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義解篇五 正紀十四 附見六。
周益州謝鎮寺釋寶海傳一。
隋益州龍淵寺釋智方傳二。
隋荊州龍泉寺釋羅雲傳三。
隋荊州等界寺釋法安傳四。
隋襄州龍泉寺釋慧哲傳五(道瓊 洪哲 慧向 慧嵩) 隋江表徐方中寺釋慧暅傳六。
隋常州安國寺釋慧弼傳七。
隋相州演空寺釋靈裕傳八。
隋西京空觀道場釋慧藏傳九。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智脫傳十。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法澄傳十一。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道莊傳十二。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法論傳十三。
隋京師大興善道場釋僧粲傳十四(僧鸾 僧鳳) 釋寶海。
姓龔。
巴西阆中人。
少出家有遠志。
承楊都佛法崇盛。
便決誓下峽。
既至金陵。
依雲法師聽習成實。
旁經諸席亟發清譽。
乃引衆别講徒屬兼多。
于時梁高重法自講涅槃。
命海論佛性義。
便升論榻。
雖往返言晤而執鋀石香爐。
帝曰。
法師雖斷悭貪。
香爐非鋀不執。
海應聲曰。
陛下位居宸極。
帽簪非纛不戴。
帝大悅。
衆鹹驚歎。
及後還蜀住謝鎮寺。
大弘講肆。
武陵王紀作鎮井絡。
敬愛無已。
每就海宿清談玄理。
乃忘晝夜。
至旦王将灌手。
日影初出。
王曰。
日晖粉壁狀似城中。
風動刹鈴方知寺裡。
其晨車蓋迎王。
馬複嘶鳴。
海曰。
遙看蓋動喜遇陳思。
忽聽馬鳴慶逢龍樹。
相與欣笑而出。
王升車謂禦從曰。
聽海法師言詞。
令我盤桓而不能去。
其辯給無方為此例也。
周氏跨蹑梁益。
庸公鎮方。
彌加深敬越于恒伍。
時年八十。
謂門人法明曰。
吾死至矣。
一無前慮。
但悲去後圖塔湮滅耳。
當露屍以遺鳥狩。
及建武之年果被除屏。
令院宇荒蕪。
惟餘一堂容像存焉。
釋智方。
蜀川資中人。
其先東吳。
遠祖宦于西蜀。
遂乃家焉。
童稚出家止州廓龍淵寺輪法師所。
早與寶海周。
旋同往楊都雲法師講下。
而機辯爽利播名楊越。
每講商略詞義清雅泉飛。
故使士俗執紙抄撮者常數百人。
初講法華。
至寶塔品高妙。
遂序王釋義了乃曰。
何必昔佛國土有此高妙。
即楊都福地亦甚莊嚴。
至如彌天七級共日月争光。
同泰九層與煙霞競色。
方井則倒垂荷葉。
圓桶則側布蓮華。
似安住之居南。
類尼佉之鎮北。
耳聞目見庶可聯衡。
錄得者秘以赍歸益部。
籲嗟歎為驚絕。
故其語出成章狀如宿構。
寶海頻來擊難發其聲彩。
故海問曰。
三變此方改穢成淨。
亦能變凡成聖不。
答曰。
化佛甚多狹故須廣。
凡聖自爾何勞改變。
又難。
若爾則六十小劫謂如食頃。
但是聖睹凡不能睹。
凡聖俱睹凡聖俱聖。
方笑曰。
高坐何曾道此。
乃是自道自難耳。
海覺言失乃調曰。
三隅木升何謂智方。
尋聲報曰。
瓦礫洿池那稱寶海。
衆大笑而散。
及疾甚。
海恒來看慰。
乃謝曰。
智方不能攝養緻此沉痾。
仰勞仁者數來垂問。
願生善處常與同遊。
俄而異香滿室。
中夜卒于益部。
年九十餘。
釋羅雲。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初從上明東寺出家。
志操所懷附參成德。
承金陵道王索隐者若林。
遂輕千裡遠追勝侶。
會楊都道朗盛業興皇。
乃傾首法筵鑽仰徽烈。
一乘四論大剖津途。
于時常令學徒括究幽隐。
雲年十六。
甫在幼沖。
銳志前驅。
問常無常義。
而容色無撓。
賓主綽然衆鹹嘉賞。
朗乃以所服帔處衆贈之。
自此名稱踰遠所在傳之。
而樂法不窮如愚莫滞。
自朗遷後廣訊所聞。
又從福緣寺亘法師采酌遺逸。
亘縱解無遺任其鑽仰。
雲以三論奧義未被荊南二障多阻。
誓當弘演。
有迻禅寺陟禅師。
定慧兼修注心開剖。
于時六合混壹三楚全盛。
衆若稻麻人多杞梓。
雲創還鄉寺。
乘此應機。
居端座為請益之師。
吐清言為住法之首。
總管宜陽公王世積。
诏使舍人蕭子寶。
躬臨法席鹹誦德音。
有龍泉寺。
地隔嚣塵心存閑曠。
乃居之五十餘年。
修緝棟宇常坐不卧。
領徒五百時呈翹楚。
炀帝承名有敕追入。
避迹鑿壞以病而退。
昔釋道安于上州東寺造堂七間。
昙翼後造五間。
連甍接棟橫列十二。
雲此堂中講四經三論各數十遍。
不于文外别有撰述。
皆心思口演冰釋理順。
故得空有兩忘教義雙舉。
時松滋有道士姓俞(抽祐反)者。
學冠李宗業該儒史。
常講莊老私用内經。
雲命門人慧成道勝曰。
彼道士蜂飛蟻聚掠牛盜法。
情實難容。
爾傳吾旨摧彼邪蹤。
成等詣彼而坐。
道士曰。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成曰。
脫珍禦服着弊垢衣。
習近窮迷将開漸化。
時以為名答。
成前呼俞為先生。
俞嗔曰。
我非俗士。
那詺我為先生。
成曰。
汝既諱喚先生。
請除先字。
還依舊姓名曰俞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銜俞生。
于時大衆欣笑無已。
道士負慚折角。
雲奉執高尚雅鎮時俗。
迎送慶吊一無預焉。
或負榮傲道者聞而往造。
及見參禮汗流心戰。
生緣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靜處思玄。
母日自赍登上供設。
有問其故。
答曰。
即此為報母之劬勞也。
昔朱粲寇擾荊南。
寺多焚毀。
惟雲所造龍泉獨存。
以賊中總管雲曾授戒。
所以尊師重法。
寺獲存焉。
雲兄弟五人。
皆為法師。
而雲最小神彩特達。
入室弟子十人。
椿诜澄憩等。
傳道開化。
岷蜀江淮故未叙曆。
以隋大業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遷于寺房。
春秋七十五。
中書令岑文本制碑。
沙門道颙即雲之兄也。
學通大小名聞道俗。
于上明東寺起重閣。
在安公驢廟北。
傳雲。
安公乘赤驢從上明往襄州檀溪。
一夕返覆撿挍兩寺并四層三所人今重之名為驢廟。
此廟即系驢處也。
釋法安。
姓田。
枝江人。
神彩俊越見稱僮幼。
年十八遊學金陵。
初聽成實。
後學中觀于興皇座下。
十有餘年庶乎屢空智乎特秀。
三千學侶獨标三絕之名。
形長八尺風儀挺特一也。
解義窮深二也。
精進潔己三也。
時聽涅槃每立異義。
令衆難之。
人雖巨衆無能屈者。
由是聲聞楚越。
一時朗公知其穎拔令論義。
應命構擊問領如向。
往複既久便止。
朗曰。
爾義窮乎。
對曰。
義若恒沙何可盡也。
時學門名安者多。
目之為沙安。
三論四經皆講制廣初章及鹿角章等。
理緻宏遠流傳江漢。
年過不惑。
回情在定更不談說。
時往成禅師所共論定道。
琢磨心性。
動經晨夕。
而不啖僧食。
不飲濁漿。
春秋六十五終于等界寺。
寺在私洲之上。
西望沙洲。
即劉虬注法華之地。
今經台餘基尚在。
釋慧哲。
姓趙氏。
襄陽人。
識度弘朗業操清遠。
出家已後南趣楊都。
會陳國文昌載隆三寶。
僧正瓊公精理入神淨行純備。
微[銜-金+缶]紫相。
世号烏瓊。
帝尚重焉。
奉為大僧正也。
監護法城為物依止。
陳氏王族歸戒所投。
自餘槐棘無敢造者。
住建初寺。
祯明元年忽然坐逝。
葬樓湖之山。
天子哀之。
以黃麾諸杖。
衛送墓所。
初未結頃。
所住寺塔三日光現因而告終。
道俗異焉。
時彭城寺寶瓊者。
善講說有風采。
形相奇白世号白瓊。
事見别傳。
哲初參聽其講大開令業。
聚徒講說。
屢發新聲。
以慧悟自矜頗懷傲誕。
承興皇道朗神辯若劍罕有當鋒。
因而從其言晤。
往複移時答對逾遠。
哲大異之。
即從伏聽。
沉隐微密自然通解。
而威容自矜動止懷法。
曾于行路忽遇雷雨霈汪 哲從容如常不失規矩。
時瀉靴水安行達寺。
行步詳序視瞻不眄。
轉身徐顧無妄乖越。
時人呼為象王哲也。
又善護根門節量口腹。
便利滌沐罕有延濫。
所以召請俗舍信宿經時。
皆不睹其流穢。
歎美增盛。
及講三論俊朗之響重光先價。
引衆溯流屆于本邑。
住城西望楚山光福禅房下龍泉寺。
常以弘法為務。
涅槃三論遞互相續。
學士三
周益州謝鎮寺釋寶海傳一。
隋益州龍淵寺釋智方傳二。
隋荊州龍泉寺釋羅雲傳三。
隋荊州等界寺釋法安傳四。
隋襄州龍泉寺釋慧哲傳五(道瓊 洪哲 慧向 慧嵩) 隋江表徐方中寺釋慧暅傳六。
隋常州安國寺釋慧弼傳七。
隋相州演空寺釋靈裕傳八。
隋西京空觀道場釋慧藏傳九。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智脫傳十。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法澄傳十一。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道莊傳十二。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法論傳十三。
隋京師大興善道場釋僧粲傳十四(僧鸾 僧鳳) 釋寶海。
姓龔。
巴西阆中人。
少出家有遠志。
承楊都佛法崇盛。
便決誓下峽。
既至金陵。
依雲法師聽習成實。
旁經諸席亟發清譽。
乃引衆别講徒屬兼多。
于時梁高重法自講涅槃。
命海論佛性義。
便升論榻。
雖往返言晤而執鋀石香爐。
帝曰。
法師雖斷悭貪。
香爐非鋀不執。
海應聲曰。
陛下位居宸極。
帽簪非纛不戴。
帝大悅。
衆鹹驚歎。
及後還蜀住謝鎮寺。
大弘講肆。
武陵王紀作鎮井絡。
敬愛無已。
每就海宿清談玄理。
乃忘晝夜。
至旦王将灌手。
日影初出。
王曰。
日晖粉壁狀似城中。
風動刹鈴方知寺裡。
其晨車蓋迎王。
馬複嘶鳴。
海曰。
遙看蓋動喜遇陳思。
忽聽馬鳴慶逢龍樹。
相與欣笑而出。
王升車謂禦從曰。
聽海法師言詞。
令我盤桓而不能去。
其辯給無方為此例也。
周氏跨蹑梁益。
庸公鎮方。
彌加深敬越于恒伍。
時年八十。
謂門人法明曰。
吾死至矣。
一無前慮。
但悲去後圖塔湮滅耳。
當露屍以遺鳥狩。
及建武之年果被除屏。
令院宇荒蕪。
惟餘一堂容像存焉。
釋智方。
蜀川資中人。
其先東吳。
遠祖宦于西蜀。
遂乃家焉。
童稚出家止州廓龍淵寺輪法師所。
早與寶海周。
旋同往楊都雲法師講下。
而機辯爽利播名楊越。
每講商略詞義清雅泉飛。
故使士俗執紙抄撮者常數百人。
初講法華。
至寶塔品高妙。
遂序王釋義了乃曰。
何必昔佛國土有此高妙。
即楊都福地亦甚莊嚴。
至如彌天七級共日月争光。
同泰九層與煙霞競色。
方井則倒垂荷葉。
圓桶則側布蓮華。
似安住之居南。
類尼佉之鎮北。
耳聞目見庶可聯衡。
錄得者秘以赍歸益部。
籲嗟歎為驚絕。
故其語出成章狀如宿構。
寶海頻來擊難發其聲彩。
故海問曰。
三變此方改穢成淨。
亦能變凡成聖不。
答曰。
化佛甚多狹故須廣。
凡聖自爾何勞改變。
又難。
若爾則六十小劫謂如食頃。
但是聖睹凡不能睹。
凡聖俱睹凡聖俱聖。
方笑曰。
高坐何曾道此。
乃是自道自難耳。
海覺言失乃調曰。
三隅木升何謂智方。
尋聲報曰。
瓦礫洿池那稱寶海。
衆大笑而散。
及疾甚。
海恒來看慰。
乃謝曰。
智方不能攝養緻此沉痾。
仰勞仁者數來垂問。
願生善處常與同遊。
俄而異香滿室。
中夜卒于益部。
年九十餘。
釋羅雲。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初從上明東寺出家。
志操所懷附參成德。
承金陵道王索隐者若林。
遂輕千裡遠追勝侶。
會楊都道朗盛業興皇。
乃傾首法筵鑽仰徽烈。
一乘四論大剖津途。
于時常令學徒括究幽隐。
雲年十六。
甫在幼沖。
銳志前驅。
問常無常義。
而容色無撓。
賓主綽然衆鹹嘉賞。
朗乃以所服帔處衆贈之。
自此名稱踰遠所在傳之。
而樂法不窮如愚莫滞。
自朗遷後廣訊所聞。
又從福緣寺亘法師采酌遺逸。
亘縱解無遺任其鑽仰。
雲以三論奧義未被荊南二障多阻。
誓當弘演。
有迻禅寺陟禅師。
定慧兼修注心開剖。
于時六合混壹三楚全盛。
衆若稻麻人多杞梓。
雲創還鄉寺。
乘此應機。
居端座為請益之師。
吐清言為住法之首。
總管宜陽公王世積。
诏使舍人蕭子寶。
躬臨法席鹹誦德音。
有龍泉寺。
地隔嚣塵心存閑曠。
乃居之五十餘年。
修緝棟宇常坐不卧。
領徒五百時呈翹楚。
炀帝承名有敕追入。
避迹鑿壞以病而退。
昔釋道安于上州東寺造堂七間。
昙翼後造五間。
連甍接棟橫列十二。
雲此堂中講四經三論各數十遍。
不于文外别有撰述。
皆心思口演冰釋理順。
故得空有兩忘教義雙舉。
時松滋有道士姓俞(抽祐反)者。
學冠李宗業該儒史。
常講莊老私用内經。
雲命門人慧成道勝曰。
彼道士蜂飛蟻聚掠牛盜法。
情實難容。
爾傳吾旨摧彼邪蹤。
成等詣彼而坐。
道士曰。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成曰。
脫珍禦服着弊垢衣。
習近窮迷将開漸化。
時以為名答。
成前呼俞為先生。
俞嗔曰。
我非俗士。
那詺我為先生。
成曰。
汝既諱喚先生。
請除先字。
還依舊姓名曰俞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銜俞生。
于時大衆欣笑無已。
道士負慚折角。
雲奉執高尚雅鎮時俗。
迎送慶吊一無預焉。
或負榮傲道者聞而往造。
及見參禮汗流心戰。
生緣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靜處思玄。
母日自赍登上供設。
有問其故。
答曰。
即此為報母之劬勞也。
昔朱粲寇擾荊南。
寺多焚毀。
惟雲所造龍泉獨存。
以賊中總管雲曾授戒。
所以尊師重法。
寺獲存焉。
雲兄弟五人。
皆為法師。
而雲最小神彩特達。
入室弟子十人。
椿诜澄憩等。
傳道開化。
岷蜀江淮故未叙曆。
以隋大業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遷于寺房。
春秋七十五。
中書令岑文本制碑。
沙門道颙即雲之兄也。
學通大小名聞道俗。
于上明東寺起重閣。
在安公驢廟北。
傳雲。
安公乘赤驢從上明往襄州檀溪。
一夕返覆撿挍兩寺并四層三所人今重之名為驢廟。
此廟即系驢處也。
釋法安。
姓田。
枝江人。
神彩俊越見稱僮幼。
年十八遊學金陵。
初聽成實。
後學中觀于興皇座下。
十有餘年庶乎屢空智乎特秀。
三千學侶獨标三絕之名。
形長八尺風儀挺特一也。
解義窮深二也。
精進潔己三也。
時聽涅槃每立異義。
令衆難之。
人雖巨衆無能屈者。
由是聲聞楚越。
一時朗公知其穎拔令論義。
應命構擊問領如向。
往複既久便止。
朗曰。
爾義窮乎。
對曰。
義若恒沙何可盡也。
時學門名安者多。
目之為沙安。
三論四經皆講制廣初章及鹿角章等。
理緻宏遠流傳江漢。
年過不惑。
回情在定更不談說。
時往成禅師所共論定道。
琢磨心性。
動經晨夕。
而不啖僧食。
不飲濁漿。
春秋六十五終于等界寺。
寺在私洲之上。
西望沙洲。
即劉虬注法華之地。
今經台餘基尚在。
釋慧哲。
姓趙氏。
襄陽人。
識度弘朗業操清遠。
出家已後南趣楊都。
會陳國文昌載隆三寶。
僧正瓊公精理入神淨行純備。
微[銜-金+缶]紫相。
世号烏瓊。
帝尚重焉。
奉為大僧正也。
監護法城為物依止。
陳氏王族歸戒所投。
自餘槐棘無敢造者。
住建初寺。
祯明元年忽然坐逝。
葬樓湖之山。
天子哀之。
以黃麾諸杖。
衛送墓所。
初未結頃。
所住寺塔三日光現因而告終。
道俗異焉。
時彭城寺寶瓊者。
善講說有風采。
形相奇白世号白瓊。
事見别傳。
哲初參聽其講大開令業。
聚徒講說。
屢發新聲。
以慧悟自矜頗懷傲誕。
承興皇道朗神辯若劍罕有當鋒。
因而從其言晤。
往複移時答對逾遠。
哲大異之。
即從伏聽。
沉隐微密自然通解。
而威容自矜動止懷法。
曾于行路忽遇雷雨霈汪 哲從容如常不失規矩。
時瀉靴水安行達寺。
行步詳序視瞻不眄。
轉身徐顧無妄乖越。
時人呼為象王哲也。
又善護根門節量口腹。
便利滌沐罕有延濫。
所以召請俗舍信宿經時。
皆不睹其流穢。
歎美增盛。
及講三論俊朗之響重光先價。
引衆溯流屆于本邑。
住城西望楚山光福禅房下龍泉寺。
常以弘法為務。
涅槃三論遞互相續。
學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