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七

關燈
義解篇三 正紀十 附見四。

     陳楊都宣武寺釋洪偃傳一。

     陳楊都興皇寺釋法朗傳二。

     陳楊都不禅衆寺釋慧勇傳三。

     陳楊都大彭城寺釋寶瓊傳四(明解) 陳楊都白馬寺釋警韶傳五。

     陳鐘山耆阇寺釋安廪傳六。

     陳攝山栖霞寺釋慧布傳七(僧诠 玄辯) 周渭濱沙門釋亡名傳八(僧琨) 魏邺下沙門釋道竉傳九。

     齊彭城沙門釋慧嵩傳十。

     釋洪偃。

    俗姓謝氏。

    會稽山陰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綜經史善屬文藻。

    梁衡陽王聞而器之。

    引為僚友。

    偃風神穎秀弱齡悟道。

    晝讀經論夜諷詩書。

    良辰華景未嘗廢學。

    自爾幼而聰敏。

    州裡稱焉。

    及長遊聽京邑遍聞數論。

    後值龍光寺綽法師。

    便委心受業。

    特加賞接。

    以為絕倫。

    由是學侶改觀轉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盡幽奧。

    乃開筵聚衆闡揚成實。

    舉厝閑雅詞吐抑揚。

    後學舊齒稽疑了義。

    橫經荷笈虛往實歸。

    由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

    勇氣無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舊章。

    偃屬思雲霄曾無接對。

    見忤前達不能降情。

    自是來學有隔。

    聽者疏焉。

    遂閉志閑房高尚其道。

    間以尋缃閱史。

    廣求多見。

    秋水春台清文迥出。

    壯思雲飛英詞錦爛。

    又善草隸見稱時俗。

    纖過芝葉媚極銀鈎。

    故貌義詩書号為四絕。

    當時英傑皆推賞之。

    梁太宗之在東朝。

    愛其俊秀。

    欲令還俗引為學士。

    偃執志不回故弗能緻。

    會武帝發講重雲。

    延德肆問。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

    抗言高論精理入神。

    帝賞歎久之。

    莫不矚目。

    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佥服其高亮也。

    及引進後堂。

    加優其禮。

    屬戎羯陵踐兵饑相繼。

    因避地于缙雲。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侶。

    遂越嶺逃難。

    落泊馳滞曾無安堵。

    梁長沙王韶鎮郢。

    聞風叙造俄而渚宮陷覆。

    上流阻亂。

    便事東歸。

    因懷自靜有顧林泉。

    乃杖策若耶雲門精舍。

    曆覽山水。

    美其迻遲。

    登吳升平亭賦詩曰。

    蕭蕭物候晚。

    肅肅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蕩客情。

    川源多舊迹。

    墟裡或新名。

    宿煙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獨遊乏徒侶。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賞心何易并。

    遂泛浪岩峰。

    有終焉之志。

    葺修寺宇結衆砺業。

    逮陳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輔舊僧累相延請。

    乃顧山衆曰。

    吾勤苦積學五十餘年。

    事故流離未遑敷說。

    今時來不遂。

    何謂為法亡身乎。

    以天嘉之初出都。

    講于宣武寺。

    學徒又聚莫不肅焉。

    雖樂說不疲。

    而幽心恒結。

    每因講隙遊鐘山之開善定林。

    息心宴坐。

    時又引筆賦詩曰。

    杖策步前嶺。

    褰裳出外扉。

    輕蘿轉蒙密。

    幽迳複纡威。

    樹高枝影細。

    山晝鳥聲希。

    石苔時滑屣。

    蟲網乍粘衣。

    澗旁紫芝晔。

    岩上白雲霏。

    松子排煙去。

    常生寂不歸。

    窮谷無還往。

    攀桂獨依依。

    會齊使通和舟車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議其瞻對。

    衆莫能舉。

    世祖文皇。

    以偃内外優敏可與杭言。

    敕令統接賓禮。

    樞機溫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帝德。

    才詞宏逸辯論旁馳。

    潤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頂受诰命銜佩北蕃。

    帝嗟賞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還公。

    一無所納。

    是歲舊疾連發。

    聽者複疏。

    止于小室許有咨問。

    懷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着成論疏數十卷。

    剖發精理構思深劇。

    疾轉沉笃功不克就。

    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漸。

    神氣不昧。

    命弟子曰。

    衆生為貪心之所暗也。

    貪我則惜落一毛。

    貪他則永無厭足。

    至于身死之後。

    使高其墳重其墎。

    必謂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笑。

    而皇甫谧楊王孫。

    微得我意。

    雖知會歸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後。

    以此脯臘鄙形。

    布施上飛下走一切衆生。

    若前身相負仍以相償。

    如無相對則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畢合掌。

    終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與不知鹹懷恻怆。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屍陀于鐘山開善寺之東崗焉。

    然偃始離俗迄于遷化。

    唯學是務。

    儉節掃衣弗事華廣。

    每緣情觸興辄叙其緻。

    而文彩灑落罕有嗣者。

    綴述篇章随手散失。

    後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餘卷。

    值亂零失猶存八軸。

    陳太建年。

    學士何隽上之。

    封于秘閣。

     釋法朗。

    俗姓周氏。

    徐州沛郡沛人也。

    祖奉叔齊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歸梁員外散騎常侍沛郡太守。

    朗托生之始。

    母曰。

    劉氏夢見神人乘樓殿入懷。

    夢中如言。

    身與空等。

    既而覺寤。

    四體輕虛有異恒日。

    五辛雜味因此悉斷。

    爰在龆龀卓出凡童。

    孝敬純備志操貞立。

    家雄六郡氣蓋三邊。

    少習軍旅早經行陣。

    儉約治身。

    寵辱無能移也。

    俄而假節甯遠将軍徐子彥北伐。

    門設長戟坐休大樹。

    惟曰。

    兵者兇器身曰苦因。

    欲海邪林安能覺者。

    年二十一。

    以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于青州入道。

    遊學楊都就大明寺寶志禅師受諸禅法。

    兼聽此寺彖律師講律本文。

    又受業南澗寺仙師成論竹澗寺靖公毗昙。

    當時譽動京畿神高學衆。

    所以天口之侶藏耳之賓。

    心計目覽莫不奔競。

    但以鹫山妙法群唱罕弘。

    龍樹道風宗師不辍。

    前傳所紀。

    攝山朗公。

    解玄測微世所嘉尚。

    人代長往嗣續猶存。

    乃于此山止觀寺僧诠法師。

    餐受智度中百十二門論并花嚴大品等經。

    于即彌綸藏部探赜幽微。

    義吐精新詞含華冠。

    專門強學課笃形心。

    可謂師逸功倍。

    于斯為證。

    永定二年十一月。

    奉敕入京住興皇寺。

    鎮講相續。

    所以花嚴大品四論文言。

    往哲所未談。

    後進所損略朗皆指擿義理征發詞緻。

    故能言氣挺暢清穆易曉。

    常衆千餘福慧彌廣。

    所以聽侶雲會揮汗屈膝。

    法衣千領積散恒結。

    每一上座辄易一衣闡前經論各二十餘遍。

    二十五載流潤不絕。

    其間興樹四部。

    兩宮法輪之華當時莫偶。

    以太建十三年歲在辛醜九月二十五日中夜遷神寺坊。

    春秋七十有五。

    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縣羅落裡攝山之西嶺。

    初攝山僧诠受業朗公。

    玄旨所明惟存中觀。

    自非心會析理。

    何能契此清言。

    而頓迹幽林禅味相得。

    及後四公往赴三業資承。

    爰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