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塔。
令送舍利于蕲州福田寺。
寺是州北三裡鼓吹山上。
每天雨晦冥。
便增鼓角之響。
因以名焉。
竹林蒙密層巘重疊。
唯有一路才可通車。
寺處深林。
極為閑坦。
是南齊高帝所立也。
三院相接。
最頂别院名曰禅居。
趙州沙門法進之所立也下瞻雲霧。
至于平旦日晚。
望見橫雲之上乃有仙寺。
每日如此。
實為希有之勝地也。
舜案行山勢。
唯此為佳。
乃于次院之内。
安置靈塔。
掘基三尺得一小蛇。
可長尺餘五色備飾。
乃祝曰。
若為善相可止香奁。
依言即入。
遣去複來。
經停三日便失所在。
又深一丈獲方石一段。
縱廣徑丈五采如錦。
楞側畟然如人所造。
即以石函置上而架塔焉。
以大業二年卒于京寺。
春秋六十矣。
門人慧相者。
惠聲有據崇嗣厥業扇美江都。
釋智梵。
姓封氏。
渤海條人。
後因祖父剖符。
遂居涿郡之良鄉焉。
岐嶷彰美早悟歸信。
年十二屆河間郡。
值靈簡禅師。
求而剃落。
遂遊學邺都。
師承大論十地等文。
并嘗味弘旨溫習真性。
俊響遐逸同侶歸宗。
二十有三躬當師導。
後策錫崤函通化京壤。
綿曆二紀利益弘多。
結衆法筵星羅帝裡。
開皇十六年。
天水扶風二方勝壤。
聞梵道務競申奏請。
有敕許焉。
梵任吹虛舟憩翼天水。
大行道化信靡如風。
仁壽末年重還魏阙。
法輪重轉學侶雲随。
開帙剖文皆傳義旨。
其年季春。
奉敕置塔于郢州寶香寺。
仍于塔東流水獲毛龜八枚。
寺内基東池内又獲八枚。
皆大小相似與世無異。
但毛色青綠可長三寸。
背上橫行五節而起。
光相超異。
出水便靡但見綠甲。
入水毛起曆然上竦。
具以奏聞。
由是騰實楚都知名帝阙。
大業五年又應诏旨令住禅定。
靜緣攝想無替暄寒。
九年二月四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遺屬施身。
門徒遵旨乃送終南山。
鸠集餘骸緘于塔内。
外施銘文。
于今傳尚矣。
釋[彰-章+青]淵。
姓趙氏。
京兆武功人也。
家世榮茂冠蓋相承。
厭此浮假希聞貞素。
十三出家。
道務宏舉定慧攸遠。
屬周武淩法。
而戒足無毀。
慨佛日潛淪。
拟抉目餘烈。
乃剜眼奉養。
用表慧燈之光華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願。
暨隋文重開正法即預缁衣。
而慧業遐舉聞持莫類。
自華嚴地持涅盤十地。
皆一聞無墜曆耳便講。
既釋衆疑時皆歎伏。
行必直視動靜鹹安。
住則安禅緣諸止觀。
一缽之與百納。
始習至終。
常坐之與山居。
報傾便止。
譏疑有涉斂足不行。
尼寺市阗由來不往。
斯誠節動後昆厲清末法。
兼以是非長短罕附胸懷。
供給僧俦身先軌物。
承靈裕法師擅步東夏。
乃從而問焉。
居履法堂亟經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尋文口無談義。
門人以為蒙類也。
初未齒之。
裕居座數觀異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與論名理。
而神氣霆擊思緒鋒遊。
對答如影響。
身心如鐵石。
裕因大嗟賞。
以為吾之徒也。
遂不許住堂同居宴寝。
論道說義終日竟夜。
兩情相得頓寫幽深。
淵謂。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觀盛集全無可師。
還返裕所具陳性欲。
後整操關壤屏迹終南。
置寺結徒分時程業。
三輔令達歸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後敕召入朝。
才有間隙徑投淵寺。
欣暢意得傾陰屢改。
又以帝之信施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将延法衆未日經遠。
裕蔔西南坡阜。
是稱福地。
非唯山衆相續。
亦使供拟無虧。
淵即從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爾迄今五十餘載。
兇年或及而寺供無絕。
如裕所示。
斯亦預見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即大業七年四月八日也。
初淵奉持瓦缽。
一受至終行住随身未曾他洗終前十日破為五段。
因執而歎曰。
缽吾命也命緣已謝五蔭散矣。
因而遘疾。
此則先現滅相。
後遂符焉。
及正舍壽之時。
鐘聲無故嘶破。
三年之後更複如本。
此皆德感幽顯呈斯征應。
率如此類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遺蹤敬崇徽緒。
于散骸之地。
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靈德。
立銘表志雲。
釋道宗。
俗姓孫氏。
萊州即墨人。
少從青州道藏寺道奘法師。
學通經論。
奘明達識慧。
标舉河海名播南北。
立四種黎耶聞熏解性佛果等義。
廣如别傳。
宗受業智論十地地持成實毗昙。
大小該博。
晚住州中遊德寺。
寺即宗之所造。
房堂園圃悉是經論。
聲名雄遠玄素攸仰。
及講大論天雨衆花。
旋繞講堂飛流戶内。
既不委地。
久之還去。
合衆驚嗟希有瑞也。
宗雖目對初不怪之。
行講如初。
後不重述。
時共伏其遠度。
晚住慧日。
英彥同聚該富是推。
常講成實弘匠後學。
僞鄭欽敬禮問優繁。
上清東夏又欽德素。
召入西京住勝光寺。
複延入弘義宮。
通霄法集。
群後百辟鹹從伏聽。
披闡新異振發時心。
自爾周輪随講無替。
雖無成濟而學者推焉。
以武德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一。
秦府下教贈物二百段。
收葬于終南山至相寺之南岩。
釋普曠。
俗姓樊氏。
扶風[邱-丘+(屍@目)]人也。
七歲出家。
依止圓禅師而為沙彌。
居山餌柏一十五載。
誦讀經教日夕相連。
及進大戒便行頭陀。
乞食人間栖投林冡二十餘載。
剛梗嚴毅卓荦不群。
言議酬捷孤然天挺。
後遊聚落采拾遺文因過講席聽其餘論。
素未開解聞即憲章。
便構心曲陳論高座。
發言新奇卒難解釋。
皆歎其俊銳莫肯前驅。
每與周武對揚三寶。
析理開神。
有聲朝典。
佛法正隆未勞聽解。
遂往樊川頭陀自靜。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曠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
又從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将壞二教。
關中五衆騷擾不安。
曠聞之躬往帝庭廣陳至理。
不納其言。
退而私業。
于斯時也寺塔湮廢投命莫從。
遠造則力竭難通。
近從則心輕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雖滅二教意存李術。
便更置通道觀學士三百人。
并選佛道兩宗
令送舍利于蕲州福田寺。
寺是州北三裡鼓吹山上。
每天雨晦冥。
便增鼓角之響。
因以名焉。
竹林蒙密層巘重疊。
唯有一路才可通車。
寺處深林。
極為閑坦。
是南齊高帝所立也。
三院相接。
最頂别院名曰禅居。
趙州沙門法進之所立也下瞻雲霧。
至于平旦日晚。
望見橫雲之上乃有仙寺。
每日如此。
實為希有之勝地也。
舜案行山勢。
唯此為佳。
乃于次院之内。
安置靈塔。
掘基三尺得一小蛇。
可長尺餘五色備飾。
乃祝曰。
若為善相可止香奁。
依言即入。
遣去複來。
經停三日便失所在。
又深一丈獲方石一段。
縱廣徑丈五采如錦。
楞側畟然如人所造。
即以石函置上而架塔焉。
以大業二年卒于京寺。
春秋六十矣。
門人慧相者。
惠聲有據崇嗣厥業扇美江都。
釋智梵。
姓封氏。
渤海條人。
後因祖父剖符。
遂居涿郡之良鄉焉。
岐嶷彰美早悟歸信。
年十二屆河間郡。
值靈簡禅師。
求而剃落。
遂遊學邺都。
師承大論十地等文。
并嘗味弘旨溫習真性。
俊響遐逸同侶歸宗。
二十有三躬當師導。
後策錫崤函通化京壤。
綿曆二紀利益弘多。
結衆法筵星羅帝裡。
開皇十六年。
天水扶風二方勝壤。
聞梵道務競申奏請。
有敕許焉。
梵任吹虛舟憩翼天水。
大行道化信靡如風。
仁壽末年重還魏阙。
法輪重轉學侶雲随。
開帙剖文皆傳義旨。
其年季春。
奉敕置塔于郢州寶香寺。
仍于塔東流水獲毛龜八枚。
寺内基東池内又獲八枚。
皆大小相似與世無異。
但毛色青綠可長三寸。
背上橫行五節而起。
光相超異。
出水便靡但見綠甲。
入水毛起曆然上竦。
具以奏聞。
由是騰實楚都知名帝阙。
大業五年又應诏旨令住禅定。
靜緣攝想無替暄寒。
九年二月四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遺屬施身。
門徒遵旨乃送終南山。
鸠集餘骸緘于塔内。
外施銘文。
于今傳尚矣。
釋[彰-章+青]淵。
姓趙氏。
京兆武功人也。
家世榮茂冠蓋相承。
厭此浮假希聞貞素。
十三出家。
道務宏舉定慧攸遠。
屬周武淩法。
而戒足無毀。
慨佛日潛淪。
拟抉目餘烈。
乃剜眼奉養。
用表慧燈之光華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願。
暨隋文重開正法即預缁衣。
而慧業遐舉聞持莫類。
自華嚴地持涅盤十地。
皆一聞無墜曆耳便講。
既釋衆疑時皆歎伏。
行必直視動靜鹹安。
住則安禅緣諸止觀。
一缽之與百納。
始習至終。
常坐之與山居。
報傾便止。
譏疑有涉斂足不行。
尼寺市阗由來不往。
斯誠節動後昆厲清末法。
兼以是非長短罕附胸懷。
供給僧俦身先軌物。
承靈裕法師擅步東夏。
乃從而問焉。
居履法堂亟經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尋文口無談義。
門人以為蒙類也。
初未齒之。
裕居座數觀異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與論名理。
而神氣霆擊思緒鋒遊。
對答如影響。
身心如鐵石。
裕因大嗟賞。
以為吾之徒也。
遂不許住堂同居宴寝。
論道說義終日竟夜。
兩情相得頓寫幽深。
淵謂。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觀盛集全無可師。
還返裕所具陳性欲。
後整操關壤屏迹終南。
置寺結徒分時程業。
三輔令達歸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後敕召入朝。
才有間隙徑投淵寺。
欣暢意得傾陰屢改。
又以帝之信施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将延法衆未日經遠。
裕蔔西南坡阜。
是稱福地。
非唯山衆相續。
亦使供拟無虧。
淵即從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爾迄今五十餘載。
兇年或及而寺供無絕。
如裕所示。
斯亦預見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即大業七年四月八日也。
初淵奉持瓦缽。
一受至終行住随身未曾他洗終前十日破為五段。
因執而歎曰。
缽吾命也命緣已謝五蔭散矣。
因而遘疾。
此則先現滅相。
後遂符焉。
及正舍壽之時。
鐘聲無故嘶破。
三年之後更複如本。
此皆德感幽顯呈斯征應。
率如此類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遺蹤敬崇徽緒。
于散骸之地。
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靈德。
立銘表志雲。
釋道宗。
俗姓孫氏。
萊州即墨人。
少從青州道藏寺道奘法師。
學通經論。
奘明達識慧。
标舉河海名播南北。
立四種黎耶聞熏解性佛果等義。
廣如别傳。
宗受業智論十地地持成實毗昙。
大小該博。
晚住州中遊德寺。
寺即宗之所造。
房堂園圃悉是經論。
聲名雄遠玄素攸仰。
及講大論天雨衆花。
旋繞講堂飛流戶内。
既不委地。
久之還去。
合衆驚嗟希有瑞也。
宗雖目對初不怪之。
行講如初。
後不重述。
時共伏其遠度。
晚住慧日。
英彥同聚該富是推。
常講成實弘匠後學。
僞鄭欽敬禮問優繁。
上清東夏又欽德素。
召入西京住勝光寺。
複延入弘義宮。
通霄法集。
群後百辟鹹從伏聽。
披闡新異振發時心。
自爾周輪随講無替。
雖無成濟而學者推焉。
以武德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一。
秦府下教贈物二百段。
收葬于終南山至相寺之南岩。
釋普曠。
俗姓樊氏。
扶風[邱-丘+(屍@目)]人也。
七歲出家。
依止圓禅師而為沙彌。
居山餌柏一十五載。
誦讀經教日夕相連。
及進大戒便行頭陀。
乞食人間栖投林冡二十餘載。
剛梗嚴毅卓荦不群。
言議酬捷孤然天挺。
後遊聚落采拾遺文因過講席聽其餘論。
素未開解聞即憲章。
便構心曲陳論高座。
發言新奇卒難解釋。
皆歎其俊銳莫肯前驅。
每與周武對揚三寶。
析理開神。
有聲朝典。
佛法正隆未勞聽解。
遂往樊川頭陀自靜。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曠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
又從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将壞二教。
關中五衆騷擾不安。
曠聞之躬往帝庭廣陳至理。
不納其言。
退而私業。
于斯時也寺塔湮廢投命莫從。
遠造則力竭難通。
近從則心輕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雖滅二教意存李術。
便更置通道觀學士三百人。
并選佛道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