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六

關燈


    有時大疠橫流。

    或旱澇兇險。

    人來問者。

    相皆略提綱目教其治斷。

    至時必有神效。

    人并異之。

    或問。

    李順興強練何人耶。

    相曰。

    順興胎龍多欲。

    強練遊行俗仙。

    助佛揚化耳。

    其幽記之明諒不可測也。

    住大福田寺。

    京華七衆師仰如神。

    以周季末曆正法頹毀。

    潛隐山中。

    開皇之初。

    率先出俗。

    二年四月八日卒于渭陰故都。

    圖像傳焉。

    今在京師禅林寺。

    其承緒禅學遺囑慧端。

    具見别傳。

     釋道正。

    滄州渤海人。

    禀質高亮言志清遠。

    居無常處學非師授。

    樂習禅行宗蘭若法。

    無問冬夏栖息深林。

    乞食于村。

    餘惟常坐。

    系想繩床下帳獨靜。

    道俗參訊略示綱猷。

    令其住心緣向所授。

    故使四遠造者各務靜緣。

    衆聚雖多而外無嚣撓。

    正任性行藏都無名貫。

    經論講會莫不登踐。

    皆聽其深隐略其繁長。

    周流兩河言議超邈。

    偏以成實知名幽冀。

    時有隸公貫者。

    引正住寺為上簿書而志駭風雲曾無顧眄。

    還返林薄。

    嗣業相尋。

    綜述憲法流之于世。

    名為六行。

    凡聖修法也。

    包舉一化融接萬衢。

    初曰。

    凡夫罪行。

    二曰。

    凡夫福行。

    三小乘人行。

    四小菩薩行。

    五大菩薩行。

    六佛果證行。

    都合六部極略一卷。

    廣二十卷。

    前半序分後半行體。

    言非文質字爽詞費。

    開皇七年赍來谒帝。

    意以東夏釋種多沉名教。

    歸宗罕附流滞忘返。

    普欲舍筌檢理抱一知宗守道行禅通濟神爽。

    具狀奏聞。

    左仆射高穎。

    素承道訓。

    乃于禅林寺大集名德述上所奏。

    時座中有僧曰。

    帝京無人。

    豈使海隅傳法。

    正聞對曰。

    本意伸明邪正。

    不欲簡定中邊。

    夫道在通方。

    固須略于祖述。

    衆無以抗也。

    而其着詞言行。

    衆又不願遵之。

    于是僧徒無為而散。

    正知澆季之難化也。

    遂以行法并留京辇方禅師處。

    即返東川不悉終所。

    今骊山諸衆。

    多承厥緒系業傳雲。

     釋昙詢。

    楊氏。

    弘農華陰人。

    後遷宅于河東郡焉。

    弱年樂道久滞樊籠。

    年二十二。

    方舍俗事遠訪岩隐。

    遊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

    逢昙準禅師而蒙剃發。

    又經一載進受具戒。

    謹攝自修宗禀心學。

    而專志決烈。

    同侶先之圓備戒律。

    又誦法華。

    初夏既登還師定業。

    承僧稠據于蒼谷。

    遂往問津。

    稠亦定山郢匠前傳所叙。

    詢以聲光所被。

    遙相揖敬。

    住既異林精融理極。

    思展言造每因緻隔。

    但為路罕人蹤崗饒野獸。

    栖幽既久性不狎塵。

    來往質疑未由樵迳。

    直望蒼谷以為行表。

    荊棘砂礫披跨不難。

    岩壑幽阻攀緣登陟。

    志存正觀也。

    故不以邪道自通。

    又以旁垂利道。

    由曲前而通滞。

    吾今标指雖艱。

    必直進以程業。

    用斯征意随境附心不亦善乎。

    每雲。

    與其失道而幸通。

    甯合道不幸而窮耳。

    故履踐重阻不難塗窮。

    後經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屬枯泉重出麚麋繞院。

    故得美水馴獸日濟道鄰。

    從學之徒相慶茲瑞。

    時因請法暫往雲門。

    值徑陰霧昏便成失道。

    賴山神示路方會本途。

    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衛。

    時有盜者來竊蔬菜。

    将欲出園乃為群蜂所螫。

    詢聞來救。

    慈心将治得全餘命。

    嘗有趙人遠至殷勤緻禮陳雲。

    因病死蘇故蒙恩澤。

    往見閻王诘問。

    罪當就獄。

    賴有昙詢禅師。

    來為請命。

    王因放免。

    生來未委。

    訪尋方究。

    又山行值二虎相鬥。

    累時不歇。

    詢乃執錫分之。

    以身為翳。

    語雲。

    同居林薮計無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頭受命。

    便飲氣而散。

    屢逢熊虎交诤。

    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唯詢一蹤入鳥不亂獸見如偶。

    斯又陰德感物顯用成仁。

    何以嘉焉。

    每入禅定七日為期。

    白虎入房仍為窟宅。

    觸居靜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蹤斯人罕拟。

    自爾化流河朔盛闡禅門。

    杖策裹糧鱗歸霧結。

    隋文重其德音緻誠虔敬。

    敕儀同三司元壽。

    親送玺書。

    兼以香供。

    以開皇末年風疾忽增。

    卒于柏尖山寺。

    春秋八十五。

    五十夏矣。

    初遘疾彌留。

    忽有神光照燭香風拂扇。

    又感異鳥。

    白頸赤身繞院空飛聲唳哀切。

    氣至大漸。

    鳥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門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爾往化。

    鳥便飛出外空旋轉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繞院悲吼兩宵雲昏三日天地結慘。

    又加山崩石墜林摧澗塞。

    驚發人畜栖遑失據。

    其哀感靈祥未可殚記。

    後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靜林道慧方等。

    乃阇毗餘質建塔立碑。

    沙門明則為文。

    見于别集。

     釋法充。

    姓畢氏。

    九江人。

    常誦法華并讀大品。

    其遍難紀。

    兼繕造寺宇。

    情在住持。

    末住廬山半頂化城寺修定。

    自非僧事未嘗妄履。

    每勸僧衆無以女人入寺。

    上損佛化下墜俗謠。

    然世以基業事重。

    有不從者。

    充歎曰。

    生不值佛已是罪緣。

    正教不行義須早死何慮方土不奉戒乎。

    遂于此山香爐峰上自投而下。

    誓粉身骨用生淨土。

    便于中虛頭忽倒上。

    冉冉而下處于深谷。

    不損一毛。

    寺衆初不知也。

    後有人上峰頂路望下。

    千有餘仞聞人語聲。

    就而尋之乃是充也。

    身命猶存口誦如故。

    迎還至寺。

    僧感其死谏為斷女人。

    經于六年方乃卒世。

    時屬隆暑而屍不臭爛。

    香如爛瓜。

    即隋開皇之末年矣。

     釋信行。

    姓王氏。

    魏郡人。

    其母久而無子。

    就佛祈誠。

    夢神擎兒告雲。

    我今持以相與。

    寤已覺異常日。

    因即有娠。

    及行之生也性殊恒準。

    至年四歲路見牛車沒泥牽引。

    因悲泣不止。

    要轉乃離。

    或值犢母分離或有侵欺之事。

    生知平分不喜愛憎。

    八歲既臨。

    标據清敏懁慧奇拔。

    嘗有書生問曰。

    爾今何姓。

    外家何姓。

    答曰。

    此王彼孫。

    生因調曰。

    何不氏飯乃姓孫。

    行應聲曰。

    飯能除饑不除渴。

    孫能饑渴兩相除。

    故氏孫而非飯也。

    其随機谲對。

    皆此之類。

    乃履道弘謶。

    識悟倫通。

    博涉經論情理遐舉。

    以時勘教以病驗人。

    蘊獨見之明。

    顯高蹈之迹。

    先舊解義翻對不同。

    未全聲聞兼揚菩薩。

    而履涉言教附行為功。

    且如據佛之宗。

    敬無過習。

    由見起慢怠即懷厭離。

    便為邊地下賤之因。

    今雖聞真告心無奉敬。

    自知藥輕病重。

    理加勤苦竭力治之。

    所以随遠近處。

    凡有影塔。

    皆周行禮拜繞旋翹仰。

    因為來世敬佛之習。

    用斯一行通例餘業。

    其克核詳據率如此也。

    後于相州法藏寺。

    舍具足戒親執勞役。

    供諸悲敬禮通道俗。

    單衣節食挺出時倫。

    冬夏所拟偏過恒習。

    故四遠英達者皆造門而诘問之。

    行随事直陳曾無曲指。

    諸聞信者莫不頂受其言。

    通舍章疏從其化及。

    禀為父師之禮也。

    未拘之以法歲。

    開皇之初被召入京。

    仆射高穎。

    邀延住真寂寺立院處之。

    乃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及山東所制衆事諸法。

    合四十餘卷。

    援引文據類叙顯然。

    前後望風翕成其聚。

    又于京師置寺五所。

    即化度光明慈門慧日弘善等是也。

    自爾餘寺贊承其度焉。

    莫不六時禮旋乞食為業。

    虔慕潔誠如不及也。

    末病甚。

    勉力佛堂日别觀像。

    氣漸衰弱請像入房。

    卧視至卒。

    春秋五十有四。

    即十四年正月四日也。

    其月七日于化度寺。

    送屍終南山鸱鳴之堆。

    道俗号泣聲動京邑。

    舍身收骨兩耳通焉。

    樹塔立碑在于山足。

    有居士逸民河東裴玄證制文。

    證本出家住于化度。

    信行至止固又師之。

    凡所著述皆委證筆。

    末從俗服尚絕驕豪。

    自結徒侶更立科網。

    返道之賓同所擊贊。

    生自制碑具陳己德。

    死方镌勒樹于塔所。

    即至相寺北岩之前三碑峙列是也。

    初信行勃興異迹。

    時成緻譏。

    通論所詳未須甄别。

    但奉行克峭偏薄不倫。

    至于佛宗亦萬衢之一術耳。

    所著集記并引正文。

    然其表題立名無定準的。

    雖曰對根起行幽隐指體标榜語事潛淪。

    來哲傥詳幸知有據。

    開皇末歲敕斷不行。

    想同箴勖之也。

    别有本傳流世。

    見費節三寶錄。

     釋慧意。

    姓李。

    臨原人。

    聽大乘經論專習定行。

    宇文廢法南投于梁。

    與仙城山慧命。

    同師尋讨心要。

    後住景空于聰師舊堂綜業常住。

    不事燈燭晝夜常明。

    有鄉人德廣郡守柳靜。

    殊不信法。

    乃請意于宅。

    别立禅室百日行道。

    靜息抑禀等四人每夜潛往。

    舉家同見禅室大明意坐卓然。

    方生信向。

    鄉邑道俗率受歸戒。

    開皇初卒。

    将逝謂弟子慧興曰。

    今日有多客來。

    可多辦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時襄陽開皇有法永禅師者。

    南鄉人。

    梁明帝常供養。

    預知運絕。

    苦辭還襄欲終。

    七日七夜聞音樂異香滿寺。

    因而坐終。

    送傘蓋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師。

    臨永屍曰。

    願留神相待至七日。

    滿至期全亡。

    送屍永側。

    永屍飒然摧變。

    時岑阇梨者。

    姓楊。

    臨原人。

    于寺西傘蓋山南泉立誦經堂。

    常誦金光明。

    感四天王來聽。

    後讀藏經皆不忘。

    計誦三千餘卷。

    服布乞食。

    缽中之餘飼房内鼠。

    百餘頭皆馴擾争來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檢。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戲呵叱僧侶。

    或誦經書歌詠逆述來事。

    晝則散亂夜則禮誦禅思。

    與同衆沙門智曉交顧招集禅徒。

    自行化裕。

    供給定學。

    自知終日急喚拔禅師付囑。

    上佛殿禮辭遍寺衆僧。

    鹹乞歡喜。

    于禅居寺大齋将散。

    謂岑曰。

    往兜率天聽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來。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識神往遍學寺。

    寺相去十裡。

    至汰法師床前。

    明如晝。

    雲曉欲遠逝故來相别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門外。

    别訖來入房中踞床忽然還暗。

    呼弟子問雲。

    聞師與人語聲。

    取火通照三門并閉。

    方悟曉之神力出入無間。

    即遣往問。

    果雲已逝。

    岑後七日無何坐終。

    其二體骨全成無縫。

    又有昊純等禅師。

    多有靈異。

    相從坐化。

    略不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