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一

關燈
銷鄙而輕削。

    每講談叙清攉宗緻。

    雅涉昙影之風。

    義窟文鋒。

    頗懷洪偃之量。

    時有同師沙門吉藏者。

    學本興皇。

    威名相架文藻橫逸。

    矩實過之。

    所以每講叙王皆制新序。

    詞各不同。

    京華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

    而性罕外狎。

    課力逞詞。

    自非衆集未曾瞻觌。

    以大業二年正月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葬京郊之南。

    門人慧感慧赜。

    親承嘉誨詢處有歸。

    後于江之左右所在通化。

    各領門侶衆出百人。

    傳嗣宗績不爽遺緒。

     釋慧海。

    姓張氏。

    河東虞鄉人。

    久積聞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龀德類老成。

    所以涉獵儒門曆覽玄肆。

    雖未窮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歸。

    乃曰。

    可以栖心養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發染衣。

    為沙門大昭玄統昙延法師弟子也。

    流心宗匠觀化群師。

    十八便講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淨三點。

    文旨洞曉詞采豐贍。

    既受具戒轉厭嚣煩。

    屏迹山林專崇禅業。

    居于弘農之伏讀山。

    會周武肆勃仁祠廢毀。

    乃竄身避難奔齊入陳。

    戒品無虧法衣不舍。

    又采聽攝論研窮至趣。

    大隋禦宇方踐京邑。

    帝姊城安長公主。

    有知人之鑒。

    欽其德望為立伽藍。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靜法寺是也。

    課業四部三學兼弘。

    門徒濟濟于今傳美。

    末愛重定行不好講說。

    緘默自修唯道是務。

    而無恃聲望不言加飾。

    直心道場于斯人矣。

    仁壽已前。

    文帝頻頒玺書分布舍利每感異祥。

    恒有延譽之美。

    故感應傳雲。

    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嶽寺。

    塔基之左有滢。

    名曰龍淵。

    其水不流深湛懸岸。

    及将安置即揚濤。

    沸湧激注通于川陸。

    父老傳雲。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洩流奔注。

    其征感如此類也。

    後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戀-心+足]躄及痼疾者積數十年。

    聞舍利初到。

    輿來禮忏心既殷至。

    忽便差損輕健而歸久值亢旱飛塵天塞。

    又感甘澤地如油塗。

    日朗空清來蘇數萬。

    大業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極命諸徒曰。

    吾聞上棟下宇生民之偓龊。

    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礙生世于大患。

    豈揖禮義于嚣塵。

    蔔宅葬于煩飾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塵贻諸有類矣。

    弟子欽崇德範。

    收骨而建塔于終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嶺也。

    刻石立銘樹于塔所。

    自海之立寺。

    情務護持勤攝僧倫延迎賓客。

    兇年拯及振名京邑雲爾釋辯義。

    姓馬氏。

    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沉靜寡世事。

    志懷恢厚善與人交久而笃敬。

    言無勃怒滔然遠量。

    初歸猷論師。

    學雜心貫通文義。

    年始登冠便就講說。

    據法傳道疑難縱橫。

    随問分析曾無遺緒。

    有沙門昙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當時。

    聞義開論即來仇拟。

    往返十番更無後嗣。

    義曰。

    理勢未窮何不盡論。

    散曰。

    餘之難人問不過十。

    卿今答勢不盡。

    知複何陳。

    當即驚譽兩河甫為稱首。

    屬齊曆雲季周喪道津。

    乃南達建業。

    傳弘小論屢移聲價。

    更隆中土。

    隋炀搜選名德令住日嚴。

    以義學功顯著遂之關輔。

    咨義決疑日不虛席。

    京師俊德昙恭道撫及赜淨等。

    皆執文咨議窮其深隐。

    并未盡其懷也。

    後以世會明時寺多高達。

    一處五講常系法輪。

    義皆周曆觀詳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聲不咎前失。

    必應機墜緒者并從容辭讓無何而退。

    不欲顯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傳芳又甚于昔。

    仁壽二年。

    隋漢王諒。

    遠迎志念法師。

    來華京室。

    王欲炫其智術也。

    乃于禅林寺創建法集。

    緻使三輔高哲鹹廢講而同師焉。

    義廁其筵肆聆其雅緻。

    乃以情之所滞。

    封而問之。

    前後三日。

    皆杜詞莫對。

    念處座命曰。

    向所問者乃同疑焉。

    請在下座返詢其志。

    義潛隐容德世罕共宗。

    及見慧發不思。

    合京竦神傳聽。

    其為顯晦皆此類也。

    炀帝昔位春宮。

    獻後雲背。

    召日嚴大德四十餘人。

    皆四海宗師一時翹楚。

    及義對揚玄理。

    允塞天心。

    沙門道嶽命宗俱舍。

    既無師受投解莫從。

    凡有疑議皆赍而取決。

    嶽每歎曰。

    餘之廣揚對法。

    非義孰振其綱哉。

    故洽聞之美見稱英達。

    時有沙門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餘人。

    并炀帝所欽。

    日嚴同止。

    請義開演雜心。

    顧惟不競。

    即就元席。

    既對前達不事附文。

    提舉綱紐标會幽體。

    談述玄極不覺時延。

    其為時賢所重如此。

    以大業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東宮舍人鄭颋。

    為之碑頌。

    初義仁壽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寶融寺既達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将入道場。

    數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随人緣念色相不同。

    青紅紫白同時異見。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後放光日流數度。

    将入塔夕。

    複于基上氣發黃紫。

    去地四尺。

    填平後夜又放大光。

    上屬星漢下遍城邑。

    合境頂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廬州獨山梁靜寺起塔。

    初與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從山走下。

    來迎于義。

    騰踴往還都無所畏。

    處既高敞而恨水少僧衆汲難。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禅師燒香求水。

    因即奔注。

    至粲亡後泉涸積年。

    及将拟置。

    一夜之間枯泉還湧。

    道俗欣慶。

    乃至打刹起基。

    數放大光如火如電。

    旋繞道場。

    遍照城郭。

    官民同見共嗟希有。

     釋明舜。

    姓張。

    青州人。

    少在佛宗學周經籍。

    偏以智論著名。

    次第誦文六十餘卷。

    明統大旨馳譽海濱。

    解惠連環世稱雄傑。

    值法滅南投屆于建業。

    栖止無定周流講席。

    後過江北住安樂寺。

    時弘論府肆意經王。

    大小諸乘并因準的。

    盛為時俊所采。

    時沙門慧乘。

    辯抗淮陽義歸有叙。

    從舜指摘大論定其宗領。

    遂爾弘道累稔栖意。

    未終夕經入夢具見冥官征責福業。

    舜答。

    講智度論并誦本文六十餘卷。

    冥官雲。

    講解浮虛誦經是實。

    餘齡未盡且放令還。

    既寤便止談論專私自業。

    末為晉王召入京辇住日嚴寺。

    傳燈事絕終窭其心。

    時叙玄義頓傾品藻。

    仁壽四年下敕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