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後将大漸。
時過索粥。
答曰。
齋時過矣。
便默然不言。
其臨終奉正為如此也。
至其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陽原之西。
鑿穴處之。
後又遷南山豐德寺東岩。
斲石為龛就銘表德餘學年奉侍歲盈二紀慈诰溫洽喜怒不形誨以行綱曲示纖密。
蒸嘗禦涉炎涼不倦。
初受具後。
性愛定門啟陳所請。
乃曰。
戒淨定明。
道之次矣。
宜先學律。
持犯照融然後可也。
一聽律筵。
十有餘載。
因循章句遂欣祖習。
貞觀初年。
拔思關表廣流聞見。
乃跪陳行意。
便累餘曰。
出家為道。
任從觀化。
必事世善。
不可離吾。
因而流涕。
餘勇意聞道。
暫往便歸。
不謂風樹易喧逝川難靜。
往還十載遂隐終天。
悲哉。
釋道宗。
姓衛氏。
憑翊人也。
行性虛融寬仁笃愛。
優洽成濟有名當世。
弱年遺俗敦務釋門。
專志大論講散文旨。
周武廢道隐形俗壤。
内蕰明禁外附世塵。
隋朝開教便預剃落。
住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祖之生地也。
房宇堂塔前後增榮。
背城臨水重輪疊映。
寺立四碑峙列方面。
宗于其中敷弘連席。
悟物既廣開洗塵心。
而形解雄邃聽徒崇重。
四方賓客日别經過。
周給供拟著名道俗。
大業季曆薦餒相尋。
丘壑填骸人民相食。
惟宗偏廣四恩開化氓隸。
施物所及并充其供。
故蒲州道愻。
同州道宗。
住隔關河途經即日。
情同拯濟騰實廣焉。
衆以德望攸歸。
舉知寺任。
統收僧侶。
慈旨弘被。
以法寄人弘成濟在律僧衆餘學彜倫斯亂。
乃到京室。
延請沙門智首。
中夏講說。
宗率其部屬三百餘人。
橫經承旨初不覺倦。
立寺極久淨地全無。
雖未執觸終染宿煮。
釋文至此宗乃知非。
銜慨晚學未成護法。
乃停講翻穢方進後文。
又常徒布薩物貴新聞。
衆多說欲不赴斯集。
及聞欲之為教。
誠為悕求。
本是厭怠不成聖法。
自爾盡報躬臨說戒。
諸有不來量事方許。
每至累約。
言涉勤繁者。
皆為之流淚沾巾歔欷不已。
其欽敬正法為若此也以貞觀十二年遘疾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有五。
門徒弟子五百餘人。
奉佩法訓無因景仰。
乃竭情厚葬。
故[輲-山+而]駕連陰幢蓋相接。
數裡之間皂白斯滿。
墳于城東立碑表德。
釋三慧。
婁煩人。
崇履涅槃以為正業。
行流河朔名振伊瀍。
大業初年。
以學功成采。
下敕征入慧日道場。
東都晚進玄津通涉。
慧有功矣。
而神氣清嚴顧盻成則。
鼓言動論衆所憚焉。
帝以通道明機務須揚選。
乃敕往巴蜀搜舉藝能。
屬隋運告終寓居邛[棘/火]。
流離從物因事引生。
而性絕煩嚣屏居弘業。
酂國公窦軌作鎮庸蜀。
偏所咨崇。
服其處靜自虛。
緻斯隆敬異等。
慧觀時制用。
故無虛影。
武德九年遠朝京阙。
敕見勞問任處黃圖。
工部尚書段綸。
宿樹善因造靈化寺。
欽慧道素上奏任之。
時複闡弘重移荥采。
頗傳筆記。
後學稱尋。
貞觀年中召入參譯。
綴文證義倫次可崇。
制翻經館序。
控情置列贍勇豐矣。
以其年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慧昔在绛州。
獨處别院感見神童。
形質希世。
緻敬于慧雲。
屈法師誡勖知事勿耕墓所。
言已便隐。
初未之為述。
後複重來還述前事。
若不為語。
當打彼僧必至死也。
登為問之。
乃正耕田中故冢。
遂令止之。
由是僧侶清晏卒無後患。
自非立正處懷。
焉使非人投告。
故慧之垂訓。
不許觸犯幽顯。
如所引雲。
釋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隴西。
世戴蟬冕。
遙泒合于天潢。
遠條連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晉都亭侯。
重避難徂南亭于夏汭因遂家焉。
十歲出家。
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師。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說以開筵。
乃竭志依承。
義門斯啟。
于斯時也。
南國令主雅重仁王。
每歲肆筵高選名德。
年才弱冠預拟斯倫。
高第既臨聲唱逾遠。
天子目睹天人仰贊。
光寵國恩恭先是立。
及天厭陳德隋運克昌。
金陵講席掃土俱盡。
乃杖策遊吳。
大乘頓辔爰整其旅。
廣開學市。
遠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極之風。
蘇州刺史劉權。
果達三德才着九能。
又于簡易時務依影法筵悅飲河之滿腹。
欣負山而無倦。
自有陳淪沒物我分崩。
或漏網以東歸。
或入籠而北上。
谷風以恩相棄。
伐木以德相高。
積伫朋從鹹來谒敬。
大業之始曲降皇華。
竟以疾辭逸情山水。
吳之高人為之胥附。
鹹請處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沉默宴處。
而顯靈瑞相二寺僧徒翹請弘法。
寺有沙門智[(豐*力)/石]智猛。
風猷警邁不乏精神。
既遇通人傾心北面。
勤則不匮敏而有功。
并繼敷揚俱馳東箭于時刑新輕典世涉屯蒙。
長淮已南猶稱吳國。
杜威專制端委君臨。
崇尚佛理。
欽茲歸戒。
大唐高祖掃舊布新。
起師臨洛征威谒帝。
俯首應诏不悅于躬。
頵為說宿因。
釋威憂憤。
達頂生之非固。
曉吳[渰-合+皛]之失圖。
威乃接足烏咽由斯而别。
有餘杭沙門道願法濟等。
先禀成論義同門戶。
不遠千裡請道金陵。
乃郁相然諾。
既而敷暢至理藥木滋繁。
爰逮施奉并無輕費。
于遠行龍泉二寺。
造金銅彌勒像各一軀。
坐高一丈五尺。
用結來生之緣也。
貞觀元年通玄上德惠儀法師。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幾不踐。
東晉之日吳有白尼。
至誠感神無遠弗屆。
天竺石像雙濟滄波。
照燭神光融曜滬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晉距陳多顯靈瑞。
隋末軍飙玉石俱盡。
二像尊儀蒙犯霜露。
儀師獨苦心行切情昏曉。
以佛無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戶+(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泛千丈。
履深冒險還到大吳。
廣開月殿指畫斯立。
頵以風雨相感。
席卷而還。
無替兩時功兼二事。
有吳縣令陳士綽者。
排繁從義傾仰法音。
請講法華涅槃。
文軸才竟疲役增勞。
即以麈尾付囑學士智奘曰。
強學待問無憚惠風。
師逸功倍不慚屢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以貞觀四年十月終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墳于白虎之南嶺。
學士弟子等千餘人哀泗傷心。
恐芳儀之有絕。
乃樹高碑。
江王學士諸麟為文。
貞觀五
時過索粥。
答曰。
齋時過矣。
便默然不言。
其臨終奉正為如此也。
至其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陽原之西。
鑿穴處之。
後又遷南山豐德寺東岩。
斲石為龛就銘表德餘學年奉侍歲盈二紀慈诰溫洽喜怒不形誨以行綱曲示纖密。
蒸嘗禦涉炎涼不倦。
初受具後。
性愛定門啟陳所請。
乃曰。
戒淨定明。
道之次矣。
宜先學律。
持犯照融然後可也。
一聽律筵。
十有餘載。
因循章句遂欣祖習。
貞觀初年。
拔思關表廣流聞見。
乃跪陳行意。
便累餘曰。
出家為道。
任從觀化。
必事世善。
不可離吾。
因而流涕。
餘勇意聞道。
暫往便歸。
不謂風樹易喧逝川難靜。
往還十載遂隐終天。
悲哉。
釋道宗。
姓衛氏。
憑翊人也。
行性虛融寬仁笃愛。
優洽成濟有名當世。
弱年遺俗敦務釋門。
專志大論講散文旨。
周武廢道隐形俗壤。
内蕰明禁外附世塵。
隋朝開教便預剃落。
住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祖之生地也。
房宇堂塔前後增榮。
背城臨水重輪疊映。
寺立四碑峙列方面。
宗于其中敷弘連席。
悟物既廣開洗塵心。
而形解雄邃聽徒崇重。
四方賓客日别經過。
周給供拟著名道俗。
大業季曆薦餒相尋。
丘壑填骸人民相食。
惟宗偏廣四恩開化氓隸。
施物所及并充其供。
故蒲州道愻。
同州道宗。
住隔關河途經即日。
情同拯濟騰實廣焉。
衆以德望攸歸。
舉知寺任。
統收僧侶。
慈旨弘被。
以法寄人弘成濟在律僧衆餘學彜倫斯亂。
乃到京室。
延請沙門智首。
中夏講說。
宗率其部屬三百餘人。
橫經承旨初不覺倦。
立寺極久淨地全無。
雖未執觸終染宿煮。
釋文至此宗乃知非。
銜慨晚學未成護法。
乃停講翻穢方進後文。
又常徒布薩物貴新聞。
衆多說欲不赴斯集。
及聞欲之為教。
誠為悕求。
本是厭怠不成聖法。
自爾盡報躬臨說戒。
諸有不來量事方許。
每至累約。
言涉勤繁者。
皆為之流淚沾巾歔欷不已。
其欽敬正法為若此也以貞觀十二年遘疾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有五。
門徒弟子五百餘人。
奉佩法訓無因景仰。
乃竭情厚葬。
故[輲-山+而]駕連陰幢蓋相接。
數裡之間皂白斯滿。
墳于城東立碑表德。
釋三慧。
婁煩人。
崇履涅槃以為正業。
行流河朔名振伊瀍。
大業初年。
以學功成采。
下敕征入慧日道場。
東都晚進玄津通涉。
慧有功矣。
而神氣清嚴顧盻成則。
鼓言動論衆所憚焉。
帝以通道明機務須揚選。
乃敕往巴蜀搜舉藝能。
屬隋運告終寓居邛[棘/火]。
流離從物因事引生。
而性絕煩嚣屏居弘業。
酂國公窦軌作鎮庸蜀。
偏所咨崇。
服其處靜自虛。
緻斯隆敬異等。
慧觀時制用。
故無虛影。
武德九年遠朝京阙。
敕見勞問任處黃圖。
工部尚書段綸。
宿樹善因造靈化寺。
欽慧道素上奏任之。
時複闡弘重移荥采。
頗傳筆記。
後學稱尋。
貞觀年中召入參譯。
綴文證義倫次可崇。
制翻經館序。
控情置列贍勇豐矣。
以其年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慧昔在绛州。
獨處别院感見神童。
形質希世。
緻敬于慧雲。
屈法師誡勖知事勿耕墓所。
言已便隐。
初未之為述。
後複重來還述前事。
若不為語。
當打彼僧必至死也。
登為問之。
乃正耕田中故冢。
遂令止之。
由是僧侶清晏卒無後患。
自非立正處懷。
焉使非人投告。
故慧之垂訓。
不許觸犯幽顯。
如所引雲。
釋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隴西。
世戴蟬冕。
遙泒合于天潢。
遠條連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晉都亭侯。
重避難徂南亭于夏汭因遂家焉。
十歲出家。
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師。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說以開筵。
乃竭志依承。
義門斯啟。
于斯時也。
南國令主雅重仁王。
每歲肆筵高選名德。
年才弱冠預拟斯倫。
高第既臨聲唱逾遠。
天子目睹天人仰贊。
光寵國恩恭先是立。
及天厭陳德隋運克昌。
金陵講席掃土俱盡。
乃杖策遊吳。
大乘頓辔爰整其旅。
廣開學市。
遠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極之風。
蘇州刺史劉權。
果達三德才着九能。
又于簡易時務依影法筵悅飲河之滿腹。
欣負山而無倦。
自有陳淪沒物我分崩。
或漏網以東歸。
或入籠而北上。
谷風以恩相棄。
伐木以德相高。
積伫朋從鹹來谒敬。
大業之始曲降皇華。
竟以疾辭逸情山水。
吳之高人為之胥附。
鹹請處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沉默宴處。
而顯靈瑞相二寺僧徒翹請弘法。
寺有沙門智[(豐*力)/石]智猛。
風猷警邁不乏精神。
既遇通人傾心北面。
勤則不匮敏而有功。
并繼敷揚俱馳東箭于時刑新輕典世涉屯蒙。
長淮已南猶稱吳國。
杜威專制端委君臨。
崇尚佛理。
欽茲歸戒。
大唐高祖掃舊布新。
起師臨洛征威谒帝。
俯首應诏不悅于躬。
頵為說宿因。
釋威憂憤。
達頂生之非固。
曉吳[渰-合+皛]之失圖。
威乃接足烏咽由斯而别。
有餘杭沙門道願法濟等。
先禀成論義同門戶。
不遠千裡請道金陵。
乃郁相然諾。
既而敷暢至理藥木滋繁。
爰逮施奉并無輕費。
于遠行龍泉二寺。
造金銅彌勒像各一軀。
坐高一丈五尺。
用結來生之緣也。
貞觀元年通玄上德惠儀法師。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幾不踐。
東晉之日吳有白尼。
至誠感神無遠弗屆。
天竺石像雙濟滄波。
照燭神光融曜滬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晉距陳多顯靈瑞。
隋末軍飙玉石俱盡。
二像尊儀蒙犯霜露。
儀師獨苦心行切情昏曉。
以佛無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戶+(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泛千丈。
履深冒險還到大吳。
廣開月殿指畫斯立。
頵以風雨相感。
席卷而還。
無替兩時功兼二事。
有吳縣令陳士綽者。
排繁從義傾仰法音。
請講法華涅槃。
文軸才竟疲役增勞。
即以麈尾付囑學士智奘曰。
強學待問無憚惠風。
師逸功倍不慚屢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以貞觀四年十月終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墳于白虎之南嶺。
學士弟子等千餘人哀泗傷心。
恐芳儀之有絕。
乃樹高碑。
江王學士諸麟為文。
貞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