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一

關燈
折旋俯仰皆符古聖。

    所以隋朝盛德行業乃殊。

    至于容服可觀引命征召。

    必以侃為言首。

    其威儀之選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醫診雲。

    須以豬肉用厭藥勢。

    侃曰。

    終須一謝。

    豈得啖他。

    因縱疾取終。

    其翹誠重物又若于此。

    侃初立名。

    立人安品。

    後值内惠日道場沙門智骞曰。

    侃之為字。

    人口為信。

    又從川字。

    言信的也。

    因從之。

     釋吉藏。

    俗姓安。

    本安息人也。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因遂家于交廣之間。

    後遷金陵而生藏焉。

    年在孩童。

    父引之見于真谛。

    仍乞詺之。

    谛問其所懷。

    可為吉藏。

    因遂名也。

    曆世奉佛門無兩事。

    父後出家名為道諒。

    精勤自拔苦節少倫。

    乞食聽法以為常業。

    每日持缽将還跣足入塔遍獻佛像。

    然後分施。

    方始進之。

    乃至涕涶便利。

    皆先以手承取。

    施應食衆生。

    然後遠棄。

    其笃謹之行初無中失。

    諒恒将藏聽興皇寺道朗法師講。

    随聞領解悟若天真。

    年至七歲投朗出家。

    采涉玄猷日新幽緻。

    凡所咨禀妙達指歸。

    論難所标獨高倫次。

    詞吐贍逸弘裕多奇。

    至年十九處衆覆述。

    精辯鋒遊。

    酬接時彥綽有餘美。

    進譽揚邑有光學衆。

    具戒之後聲問轉高。

    陳桂陽王欽其風采。

    吐納義旨欽味奉之。

    隋定百越遂東遊秦望。

    止泊嘉祥如常敷引。

    禹穴成市問道千餘。

    志存傳燈法輪相繼。

    開皇末歲。

    炀帝晉蕃置四道場。

    國司供給。

    釋李兩部各盡搜揚。

    以藏名解着功。

    召入慧日。

    禮事豐華優賞倫異。

    王又于京師置日嚴寺。

    别教延藏往彼居之。

    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

    既初登京辇道俗雲奔。

    見其狀則傲岸出群。

    聽其言則鐘鼓雷動。

    藏乃遊諸名肆。

    薄示言蹤。

    皆掩口杜辭鮮能其對。

    然京師欣尚妙重法華。

    乃因其利即而開剖。

    時有昙獻禅師。

    禅門钲鼓。

    樹業光明道俗陳迹。

    創首屈請敷演會宗七衆聞風造者萬計。

    隘溢堂宇外流四面。

    乃露缦廣筵猶自繁擁。

    豪族貴遊皆傾其金貝。

    清信道侶俱慕其芳風。

    藏法化不窮财施填積。

    随散建諸福田。

    用既有餘。

    乃充十無盡。

    藏委付昙獻資于悲敬。

    逮仁壽年中。

    曲池大像舉高百尺。

    繕修乃久身猶未成。

    仍就而居之。

    誓當構立。

    抽舍六物并托四緣。

    旬日之間施物連續。

    即用莊嚴峙然高映。

    故藏之福力能動物心。

    凡有所營無非成就。

    隋齊王暕夙奉音猷。

    一見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

    乃屈臨第并延論士。

    京辇英彥相從前後六十餘人。

    并已陷折前鋒令名自著者。

    皆來總集。

    藏為論主。

    命章陳曰。

    以有怯之心。

    登無畏之座。

    用木讷之口。

    釋解頤之談。

    如此數百句。

    王顧學士傅德充曰。

    曾未延鋒禦寇。

    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蹤。

    充曰。

    動言成論驗之今日。

    王及僚友同歎稱美。

    時沙門僧粲。

    自号三國論師。

    雄辯河傾吐言折角。

    最先征問。

    往還四十餘番。

    藏對引飛激注贍滔然。

    兼之間施體貌詞采鋪發。

    合席變情赧然而退。

    于是芳譽更舉頓爽由來。

    王謂未得盡言更延兩日。

    探取義科重令豎對。

    皆莫之抗也。

    王稽首禮謝永歸師傅。

    并嚫吉祥麈尾。

    及諸衣物。

    晚以大業初歲。

    寫二千部法華。

    隋曆告終。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安置。

    自處卑室。

    昏曉相仍竭誠禮忏。

    又别置普賢菩薩像。

    帳設如前。

    躬對坐禅觀實相理。

    鎮累年紀不替于茲。

    及大唐義舉初屆京師。

    武皇親召釋宗。

    谒于虔化門下。

    衆以藏機悟有聞。

    乃推而叙對曰。

    惟四民塗炭。

    乘時拯溺。

    道俗慶賴。

    仰澤穹旻。

    武皇欣然勞問勤勤不覺影移。

    語久。

    别敕優矜。

    更殊恒禮。

    武德之初。

    僧過繁結置十大德。

    綱維法務宛從初議。

    居其一焉。

    實際定水欽仰道宗。

    兩寺連請延而住止遂通受雙願。

    兩以居之。

    齊王元吉。

    久揖風猷親承師範。

    又屈住延興。

    異供交獻。

    藏任物而赴。

    不滞行。

    藏年氣漸衰屢增疾苦。

    敕賜良藥。

    中使相尋。

    自揣勢極難瘳。

    懸露非久。

    乃遺表于帝曰。

    藏年高病積德薄人微。

    曲蒙神散尋得除愈。

    但風氣暴增命在旦夕。

    悲戀之至遺表奉辭。

    伏願久住世間緝甯家國。

    慈濟四生興隆三寶。

    儲後諸王并具遺啟累以大法。

    至于清旦索湯沐浴着新淨衣侍者燒香令稱佛号。

    藏加坐俨思如有喜色。

    齋時将及。

    奄然而化。

    春秋七十有五。

    即武德六年五月也。

    遺命露骸。

    而色逾鮮白。

    有敕慰赙。

    令于南山覓石龛安置。

    東宮以下諸王公等。

    并緻書慰問。

    并贈錢帛。

    今上初為秦王偏所崇禮。

    乃通慰曰。

    諸行無常。

    藏法師道濟三乘名高十地。

    惟懷弘于般若。

    辯囿包于解脫。

    方當樹德淨土闡教禅林。

    豈意湛露晞晨業風飄世。

    長辭奈苑遽掩松門。

    兼以情切緒言見存遺旨。

    迹留人往彌用凄傷。

    乃送于南山至相寺。

    時屬炎熱坐于繩床屍不催臭加趺不散。

    弟子慧遠樹續風聲。

    收其餘骨鑿石瘗于北岩。

    就而裨德。

    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馳譽。

    冠成之後榮扇逾遠。

    貌象西梵言寔東華。

    含嚼珠玉變态天挺。

    剖斷飛流殆非積學。

    對晤帝王。

    神理增其恒習。

    決滞疑議。

    聽衆忘其久疲。

    然而愛狎風流不拘檢約。

    貞素之識或所譏焉。

    加又縱達論宗頗懷簡略。

    禦衆之德非其所長。

    在昔陳隋廢興。

    江陰淩亂。

    道俗波迸。

    各棄城邑乃率其所屬往諸寺中。

    但是文疏并皆收聚。

    置于三間堂内。

    及平定後方洮簡之。

    故目學之長勿過于藏。

    注引宏廣鹹由此焉。

    講三論一百餘遍。

    法華三百餘遍。

    大品智論華嚴維摩等各數十遍。

    并着玄疏盛流于世。

    及将終日。

    制死不怖論。

    落筆而卒。

    詞雲。

    略舉十門以為自慰。

    夫含齒戴發。

    無不愛生而畏死者。

    不體之故也。

    夫死由生來。

    宜畏于生。

    吾若不生何由有死。

    見其初生即知終死。

    宜應泣生不應怖死。

    文多不載。

    慧遠依承侍奉俊悟當時。

    敷傳法化光嗣餘景。

    末投迹于藍田之悟真寺。

    時講京邑亟動衆心。

    人世即目故不廣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