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義解篇十 本紀十四 附見五。
唐蘇州武丘山釋智琰傳一。
唐益州福成寺釋道基傳二(慧景 寶暹) 唐蒲州仁壽寺釋道愻傳三(道謙) 唐京師崇義寺釋慧頵傳四。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道宗傳五。
唐京師靈化寺釋三慧傳六。
唐蘇州通玄寺釋慧頵傳七。
唐蘇州武丘山釋法恭傳八。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正傳九(智現) 唐襄州紫金寺釋慧棱傳十。
唐襄州常濟寺釋智拔傳十一(法長) 唐荊州玉泉寺釋慧瑜傳十二。
唐越州弘道寺釋慧持傳十三。
唐越州嘉祥寺釋智凱傳十四。
釋智琰。
字明璨。
俗姓朱氏。
吳郡吳人祖獻梁員外散騎侍郎。
父玟陳奉朝請。
琰托質華宗。
應生觀德。
母氏張夫人。
初懷孕日。
夢升通玄寺塔。
登相輪而坐。
遠視臨虛曾無懼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勝兆。
人師無上之奇征。
是知二曜入懷。
雙龍枕膝。
弗能及也。
誕育之後取異侪童。
秀氣貞心早形瞻視。
八歲出家。
事通玄璩法師為弟子。
提屦持衣恭侍弗怠。
瀉瓶執杓受道彌勤。
年十二。
妙法華經通誦一部。
明悟聽察鹹謂神童。
乃自惟曰。
翼翼京邑四方是則。
何得久拘坎井乎。
時年十六。
即日出都。
聽報恩持法師講成實論。
聰慧夙成深智開發。
故得條振穎披後來莫二。
屬持公南上法筵用辍。
因還故裡觐省二親。
仍于本寺開弘經法。
峰堞峻峙辯對如流。
時年十九。
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從泰皇寺延法師進具。
德瓶儀缽深護戒根。
大莊嚴寺[日*爵]法師。
慧重中原名高日下。
乃依而請道重研新實。
意得情款功倍由來。
誠骥足之逢善馭也。
陳至德三年。
建仁王齊集。
百師百坐。
競流天口之辯。
千燈七夜。
争折動神之微。
時年二十有二。
以英少之質參諸耆德。
通情則高沖折機。
縱難亦大車柅軸。
皇上欣賞百辟嗟稱。
莫不愛其閑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嚣雜。
幽栖清曠。
屬陳氏喪鼎。
便事東歸削迹武丘。
将三十載。
憑岩面壑。
任三業而閑安。
酌澗披松。
随四儀而宴處。
雖形隐而名揚。
亦道潛而化洽于是八方歸仰四部虔心。
尚書令楚國公楊素。
經文緯武。
王佐國均。
乘貴負才。
未嘗許物。
行軍淮海。
聞琰道勝栖山。
鳴铙赴隴傾蓋承顔。
五體投誠。
恨接足之晚。
左仆射邳國公蘇威。
重道愛仁彌賞閑放。
奉使吳越躬造山楹。
睹貌餐音虔拜欣躍。
炀帝居蕃。
惟揚作鎮。
大招英彥遠集賢明。
琰既道盛名高。
教書爰及。
慮使乎之負罪。
嗟以已之累人。
于是披衣出谷蒙敬厚禮。
因以辭疾得返舊山。
隋文遠欽爰降書問。
屬炎曆有終鋒镝騰沸。
四海同弊三吳益甚。
檀越子弟迎出毗壇。
首尾十載化行帝部。
大唐統宇鹹返舊居。
武德七年。
蘇州總管武陽公李世嘉。
與内外公私同共奉迎。
還歸山寺。
于是禅賓慧侶更複曩時。
龍沼鳳林信為懷喜。
然琰自他兩化得離俱修。
講念之餘。
常行法華金光明普賢等忏又誦法華三千餘遍。
感應冥祥神瑞非一。
宵爐未爇自起煙芬。
夕罐才空潛加溢水。
又願生淨土。
造彌陀像。
行三種淨業。
修十六妙觀。
與州内檀越五百餘人。
每月一集建齋講觀。
勝輪相踵将逾十載。
與夫般若台内匡俗山陰共誓同期。
何以異也。
後見疾浃旬大漸。
斯及誡訓慈切。
衆侶哀涼。
以貞觀八年十月十一日旦。
遷神武丘之東寺。
春秋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嶺。
遠近奔馳皂素通集。
花香亂空野哀恸若雲雷。
自有送終。
奚複過也。
惟琰幼小矜莊立性端俨。
精誠在操苦節彌勤。
口辭雜味日無再飯。
非義理而不履。
非法言而不談。
美貌奇姿乃超衆表。
牆岸整肅冰雪凜懷。
陳臨海王弟道安法師。
厭世出家内外通博。
沙門遍知學優業淨。
交遊二子。
時号三英。
及屏志林泉永絕人世。
芳風令德蹊迳成規。
莫不回旟造山親傳香法。
信法海之朝宗。
釋門之棟幹矣。
講涅槃法華維摩各三十遍。
講觀經一百一十遍。
常州弘業寺沙門法宣曰。
餘與法師昔同京縣狎道華年。
今接善鄰敦交暮齒。
雖攀桂之歡或舛。
而折麻之贈不遺。
想清顔之如在。
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于色絲。
終寄言于貞石。
乃與寺主智峰等。
共樹高碑。
在于寺宇。
釋道基。
俗姓呂氏。
河南東平人也。
素挺生知譽标岐嶷。
年甫十四。
負帙遊于彭城。
博聽衆師随聞成德。
讨論奧旨則解悟言前。
披折新寄則思超文外。
故徐許騰其明略。
河海重其義方。
緻使侪等高推前修仰止。
隋太尉尚書令楊素。
負材經國任總權衡。
嘗奉清猷躬申禮敬。
叙言命理噎歎而旋。
顧諸宰伯曰。
基法師佛法之後寄也。
自見名僧罕俦其匹。
即請于東都講揚心論。
既夙承風駕體預當衢。
遊刃衆部玄機秀舉。
遂能談寫河傾響對雷動。
于時大業初歲。
隋運會昌。
義學高于風雲。
搢紳峙于山嶽。
皆擁經講肆問道知歸。
踵武相趨遐迩鱗萃。
乃缵雜心玄章并抄八卷。
大小兩帙由來共傳。
成得諸門自昔相導。
皆經緯部裂詞飛戾天。
控叙抑揚範超前古。
自爾四海标領盛結慧日道場。
皆望氣相師指途知返。
以基榮冠望表韻逸寰中。
大業五年敕召來止。
遂即對揚玄論允塞天心。
隋後解統玄儒将觀釋府。
總集義學躬臨論場。
銮駕徐移。
鳴笳滿于馳道。
禦筵暫止。
駐驆清于教門。
自大法東流。
斯席為壯觀也。
時仗辯之徒。
俱開令譽。
及将登法座各擅英雄。
而解有所歸。
并揖基而為玄宰。
既居衆望經綸乃心。
便創舉宏綱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
鹹異向而共嗟焉。
有隋墜曆寇蕩中原。
求禮四夷宣尼有旨。
乃鼓錫南鄭張教西岷。
于是巴蜀奔飛望煙來萃。
莫不廓清遊霧。
邪正分焉。
敦閱大乘弘揚攝論。
厘改先轍緝缵亡遺。
道邁往初名高宇内。
以聽徒難襲承業易迷。
乃又綴大乘章抄八卷。
并詞緻清遠風教倫通故覽卷履轼若登龍門焉。
信鴻漸之有日矣。
故貞觀帝裡。
宇内知名之僧。
傳寫流輝實為符契。
但以世
唐蘇州武丘山釋智琰傳一。
唐益州福成寺釋道基傳二(慧景 寶暹) 唐蒲州仁壽寺釋道愻傳三(道謙) 唐京師崇義寺釋慧頵傳四。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道宗傳五。
唐京師靈化寺釋三慧傳六。
唐蘇州通玄寺釋慧頵傳七。
唐蘇州武丘山釋法恭傳八。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正傳九(智現) 唐襄州紫金寺釋慧棱傳十。
唐襄州常濟寺釋智拔傳十一(法長) 唐荊州玉泉寺釋慧瑜傳十二。
唐越州弘道寺釋慧持傳十三。
唐越州嘉祥寺釋智凱傳十四。
釋智琰。
字明璨。
俗姓朱氏。
吳郡吳人祖獻梁員外散騎侍郎。
父玟陳奉朝請。
琰托質華宗。
應生觀德。
母氏張夫人。
初懷孕日。
夢升通玄寺塔。
登相輪而坐。
遠視臨虛曾無懼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勝兆。
人師無上之奇征。
是知二曜入懷。
雙龍枕膝。
弗能及也。
誕育之後取異侪童。
秀氣貞心早形瞻視。
八歲出家。
事通玄璩法師為弟子。
提屦持衣恭侍弗怠。
瀉瓶執杓受道彌勤。
年十二。
妙法華經通誦一部。
明悟聽察鹹謂神童。
乃自惟曰。
翼翼京邑四方是則。
何得久拘坎井乎。
時年十六。
即日出都。
聽報恩持法師講成實論。
聰慧夙成深智開發。
故得條振穎披後來莫二。
屬持公南上法筵用辍。
因還故裡觐省二親。
仍于本寺開弘經法。
峰堞峻峙辯對如流。
時年十九。
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從泰皇寺延法師進具。
德瓶儀缽深護戒根。
大莊嚴寺[日*爵]法師。
慧重中原名高日下。
乃依而請道重研新實。
意得情款功倍由來。
誠骥足之逢善馭也。
陳至德三年。
建仁王齊集。
百師百坐。
競流天口之辯。
千燈七夜。
争折動神之微。
時年二十有二。
以英少之質參諸耆德。
通情則高沖折機。
縱難亦大車柅軸。
皇上欣賞百辟嗟稱。
莫不愛其閑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嚣雜。
幽栖清曠。
屬陳氏喪鼎。
便事東歸削迹武丘。
将三十載。
憑岩面壑。
任三業而閑安。
酌澗披松。
随四儀而宴處。
雖形隐而名揚。
亦道潛而化洽于是八方歸仰四部虔心。
尚書令楚國公楊素。
經文緯武。
王佐國均。
乘貴負才。
未嘗許物。
行軍淮海。
聞琰道勝栖山。
鳴铙赴隴傾蓋承顔。
五體投誠。
恨接足之晚。
左仆射邳國公蘇威。
重道愛仁彌賞閑放。
奉使吳越躬造山楹。
睹貌餐音虔拜欣躍。
炀帝居蕃。
惟揚作鎮。
大招英彥遠集賢明。
琰既道盛名高。
教書爰及。
慮使乎之負罪。
嗟以已之累人。
于是披衣出谷蒙敬厚禮。
因以辭疾得返舊山。
隋文遠欽爰降書問。
屬炎曆有終鋒镝騰沸。
四海同弊三吳益甚。
檀越子弟迎出毗壇。
首尾十載化行帝部。
大唐統宇鹹返舊居。
武德七年。
蘇州總管武陽公李世嘉。
與内外公私同共奉迎。
還歸山寺。
于是禅賓慧侶更複曩時。
龍沼鳳林信為懷喜。
然琰自他兩化得離俱修。
講念之餘。
常行法華金光明普賢等忏又誦法華三千餘遍。
感應冥祥神瑞非一。
宵爐未爇自起煙芬。
夕罐才空潛加溢水。
又願生淨土。
造彌陀像。
行三種淨業。
修十六妙觀。
與州内檀越五百餘人。
每月一集建齋講觀。
勝輪相踵将逾十載。
與夫般若台内匡俗山陰共誓同期。
何以異也。
後見疾浃旬大漸。
斯及誡訓慈切。
衆侶哀涼。
以貞觀八年十月十一日旦。
遷神武丘之東寺。
春秋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嶺。
遠近奔馳皂素通集。
花香亂空野哀恸若雲雷。
自有送終。
奚複過也。
惟琰幼小矜莊立性端俨。
精誠在操苦節彌勤。
口辭雜味日無再飯。
非義理而不履。
非法言而不談。
美貌奇姿乃超衆表。
牆岸整肅冰雪凜懷。
陳臨海王弟道安法師。
厭世出家内外通博。
沙門遍知學優業淨。
交遊二子。
時号三英。
及屏志林泉永絕人世。
芳風令德蹊迳成規。
莫不回旟造山親傳香法。
信法海之朝宗。
釋門之棟幹矣。
講涅槃法華維摩各三十遍。
講觀經一百一十遍。
常州弘業寺沙門法宣曰。
餘與法師昔同京縣狎道華年。
今接善鄰敦交暮齒。
雖攀桂之歡或舛。
而折麻之贈不遺。
想清顔之如在。
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于色絲。
終寄言于貞石。
乃與寺主智峰等。
共樹高碑。
在于寺宇。
釋道基。
俗姓呂氏。
河南東平人也。
素挺生知譽标岐嶷。
年甫十四。
負帙遊于彭城。
博聽衆師随聞成德。
讨論奧旨則解悟言前。
披折新寄則思超文外。
故徐許騰其明略。
河海重其義方。
緻使侪等高推前修仰止。
隋太尉尚書令楊素。
負材經國任總權衡。
嘗奉清猷躬申禮敬。
叙言命理噎歎而旋。
顧諸宰伯曰。
基法師佛法之後寄也。
自見名僧罕俦其匹。
即請于東都講揚心論。
既夙承風駕體預當衢。
遊刃衆部玄機秀舉。
遂能談寫河傾響對雷動。
于時大業初歲。
隋運會昌。
義學高于風雲。
搢紳峙于山嶽。
皆擁經講肆問道知歸。
踵武相趨遐迩鱗萃。
乃缵雜心玄章并抄八卷。
大小兩帙由來共傳。
成得諸門自昔相導。
皆經緯部裂詞飛戾天。
控叙抑揚範超前古。
自爾四海标領盛結慧日道場。
皆望氣相師指途知返。
以基榮冠望表韻逸寰中。
大業五年敕召來止。
遂即對揚玄論允塞天心。
隋後解統玄儒将觀釋府。
總集義學躬臨論場。
銮駕徐移。
鳴笳滿于馳道。
禦筵暫止。
駐驆清于教門。
自大法東流。
斯席為壯觀也。
時仗辯之徒。
俱開令譽。
及将登法座各擅英雄。
而解有所歸。
并揖基而為玄宰。
既居衆望經綸乃心。
便創舉宏綱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
鹹異向而共嗟焉。
有隋墜曆寇蕩中原。
求禮四夷宣尼有旨。
乃鼓錫南鄭張教西岷。
于是巴蜀奔飛望煙來萃。
莫不廓清遊霧。
邪正分焉。
敦閱大乘弘揚攝論。
厘改先轍緝缵亡遺。
道邁往初名高宇内。
以聽徒難襲承業易迷。
乃又綴大乘章抄八卷。
并詞緻清遠風教倫通故覽卷履轼若登龍門焉。
信鴻漸之有日矣。
故貞觀帝裡。
宇内知名之僧。
傳寫流輝實為符契。
但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