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八

關燈
義解篇四 正紀十四 附見二。

     齊邺東大覺寺釋僧範傳一。

     齊邺中釋昙遵傳二。

     齊邺下總持寺釋慧順傳三。

     齊邺西寶山寺釋道憑傳四。

     齊并州僧統釋靈詢傳五。

     齊大統合水寺釋法上傳六(法存) 齊邺下定國寺釋道慎傳七。

     周蒲州仁壽寺釋僧妙傳八。

     周長安崇華寺釋慧善傳九。

     周潼州光興寺釋寶彖傳十。

     齊洺州沙門釋昙衍傳十一。

     陳楊都莊嚴寺釋慧榮傳十二。

     隋京師延興寺釋昙延傳十三。

     隋京師淨影寺釋慧遠傳十四(僧猛) 釋僧範。

    姓李氏。

    平鄉人也。

    幼遊學群書。

    年二十三備通流略。

    至于七曜九章天竺咒術。

    咨無再悟。

    徒侶方千指掌解頤誇矜折角。

    時人語曰。

    相州李洪範。

    解徹深義。

    邺下張賓生領悟無遺。

    斯言誠有旨矣。

    兼以年華色美都無伉俪之心。

    思附法門燒指而修供養。

    年二十九栖遲下邑聞講涅槃。

    辄試一聽開悟神府。

    理思兼通。

    乃知佛經之秘極也。

    遂投邺城僧始而出家焉。

    初學涅槃經頓盡其緻。

    又栖心林慮靜其浮情。

    複向洛下從獻公聽法華華嚴。

    宗匠前修是非衢術。

    後徙轍光師而受道焉。

    耽味慮宗歲紀遷貿。

    既窮筌相學志無雜。

    乃出遊開化利安齊魏。

    每法筵一舉聽衆千餘。

    逮旋趾邺都可謂當時明匠。

    遂使崔觐注易咨之取長。

    宋景造曆求而舍短。

    大儒徐遵明李寶頂等。

    一對信于言前。

    授以菩薩戒法。

    五衆歸之如市。

    講華嚴十地地持維摩勝鬘各有疏記。

    複變疏引經制成為論。

    故涅槃大品等并稱論焉。

    地持一部獨名述也。

    然屬詞繁壯不偶世情。

    亦是一家之作。

    故可觀采。

    而言行相輔祥征屢降。

    嘗有膠州刺史杜弼。

    于邺顯義寺請範冬講。

    至華嚴六地忽有一雁飛下。

    從浮圖東順行入堂。

    正對高座伏地聽法。

    講散徐出還順塔西爾乃翔遊。

    又于此寺夏講。

    雀來在座西南伏聽終于九旬。

    又曾處濟州。

    亦有一鸮飛來入聽訖講便去。

    斯諸祥感衆矣。

    自非道洽冥符。

    何能緻此。

    嘗講花嚴。

    辄有一僧加毀雲。

    是乃伽鬥。

    竟何所解。

    當夜有神加打。

    死而複蘇。

    其見聞者皆深敬異。

    嘗宿他寺意欲聞戒。

    有僧升座将欲豎義。

    乃曰。

    豎論法相深會聖言。

    何勞布薩。

    僧常聞耳。

    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峻。

    來到座前問豎義者。

    今是何日。

    答曰。

    是布薩日。

    神即以手拓之曳于座下。

    委頓垂死。

    次問上座。

    拓曳同前。

    由是自勵。

    至終僧事私緣竟無說欲。

    乃至疾重舁而就僧。

    将終之日延像入房。

    下床跪地惟悔宿觸而已。

    時當正午遺誡而卒于邺東大覺寺。

    時春秋八十。

    即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

    初範背儒入釋崇信日增。

    寂想空門不緣世務。

    口無流略之語。

    身絕非法之遊。

    随得财賄即施門人。

    衣食有無未曾宣述。

    安忍善惡喜怒不形。

    洗穢奉禁終始如一。

    而留意華嚴。

    為來報之業。

    夜禮千佛為一世常資。

    末歲年事既隆。

    身力不濟。

    猶依六時叩頭枕上。

    自有英悟之量。

    罕能繼者。

    而感通靈異。

    則事全難準雲。

     釋昙遵。

    姓程氏。

    河北人。

    少厭世網投法出家。

    而容色盛美堂堂然也。

    恐染淨戒還返俗焉。

    資學既明允當時寄。

    有魏擢為員外郎。

    二十有三情背朝官。

    複請光公以為師保。

    光以舊事舍而不度。

    遵跪啟曰。

    今沒命歸依遠崇至道。

    如不允副必從邪見壞及三寶。

    光審其情至。

    即度而授戒。

    因從禀學。

    功踰一紀。

    大乘頓教法界心原。

    并披析義理挺超時匠。

    手無異筆而變他成己。

    故談述有續。

    而章疏阙焉。

    初出化行洛下。

    流演齊楚晉魏乃至燕趙。

    通傳道務攝治相襲。

    丞相淮陰王肱深器之。

    德動貴重傾心奉禮。

    年餘七十。

    舉為國都。

    尋轉為統。

    後少覺有疾。

    便坐誦維摩勝鬘。

    卷了命終卒于邺下。

    時年八十有五。

    承化門人罕繼其後。

    初遵賦志清高無為立性。

    褰帷開戶标樹方遠。

    形無妄涉口不俗談。

    動靜自嚴不假方便。

    而敬愛宗師罕階俦緒。

    光師終日。

    遵在齊州。

    初聞哀問不覺從床而墜。

    口中流血。

    其誠孝動人如此之類也。

    多遊念慧有得機緣。

    溫講而終業矣。

     釋慧順。

    姓崔。

    齊人侍中崔光之弟也。

    少愛儒宗統知雅趣。

    長厭塵網為居士焉。

    初聽涅槃略無遺義。

    因講而睡聞有言曰。

    此解乃明猶未為極。

    心遂遲疑伺決其病。

    承都下有光律師者廣涉大乘文無不曉。

    因往洛陽。

    時年二十有五。

    即投光而出家焉。

    寓于門下。

    纂修地旨倦無終食。

    歲紀相尋。

    證教兩途。

    銳鏡于心内。

    三持三聚。

    影現于神外。

    博見融冶陶然有餘。

    講十地地持華嚴維摩。

    并立疏記。

    年将知命。

    欲以大法弘利本鄉。

    即傳歸戒情無不惬。

    随有講會衆必千餘。

    精誠之響廣流東夏。

    故齊趙瀛冀有奉信者。

    鹹禀其風焉。

    仆射祖孝征。

    欽尚厥德奏為國都。

    年七十有二終于邺下之總持寺。

    當終之日身心清卓。

    專念平等而為心印。

    然順族胄菁華言成世範。

    慧解騰譽事義深沉。

    而志存順法不局一方。

    衣略鮮華食無兼味。

    受施尋散情阙愛憎。

    形寄任緣未依夏臘。

    進止在益不顧己損。

    言行适時不與物诤。

    故傳者具書。

    不敢遺其事行矣。

     釋道憑。

    姓韓。

    平恩人。

    十二出家。

    投貴鄉邵寺。

    初誦維摩經。

    自惟曆覽日計四千四百言。

    一聞無忘乃通數部。

    後學涅槃略觀遠節。

    複尋成實。

    初聽半文便豎大義。

    聰明之譽無羨昔人。

    緻使遐迩聞風鹹思頂谒。

    七夏欲講涅槃。

    惟曰。

    文一釋異。

    情理難資。

    恐兼虛課謗法誠重。

    八夏既登遂行禅境。

    漳滏伊洛遍讨嘉猷。

    後于少林寺攝心夏坐。

    問道之僧披榛而至。

    聞光師弘揚戒本。

    因往聽之。

    涉悟大乘深副情願。

    經停十載。

    聲聞漸高。

    乃辭光通法弘化。

    趙魏傳燈之美。

    罕有斯焉。

    講地論涅槃花嚴四分。

    皆覽卷便講。

    目不尋文章疏本無。

    手不舉筆而開塞任情。

    吐納清爽。

    洞會筌旨。

    有若證焉。

    故京師語曰。

    憑師法相上公。

    文句一代希寶。

    斯言信矣。

    時人以其口辯方于身子也。

    以齊天保十年三月七日。

    卒于邺城西南寶山寺。

    春秋七十有二。

    将終之前。

    大鐘兩口小觸而破。

    康存之日願生安養。

    故使臨終光尋滿室。

    憑獨見之。

    異香充庭大衆同美。

    初憑之處道。

    弘護居心。

    經律遽講。

    福智雙習。

    骨族血親往來頓絕。

    勢貴豪家全無遊止。

    而乞食自資少所恒習。

    袒肩洗淨老而彌固。

    胫臂無服生死齊焉。

    兼以心緣口授杜于文相者古今絕矣。

     釋靈詢。

    姓傅氏。

    漁陽人也。

    少年入道。

    學成實論并涅槃經。

    窮其幽府。

    又于論中删要兩卷注而釋之。

    盛行于世。

    後棄小道崇仰光公。

    曉夕研尋十有餘載。

    纖旨秘教備知通塞。

    雖博知群籍。

    而擅出維摩。

    兼有疏記。

    至遷京漳邺。

    遊曆燕趙化沾四衆。

    邪正分焉。

    而書畫有工頗愛篇什。

    文筆之華時所推舉。

    美客貌善風儀。

    詞辯雅淨聽者無撓。

    初為國都。

    魏末為并州僧統。

    齊初卒于晉陽。

    時年六十九矣。

     釋法上。

    姓劉氏。

    朝歌人也。

    五歲入學。

    七日通章。

    六歲随叔寺中觀戲。

    情無鼓舞。

    但禮佛讀經。

    而聲氣爽拔。

    衆人奔繞傾渴觀聽。

    年登八歲。

    略覽經诰薄盡其理。

    九歲得涅槃經披而誦之。

    即生厭世。

    至于十二投禅師道藥而出家焉。

    因遊相土尋還汲鄉。

    又往東都栖遑務道。

    神氣高爽照曉詞論。

    所在推之鹹謂聖沙彌也。

    後潛林慮上胡山寺誦維摩法花。

    才浃二旬兩部俱度。

    因誦求解。

    還入洛陽。

    博洞清玄名聞伊滏。

    年暨學歲創講法花。

    酬抗疑難無不歎伏。

    善機問好征核。

    決通非據昌言勝負。

    而形色非美。

    故時人諺曰。

    黑沙彌若來。

    高座逢災也。

    後值時儉衣食俱乏。

    專意涅槃無心饑凍。

    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

    一衣為服兼之以草。

    練形将盡而精神日進。

    乃投光師而受具焉。

    性戒夙成不勞師導。

    勤勤谛理無失寸陰。

    忽聞父病尋往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