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關燈
義解篇九 本傳十七 附見七。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因傳一。

     唐安州方等寺釋慧暠傳二。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法祥傳三。

     唐終南山玉泉寺釋靜藏傳四(道删) 唐新羅國皇隆寺釋圓光傳五(圓安) 唐蒲州仁壽寺釋海順傳六(行友) 唐京師普光寺釋昙藏傳七。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神迥傳八(玄究) 唐京師定水寺釋僧鳳傳九(法位) 唐京師普光寺釋道嶽傳十(明曠 明略) 唐汴州慧福寺釋功迥傳十一。

     唐汴州安業寺釋神照傳十二。

     唐蒲州栖岩寺釋道傑傳十三。

     唐蒲州栖岩寺釋神素傳十四。

     唐東都天宮寺釋法護傳十五。

     唐蜀都寺釋玄續傳十六。

     唐蘇州法流水寺釋慧壁傳十七。

     釋慧因。

    俗姓于氏。

    吳郡海鹽人也。

    晉太常寶之後胤。

    祖樸梁散騎常侍。

    父元顯梁中書舍人。

    并碩學英才世濟其美。

    因禀靈溫[示*谷]清鑒儉通。

    徽音深靡缁素欽屬。

    十二出家。

    事開善寺慧熙法師。

    志學之年。

    聽建初瓊法師成實。

    曾未具戒便齊入室。

    慧聲廣被道衆相推。

    而欣味靜心未指章句。

    乃詣鐘山慧曉智瓘二禅師。

    請授調心觀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肅。

    師襲宏略曲盡幽微。

    而悟言神解獨酌标緻。

    又造長幹辯法師。

    禀學三論。

    窮實相之微言。

    弘滿字之幽旨。

    寫水一器。

    青更逾藍。

    辯後歸靜山林。

    便以學徒相委。

    受業弟子五百餘人。

    踵武傳燈将三十載。

    陳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雲王請法師。

    部從相諠絲竹交響。

    當即氣同舍壽。

    體如平日。

    時經七夕若起深定。

    學徒請問乃雲。

    試看箱内見有何物。

    尋檢有絹兩束。

    因曰。

    此為嚫遺耳。

    重問其故。

    曰妄想颠倒知何不為。

    吾被閻羅王召。

    夏坐講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謂經三月。

    又見地獄衆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

    豈能赴彼冥祈神遊異域。

    陳仆射徐陵。

    高才通學。

    尚書毛喜。

    探幽洞微。

    時号知仁。

    鹹歸導首。

    隋仁壽三年起禅定寺。

    搜揚宇内遠招名德。

    因是法門龍象乃應斯會。

    既德隆物議大衆宗歸。

    遂奉為知事上座。

    訓肅禅學柔順誘附。

    清穆僧倫事等威權。

    同思啟旦。

    又寺初勝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亞通濟斯美。

    因又寔兼之矣。

    頻講三論并制文疏。

    要約标控學者高奉。

    大唐弘運重興佛日。

    舉十大德當其一焉。

    以身禦法不令而行。

    讓以得之屈己成務。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鹹崇菩薩戒師。

    後進具戒者。

    無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蕭瑀。

    器局貞亮玄風凝遠。

    刑部尚書沈叔安。

    溫彜弘雅達信通神。

    并崇仰欽承于茲二紀。

    因定慧兩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顯一乘。

    而莫競物情喜怒無色。

    故遊其道者莫測其位。

    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莊嚴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終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業無令一生空過。

    當順佛語勿變服揚哀。

    随吾喪後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潛思入定于後夜分正坐而終。

    鹹聞異香滿室。

    遂遷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時攀轅扶毂。

    道俗千餘送至城南。

    又聞天樂鳴空。

    弟子等為建支提塼塔。

    勒銘封樹。

    蘭陵蕭鈞掣文。

    仁是鄉人少所供奉。

    清淨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着性有名門學。

     釋慧暠。

    安陸人。

    幼入道門。

    即懷遠量收覽經義弘導居心。

    初跨染玄綱希崇大品。

    博聞略究而情阻未申。

    承苞山明法師興皇遺屬世稱郢匠通國瞻仰。

    因往從之。

    咨奉無倦。

    備清遐道遂得廣流。

    部帙恢裕興焉。

    年方登立即升法座。

    談撝一指衆侶諠嘩。

    受業傳燈分風徙化。

    然以法流楚服成濟已聞。

    岷絡三巴尚昏時網。

    便以法弘導遠化未聞。

    隋大業年溯流江硖。

    雖遭風浪厲志無前。

    既達成都大弘法務。

    或就綿梓随方開訓。

    自玉壘僧侶因此開明。

    沖煙總萃傾味正法而成惠恤焉。

    無憚遊涉故使來晚去思詠歌滿路。

    又以衆斯殷雜枯折由生。

    暠據法征治情無猜隐。

    時或不可其懷者。

    計奏及之雲。

    結徒日盛道俗屯擁。

    非是異術何能動世。

    武德初年下敕窮讨。

    事本不實。

    誣者罪之。

    暠惟道在人弘。

    義須知返。

    乃旋途南指道出荊門。

    随學之賓又倍于前。

    既達故鄉亟仍前業重張領牒更叙關鍵。

    神望彌高衆聚彌結。

    弊其諠競。

    避地西山之陰。

    屏退尋閑陶練中觀。

    經逾五載四衆思之。

    又造山迎接處邑傳化。

    暠随宜利益意引行藏。

    還返安州方等寺講說相續。

    以貞觀七年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有七。

    自暠一位僧伍。

    精勵在先日止一餐。

    七十餘載随得便啖無待營求。

    不限朝中趣得便止。

    所以蜀部豐都芬羞兼列。

    每旦填供常充寺門。

    暠并命入僧。

    自無一受。

    旦講若下食惟一碗。

    自餘餅菜還送入僧。

    有學士導勤。

    見其羸弱恐法事稽留。

    為告外衆。

    令辦厚供。

    暠怪異常。

    推問食所由。

    即令勤出衆。

    永不相襲。

    告曰。

    邪命之食不可禦也。

    汝聞吾言而不解教意。

    其守節禀法也如此。

     釋法祥。

    同州人。

    童稚出家。

    清貧寡欲。

    周勤訪道。

    栖止無定。

    冠具已後遵奉憲章。

    刻意鞭後潛心玄赜。

    二教周廢便從俗吏。

    而抱德懷經禮誦無辍。

    僚佐班列同共嘉尚。

    将欲進位貢入台府。

    而正性慕道不思榮問。

    乃恣其習業沾員而已。

    随興法現即預出家。

    住大興國寺。

    志操俊爽言必簡衷。

    立身凝肅不居幽屏。

    常處大房開通前後。

    三十餘年當風而住。

    虛廓其慮門未曾掩。

    坐卧一床讀經為業。

    道俗問訊者。

    自非讀盡。

    複卷中無涉言。

    故知其客節卷未收者。

    鹹私觌已後而奉對。

    祥潛思玄籍博綜多持。

    開蒙引喻言不加飾。

    因染傷寒。

    有勸藥療者。

    皆無所受。

    但苦邀心随務量拟。

    或患痢病。

    有加藥者。

    乃曰痢者水也。

    不進自除。

    便啖幹飯。

    數日便差。

    其執節堅固率皆類此。

    兼又持信标儀不交華薄。

    申令衆範出言歸敬。

    故衆有諸罰。

    祥必先緻其詞。

    聞過伏引更不怨及。

    其德耀人神為若此矣。

    以武德七年。

    沉痾累月素氣綿弱。

    侍者參立。

    乃微言佛像佛像。

    聲既沉隐。

    初聞未了後思乃悟。

    回顧看之。

    瞥見尊儀峙然西壁。

    光相宛具須臾漸隐。

    又聞香樂競至。

    愔郁盈房。

    道俗驚嗟。

    又見一群白鶴從西方。

    來繞房三匝翔傳還複來處而去。

    于後少時而卒。

    乃葬于城之東隅。

    傾邑充衢幢蓋綿亘。

    哀恸之聲流聞遠近。

     釋靜藏。

    俗姓張。

    澤州高都人。

    九歲出家。

    投清化寺诠禅師而為師主。

    訓誨之至極附大猷。

    進戒已後樂思定業。

    通微盡相宗徒有歸。

    年二十三發弘誓曰。

    丈夫出俗。

    紹釋為氏。

    豈不欲義流天下名貫玄班者乎。

    承鄉壤大德遠法師敕召在京弘化為務。

    便往從之。

    未至值遷。

    果非本遂。

    乃遍諸法席聽采經論。

    攝論十地是所偏求。

    還住淨影弘揚所習。

    大業九年召入鴻胪教授東蕃。

    三國僧義。

    九夷狼戾。

    初染規猷賴藉乘機。

    接誘并從法訓。

    武德初歲。

    太仆卿宇文明達。

    宿昔承奉禁戒是投。

    合門請業用比昭穆。

    敕使達為河之南北執節招撫。

    綸言既出将事首塗。

    藏送曰。

    世界無常佛有誠诰。

    别易會難。

    先民遺語。

    願常存此。

    奉信在心。

    達以藏夙有預聞曾經事驗。

    拜辭曰。

    弟子銜命于不返。

    願師冥道照助。

    及至相州果為賊王德仁所害。

    其子世壽奏曰。

    臣父奉敕。

    安撫竭誠奉國。

    為賊所害。

    思報皇恩。

    藍田散谷見有故寺。

    望得為父修立。

    并度僧二十人。

    帝問欲作何寺。

    壽以事咨藏。

    曰此山上有閏玉下有流泉。

    可名玉泉耶。

    壽具奏聞。

    帝依所請仍延藏往住。

    堂宇廊廟并指撝焉。

    遠近道俗造山修觐。

    皆遺之法藥。

    安時處順。

    遂複其性。

    以武德九年十二月因事入京。

    遇染時患限終京室。

    春秋五十有六。

    弟子道删祖習風範。

    地持一部敷化在心。

    今住終南至相。

    有名于世。

     釋圓光。

    俗姓樸。

    本住三韓。

    卞韓馬韓辰韓。

    光即辰韓新羅人也。

    家世海東祖習綿遠。

    而神器恢廓愛染篇章。

    挍獵玄儒讨仇子史。

    文華騰翥于韓服。

    博贍猶愧于中原。

    遂割略親朋發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陳之世号稱文國。

    故得咨考先疑詢猷了義。

    初聽莊嚴旻公弟子講。

    素沾世典謂理窮神。

    及聞釋宗反同腐芥。

    虛尋名教實懼生涯。

    乃上啟陳主請歸道法。

    有敕許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遊曆講肆具盡嘉謀。

    領牒微言不謝光景。

    故得成實涅槃蕰括心府。

    三藏數論偏所披尋。

    末又投吳之虎丘山。

    念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