世望重天心。
齊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聞風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令師赴邺教化群生。
義無獨善。
希即荷錫暫遊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濟斯苦壞。
至此之日脫須還山。
當任東西無所留絷。
稠居山積稔業濟一生。
聞有敕召絕無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請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兩岫忽然驚震。
響聲悲切。
駭擾人畜禽獸飛走。
如是三日。
稠顧曰。
慕道懷仁觸類斯在。
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
乃不約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