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關燈
講說者應如履劍。

    不貪利養不憚劬勞。

    欲得燈傳多于山寺。

    讀經法事并為物軌。

    如為一人衆多亦然。

    如此可名報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載不少。

    惟以無相為本。

    然後言矣。

    語已而終。

    初未囑前。

    棱夢神人失兩眼。

    又見一人着青衣執寶鏡放光來印。

    棱心既受訣已。

    百日懷戀。

    後還襄州紫金寺。

    講論五年。

    衆有三百。

    貞觀八年又還須彌。

    講涅槃大品惟度等經。

    至十二年三月。

    夢鷹入寺群島飛去。

    因即散衆。

    及司功搜訪。

    一無所獲蔣王臨襄。

    佛法昌顯。

    請于梵雲相續齋講。

    道俗翕習又複騰湧。

    至十四年正月半。

    有感通寺昶法師。

    曰夢見閻王請棱公講三論。

    拔公講法華如何。

    棱曰。

    善哉。

    慧棱發願。

    常處地獄教化衆生講大乘經。

    既有此征。

    斯願畢矣。

    至九月末。

    蔣王見棱氣弱。

    送韶州乳二兩。

    逼令服之。

    其夕夢見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閻羅王莊嚴道場已竟大有乳藥。

    至十月半黃昏時。

    遂覺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無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寶度曰。

    憶年八歲往龍泉寺借觀音。

    未至耆阇已講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訖。

    外有大聲告曰。

    法師早起燒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閻羅王使迎。

    棱即起燒香洗浴忏悔禮佛訖。

    還房中與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記焚之曰。

    此私記于他讀之。

    不得其緻矣。

    至小食時異香忽來。

    棱斂容便卒。

    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衆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蔣王贈絹五十疋。

    送于鳳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餘人。

    開講設齋。

    終日方退雲。

     釋智拔。

    姓張襄陽人。

    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歲出家。

    初為閏師弟子。

    閏顧有濟器。

    乃攜付哲法師。

    哲亦襄川僧望。

    具之别傳。

    初誦法華。

    日通五紙。

    經中理路略有規度。

    惟曰。

    斯經諸佛出世之大意也。

    一人一道非弘不通。

    誓畢依持開悟蒙俗。

    周聽乃洽。

    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師四海标領三乘明匠。

    尋詣奉旨欣擊素心。

    首尾兩遍命令覆述。

    英俊鼓言無非亂轍。

    藏親臨坐。

    拔問衆曰。

    一乘為兩。

    遂分為三。

    亦可一乘為兩。

    分為三兩。

    衆無敢答。

    藏曰。

    拔公此問深得旨矣乃囑累。

    大法必在機緣。

    于是還襄。

    會賊徒擾攘無由講悟。

    晝藏夜伏私蕰文義。

    後值清平住耆阇寺。

    恒在常濟。

    講法華經年别五遍。

    門人法長後生穎萃。

    見住梵雲領徒承業。

    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于清信士張英家。

    宿集豎義開法華題。

    或問今昔開覆三一之旨者。

    答對如風響。

    解悟啟時心。

    便告棱法師曰。

    智拔答畢須彌來難。

    盡皆神俊。

    詣八方鄉裡大德檀越等相别。

    時不測其言也。

    遂即潛然。

    迫而察之。

    已遷化矣。

    合境玄素嗟惋驚恸。

    顔狀如生。

    加坐堅正蔣王躬臨燒香供養。

    贈物百餘段。

    墓所設五千僧齋。

    春秋六十八矣。

     釋慧瑜。

    姓岑氏。

    少孤窘。

    三歲二親俱喪。

    養于舅氏。

    五歲随外祖往長沙寺聽。

    見佛啼泣戀慕不肯還家。

    遂住之為寺救苦法師弟子。

    令誦大品。

    五十日中一部通利。

    晚聽三論大品。

    鏡其宗領。

    随有行文。

    觀用明的。

    逢難入玉泉山。

    寺側有泉旁作草庵。

    于中宴坐二十三年。

    初無暫離。

    觀心純淨未可言睹。

    泉神供奉時或見聞。

    黑蛇一頭長二丈許。

    隐顯現身如守護相。

    群賊雖來無敢近者。

    有老賊張赫伽者。

    勇悍無前攜引十賊。

    身挾兩刀欲殺此蛇。

    去二百步。

    蛇乃張目出光。

    賊徒皆倒經兩日間瑜覺往救。

    七人已死。

    蛇随瑜行。

    為誦大品大明咒訖。

    三人方活。

    于是四遠聞風往造供施委積。

    貞觀十年。

    荊州道俗請出勝覺寺講三論大品。

    開化未聞佛法由盛。

    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合寺同見群星入井。

    不測其故。

    至八月十七日。

    講大品至往生文未訖。

    手執如意于座而卒。

    春秋七十有九。

     釋慧持。

    姓周。

    汝南人也。

    開皇初年。

    父任豫章太守。

    因而生焉。

    少機警美姿制。

    栖遊之方欣其言晤。

    履曆名邦将挹道化。

    初達丹陽開善寺。

    投滿法師而為息慈。

    令誦大品。

    日通五紙。

    斯經易誦難持。

    而能文句無爽。

    時共美之。

    年登冠具。

    身長七尺色相光偉。

    執持威容不妄回視。

    故俗又目曰象王持也。

    乃聽東安莊法師。

    又聽高麗實法師三論。

    鈎探幽極門學所高。

    兼善老莊易史。

    談玄之次寄言洗理。

    越公楊素治兵淮海。

    聞風造展。

    歎其清悟曰。

    斯寔絕倫之僧也。

    隋末避難往越州住弘道寺。

    常講三論大品涅槃華嚴莊老。

    累年不絕。

    立志堅白。

    書翰有聞。

    不出寺門将三十載。

    加坐不卧勤苦至終。

    以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旦。

    告弟子曰。

    吾欲往他方教化。

    急作食。

    及時至三下。

    前食還房。

    加坐繩床斂容而逝。

    弟子謂言入定。

    三日任之。

    會稽丞杜伏護者蔬素長齋。

    依常參拜聞有異香方知久化。

    跏結铿然伸而不得。

    乃坐送大禹山。

    都督已下玄素萬餘人。

    悲歎相嗟至于殓所。

    春秋六十八矣。

     釋智凱。

    姓馮氏。

    丹陽人。

    父早亡。

    六年聽吉藏法師法華火宅品。

    夜告母曰。

    經明火宅者。

    隻我身耳。

    若我是火宅。

    我應燒人。

    既其不燒明知無我。

    終夜達朝詣藏出家。

    身相黑色。

    故号烏凱。

    年十三。

    覆藏經論縱達。

    論并不拘檢約。

    随藏會稽嘉祥等寺。

    門人英達無敢右之。

    及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常講。

    武德七年。

    剡縣立講聽徒五百貞觀元年。

    往餘姚縣小龍泉寺。

    常講三論大品等經。

    誓不出寺脅不親席。

    不受供施自僧而已。

    佛殿之後忽生一池。

    便曰。

    隻飲此池可以卒耳。

    為性慈仁言極獚厲。

    時越常俗多棄狗子。

    凱聞憐之乃令拾聚。

    三十五十常事養育。

    氈被卧寝不辭污染。

    至十九年。

    齊都督請出嘉祥令講三論。

    四方義學八百餘人。

    上下僚庶依時翔集。

    用為興顯也。

    百有餘日日論十人。

    答對冷然消散無滞。

    初發龍泉小池即竭。

    凱聞歎曰。

    池竭食亡吾無返矣。

    至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

    依常登座。

    手執如意默然不言。

    就撿已終。

    乃加坐送大禹山七日供養。

    常有異香。

    州宰自撿深發堅信。

    乃起塔七層以旌厥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