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

關燈
義解篇六 正傳十七 附見五。

     隋彭城崇聖道場釋靖嵩傳一。

     隋西京大禅定道場釋靖玄傳二(明則) 隋襄陽沙門釋智閏傳三。

     隋吳郡虎丘山釋智聚傳四。

     隋丹陽聶山釋慧曠傳五。

     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琳傳六。

     隋西京寶刹道場釋淨願傳七。

     隋西京禅定道場釋智凝傳八(靈覺 道卓) 隋西京真寂道場釋法彥傳九。

     隋西京海覺道場釋法總傳十。

     隋西京大興善道場釋僧昙傳十一(慧重) 隋西京大禅定道場釋靈璨傳十二。

     隋西京勝光道場釋法瓒傳十三。

     隋西京淨影道場釋寶儒傳十四。

     隋西京光明道場釋慧最傳十五。

     隋西京禅定道場釋僧朗傳十六。

     隋西京淨影道場釋慧暢傳十七(僧溫) 釋靖嵩。

    俗姓張。

    涿郡固安人。

    幼抱貞幹在物不群。

    迫以俗塵期之道務。

    十五出家。

    有同學靖融。

    早達經論。

    通該小大尤究雜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嵩神氣俊越聰悟天機。

    随覽義門覆疏陶練。

    重以心計不測。

    返以問融。

    融無以對也乃告曰。

    卿稚齒末學。

    徹悟若斯。

    可往京邺。

    必成濟器。

    及登冠受具。

    南遊漳辇。

    屬高齊之盛佛教中興。

    都下大寺略計四千。

    見住僧尼僅将八萬。

    講席相距二百有餘。

    在衆常聽出過一萬。

    故宇内英傑鹹歸厥邦。

    有大學寺融智法師。

    大齊國統法上之神足也。

    解貫衆師道光二藏。

    學徒五百負袠摩肩。

    常講涅槃及地論。

    嵩聞之乃投誠焉。

    北面從範。

    攻研數載。

    随聞覆述。

    每擊奇緻。

    于即學徒舉目相與推師。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約。

    乃詣雲晖二律師所。

    博求明誨。

    涉問二載薄鏡宗條。

    唯有小乘未遑詳閱。

    遂從道猷法誕二大論主。

    面受成雜兩宗。

    咨诹幽奧纂習餘烈。

    數百僧徒各啟龍門。

    人分鳳翼。

    及嵩之位席。

    上經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屢動恒神。

    便又博觀衆經師模論道。

    勢傾八位詞号四飛。

    獨步河山舟航三藏。

    憑附參請智光時傑。

    齊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風猷。

    每于肇春廣延學侶。

    大集邺都。

    特開法座。

    奉嵩為法主。

    進勵學徒。

    因爾導悟成津彌逢涼燠。

    傳芳接武響譽東河。

    俄屬周武屏除釋門離潰。

    遂與同學法貴靈侃等三百餘僧。

    自北徂南達于江左。

    陳宣帝遠揖德音。

    承風迎引。

    令侍中袁憲至京口城禮接登岸。

    帝又使驸馬蔡凝宣敕雲。

    至人為法以身許道。

    法師等善明治亂歸寄有叙。

    可謂懷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給務令周洽。

    仍令推薦義學長者即弘像教。

    時建業僧正。

    令嵩貴二人對弘小論。

    神理疏暢贍勇當時。

    學侶相近數過五百。

    晷漏分業茂績新奇。

    有天竺三藏厥号親依。

    赍攝舍二論。

    遠化邊服。

    初歸梁季終曆陳朝。

    二十餘年通傳無地。

    雖雲譯布講授無聞。

    唯嵩獨拔玄心玩味茲典。

    才有講隙便詣沙門法泰咨決疑議。

    數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邊無相唯識異執等論四十餘部。

    皆總其綱要。

    剖會區分。

    隋高廓清百越文軌大同。

    開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樂出家者并聽。

    時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餘萬。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嵩與靈侃等二百許僧。

    聞機乘濟俱還江北。

    行達徐方盛開講肆。

    上柱國徐州總管乞符令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狀聞奏。

    有敕給額為崇聖寺焉。

    于是常轉法輪。

    江淮通潤遂使化移河北。

    相繼趨途望氣相奔俱咨攝論。

    嵩學資真谛義寔天親。

    思逸言前韻高傳後。

    大乘極旨于是乎通。

    自此領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攝論疏六卷雜心疏五卷。

    又撰九識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義。

    并流于世。

    為時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駕齊魯。

    關中義學因從過于徐部。

    詣嵩法肆伏膺受業。

    由此門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鎮楊越立四道場。

    教旨載馳。

    嵩終謝遣。

    及登紫極又有敕征。

    固辭乃止。

    門人問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動止嚴難。

    雖内道場不如物外。

    沙門名為解脫。

    如何返以事業累乎。

    吾曾遊兩都屢逢播蕩。

    弊此勞役耳。

    恒每清素自潔私立道場。

    日加禮誦修諸淨業。

    講道相續策衆六時。

    精苦已來垂三十載。

    然其扣頭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狀若人模。

    其景行征明為若此也。

    自有論師多迷行旨。

    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墜倫。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傷地性令淨人知舉。

    方自從用。

    同諸學士鹹敬憚其知量焉。

    加以性愛文藻時摛詩頌。

    重複嘉尚林泉。

    每登踐陟。

    子史篆隸摸揩于今。

    世論劇談頗有承緒。

    忽以大業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祿大夫彭城道留守順政公董純。

    與部内道俗殡于神臯之原。

    益州道基昔預末筵。

    餐風飲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墳隧之荒侵。

    為之行狀廣于世矣。

     釋靖玄。

    姓趙氏。

    天水人也。

    識度淹弘清鑒懸遠。

    七歲任郡學生。

    勤閱三冬藝該六典。

    皇隋肇運便業李張。

    名預黃巾身同觀宇。

    呼吸沆瀣吐納陰沆。

    每思五千道德良非造真。

    七誡超升本為浮詭。

    乃舍其巾褐服此伽梨。

    澄練一心專宗經部。

    時年在息慈頻登法匠。

    華夷欽仰缁素屬目。

    受具已後聲勢轉高。

    遂使化靡隴西扇榮河洛。

    以秦涼荒要佛法澆侈。

    将欲結其頹網布此遺矰。

    具列正法要務奏上文皇。

    蒙敕允述綸言獎拔。

    登下河右頒條依用。

    元德太子籍甚芳猷翹想欽揖。

    爰降令旨遠召京華。

    玄遂恭承嘉惠來翔帝宇。

    有令于大興善道場盛弘法會。

    飛軒鳴玉杖錫挈瓶。

    總萃觀風德音通被。

    縱遠論體舒散疑蹤。

    能使難者由門解宣盡力。

    時璨法師居坐謂曰。

    自河涼義侶則道朗擅其名。

    沿曆至今。

    爾其接轸。

    代不可削。

    斯人在斯。

    由此顯譽京師。

    綽然高步。

    會高祖升遐郁興禅定。

    遂應诏住焉。

    常轉梵輪弘匠非少。

    大業七年正月二十九日。

    無疾而化。

    春秋四十有三。

    初玄生平言論慈悲為主。

    每許遺骸棄之林野。

    有天水同侶沙門慧嚴。

    追想昔言送屍山麓。

    肌肉已盡。

    便鸠聚遺身。

    構茲塼塔于終南龍池寺之西岑。

    樹銘塔所用旌厥德。

    沙門明則為文。

    則本冀人。

    通玄儒有才慧。

    納言敏行。

    尤所承統。

    文藻雖馳時未之賞。

    乃制覺觀寺碑。

    物亦不悟。

    仆射楊素見而奇之。

    由斯一顧方高聲問。

    奏住仁壽宮三善寺。

    東都譯經又召入館專知綴緝。

    隋末卒于所住。

    有集行世。

    薛道衡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