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謹于墳前建塼塔五層。
禅師慧儀鄉拜勝德。
香火情轸兼事經綸。
故使瞰回憑高當衢向術。
生平子弟。
仰瓊級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輪而屑涕。
常州沙門法宣曰。
餘與上人情均道勰。
君終我疾。
枕淚眠号素車不馳。
玄壤長隔欲伸悲緒。
聊書短銘。
方墳在列。
靈塔斯布。
爰屬勝人允茲崇樹。
于惟法主人勝德全。
愛河早越心燈幼傳。
岩嶽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應舉紫極聞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尊日斟懸鏡常朗。
義海傍溢談峰直上。
誰謂明珠忽潛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墳。
瓊龛宿霧玉掌排雲。
澗松送響岩桂呈芬。
山飛海運遷貿相踵。
火入秦陵書開汲冡。
惟茲道力巍巍長竦。
釋法恭。
姓顧氏。
吳郡吳人也。
正信天發成德自然。
妙識悟道高情拔俗。
故知為道者貴其精力。
通方者歸其至當。
立朝者宗其笃誠。
招隐者味其閑放。
詳之于恭。
諒法侶之羽儀。
人倫之準的矣。
初生之夕室有異光。
爰洎撫塵便能舍俗。
事武丘聚法師為弟子也。
受具之後。
聽餘杭寵公成實屺公毗昙。
逮寵将亡。
乃以麈尾付囑。
凡斯先達皆人傑也。
恭既受法寄相續弘持。
三吳九派之流。
争趨問道。
而勞謙終日應對不疲。
行高而挾如愚。
學廣而陳面壁。
後言遊建業曆詢宗匠。
深疑碩難每祛懷抱。
固有無得之道大弘。
遺名之情斯着。
乃旋轸舊壤。
幽居于武丘山焉。
燒指供心。
痛惱之情頓遣。
檐禽庭獸。
長往之志彌存。
開皇中年。
州将劉權。
政成吳土心遊釋教。
乃嚴駕山庭屈還城邑。
住回向寺。
既迫茲固請翻然回慮。
以為體道由心。
道存則喪于彼我。
立教在迹。
教行則混其顯晦。
乃遊洛轉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嶽均美前奇。
大唐闡化彌崇弘演。
貞觀十一年下敕赴洛。
常州法宣同時被召亦既來儀。
深降恩禮對揚帷扆。
辯說紛綸明像教之興滅。
證遺法之囑付。
入侍宴筵既摛雅什。
田衣作詠仍即賜缣。
有感聖衷深見顔色。
特诏留住傳送京師。
四事資給務令優厚。
雍州牧魏王。
遙加欽請以為戒師。
親降疏曰。
昔道安晦迹襄陽。
聲馳秦阙。
慧遠栖心廬嶽。
名振晉京。
故知善言之應非徒千裡。
明月所照不隔九重。
法師笠澤上仁震維高德。
律行淨于青眼。
威儀整于赤髭。
傳燈之智不窮。
法施之财無盡。
弟子攝此心馬。
每渴仰于調禦。
墾此身田常載懷于法雨。
若得師資有托。
冀以祛此六塵。
善尊啟行。
庶無迷于八正。
謹遣咨祈伫承慈誘。
既膺斯請供施特隆。
自爾朝野明達缁素清高。
聞風延伫望室奔湊者。
厥罕書矣。
然其廣植德本遐舉勝幢。
寶殿臨雲金容照日。
講筵初辟負笈相趨。
談疏才成名都紙貴。
加以博通内外。
學海截其波濤。
鴻筆雕章。
文囿開其林薮。
以貞觀十四年十月六日。
遷神于西京大莊嚴寺。
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興悼有識含悲降敕加以赙贈。
并造靈輿。
遞給傳乘。
付弟子慧襲送柩還鄉。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于武丘之南嶺。
道俗奔赴望途悼泣。
門人等師資增感歲序易馳。
非夫琓琰孰陳不朽。
乃共豎豐碑。
式陳偈頌。
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
朝散大夫著作郎劉子翼制銘。
兩叙風聲各其志矣。
釋智正。
姓白氏。
定州安喜人也。
家傳信奉夙着弘通。
才預有知便辭世網。
識見弘舉不群蒙稚。
年十一将欲落采。
父母諸戚對之泣淚。
而顔色無改。
師知其遠度也。
日授未聞。
随得緣記錄為譜諜。
有所遺忘尋問相續。
身無戲掉口不妄傳。
奉戒精勤昏曉自策。
和上同師私共歎異。
年雖弱冠曾無驅役。
供贍所須恣其學問。
不盈數載慧聲遂遠。
開皇十年。
文皇廣訪英賢。
遂與昙遷禅師同入魏阙。
奉敕慰問令住勝光。
仁壽元年。
左仆射虞慶則。
欽正高行為奏寺額。
造仁覺寺延而住之。
厚禮設禦。
正乃深惟苦本。
将捐此務歸靜幽林。
承終南至相有淵法師者。
解行相高京城推仰。
遂往從焉。
道味江湖不期而會。
因留同住二十八年。
靜恭無事不涉人世。
有請便講詳論正理。
無請便止安心止觀。
世情言晤不附其口。
貞梗自課六時無憩。
以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卒于本住。
春秋八十有一。
弟子智現等。
追惟永往感息難顧。
鸠拾餘身。
于寺之西北鑿岩龛之。
銘記如在。
現少出家咨承法教。
正之箴誡略無乖緒。
緻所著諸疏并現筆受。
故正之制作也。
端坐思微。
現執紙筆承顔立侍。
随出随書終于畢部。
乃經累載初不賜坐也。
或足疼心悶不覺倒仆。
正呵責曰。
昔人翹足七日尚有傳揚。
今爾才立颠墜。
心輕緻也。
其翹仰之極。
複何得而加焉。
正凡講華嚴攝論楞伽勝鬘唯識等不紀其遍。
制華嚴疏十卷。
餘并為抄記。
具行于世。
釋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願聞法。
母氏憐其孤苦。
相從來聽襄陽閏法師三論。
文義之間深有領覽。
年至八歲其母又終。
無師自發。
獨詣邑西檀溪寺誕律師而出家。
十六乃往荊州茅山明法師下。
依位伏聽。
問經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陳不有有也棱于此義深會其旨。
隋末還襄。
又逐安州暠師入蜀凡有法輪皆令覆述。
吐言質樸談理入微。
時人同号得意棱也。
及暠下獄。
棱亦同繩。
身被桎梏于成都縣。
一獄囚徒請講三論。
周于五遍。
敕遂釋放。
便逐暠還。
既達安州糧粒勇貴。
旦往随州巡裡告索。
暮達暠所如常采聽。
往還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報力雄猛。
生無一患。
門學所推。
及暠力微四大退貶。
令代講涅槃。
鹹怪其言謂違暠義。
時席端俊異者三十餘人。
将往副水百有餘日。
惟講三論。
後暠患愈還返安州。
常于暠房叙經大意。
外有側聽皆為漫語白暠曰。
棱于初章全若不解。
明日上講。
請為定之。
及時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來。
時問侶蓋衆者二十五人。
一一誦呈。
皆雲不是。
棱最後述句。
句雖異皆雲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輕者。
暠之将終告曰。
棱公來。
吾今付囑最後續種。
自吾講來惟汝一人得經旨趣。
乃握棱手曰。
夫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謹于墳前建塼塔五層。
禅師慧儀鄉拜勝德。
香火情轸兼事經綸。
故使瞰回憑高當衢向術。
生平子弟。
仰瓊級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輪而屑涕。
常州沙門法宣曰。
餘與上人情均道勰。
君終我疾。
枕淚眠号素車不馳。
玄壤長隔欲伸悲緒。
聊書短銘。
方墳在列。
靈塔斯布。
爰屬勝人允茲崇樹。
于惟法主人勝德全。
愛河早越心燈幼傳。
岩嶽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應舉紫極聞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尊日斟懸鏡常朗。
義海傍溢談峰直上。
誰謂明珠忽潛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墳。
瓊龛宿霧玉掌排雲。
澗松送響岩桂呈芬。
山飛海運遷貿相踵。
火入秦陵書開汲冡。
惟茲道力巍巍長竦。
釋法恭。
姓顧氏。
吳郡吳人也。
正信天發成德自然。
妙識悟道高情拔俗。
故知為道者貴其精力。
通方者歸其至當。
立朝者宗其笃誠。
招隐者味其閑放。
詳之于恭。
諒法侶之羽儀。
人倫之準的矣。
初生之夕室有異光。
爰洎撫塵便能舍俗。
事武丘聚法師為弟子也。
受具之後。
聽餘杭寵公成實屺公毗昙。
逮寵将亡。
乃以麈尾付囑。
凡斯先達皆人傑也。
恭既受法寄相續弘持。
三吳九派之流。
争趨問道。
而勞謙終日應對不疲。
行高而挾如愚。
學廣而陳面壁。
後言遊建業曆詢宗匠。
深疑碩難每祛懷抱。
固有無得之道大弘。
遺名之情斯着。
乃旋轸舊壤。
幽居于武丘山焉。
燒指供心。
痛惱之情頓遣。
檐禽庭獸。
長往之志彌存。
開皇中年。
州将劉權。
政成吳土心遊釋教。
乃嚴駕山庭屈還城邑。
住回向寺。
既迫茲固請翻然回慮。
以為體道由心。
道存則喪于彼我。
立教在迹。
教行則混其顯晦。
乃遊洛轉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嶽均美前奇。
大唐闡化彌崇弘演。
貞觀十一年下敕赴洛。
常州法宣同時被召亦既來儀。
深降恩禮對揚帷扆。
辯說紛綸明像教之興滅。
證遺法之囑付。
入侍宴筵既摛雅什。
田衣作詠仍即賜缣。
有感聖衷深見顔色。
特诏留住傳送京師。
四事資給務令優厚。
雍州牧魏王。
遙加欽請以為戒師。
親降疏曰。
昔道安晦迹襄陽。
聲馳秦阙。
慧遠栖心廬嶽。
名振晉京。
故知善言之應非徒千裡。
明月所照不隔九重。
法師笠澤上仁震維高德。
律行淨于青眼。
威儀整于赤髭。
傳燈之智不窮。
法施之财無盡。
弟子攝此心馬。
每渴仰于調禦。
墾此身田常載懷于法雨。
若得師資有托。
冀以祛此六塵。
善尊啟行。
庶無迷于八正。
謹遣咨祈伫承慈誘。
既膺斯請供施特隆。
自爾朝野明達缁素清高。
聞風延伫望室奔湊者。
厥罕書矣。
然其廣植德本遐舉勝幢。
寶殿臨雲金容照日。
講筵初辟負笈相趨。
談疏才成名都紙貴。
加以博通内外。
學海截其波濤。
鴻筆雕章。
文囿開其林薮。
以貞觀十四年十月六日。
遷神于西京大莊嚴寺。
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興悼有識含悲降敕加以赙贈。
并造靈輿。
遞給傳乘。
付弟子慧襲送柩還鄉。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于武丘之南嶺。
道俗奔赴望途悼泣。
門人等師資增感歲序易馳。
非夫琓琰孰陳不朽。
乃共豎豐碑。
式陳偈頌。
中書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
朝散大夫著作郎劉子翼制銘。
兩叙風聲各其志矣。
釋智正。
姓白氏。
定州安喜人也。
家傳信奉夙着弘通。
才預有知便辭世網。
識見弘舉不群蒙稚。
年十一将欲落采。
父母諸戚對之泣淚。
而顔色無改。
師知其遠度也。
日授未聞。
随得緣記錄為譜諜。
有所遺忘尋問相續。
身無戲掉口不妄傳。
奉戒精勤昏曉自策。
和上同師私共歎異。
年雖弱冠曾無驅役。
供贍所須恣其學問。
不盈數載慧聲遂遠。
開皇十年。
文皇廣訪英賢。
遂與昙遷禅師同入魏阙。
奉敕慰問令住勝光。
仁壽元年。
左仆射虞慶則。
欽正高行為奏寺額。
造仁覺寺延而住之。
厚禮設禦。
正乃深惟苦本。
将捐此務歸靜幽林。
承終南至相有淵法師者。
解行相高京城推仰。
遂往從焉。
道味江湖不期而會。
因留同住二十八年。
靜恭無事不涉人世。
有請便講詳論正理。
無請便止安心止觀。
世情言晤不附其口。
貞梗自課六時無憩。
以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卒于本住。
春秋八十有一。
弟子智現等。
追惟永往感息難顧。
鸠拾餘身。
于寺之西北鑿岩龛之。
銘記如在。
現少出家咨承法教。
正之箴誡略無乖緒。
緻所著諸疏并現筆受。
故正之制作也。
端坐思微。
現執紙筆承顔立侍。
随出随書終于畢部。
乃經累載初不賜坐也。
或足疼心悶不覺倒仆。
正呵責曰。
昔人翹足七日尚有傳揚。
今爾才立颠墜。
心輕緻也。
其翹仰之極。
複何得而加焉。
正凡講華嚴攝論楞伽勝鬘唯識等不紀其遍。
制華嚴疏十卷。
餘并為抄記。
具行于世。
釋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願聞法。
母氏憐其孤苦。
相從來聽襄陽閏法師三論。
文義之間深有領覽。
年至八歲其母又終。
無師自發。
獨詣邑西檀溪寺誕律師而出家。
十六乃往荊州茅山明法師下。
依位伏聽。
問經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陳不有有也棱于此義深會其旨。
隋末還襄。
又逐安州暠師入蜀凡有法輪皆令覆述。
吐言質樸談理入微。
時人同号得意棱也。
及暠下獄。
棱亦同繩。
身被桎梏于成都縣。
一獄囚徒請講三論。
周于五遍。
敕遂釋放。
便逐暠還。
既達安州糧粒勇貴。
旦往随州巡裡告索。
暮達暠所如常采聽。
往還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報力雄猛。
生無一患。
門學所推。
及暠力微四大退貶。
令代講涅槃。
鹹怪其言謂違暠義。
時席端俊異者三十餘人。
将往副水百有餘日。
惟講三論。
後暠患愈還返安州。
常于暠房叙經大意。
外有側聽皆為漫語白暠曰。
棱于初章全若不解。
明日上講。
請為定之。
及時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來。
時問侶蓋衆者二十五人。
一一誦呈。
皆雲不是。
棱最後述句。
句雖異皆雲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輕者。
暠之将終告曰。
棱公來。
吾今付囑最後續種。
自吾講來惟汝一人得經旨趣。
乃握棱手曰。
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