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習禅初 正傳二十三 附見十五。
梁鐘定林寺釋僧副傳一。
梁鐘山延賢寺釋慧勝傳二(慧初) 梁江州廬山釋道珍傳三(法歸 慧景) 魏嵩嶽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四。
齊邺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傳五(道宵) 齊邺中釋僧可傳六(向居士 化公 廖公 和公 法林 僧那 慧滿) 齊林慮山洪谷寺釋僧達傳七。
齊邺西龍山雲門寺釋僧稠傳八。
後梁南雍州襄陽景空寺釋法聰傳九。
陳鐘山開善寺釋智遠傳十。
後梁荊州覆船山釋法常傳十一。
後梁荊州長沙寺釋法京傳十二。
後梁荊州玉泉山釋法懔傳十三。
後梁荊州支江禅慧寺釋惠成傳十四。
後梁荊州玉泉山釋法忍傳十五。
周京師大追遠寺釋僧實傳十六。
周京師天寶寺釋僧玮傳十七。
周京師大福田寺釋昙相傳十八。
隋滄州蘭若沙門釋道正傳十九。
隋懷州柏尖山寺釋昙詢傳二十。
隋江州廬山化城寺釋法充傳二十一。
隋京師真寂寺釋信行傳二十二(裴玄證) 隋襄州景空寺釋慧意傳二十三(法永 岑阇梨 智曉) 釋僧副。
姓王氏。
太原祁縣人也。
弱而不弄。
鑒徹絕群。
年過小學識成景行。
鄉黨稱奇。
不仁者遠矣。
而性愛定靜。
遊無遠近。
裹糧尋師訪所不逮。
有達摩禅師。
善明觀行。
循擾岩穴言問深博。
遂從而出家。
義無再問一貫懷抱。
尋端極緒為定學宗焉。
後乃周曆講座備嘗經論。
并知學唯為己聖人無言。
齊建武年南遊楊辇。
止于鐘山定林下寺。
副美其林薮。
得栖心之勝壤也。
行逾冰霜言而有信。
三衣六物外無盈長。
應時入裡道俗式瞻。
加以王侯請道頹然不作。
咫尺宮闱未嘗谒觐。
既行為物覽。
道俗攸屬。
梁高素仰清風。
雅為嗟貴。
乃命匠人考其室宇于開善寺以待之。
恐有山林之思故也。
副每逍遙于門。
負杖而歎曰。
環堵之室蓬戶甕牖。
匡坐其間尚足為樂。
甯貴廣廈而賤茅茨乎。
且安而能遷。
古人所尚何必滞此。
用賞耳目之好耶。
乃有心岷嶺觀彼峨眉。
會西昌侯蕭淵藻。
出鎮蜀部。
于即拂衣附之爰至井絡。
雖途經九折無忘三念。
又以少好經籍。
執卷緘默動移晨晷。
遂使庸蜀禅法自此大行。
久之還返金陵。
複住開善。
先是胡翼之山有神人現。
以慧印三昧授與野人何規曰。
可以此經與南平王觀為病行齋三七日也。
若不曉此法。
問之于副。
時以訪之。
果是其曾所行法。
南平遂行齋祀。
疾便康複。
豈非内因外構更相起予。
不久卒于開善寺。
春秋六十有一。
即普通五年也。
窆于下定林之都門外。
天子哀焉。
下敕流贈。
初疾殛之時。
有勸修福者。
副力疾而起厲聲曰。
貨财延命去道遠矣。
房中什物并施招提僧。
身死之後但棄山谷。
飽于鳥獸不亦善乎。
勿營棺隴以乖我意。
門徒涕淚不忍從之。
将為勒碑旌德。
而永興公主素有歸信。
進啟東宮請着其文。
有令遣湘東王繹為之。
樹碑寺所。
釋慧勝。
交阯人。
住仙洲山寺。
栖遁林澤閑放物表。
誦法華日計一遍。
亟淹年序。
衣食節約随身遊任。
從外國禅師達摩提婆。
學諸觀行。
一入寂定周晨乃起。
彭城劉缋出守南海。
聞風遣請攜與同歸。
因住幽栖寺。
韬明秘采常示如愚。
久處者重之。
禅學者敬美。
幽栖寺中絕無食調。
唯資分衛大遵清儉。
永明五年。
移憩鐘山延賢精舍。
自少及老心貞正焉。
以天鑒年中卒。
春秋七十。
時淨名寺有慧初禅師者。
魏天水人。
在孕七月而生。
才有所識好習禅念。
嘗閑居空宇。
不覺霆擊大震。
斯固住心深寂未可量也。
而志高清遠淡然物外。
晚遊梁國住興皇寺。
閑房攝靜圭璋外映。
白黑咨訪有聲皇邑。
武帝為立禅房于淨名寺。
以處之。
四時資給。
禅學道俗雲趣請法。
素懷恢廓守志淳重。
貴勝王公曾不迎候。
普通五年卒。
春秋六十八。
葬鐘山之陰。
弟子智颙樹碑墓側。
禦史中丞吳郡陸倕制文。
釋道珍。
未詳何人。
梁初住廬山中。
恒作彌陀業觀。
夢有人乘船處大海中。
雲向阿彌陀國。
珍欲随去。
船人雲。
未作淨土業。
謂須經營浴室并誦阿彌陀經。
既覺即如夢所作。
年歲綿遠。
及于房中小池降白銀台。
時人不知。
獨記其事安經函底。
及命過時。
當夕半山已上如列數千炬火。
近村人見謂。
是諸王觀禮。
旦就山尋。
乃雲珍卒。
方委冥祥外應也。
後因搜檢經中方知往生本事。
遂封記焉用示後學。
時此山峰頂寺有法歸禅師者。
本住襄陽漢陰。
出家昧靜為務。
感夢有神來請。
遂往廬山遊曆諸處。
忽然驚覺。
乃尋夢而往。
但廬山者生來不到。
及至彼處樹石寺塔宛如前夢。
方知為廬山神之所請也。
依而結宇晨夕繼業。
遂終山舍。
時又有慧景禅師者。
清卓出類不偶道俗。
狐行林阜。
禅慧在宗。
及其終後。
乃返掘兩指。
人有捋者雖伸還屈如前故傳所紀。
獲二果矣。
當景卒旦。
山峰松樹并雨甘露。
今名甘露峰是也。
生常感二鳥依時乞食。
及其沒後絕迹此山。
斯之三德。
道扇梁朝樹銘山阿。
各題芳績矣。
佛陀禅師。
此雲覺者。
本天竺人。
學務靜攝志在觀方。
結友六人相随業道。
五僧證果。
惟佛陀無獲遂。
勤苦勵節如救身衣。
進退惟谷莫知投厝。
時得道友曰修道藉機時來便克。
非可斯須徒為虛死。
卿于震旦特是别緣。
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
因從之遊曆諸國。
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
時值孝文敬隆誠至别設禅林。
鑿石為龛結徒定念。
國家資供倍架餘部。
而征應潛着。
皆異之非常人也。
恒安城内康家。
赀财百萬。
崇重佛法。
為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自靜遵業。
有小兒見門隙内炎火赫然。
驚告院主。
合家總萃。
都無所見。
其通征玄。
觀斯例衆也。
識者驗以為得道矣。
後隋帝南遷定都伊洛。
複設靜院敕以處之。
而性愛幽栖林谷是托。
屢往嵩嶽高謝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為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帝用居處。
四海息心之俦。
聞風響會者。
衆恒數百。
笃課出要成濟極焉。
時或告衆曰。
此少林精舍别有靈隻衛護。
一立已後終無事乏。
由使造者彌山而僧廪豐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載。
雖荒薦頻繁而寺業充實。
遠用比之佛陀無謬傳矣。
時又入洛将度有緣。
沙門慧光年立十二。
在天門街井欄上。
反蹋蹀[堶-土+金]。
一連五百。
衆人諠競異而觀之。
佛陀因見惟曰。
此小兒世戲有工。
道業亦應無昧。
意欲引度。
權以杖打頭。
聲響清徹。
既善聲論。
知堪法器。
乃問。
能出家不。
光曰。
固其本懷耳。
遂度之。
解冠終古。
具如别傳。
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
教其定業。
自化行東夏。
惟此兩賢得道記之。
諒有深疑。
年漸遲暮不預僧倫。
委諸學徒自相成業。
躬移寺外别處零房。
感一善神常随影護。
亦令設食而祠飨之。
後報欲終。
在房門之壁手畫神像。
于今尚存。
菩提達摩。
南天竺婆羅門種。
神慧疏朗。
聞皆曉悟。
志存大乘冥心虛寂。
通微徹數定學高之。
悲此邊隅以法相導。
初達宋境南越。
末又北度至魏。
随其所止誨以禅教。
于時合國盛弘講授。
乍聞定法多生譏謗。
有道育慧可。
此二沙門。
年雖在後而銳志高遠。
初逢法将知道有歸。
尋親事之經四五載。
給供咨接。
感其精誠誨以真法。
如是安心謂壁觀也。
如是發行謂四法也。
如是順物教護譏嫌。
如是方便教令不着。
然則入道多途。
要唯二種。
謂理行也。
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客塵障故。
令舍僞歸真。
疑住壁觀。
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不随他教。
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
行入四行萬行同攝。
初報怨行者。
修道苦至當念往劫。
舍本逐末多起愛憎。
今雖無犯是我宿作。
甘心受之都無怨對。
經雲。
逢苦不憂。
識達故也。
此心生時與道無違。
體怨進道故也。
二随緣行者。
衆生無我苦樂随緣。
縱得榮譽等事。
宿因所構今方得之。
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得失随緣心無增減。
違順風靜冥順于法也。
三名無所求行。
世人長迷處處貪着。
名之為求。
道士悟真理與俗反。
安心無為形随運轉。
三界皆苦誰而得安。
經曰。
有求皆苦。
無求乃樂也。
四名稱法行。
即性淨之理也。
摩以此法開化魏土。
識真之士從奉歸悟。
錄其言诰卷流于世。
自言年一百五十餘歲。
遊化為務不測于終。
釋僧可。
一名慧可。
俗姓姬氏。
虎牢人。
外覽墳素内通藏典。
末懷道京辇默觀時尚。
獨蘊大照解悟絕群。
雖成道非新。
而物貴師受。
一時令望鹹共非之。
但權道無謀顯會非遠。
自結斯要誰能系之。
年登四十。
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遊化嵩洛。
可懷寶知道一見悅之。
奉以為師。
畢命承旨。
從學六載精究一乘。
理事兼融苦樂無滞。
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可乃就境陶研淨穢埏埴方知。
力用堅固不為緣陵。
達摩滅化洛濱。
可亦埋形河涘。
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
使夫道俗來儀請從師範。
可乃奮其奇辯呈其心要。
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
玄籍遐覽未始經心。
後以天平之初。
北就新邺盛開秘苑。
滞文之徒是非紛舉。
時有道恒禅師。
先有定學王宗邺下。
徒侶千計。
承可說法情事無寄。
謂是魔語。
乃遣衆中通明者。
來殄可門。
既至聞法泰然心服。
悲感盈懷無心返告。
恒又重喚亦
梁鐘定林寺釋僧副傳一。
梁鐘山延賢寺釋慧勝傳二(慧初) 梁江州廬山釋道珍傳三(法歸 慧景) 魏嵩嶽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四。
齊邺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傳五(道宵) 齊邺中釋僧可傳六(向居士 化公 廖公 和公 法林 僧那 慧滿) 齊林慮山洪谷寺釋僧達傳七。
齊邺西龍山雲門寺釋僧稠傳八。
後梁南雍州襄陽景空寺釋法聰傳九。
陳鐘山開善寺釋智遠傳十。
後梁荊州覆船山釋法常傳十一。
後梁荊州長沙寺釋法京傳十二。
後梁荊州玉泉山釋法懔傳十三。
後梁荊州支江禅慧寺釋惠成傳十四。
後梁荊州玉泉山釋法忍傳十五。
周京師大追遠寺釋僧實傳十六。
周京師天寶寺釋僧玮傳十七。
周京師大福田寺釋昙相傳十八。
隋滄州蘭若沙門釋道正傳十九。
隋懷州柏尖山寺釋昙詢傳二十。
隋江州廬山化城寺釋法充傳二十一。
隋京師真寂寺釋信行傳二十二(裴玄證) 隋襄州景空寺釋慧意傳二十三(法永 岑阇梨 智曉) 釋僧副。
姓王氏。
太原祁縣人也。
弱而不弄。
鑒徹絕群。
年過小學識成景行。
鄉黨稱奇。
不仁者遠矣。
而性愛定靜。
遊無遠近。
裹糧尋師訪所不逮。
有達摩禅師。
善明觀行。
循擾岩穴言問深博。
遂從而出家。
義無再問一貫懷抱。
尋端極緒為定學宗焉。
後乃周曆講座備嘗經論。
并知學唯為己聖人無言。
齊建武年南遊楊辇。
止于鐘山定林下寺。
副美其林薮。
得栖心之勝壤也。
行逾冰霜言而有信。
三衣六物外無盈長。
應時入裡道俗式瞻。
加以王侯請道頹然不作。
咫尺宮闱未嘗谒觐。
既行為物覽。
道俗攸屬。
梁高素仰清風。
雅為嗟貴。
乃命匠人考其室宇于開善寺以待之。
恐有山林之思故也。
副每逍遙于門。
負杖而歎曰。
環堵之室蓬戶甕牖。
匡坐其間尚足為樂。
甯貴廣廈而賤茅茨乎。
且安而能遷。
古人所尚何必滞此。
用賞耳目之好耶。
乃有心岷嶺觀彼峨眉。
會西昌侯蕭淵藻。
出鎮蜀部。
于即拂衣附之爰至井絡。
雖途經九折無忘三念。
又以少好經籍。
執卷緘默動移晨晷。
遂使庸蜀禅法自此大行。
久之還返金陵。
複住開善。
先是胡翼之山有神人現。
以慧印三昧授與野人何規曰。
可以此經與南平王觀為病行齋三七日也。
若不曉此法。
問之于副。
時以訪之。
果是其曾所行法。
南平遂行齋祀。
疾便康複。
豈非内因外構更相起予。
不久卒于開善寺。
春秋六十有一。
即普通五年也。
窆于下定林之都門外。
天子哀焉。
下敕流贈。
初疾殛之時。
有勸修福者。
副力疾而起厲聲曰。
貨财延命去道遠矣。
房中什物并施招提僧。
身死之後但棄山谷。
飽于鳥獸不亦善乎。
勿營棺隴以乖我意。
門徒涕淚不忍從之。
将為勒碑旌德。
而永興公主素有歸信。
進啟東宮請着其文。
有令遣湘東王繹為之。
樹碑寺所。
釋慧勝。
交阯人。
住仙洲山寺。
栖遁林澤閑放物表。
誦法華日計一遍。
亟淹年序。
衣食節約随身遊任。
從外國禅師達摩提婆。
學諸觀行。
一入寂定周晨乃起。
彭城劉缋出守南海。
聞風遣請攜與同歸。
因住幽栖寺。
韬明秘采常示如愚。
久處者重之。
禅學者敬美。
幽栖寺中絕無食調。
唯資分衛大遵清儉。
永明五年。
移憩鐘山延賢精舍。
自少及老心貞正焉。
以天鑒年中卒。
春秋七十。
時淨名寺有慧初禅師者。
魏天水人。
在孕七月而生。
才有所識好習禅念。
嘗閑居空宇。
不覺霆擊大震。
斯固住心深寂未可量也。
而志高清遠淡然物外。
晚遊梁國住興皇寺。
閑房攝靜圭璋外映。
白黑咨訪有聲皇邑。
武帝為立禅房于淨名寺。
以處之。
四時資給。
禅學道俗雲趣請法。
素懷恢廓守志淳重。
貴勝王公曾不迎候。
普通五年卒。
春秋六十八。
葬鐘山之陰。
弟子智颙樹碑墓側。
禦史中丞吳郡陸倕制文。
釋道珍。
未詳何人。
梁初住廬山中。
恒作彌陀業觀。
夢有人乘船處大海中。
雲向阿彌陀國。
珍欲随去。
船人雲。
未作淨土業。
謂須經營浴室并誦阿彌陀經。
既覺即如夢所作。
年歲綿遠。
及于房中小池降白銀台。
時人不知。
獨記其事安經函底。
及命過時。
當夕半山已上如列數千炬火。
近村人見謂。
是諸王觀禮。
旦就山尋。
乃雲珍卒。
方委冥祥外應也。
後因搜檢經中方知往生本事。
遂封記焉用示後學。
時此山峰頂寺有法歸禅師者。
本住襄陽漢陰。
出家昧靜為務。
感夢有神來請。
遂往廬山遊曆諸處。
忽然驚覺。
乃尋夢而往。
但廬山者生來不到。
及至彼處樹石寺塔宛如前夢。
方知為廬山神之所請也。
依而結宇晨夕繼業。
遂終山舍。
時又有慧景禅師者。
清卓出類不偶道俗。
狐行林阜。
禅慧在宗。
及其終後。
乃返掘兩指。
人有捋者雖伸還屈如前故傳所紀。
獲二果矣。
當景卒旦。
山峰松樹并雨甘露。
今名甘露峰是也。
生常感二鳥依時乞食。
及其沒後絕迹此山。
斯之三德。
道扇梁朝樹銘山阿。
各題芳績矣。
佛陀禅師。
此雲覺者。
本天竺人。
學務靜攝志在觀方。
結友六人相随業道。
五僧證果。
惟佛陀無獲遂。
勤苦勵節如救身衣。
進退惟谷莫知投厝。
時得道友曰修道藉機時來便克。
非可斯須徒為虛死。
卿于震旦特是别緣。
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
因從之遊曆諸國。
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
時值孝文敬隆誠至别設禅林。
鑿石為龛結徒定念。
國家資供倍架餘部。
而征應潛着。
皆異之非常人也。
恒安城内康家。
赀财百萬。
崇重佛法。
為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自靜遵業。
有小兒見門隙内炎火赫然。
驚告院主。
合家總萃。
都無所見。
其通征玄。
觀斯例衆也。
識者驗以為得道矣。
後隋帝南遷定都伊洛。
複設靜院敕以處之。
而性愛幽栖林谷是托。
屢往嵩嶽高謝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為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帝用居處。
四海息心之俦。
聞風響會者。
衆恒數百。
笃課出要成濟極焉。
時或告衆曰。
此少林精舍别有靈隻衛護。
一立已後終無事乏。
由使造者彌山而僧廪豐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載。
雖荒薦頻繁而寺業充實。
遠用比之佛陀無謬傳矣。
時又入洛将度有緣。
沙門慧光年立十二。
在天門街井欄上。
反蹋蹀[堶-土+金]。
一連五百。
衆人諠競異而觀之。
佛陀因見惟曰。
此小兒世戲有工。
道業亦應無昧。
意欲引度。
權以杖打頭。
聲響清徹。
既善聲論。
知堪法器。
乃問。
能出家不。
光曰。
固其本懷耳。
遂度之。
解冠終古。
具如别傳。
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
教其定業。
自化行東夏。
惟此兩賢得道記之。
諒有深疑。
年漸遲暮不預僧倫。
委諸學徒自相成業。
躬移寺外别處零房。
感一善神常随影護。
亦令設食而祠飨之。
後報欲終。
在房門之壁手畫神像。
于今尚存。
菩提達摩。
南天竺婆羅門種。
神慧疏朗。
聞皆曉悟。
志存大乘冥心虛寂。
通微徹數定學高之。
悲此邊隅以法相導。
初達宋境南越。
末又北度至魏。
随其所止誨以禅教。
于時合國盛弘講授。
乍聞定法多生譏謗。
有道育慧可。
此二沙門。
年雖在後而銳志高遠。
初逢法将知道有歸。
尋親事之經四五載。
給供咨接。
感其精誠誨以真法。
如是安心謂壁觀也。
如是發行謂四法也。
如是順物教護譏嫌。
如是方便教令不着。
然則入道多途。
要唯二種。
謂理行也。
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客塵障故。
令舍僞歸真。
疑住壁觀。
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不随他教。
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
行入四行萬行同攝。
初報怨行者。
修道苦至當念往劫。
舍本逐末多起愛憎。
今雖無犯是我宿作。
甘心受之都無怨對。
經雲。
逢苦不憂。
識達故也。
此心生時與道無違。
體怨進道故也。
二随緣行者。
衆生無我苦樂随緣。
縱得榮譽等事。
宿因所構今方得之。
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得失随緣心無增減。
違順風靜冥順于法也。
三名無所求行。
世人長迷處處貪着。
名之為求。
道士悟真理與俗反。
安心無為形随運轉。
三界皆苦誰而得安。
經曰。
有求皆苦。
無求乃樂也。
四名稱法行。
即性淨之理也。
摩以此法開化魏土。
識真之士從奉歸悟。
錄其言诰卷流于世。
自言年一百五十餘歲。
遊化為務不測于終。
釋僧可。
一名慧可。
俗姓姬氏。
虎牢人。
外覽墳素内通藏典。
末懷道京辇默觀時尚。
獨蘊大照解悟絕群。
雖成道非新。
而物貴師受。
一時令望鹹共非之。
但權道無謀顯會非遠。
自結斯要誰能系之。
年登四十。
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遊化嵩洛。
可懷寶知道一見悅之。
奉以為師。
畢命承旨。
從學六載精究一乘。
理事兼融苦樂無滞。
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可乃就境陶研淨穢埏埴方知。
力用堅固不為緣陵。
達摩滅化洛濱。
可亦埋形河涘。
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
使夫道俗來儀請從師範。
可乃奮其奇辯呈其心要。
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
玄籍遐覽未始經心。
後以天平之初。
北就新邺盛開秘苑。
滞文之徒是非紛舉。
時有道恒禅師。
先有定學王宗邺下。
徒侶千計。
承可說法情事無寄。
謂是魔語。
乃遣衆中通明者。
來殄可門。
既至聞法泰然心服。
悲感盈懷無心返告。
恒又重喚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