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接無常生涯有寄。
将修論疏。
溘爾而終。
以貞觀十一年二月。
卒于益部福成寺。
春秋六十有餘矣。
時彭門蜀壘複有慧景寶暹者。
并明攝論譽騰京國。
景清慧獨舉诠暢玄津。
文疏抽引亟發英采。
暹神志包總高岸倫俦。
談論倚伏态出新異。
數術方藝無學不長。
自預比肩莫有淪溺。
末年耽滞偏駁遂掩徽猷。
故不為時匠之所班列。
釋道愻。
姓張氏。
河東虞鄉人也。
神氣高邈器度虛簡。
善通機會鑒達治方。
子史流略嘗頗遊處。
護法禦衆誠其本據。
雖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攝論。
為栖神之宅也。
與弟道謙發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師。
延正法城塹道俗宗歸。
觀屬天倫可為法嗣。
乃度為弟子。
荷擔陪随。
遊栖宮阙講悟談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奧。
每思擊節。
故聽涉乃多而特覽其綱要。
登預講釋屢結炎涼。
三晉英髦望風騰集。
晚住蒲州仁壽寺。
聚徒禦化樹業當衢。
然以地居方會。
賓旅湊從季俗情蕪多縱凡度。
既行向背憎愛由生。
愻道會晉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資給法财。
皆委僧儲通濟成軌。
或有所匮者。
便課力經。
始周告有緣。
德洽民庶。
為無不遂。
所以方遠傳譽更振由來。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駕造展。
咨谒餘訓或匆遽不過者。
心愧悚戰。
如謂有所失矣。
斯固德動物情。
為若此也。
愻癊道自資坐鎮時俗。
雖複貴賤參請。
曾無迎送。
加以言笑溫雅談谑任時。
接晤緣機并稱詞令。
而奉禁守節不妄虧盈。
頻緻祥感時所重敬。
大業末歲妖氣雲奔。
因事返京夜停關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盜。
見愻馬壯。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見十人圍繞其馬形并雄怒擐甲執兵。
衆盜同怖。
因之退縮。
細尋不見。
又往趣之還見如初。
無敢近者。
進退至五遂達天明。
既不見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歸忏焉。
其冥通顯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讓之性出自天心。
預見危苦。
哀憐拯濟無擇怨憎。
通情盡一。
唐初廓定未拔蒱州。
愻與寺僧被擁城内。
時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類加謗乃形言色。
愻雖聞此曾不辍慮。
既規不遂乃欲翻城。
事發将戮并無救者。
愻涕泣辭謝于執事曰。
此僧為過事屬愻身。
教導未通故為罪釁。
此則過由愻起。
宜當見戮。
苦複設谏。
執事知是其敵。
而不忍見愻之雲雲。
遂即釋放。
自此已後更發仁風。
據事引之。
達量之弘者矣。
逮貞觀中年冬。
有請講涅槃者。
預知将終苦不受請。
前人不測意故鄭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辭者。
不終此席耳。
不免來意且後相煩。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齊集。
愻登座主題已告四衆曰。
世界法爾不久當終。
敢辭大衆。
雲何偈後請寄來生。
遂依文叙釋。
恰至偈初即覺失念。
經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即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喪考妣。
當夜雪降周三四裡。
乃掃路通行。
陳屍山嶺。
經夕忽有異花繞屍周匝披地踴出。
莖長一二尺許。
上發鮮榮。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異。
七衆驚奉悲慶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諸耆宿。
乃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猶不萎悴。
後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晉州有人性愛遊獵。
初不奉信。
有傳遜之祥兆達其耳者。
乃造山覓之。
花滅屍亡唯睹空處。
仍大哭曰。
生不蒙開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無感。
必神道有征。
願重靈相。
言訖地踴奇花還長尺許。
欣慰嘉應。
遂折取而歸通告鄉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傳乎。
愻弟道謙。
學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講解十地有聞關表。
以仁壽住寺既濱關路。
每因此嚣塵地接京都亟勞人事。
乃顧言幽遁曆觀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處。
時複登高臨遠。
摛體風雲具引名篇。
高調清逸道俗賓會。
又聚山門談谑引心未曾虛老。
以貞觀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愻撫之灑淚。
與弟子道基等阇毗遺陰。
收其餘塵散之風府。
追惟恩悌。
為造釋迦塼塔一軀。
勒碑樹德沙門行友為文。
和上諱慧頵。
俗姓張氏。
清河人也。
有晉永嘉。
避地居于建業焉。
天性通簡風神詳正。
洽聞博達砥砺後賢。
昔在志學早經庠塾。
業貫儒宗藝能多具。
父正見有陳文國英彥所高。
自有别集。
嘉其欣奉釋門。
悟其神宇将欲繼世其業。
故有所志請。
并抑奪之和上識真日積情陳切至。
若不出家誓當去世。
乃恐其畢命。
且隸李宗。
既處靜觀權持巾褐。
遂授三五秘要符箓真文并算數式易禁劾等法。
神慧開明指掌通曉。
又旁詢莊老三洞三清楊子太玄葛生内訣。
莫不鏡識根源究尋支派。
末乃思其真際崇尚自然。
駐采練形。
終期羽化。
讨尋至理。
若響難追。
即密誦法華意歸佛種。
未經時序文言并竟。
會陳帝度僧。
便預比挍。
太建年中便蒙敕度。
令住同泰。
剃落之後親親乃知。
既是官許即便稱慶。
由附缁侶禀聽衆經。
後至前達日增榮唱。
隋降陳國北度江都。
又止華林栖遑問法。
有解法師。
成論名匠。
因從累載聽談玄義。
稽洽先聞更弘神略。
以道行成着缁素攸歸。
開皇末年被召京寺。
于時晉王開信盛延大德同至日嚴。
并海内杞梓遞互相師。
每日講乘五輪方駕。
遂得通觀異部遍覽衆傳仇讨舊聞考定新軌。
陶津玄奧慧悟彌新。
深鑒诃黎漏文小道。
乃歸宗龍樹弘揚大乘。
故得中百般若唯識等論。
皆飲沐神化披閱文言講導相仍用為己任。
時閑屏退成慮研思。
所誦法華通持猶昔并講文義以為來習。
貞悫守正不妄參迎。
沙門智首道嶽等。
并學窮稽古架業重霄。
飲德欽風留連信宿。
詳議法律删定憲章。
歡笑而旋尋複造展。
武德之始。
皇姊桂陽長公主。
造崇義寺。
久崇戒範。
義而居之。
世屬休明物情望重。
律師玄琓道張朝市。
行感紫宸氣結風雲。
遊從龍象每事邀延。
叙言友敬而謙虛成治。
時複栖焉。
琓深戢機神彌隆緻接故。
有出罪受戒。
常居元席矣。
貞觀十一年夏末。
風疾屢增。
召門人曰。
形勢不久将畢大辭。
宜各敦自愛。
不宜後悔。
恨福業未就。
以為慮耳。
乃割其冬服并用成之。
又曰。
若識神自課可有常規。
恐脫昏昧。
非時索食一無與法
将修論疏。
溘爾而終。
以貞觀十一年二月。
卒于益部福成寺。
春秋六十有餘矣。
時彭門蜀壘複有慧景寶暹者。
并明攝論譽騰京國。
景清慧獨舉诠暢玄津。
文疏抽引亟發英采。
暹神志包總高岸倫俦。
談論倚伏态出新異。
數術方藝無學不長。
自預比肩莫有淪溺。
末年耽滞偏駁遂掩徽猷。
故不為時匠之所班列。
釋道愻。
姓張氏。
河東虞鄉人也。
神氣高邈器度虛簡。
善通機會鑒達治方。
子史流略嘗頗遊處。
護法禦衆誠其本據。
雖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攝論。
為栖神之宅也。
與弟道謙發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師。
延正法城塹道俗宗歸。
觀屬天倫可為法嗣。
乃度為弟子。
荷擔陪随。
遊栖宮阙講悟談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奧。
每思擊節。
故聽涉乃多而特覽其綱要。
登預講釋屢結炎涼。
三晉英髦望風騰集。
晚住蒲州仁壽寺。
聚徒禦化樹業當衢。
然以地居方會。
賓旅湊從季俗情蕪多縱凡度。
既行向背憎愛由生。
愻道會晉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資給法财。
皆委僧儲通濟成軌。
或有所匮者。
便課力經。
始周告有緣。
德洽民庶。
為無不遂。
所以方遠傳譽更振由來。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駕造展。
咨谒餘訓或匆遽不過者。
心愧悚戰。
如謂有所失矣。
斯固德動物情。
為若此也。
愻癊道自資坐鎮時俗。
雖複貴賤參請。
曾無迎送。
加以言笑溫雅談谑任時。
接晤緣機并稱詞令。
而奉禁守節不妄虧盈。
頻緻祥感時所重敬。
大業末歲妖氣雲奔。
因事返京夜停關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盜。
見愻馬壯。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見十人圍繞其馬形并雄怒擐甲執兵。
衆盜同怖。
因之退縮。
細尋不見。
又往趣之還見如初。
無敢近者。
進退至五遂達天明。
既不見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歸忏焉。
其冥通顯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讓之性出自天心。
預見危苦。
哀憐拯濟無擇怨憎。
通情盡一。
唐初廓定未拔蒱州。
愻與寺僧被擁城内。
時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類加謗乃形言色。
愻雖聞此曾不辍慮。
既規不遂乃欲翻城。
事發将戮并無救者。
愻涕泣辭謝于執事曰。
此僧為過事屬愻身。
教導未通故為罪釁。
此則過由愻起。
宜當見戮。
苦複設谏。
執事知是其敵。
而不忍見愻之雲雲。
遂即釋放。
自此已後更發仁風。
據事引之。
達量之弘者矣。
逮貞觀中年冬。
有請講涅槃者。
預知将終苦不受請。
前人不測意故鄭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辭者。
不終此席耳。
不免來意且後相煩。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齊集。
愻登座主題已告四衆曰。
世界法爾不久當終。
敢辭大衆。
雲何偈後請寄來生。
遂依文叙釋。
恰至偈初即覺失念。
經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即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喪考妣。
當夜雪降周三四裡。
乃掃路通行。
陳屍山嶺。
經夕忽有異花繞屍周匝披地踴出。
莖長一二尺許。
上發鮮榮。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異。
七衆驚奉悲慶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諸耆宿。
乃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猶不萎悴。
後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晉州有人性愛遊獵。
初不奉信。
有傳遜之祥兆達其耳者。
乃造山覓之。
花滅屍亡唯睹空處。
仍大哭曰。
生不蒙開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無感。
必神道有征。
願重靈相。
言訖地踴奇花還長尺許。
欣慰嘉應。
遂折取而歸通告鄉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傳乎。
愻弟道謙。
學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講解十地有聞關表。
以仁壽住寺既濱關路。
每因此嚣塵地接京都亟勞人事。
乃顧言幽遁曆觀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處。
時複登高臨遠。
摛體風雲具引名篇。
高調清逸道俗賓會。
又聚山門談谑引心未曾虛老。
以貞觀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愻撫之灑淚。
與弟子道基等阇毗遺陰。
收其餘塵散之風府。
追惟恩悌。
為造釋迦塼塔一軀。
勒碑樹德沙門行友為文。
和上諱慧頵。
俗姓張氏。
清河人也。
有晉永嘉。
避地居于建業焉。
天性通簡風神詳正。
洽聞博達砥砺後賢。
昔在志學早經庠塾。
業貫儒宗藝能多具。
父正見有陳文國英彥所高。
自有别集。
嘉其欣奉釋門。
悟其神宇将欲繼世其業。
故有所志請。
并抑奪之和上識真日積情陳切至。
若不出家誓當去世。
乃恐其畢命。
且隸李宗。
既處靜觀權持巾褐。
遂授三五秘要符箓真文并算數式易禁劾等法。
神慧開明指掌通曉。
又旁詢莊老三洞三清楊子太玄葛生内訣。
莫不鏡識根源究尋支派。
末乃思其真際崇尚自然。
駐采練形。
終期羽化。
讨尋至理。
若響難追。
即密誦法華意歸佛種。
未經時序文言并竟。
會陳帝度僧。
便預比挍。
太建年中便蒙敕度。
令住同泰。
剃落之後親親乃知。
既是官許即便稱慶。
由附缁侶禀聽衆經。
後至前達日增榮唱。
隋降陳國北度江都。
又止華林栖遑問法。
有解法師。
成論名匠。
因從累載聽談玄義。
稽洽先聞更弘神略。
以道行成着缁素攸歸。
開皇末年被召京寺。
于時晉王開信盛延大德同至日嚴。
并海内杞梓遞互相師。
每日講乘五輪方駕。
遂得通觀異部遍覽衆傳仇讨舊聞考定新軌。
陶津玄奧慧悟彌新。
深鑒诃黎漏文小道。
乃歸宗龍樹弘揚大乘。
故得中百般若唯識等論。
皆飲沐神化披閱文言講導相仍用為己任。
時閑屏退成慮研思。
所誦法華通持猶昔并講文義以為來習。
貞悫守正不妄參迎。
沙門智首道嶽等。
并學窮稽古架業重霄。
飲德欽風留連信宿。
詳議法律删定憲章。
歡笑而旋尋複造展。
武德之始。
皇姊桂陽長公主。
造崇義寺。
久崇戒範。
義而居之。
世屬休明物情望重。
律師玄琓道張朝市。
行感紫宸氣結風雲。
遊從龍象每事邀延。
叙言友敬而謙虛成治。
時複栖焉。
琓深戢機神彌隆緻接故。
有出罪受戒。
常居元席矣。
貞觀十一年夏末。
風疾屢增。
召門人曰。
形勢不久将畢大辭。
宜各敦自愛。
不宜後悔。
恨福業未就。
以為慮耳。
乃割其冬服并用成之。
又曰。
若識神自課可有常規。
恐脫昏昧。
非時索食一無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