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義解篇二 正傳二十一 附見一十六。
梁大僧正南澗寺沙門釋慧超傳一。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傳二。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昙巒傳三。
梁蜀郡龍淵寺釋慧韶傳四。
梁會稽嘉祥寺釋慧皎傳五。
魏洛陽釋道辯傳六(昙永 亡名) 魏恒州報德寺釋道登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釋僧密傳八。
梁楊都湘宮寺釋昙準傳九(智深) 梁楊都靈基寺釋道超傳十(慧安) 梁楊都龍光寺釋僧喬傳十一(慧生 僧整 慧濟) 梁楊都彭城寺釋慧開傳十二(昙隽) 梁楊都建初寺釋明徹傳十三。
梁餘杭西寺釋法開傳十四。
梁楊都瓦官寺釋道宗傳十五(法敞) 魏洛下廣德寺釋法貞傳十六(僧建 慧聰 道寂) 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傳十七(法文 法度 法護 本阙) 梁楊都治城寺釋僧詢傳十八(道遂 道摽 本阙) 梁楊都靈根寺釋慧超傳十九(本阙) 齊邺中天平寺釋真玉傳二十。
後梁荊州大僧正釋僧遷傳二十一。
釋慧超。
姓廉氏。
趙郡陽平人。
中原喪亂。
避難于鐘離之朝哥縣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簡靜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歲出家。
從臨番縣建安寺沙門慧通。
通素無業術立行專樸。
超直心隻順奉敬無怠。
而外聽諸講勤精學業。
時遇風雨艱辛泥路擁塞。
不以為辭。
嘗寓坐有胡僧。
蓋不測之人也。
一見嗟異曰。
斯人若不為五衆之傑。
則為八州刺史。
兼叙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廣采經部及以數論。
并盡其深義。
朗若貫珠。
名僧勝集稠人廣坐。
紛綸飛伏雍容摸揩。
故早為皂白挹其高軌。
後南遊江左住南澗寺。
僧宗見而善之。
受略槃等經。
開柘條緒略通幽緻。
曆閱衆師多所參涉。
偏以無量壽命家。
吏部謝籥每稱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諧。
尤能草隸兼習朱許。
又工占相。
齊曆告終。
梁祚伊始。
超現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間聲馳日下。
尋有别敕乃授僧正。
戒德内修威儀外潔。
凡在缁侶鹹禀成訓。
天子給傳诏羊車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聲教所被。
五部憲章鹹禀風則。
帝以般若之義真谛所宗。
偏令化導故。
咨質鋒起懸辯若流。
又經聚徒都治講菩提心義。
論談之暇夜分未寝。
忽見大力善神形甚都麗。
既而言曰。
當率集同緣。
共來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辭。
及就講之辰倏然滿坐。
容貌瑰異莫有識者。
竟席便散。
其感迹征異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尋。
而翼從之聲聞于數裡。
山人怪視唯見超身。
射獵之徒莫不自息。
天監年中帝請為家僧。
禮問殊積。
初戒典東流。
人各傳受。
所見偏執。
妙法猶漏。
皇明禦宇掇采群經。
圓壇更造文義斯構。
事類因果于此載明。
有诏令超受菩薩戒。
恭惟頂禮如法勤修。
上複齋居宣室。
夢其勤行戒品。
面申贊悅。
時共延美。
而超鳴謙蹈禮好靜笃學。
從之遊處未觌愠喜之儀。
加以形過八尺腰帶十圍。
雍容高步當時譽顯。
帝又請于惠輪殿講淨名經。
上臨聽覽。
未啟莊嚴寺。
園接連南澗。
因構起重房。
若鱗相及。
飛閣穹隆高籠雲霧。
通碧池以養魚蓮。
構青山。
以栖羽族。
列植竹果四面成陰。
木禽石獸交橫入出。
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
剖決衆情。
一時高望。
在位二十餘年。
晚以陵谷互遷世相難恃。
因自解免閉房養素。
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遷神于寺房。
行路殒涕學徒奔赴。
凡厥喪事出皆天府。
門人追思德澤乃為立碑。
湘東王繹。
陳郡謝幾卿。
各為制文俱镌墓所。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
東陽烏場人也。
祖世蟬聯東南冠族。
有占其茔墓者雲。
後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劉氏夢。
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時俗因名為靈粲。
故風鑒貞簡神志凝靜。
撫塵之歲有異凡童。
惟聚沙為佛塔。
疊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
鄰童競采常以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土以蠶桑為業。
常懷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喜畋獵化終不改。
常歎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
好生惡死此情何别。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裡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促來就死。
驚覺汗流。
诘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複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十頭。
騰倚随之。
若有愧謝者。
所居僻左不嘗見寺。
世崇黃老未聞佛法。
而宿習冥感心存離俗。
忽值一僧訪以至教。
彼乃舉手東指雲。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見。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遊于剡。
遍禮塔廟肆意山川。
遠會素心多究經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東山寺辭親翦落。
時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門慧靜。
靜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總持。
為特進顔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随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年踰一紀。
及靜之雲亡。
盡心喪之禮。
服阕之後。
卻粒岩栖。
餌以松術。
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鎮禹穴。
聞約風德雅相歎屬。
時有釋智秀昙纖慧次等。
并名重當鋒同集王坐。
約既後至年夏未隆。
王便斂躬盡敬。
衆鹹懷不悅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為釋門領袖。
豈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為貴勝所崇也如此。
齊中書郎汝南周颙為剡令。
欽服道素側席加禮。
于鐘山雷次宗舊館造草堂寺。
亦号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結宇山椒疏壤幽岫。
雖邑居非遠。
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
便有終焉之托。
颙歎曰。
山茨約主清虛滿世。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憲公王儉。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欽風味道共弘法教。
淵嘗請講淨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花大品。
淵遇疾晝寝見胡僧雲。
菩薩當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
少有學術。
約之族祖也。
每見辄趣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敬緻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且約孝通冥感思歸遄返。
而二親喪亡。
并及臨訣。
孺慕嬰号不交人世。
積時停鄉以開慈道。
後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
攜與同行。
在郡惟以靜漠自娛。
禅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桔。
或停赤松澗遊止。
時逢宿火乍屬神光。
程異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雲。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
請約移居曾未浃旬。
而神魅弭息。
後晝卧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水出禮悔雲。
夙障深重堕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求授戒。
自爾災怪永絕。
及沈侯罷郡。
相攜出都。
還住本寺。
恭事勤肅禮敬彌隆。
文章往複相繼晷漏。
以沈詞藻之盛秀出當時。
臨官莅職。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來。
未嘗以朱門蓬戶為隔。
齊建武中謂沈曰。
貧道昔為王褚二公供養。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為之當複入地矣。
天監元年沈為尚書仆射。
啟敕請入省住。
十一年臨丹陽尹。
無何而歎。
有憂生之嗟。
報曰。
檀越福報已盡。
貧道未得滅度詞旨凄然。
俄而沈殒。
故其預契未然皆此類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蘊匮胸襟陶蓥懷抱。
顯說弘通當仁不讓。
劬勞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雕文璞。
信無為道發菩
梁大僧正南澗寺沙門釋慧超傳一。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傳二。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昙巒傳三。
梁蜀郡龍淵寺釋慧韶傳四。
梁會稽嘉祥寺釋慧皎傳五。
魏洛陽釋道辯傳六(昙永 亡名) 魏恒州報德寺釋道登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釋僧密傳八。
梁楊都湘宮寺釋昙準傳九(智深) 梁楊都靈基寺釋道超傳十(慧安) 梁楊都龍光寺釋僧喬傳十一(慧生 僧整 慧濟) 梁楊都彭城寺釋慧開傳十二(昙隽) 梁楊都建初寺釋明徹傳十三。
梁餘杭西寺釋法開傳十四。
梁楊都瓦官寺釋道宗傳十五(法敞) 魏洛下廣德寺釋法貞傳十六(僧建 慧聰 道寂) 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傳十七(法文 法度 法護 本阙) 梁楊都治城寺釋僧詢傳十八(道遂 道摽 本阙) 梁楊都靈根寺釋慧超傳十九(本阙) 齊邺中天平寺釋真玉傳二十。
後梁荊州大僧正釋僧遷傳二十一。
釋慧超。
姓廉氏。
趙郡陽平人。
中原喪亂。
避難于鐘離之朝哥縣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簡靜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歲出家。
從臨番縣建安寺沙門慧通。
通素無業術立行專樸。
超直心隻順奉敬無怠。
而外聽諸講勤精學業。
時遇風雨艱辛泥路擁塞。
不以為辭。
嘗寓坐有胡僧。
蓋不測之人也。
一見嗟異曰。
斯人若不為五衆之傑。
則為八州刺史。
兼叙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廣采經部及以數論。
并盡其深義。
朗若貫珠。
名僧勝集稠人廣坐。
紛綸飛伏雍容摸揩。
故早為皂白挹其高軌。
後南遊江左住南澗寺。
僧宗見而善之。
受略槃等經。
開柘條緒略通幽緻。
曆閱衆師多所參涉。
偏以無量壽命家。
吏部謝籥每稱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諧。
尤能草隸兼習朱許。
又工占相。
齊曆告終。
梁祚伊始。
超現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間聲馳日下。
尋有别敕乃授僧正。
戒德内修威儀外潔。
凡在缁侶鹹禀成訓。
天子給傳诏羊車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聲教所被。
五部憲章鹹禀風則。
帝以般若之義真谛所宗。
偏令化導故。
咨質鋒起懸辯若流。
又經聚徒都治講菩提心義。
論談之暇夜分未寝。
忽見大力善神形甚都麗。
既而言曰。
當率集同緣。
共來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辭。
及就講之辰倏然滿坐。
容貌瑰異莫有識者。
竟席便散。
其感迹征異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尋。
而翼從之聲聞于數裡。
山人怪視唯見超身。
射獵之徒莫不自息。
天監年中帝請為家僧。
禮問殊積。
初戒典東流。
人各傳受。
所見偏執。
妙法猶漏。
皇明禦宇掇采群經。
圓壇更造文義斯構。
事類因果于此載明。
有诏令超受菩薩戒。
恭惟頂禮如法勤修。
上複齋居宣室。
夢其勤行戒品。
面申贊悅。
時共延美。
而超鳴謙蹈禮好靜笃學。
從之遊處未觌愠喜之儀。
加以形過八尺腰帶十圍。
雍容高步當時譽顯。
帝又請于惠輪殿講淨名經。
上臨聽覽。
未啟莊嚴寺。
園接連南澗。
因構起重房。
若鱗相及。
飛閣穹隆高籠雲霧。
通碧池以養魚蓮。
構青山。
以栖羽族。
列植竹果四面成陰。
木禽石獸交橫入出。
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
剖決衆情。
一時高望。
在位二十餘年。
晚以陵谷互遷世相難恃。
因自解免閉房養素。
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遷神于寺房。
行路殒涕學徒奔赴。
凡厥喪事出皆天府。
門人追思德澤乃為立碑。
湘東王繹。
陳郡謝幾卿。
各為制文俱镌墓所。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
東陽烏場人也。
祖世蟬聯東南冠族。
有占其茔墓者雲。
後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劉氏夢。
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時俗因名為靈粲。
故風鑒貞簡神志凝靜。
撫塵之歲有異凡童。
惟聚沙為佛塔。
疊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
鄰童競采常以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土以蠶桑為業。
常懷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喜畋獵化終不改。
常歎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
好生惡死此情何别。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裡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促來就死。
驚覺汗流。
诘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複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十頭。
騰倚随之。
若有愧謝者。
所居僻左不嘗見寺。
世崇黃老未聞佛法。
而宿習冥感心存離俗。
忽值一僧訪以至教。
彼乃舉手東指雲。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見。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遊于剡。
遍禮塔廟肆意山川。
遠會素心多究經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東山寺辭親翦落。
時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門慧靜。
靜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總持。
為特進顔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随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年踰一紀。
及靜之雲亡。
盡心喪之禮。
服阕之後。
卻粒岩栖。
餌以松術。
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鎮禹穴。
聞約風德雅相歎屬。
時有釋智秀昙纖慧次等。
并名重當鋒同集王坐。
約既後至年夏未隆。
王便斂躬盡敬。
衆鹹懷不悅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為釋門領袖。
豈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為貴勝所崇也如此。
齊中書郎汝南周颙為剡令。
欽服道素側席加禮。
于鐘山雷次宗舊館造草堂寺。
亦号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結宇山椒疏壤幽岫。
雖邑居非遠。
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
便有終焉之托。
颙歎曰。
山茨約主清虛滿世。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憲公王儉。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欽風味道共弘法教。
淵嘗請講淨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花大品。
淵遇疾晝寝見胡僧雲。
菩薩當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
少有學術。
約之族祖也。
每見辄趣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敬緻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且約孝通冥感思歸遄返。
而二親喪亡。
并及臨訣。
孺慕嬰号不交人世。
積時停鄉以開慈道。
後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
攜與同行。
在郡惟以靜漠自娛。
禅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桔。
或停赤松澗遊止。
時逢宿火乍屬神光。
程異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雲。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
請約移居曾未浃旬。
而神魅弭息。
後晝卧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水出禮悔雲。
夙障深重堕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求授戒。
自爾災怪永絕。
及沈侯罷郡。
相攜出都。
還住本寺。
恭事勤肅禮敬彌隆。
文章往複相繼晷漏。
以沈詞藻之盛秀出當時。
臨官莅職。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來。
未嘗以朱門蓬戶為隔。
齊建武中謂沈曰。
貧道昔為王褚二公供養。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為之當複入地矣。
天監元年沈為尚書仆射。
啟敕請入省住。
十一年臨丹陽尹。
無何而歎。
有憂生之嗟。
報曰。
檀越福報已盡。
貧道未得滅度詞旨凄然。
俄而沈殒。
故其預契未然皆此類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蘊匮胸襟陶蓥懷抱。
顯說弘通當仁不讓。
劬勞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雕文璞。
信無為道發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