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一

關燈
奇才俊邁者充之。

    曠理義精通時共佥舉。

    任居學正剖斷時秀為諸生先。

    不久廢觀。

    聽士随才賦任。

    曠力怯躬耕糇粒無委。

    寄祿登庸複任岐山從事。

    奉遵舊約不黩情染衣。

    故氈裝倨傲臨官剃發留須。

    頭戴紗帽纓其咽颔。

    用為常軌。

    有事判約筆斷如流。

    務涉繁擁者。

    便雲我本道人不閑俗網。

    周國上下鹹委其儀度也。

    顧曠通博任其處世。

    隋氏将興菩薩僧立。

    相如朝服不同剃剪。

    員置百二十人。

    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塵俗者。

    曠識悟聞達當其一焉。

    尋複廢之。

    大法昌顯并預出家同居興善。

    果敢雄敏衆所先之。

    隋文以通道觀鐘賜玄都觀。

    黃巾一族同共移來将達前所。

    曠率其法屬徑往争之。

    立理既平便又刵耳。

    道士望風索然自散。

    乃懸于國寺聲震百裡。

    隋高晏駕禅定郁興。

    乃召居之。

    大業末年又登綱任。

    大唐啟運别奉诏書。

    曩積芳猷日别相見。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門寺。

    春秋七十三。

    遺告舍身山路不須茔壟。

    弟子捃萃餘骨。

    起塔于終南龍池之峰。

    樹銘旌德。

    于今存焉。

     釋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晉永嘉南遷止于建業。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師。

    将欲試其神采。

    乃以觀音誦之。

    初夜一時須臾便度。

    自謂聞之如經月頃。

    即度出家。

    會炅亡沒。

    夢見兩蛇從師腳出入恭腳中。

    忽爾驚覺。

    自覺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開善徹法師所聽采成論。

    義疏極細狀如蠅頭。

    一領八紙不遺一字。

    衆齊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後随惠曉禅師綜習定業。

    深明觀行頻蒙印可。

    又聽成實謂有餘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問諸講匠皆無通者。

    逢高昌嵩公開揚地持十地。

    因從受學。

    不逾年稔大義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講法華。

    控引宗歸。

    得其奧旨。

    陳至德初。

    攝山慧布。

    北邺初還欲開禅府。

    苦相邀請建立清徒。

    恭揖布慧聲便之此任。

    樹立綱位引接禅宗。

    故得栖霞一寺道風不墜至今稱之詠歌不絕。

    恭又從布聽采三論善會玄言。

    于前諸疑都并消釋。

    及布之亡委以徒衆。

    既承付屬率誘如初。

    而德素尊嚴見者皆憚。

    整理僧務功在護持。

    仁壽末年獻後崩背。

    帝造佛寺綜禦須人。

    佥委聲實以狀聞奏。

    下敕征入為禅定道場主。

    綱正僧網清肅有聞。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

    隋齊王暕。

    奉其道德禮以為師。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領。

    一無所受乃從餘散。

    唐運初興歸心泉石。

    遂避官于藍田悟真寺。

    栖息林岫将事終焉。

    而禦衆攝持聲光帝裡。

    武德二年。

    下敕召還依舊檢校。

    仍改禅定為大莊嚴。

    及舉十德統攝僧尼。

    京辇諸僧懾憚威嚴遂不登及。

    高祖聞之曰。

    恭禅師志行清澄可為綱統。

    朕獨舉之。

    既位斯任諸無與對。

    遂居大德之右。

    專當剖斷。

    平恕衷詣衆無怨焉。

    以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莊嚴寺。

    春秋八十。

    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傾不以威動。

    敦肅嚴毅深有大猷。

    曾經山行虎伏前道。

    從邊直過情無顧及。

    大業中年枭感起逆。

    僧有競者言與同謀。

    于時正在堂中登坐豎義。

    兵衛奄至圍繞階庭。

    合衆驚惶将散其席。

    恭曰。

    自省無事。

    待論議訖當自辯之。

    從容談叙都無異色。

    斯例甚衆。

    略陳一二。

    由茲風問陳隋唐代。

    三國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書監蕭德言制文。

     釋法侃。

    姓鄭氏。

    荥陽人也。

    弱年從道。

    志力堅明體理方廣。

    常流心府。

    聞泰山靈岩行徒清肅瑞迹屢陳遠揚荥澤。

    年未登冠遂往從焉。

    會彼衆心自欣嘉運。

    及進具後勵節弘規。

    預在清訓務機登踐。

    後周流講席博覽群宗。

    随聞戢戴有倫前達。

    有淵法師。

    道播當時雄傑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侃又從焉。

    聽其開釋。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屬齊曆不緒周湮法教。

    南度江陰栖遲建業。

    聽采新異蓥飾心神。

    攝慮緣求拟諸漆木。

    陳平之後北止江都安樂寺。

    有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攝論。

    真谛親承。

    侃乃三業歸從玄義請決。

    即開融勝相覆叙所聞。

    毗自聽之恐有遺逸。

    侃每于隐義發明鋪示既允惬當。

    毗皆合掌稱善。

    隋炀晉蕃昔鎮揚越。

    搜舉名器入住日嚴。

    以侃道洽江溽。

    将欲英華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達本寺厚供禮之。

    盛業弘被栖心止觀。

    時複開道唯識味德禮忏。

    匠益惰學亟動物心。

    仁壽二年。

    文帝感瑞。

    廣召名僧用增像化。

    敕侃往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統叙國風陶引道俗。

    革化歸法者數亦殷矣。

    初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倉之地。

    夜放光明紅赤洞發。

    舉焰五丈廣一丈許。

    官人軍防千有餘人一時奔赴。

    謂是火起。

    及至倉所乃是光相。

    古老傳雲。

    此倉本是永安舊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處。

    又放光明。

    如前無異。

    衆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侃到宣州權止公館。

    案行置所通皆下濕。

    一州之上不過永安。

    既預光待因構塔焉。

    又令掘倉光之處。

    果得石函。

    恰同棺樣。

    不須繕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樹枝香甘過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盤曲光色殊異。

    遂令以表聞奏。

    又造塔黎州。

    還令侃往。

    初至館停。

    聞空中天樂。

    繁會聒耳。

    道俗慶之。

    又感異香互來充鼻。

    掘地四尺獲一古瓦。

    銘雲。

    千秋萬歲樂未央。

    侃奉福弘業亟發征祥。

    抑是冥通。

    豈唯人事。

    旋還京邑講授相尋。

    大唐受禅情存護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時大集僧衆标名序位。

    侃儀止肅然挺超莫拟。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誘弘悟繁焉。

    晚移興善講導無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殡于東郊馬頭穴内。

    侃學專攝論。

    蹑足親依。

    披析幽旨渙然标詣。

    解義釋名見稱清澈。

    諸赴聽者欣其指況。

    有道撫法師者。

    俊穎标首京城所貴。

    本住總持。

    宗師異解用通攝論。

    及臨侃席數扣重關。

    束心展禮餐承音訓。

    遂舍其本習從歸真谛。

    且侃形相英偉庠序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