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二

關燈
義解篇八 本傳十五 附見四。

     隋丹陽彭城寺釋慧隆傳一。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傳二。

     隋江都慧日道場釋慧覺傳三。

     隋終南山龍池道場釋道判傳四。

     隋終南山悟真寺釋淨業傳五。

     隋西京大禅定道場釋童真傳六。

     隋西京大禅定道場釋靈幹傳七(靈辯)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敬脫傳八。

     唐京師淨影寺釋善胄傳九(慧威) 唐京師勝光寺釋辯相傳十。

     唐京師大總持寺釋寶襲傳十一(昙恭 明洪) 唐京師大總持寺釋慧遷傳十二。

     唐并州武德寺釋慧覺傳十三。

     唐常州建安寺釋智琚傳十四。

     唐常州弘業寺釋道慶傳十五。

     釋慧隆。

    俗姓何氏。

    丹陽句容人也。

    祖翦梁武陵王長史。

    父嶷梁散騎常侍。

    隆十一出家。

    師于宣武寺僧都沙門慧舒。

    舒道業遐暢風标清舉。

    學堪物軌德允人師。

    烏回當職秉持攸寄。

    隆恭撝恪慎備盡師資。

    年屆十三志存聽學。

    才欲聞道即感靈瑞。

    有人自稱姓蔣名規。

    授法華一部便曰。

    将來佛法寔用相寄。

    發言适竟莫知所之。

    以義推之。

    若非四依齊位九師均德。

    豈能當斯負荷克感聖言。

    遂聽法雲寺礭法師成論。

    一遍未周已究深隐。

    習業數載獨稱标拔。

    及登具戒更采毗尼。

    故得五氎一河殊制異飲。

    備皆斷核洞盡铨衡。

    及梁運蕩覆避世順時。

    雖屬雕荒學功靡棄。

    彭城寺内引化如流。

    陳氏禦曆重闡玄蹤。

    僧正暅公道門德望。

    于茲寺内結肆開筵。

    義侶玄徒四方雲萃。

    隆當入室獨冠群英。

    既解慧超挺。

    命令敷述。

    及暅将化遺旨在斯。

    法筵是繼誠當嘉旨。

    然其識用淹華言辯清富。

    每至商搉玄理。

    頓徙遲疑。

    雖複談柄屢撝言鋒時砺。

    而碩難自撤簡綽澄遠。

    隋氏馭宇九有同朝。

    上德高人鹹纡延請。

    隆志存栖晦。

    以老疾緻辭。

    居舊敷弘。

    仍以卒歲。

    仁壽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卧疾。

    二十日遷化。

    爾時冬至告節氣序祁寒。

    雲布彌天雪飛遍野。

    及中宵之泥曰也。

    天色開霁星漢澄明。

    豈非神靈哀罔天龍感悼之明瑞矣。

    然隆慈濟成性不尚華飾。

    柔順知足無貪為寶。

    凡講成論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餘遍。

    餘則有差故不具叙。

    未終前領弟子于高座寺南山頂聚土築壇語曰。

    我若舍形不煩棺椁。

    可于此處以施禽蟲。

    壇竟便遷。

    誠哉知命。

    後依遺命。

    仍樹高碑寺。

    沙門法宣為文。

     釋慧海。

    姓張氏。

    清河武城人。

    少年入道。

    師事邺都廣國寺冏法師。

    聽涅槃楞伽。

    始通再遍便能覆述。

    上首加賞。

    又經五稔學徒推服。

    更從青州大業寺道猷法師。

    受摩诃衍毗昙等。

    然猷慧解無礙開智難思。

    海以穎脫之才當斯榮寄。

    以周大象二年來儀濤浦。

    創居安樂修葺伽藍莊嚴佛事建造重閣。

    躬自經始鹹資率化。

    竭筋力而忘倦。

    蒙寒暑而載馳。

    常以淨土為期。

    專精緻感。

    忽有齊州僧道诠。

    赍畫無量壽像來雲。

    是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

    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寫尊儀。

    既冥會素情深懷禮忏。

    乃睹神光昭爍。

    慶所希幸。

    于是模寫懇苦。

    願生彼土。

    沒齒為念。

    以大業五年五月旦疹患增甚。

    語弟子曰。

    我當滅矣。

    伸手五指用表終期。

    氣息綿微屬纩斯待。

    至五日夜欻然而起。

    依常面西禮竟加坐。

    至曉方逝。

    春秋六十有九。

    顔色恬和俨如神在。

    道俗悲涼競申接足。

    花香如雨下。

    金寶若山頹。

    充委階墀。

    福惠之力矣。

    然其自少精苦老而逾笃。

    般舟密行之法。

    蘭若思惟之儀。

    亟展修行。

    瑞相常擾。

    兼以慈仁救護有劇諸己。

    誘勸博約必竭其才。

    宰官居士之流。

    老病貧窮之侶。

    并情遺重輕德施平等。

    斯固器宇該含。

    末代之通人也。

    講涅槃三十遍。

    誦法華經一部講五十遍。

    即以其月九日琢石于寺。

    镌為巨室而移坐焉。

    江都縣令辛孝凱。

    崇信是投内外通舍。

    解衣撤膳躬自指撝。

    弟子慧昉。

    以全身處乃架塔築基增其華麗。

    仍建碑旌德于寺之門。

    秘書學士琅耶王慎為文。

     釋慧覺。

    姓孫氏。

    其先太原晉陽人也。

    江右喪亂。

    遷居丹陽之秣陵焉。

    覺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測人也。

    遊宅徘徊顧而言曰。

    此處當出神童。

    俄而載誕。

    有若符契。

    幼而風神特達氣調不群。

    雖則青襟。

    便有奇心遠識。

    于五蔭六塵。

    深知泡電。

    誓求離俗。

    二親弗能違也。

    年八歲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業。

    即興皇朗法師也。

    學門擁盛鹹暢玄風。

    入室之徒莫非人傑。

    覺禀承宏論備觀幽旨。

    領略津會镌求幽赜。

    騁馳衆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賞相擊稱為法器。

    加以遊心九部備觀數論。

    詭說異門并尋枝葉。

    既而歎曰。

    槍榆豈沖天之舉。

    小道乖适遠之津。

    聊以忘憂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門。

    攝山泉石緻美息心勝地。

    乃摳衣獨往止于栖霞寺焉。

    有慧布法師。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懷。

    伫知音者及見欣然便即開授。

    又以大智度論江左少弘。

    布備宗緒将陳請說。

    乃垂覃思申暢幽微。

    布公披襟歎美。

    即命開講。

    于是舊文新意兩以通之。

    遠近餐服聞所未聞。

    釋論廣興于斯盛矣。

    陳晉安王伯恭為湘州刺史。

    深加禮異并請講衆。

    南行弘演。

    吏部尚書毛喜。

    護軍将軍孫玚。

    并鞠躬頂禮虔仰殊常。

    左衛将軍傅縡。

    學通内外氣調甚高。

    缁素之間無所推敬。

    每見覺來必心形俱肅。

    劇談高論流連無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類。

    隋朝克定江表憲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數外伽藍皆從屏廢。

    覺懼金剛之地淪毀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聞天聽。

    有敕霈然從其所請。

    啟沃神衿弘護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欽伫勝人義踰仄席。

    乃賜書曰。

    法師安善。

    涼暑惟宜。

    承栖遲龜山之域。

    闡揚龍樹之旨。

    其義端雄辯。

    獨演暢于稽陰。

    談柄微言。

    偏引級于鏡水。

    弟子欽風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場。

    延屈龍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