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義解篇七 正紀十二 附見五。
隋渤海沙門釋志念傳一。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智矩傳二(慧感 慧赜) 隋西京靜法道場釋慧海傳三。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辯義傳四。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明舜傳五(慧相) 隋西京禅定道場釋智梵傳六。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釋[彰-章+青]淵傳七。
唐京師勝光寺釋道宗傳八。
唐京師慈門寺釋普曠傳九。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保恭傳十。
唐京師大興善寺釋法侃傳十一(道撫) 唐京師延興寺釋吉藏傳十二(慧遠) 釋志念。
俗緣陳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穎川寔蕃之後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嶽峙澄神。
俊朗絕倫觀方在慮。
爰至受具問道邺都。
有道長法師精通智論。
為學者之宗。
乃荷箱從聽經于數載。
便與當席擅名。
所謂誕禮休繼等。
一期俊列連衡齊德。
意謂解非滿抱終于蓋棺。
乃遊諸講肆。
備探沖奧務盡幽赜。
又詣道寵法師。
學十地論。
聽始知終聞同先覽。
于即道王河北。
流聞西秦有高昌國慧嵩法師。
統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學匡天下衆侶塵随。
沙門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
并稱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念顧眄從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極堪為物依。
乃旋踵本鄉将弘法澤。
時刺史任城王彥。
帝之介弟。
情附虛宗。
既屬念還為張法會。
與僧瓊法師。
對揚道化。
盛啟本情雙演二論。
前開智度後發雜心。
岠對勍鋒無非喪膽。
時州都沙門法繼者。
兩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謂念曰。
觀弟幼年慧悟超邁若斯。
必大教由興。
名垂不朽也。
于即頻弘二論一十餘年。
學觀霞開。
談林霧結。
齊運移曆周毀釋經。
遂乃逃迸海隅同塵素服。
重尋小論亟動天機。
疑慮廓銷伫聆明運。
值隋國創興佛日還複。
敕訪之始即預出家。
而包蘊迦延未遑敷述。
至開皇四年。
謂弟沙門志湛曰。
吾窮冠小乘。
自揣與羅漢齊镳也。
但時未至故且斂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達明彥法師。
彥成實元緒素重念名。
與門人洪該等三百餘人。
躬事邀延闡開心論。
遂騁垂天之翼。
弘蓋世之功。
俯仰應機披圖廣論。
名味之聚緣重之識。
卷舒夐古之下。
立廢終窮之前。
大義千有餘條并為軌導。
至如迦延本經傳謬來久。
業揵度中脫落四紙。
諸師講解曾無異尋。
念推測上下懸續其文。
理會詞聯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後江左傳本。
取勘遺蹤。
校念所作片無增減。
時為不測之人焉。
撰迦延雜心論疏及廣鈔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學者數百人。
如汲郡洪該。
趙郡法懿。
漳濱懷正。
襄國道深。
魏郡慧休。
河間圓粲。
俊儀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壽明儒。
海岱圓常。
上谷慧藏。
并蘭菊齊芳踵武傳業。
關河濟洽二十餘年。
隋漢王諒作鎮晉陽。
班條衛冀搜選名德預有弘宣。
念與門學四百餘人。
奉禮西并将承王供。
諒乃于宮城之内更築子城。
安置靈塔别造精舍。
名為内城寺。
引念居之。
開義寺是也。
勞問殷至特加尤禮。
又令上開府咨議參軍王頗宣教雲。
寡人備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召請法師等遠來降趾。
道不虛運必藉人弘。
正欲闡揚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賴法之力也。
宜铨舉業長者。
可于大興國寺宣揚正法。
當即大衆還推念焉。
既預經綸即弘敷訓。
先舉大論末演小乘。
辯注若飛流。
聲暢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則慧達法景法楞十力圓經法達智起僧鸾僧藏靜觀寶超神素道傑等五百餘人。
并九土揚名五乘馳德。
精窮内外禦化一方。
銷鄙吝于筵中。
斷封疑于理際。
仁壽二年獻後背世。
有诏追王入輔。
王乃集僧曰。
今須法師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論京華傳風道俗。
衆皆相顧未之有對。
王曰。
如今所觀念法師堪臨此選。
遂與同行。
既達京師。
禅林創講。
王自為檀越經營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論徐轉群疑潛遣。
由是門人慕義千計盈堂。
遂使義窟經笥九衢同軌。
百有餘日盛啟未聞。
王又與念同還并部。
晉陽學衆伫想來儀。
王又出教令。
于寶基寺開授。
方面千裡法座辍音。
執卷承旨相趨階位。
會隋高晏駕。
中外相疑。
漢王列境舉兵鲸鲵海陸。
念乘釁還裡。
與沙門明空等講宣二論。
紹業滄溟望風總集。
大業之始載蕩妖氛。
招引義學充諸慧日。
屢诏往征。
頻辭不赴。
以大業四年卒于滄土。
時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祿大夫曆陽公宋元亮。
及諸缁素。
若喪厥親。
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師。
慧解通征祖習有所。
乃為之行狀。
援引今古。
文質存焉。
釋智矩。
姓吳氏。
吳郡人。
性矜莊。
善機會。
美容貌。
雅為衆表。
又善草隸偏愛文章。
每值名賓辄屬興綴采。
鋪詞橫錦勇思霏霜。
而儀軌憲司未沿流俗。
初聽興皇朗公講。
讨窮深緻學冠時雄。
而神氣高标在物峰出。
威儀庠序容止端隆。
雖寝處虛閑立操無改。
有人私觇兩月徒行。
空野攝衣無見抄反。
欣其謹慎故重叙之。
講四論大品。
洞開幽府鏡識宗歸。
披釋金陵望風頓怯。
吐納機辯适對當時。
弘匠浙東。
砥砺前學。
緻使禹穴西骛成器極繁。
末于故都建初寺又講三論。
常聽百人。
蔣州刺史武山公郭演。
隋之良宰。
創莅南蕃。
奉敬咨谒降情歸禁。
隋炀往鎮楊越。
采拔英靈。
矩既譽洽東瓯名流西楚。
征居慧日處以異倫。
而執志出群言成世則。
欲使道張帝裡學潤秦川。
開皇十九年更移關壤敕住京都之日嚴寺。
供由晉國。
教問隆繁置以華房。
朋以明德一期俊傑。
并是四海搜揚矩。
特立清秀不偶群侶。
覃思幽尋無微不讨。
外辭以疾内寔旁通。
業競六時研精九部。
才有昏昧覽興賦詩。
時暫阕餘便觀流略。
制中論疏止解偈文。
青目所
隋渤海沙門釋志念傳一。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智矩傳二(慧感 慧赜) 隋西京靜法道場釋慧海傳三。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辯義傳四。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明舜傳五(慧相) 隋西京禅定道場釋智梵傳六。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釋[彰-章+青]淵傳七。
唐京師勝光寺釋道宗傳八。
唐京師慈門寺釋普曠傳九。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保恭傳十。
唐京師大興善寺釋法侃傳十一(道撫) 唐京師延興寺釋吉藏傳十二(慧遠) 釋志念。
俗緣陳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穎川寔蕃之後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嶽峙澄神。
俊朗絕倫觀方在慮。
爰至受具問道邺都。
有道長法師精通智論。
為學者之宗。
乃荷箱從聽經于數載。
便與當席擅名。
所謂誕禮休繼等。
一期俊列連衡齊德。
意謂解非滿抱終于蓋棺。
乃遊諸講肆。
備探沖奧務盡幽赜。
又詣道寵法師。
學十地論。
聽始知終聞同先覽。
于即道王河北。
流聞西秦有高昌國慧嵩法師。
統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學匡天下衆侶塵随。
沙門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
并稱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念顧眄從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極堪為物依。
乃旋踵本鄉将弘法澤。
時刺史任城王彥。
帝之介弟。
情附虛宗。
既屬念還為張法會。
與僧瓊法師。
對揚道化。
盛啟本情雙演二論。
前開智度後發雜心。
岠對勍鋒無非喪膽。
時州都沙門法繼者。
兩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謂念曰。
觀弟幼年慧悟超邁若斯。
必大教由興。
名垂不朽也。
于即頻弘二論一十餘年。
學觀霞開。
談林霧結。
齊運移曆周毀釋經。
遂乃逃迸海隅同塵素服。
重尋小論亟動天機。
疑慮廓銷伫聆明運。
值隋國創興佛日還複。
敕訪之始即預出家。
而包蘊迦延未遑敷述。
至開皇四年。
謂弟沙門志湛曰。
吾窮冠小乘。
自揣與羅漢齊镳也。
但時未至故且斂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達明彥法師。
彥成實元緒素重念名。
與門人洪該等三百餘人。
躬事邀延闡開心論。
遂騁垂天之翼。
弘蓋世之功。
俯仰應機披圖廣論。
名味之聚緣重之識。
卷舒夐古之下。
立廢終窮之前。
大義千有餘條并為軌導。
至如迦延本經傳謬來久。
業揵度中脫落四紙。
諸師講解曾無異尋。
念推測上下懸續其文。
理會詞聯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後江左傳本。
取勘遺蹤。
校念所作片無增減。
時為不測之人焉。
撰迦延雜心論疏及廣鈔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學者數百人。
如汲郡洪該。
趙郡法懿。
漳濱懷正。
襄國道深。
魏郡慧休。
河間圓粲。
俊儀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壽明儒。
海岱圓常。
上谷慧藏。
并蘭菊齊芳踵武傳業。
關河濟洽二十餘年。
隋漢王諒作鎮晉陽。
班條衛冀搜選名德預有弘宣。
念與門學四百餘人。
奉禮西并将承王供。
諒乃于宮城之内更築子城。
安置靈塔别造精舍。
名為内城寺。
引念居之。
開義寺是也。
勞問殷至特加尤禮。
又令上開府咨議參軍王頗宣教雲。
寡人備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召請法師等遠來降趾。
道不虛運必藉人弘。
正欲闡揚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賴法之力也。
宜铨舉業長者。
可于大興國寺宣揚正法。
當即大衆還推念焉。
既預經綸即弘敷訓。
先舉大論末演小乘。
辯注若飛流。
聲暢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則慧達法景法楞十力圓經法達智起僧鸾僧藏靜觀寶超神素道傑等五百餘人。
并九土揚名五乘馳德。
精窮内外禦化一方。
銷鄙吝于筵中。
斷封疑于理際。
仁壽二年獻後背世。
有诏追王入輔。
王乃集僧曰。
今須法師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論京華傳風道俗。
衆皆相顧未之有對。
王曰。
如今所觀念法師堪臨此選。
遂與同行。
既達京師。
禅林創講。
王自為檀越經營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論徐轉群疑潛遣。
由是門人慕義千計盈堂。
遂使義窟經笥九衢同軌。
百有餘日盛啟未聞。
王又與念同還并部。
晉陽學衆伫想來儀。
王又出教令。
于寶基寺開授。
方面千裡法座辍音。
執卷承旨相趨階位。
會隋高晏駕。
中外相疑。
漢王列境舉兵鲸鲵海陸。
念乘釁還裡。
與沙門明空等講宣二論。
紹業滄溟望風總集。
大業之始載蕩妖氛。
招引義學充諸慧日。
屢诏往征。
頻辭不赴。
以大業四年卒于滄土。
時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祿大夫曆陽公宋元亮。
及諸缁素。
若喪厥親。
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師。
慧解通征祖習有所。
乃為之行狀。
援引今古。
文質存焉。
釋智矩。
姓吳氏。
吳郡人。
性矜莊。
善機會。
美容貌。
雅為衆表。
又善草隸偏愛文章。
每值名賓辄屬興綴采。
鋪詞橫錦勇思霏霜。
而儀軌憲司未沿流俗。
初聽興皇朗公講。
讨窮深緻學冠時雄。
而神氣高标在物峰出。
威儀庠序容止端隆。
雖寝處虛閑立操無改。
有人私觇兩月徒行。
空野攝衣無見抄反。
欣其謹慎故重叙之。
講四論大品。
洞開幽府鏡識宗歸。
披釋金陵望風頓怯。
吐納機辯适對當時。
弘匠浙東。
砥砺前學。
緻使禹穴西骛成器極繁。
末于故都建初寺又講三論。
常聽百人。
蔣州刺史武山公郭演。
隋之良宰。
創莅南蕃。
奉敬咨谒降情歸禁。
隋炀往鎮楊越。
采拔英靈。
矩既譽洽東瓯名流西楚。
征居慧日處以異倫。
而執志出群言成世則。
欲使道張帝裡學潤秦川。
開皇十九年更移關壤敕住京都之日嚴寺。
供由晉國。
教問隆繁置以華房。
朋以明德一期俊傑。
并是四海搜揚矩。
特立清秀不偶群侶。
覃思幽尋無微不讨。
外辭以疾内寔旁通。
業競六時研精九部。
才有昏昧覽興賦詩。
時暫阕餘便觀流略。
制中論疏止解偈文。
青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