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義解篇初 本傳十二 附見一十九。
梁楊都安樂寺沙門釋法申傳一(道達 慧命)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僧韶傳二(法朗 法亮)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法護傳三(智遠 僧達) 梁鐘山宋熙寺沙門釋智欣傳四。
梁吳郡虎丘山沙門釋僧若傳五(僧令 法度 慧梵 慧朗) 梁楊都宣武寺沙門釋法寵傳六(智果 僧淑) 梁楊都靈根寺沙門釋僧遷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僧旻傳八(道超) 梁楊都光宅寺沙門釋法雲傳九。
梁南海随喜寺沙門釋慧澄傳十(慧朗 慧略 法生 慧武) 梁鐘山上定林寺沙門釋法令傳十一(慧泰慧纂) 梁鐘山開善寺沙門釋智藏傳十二。
釋法申。
本姓呂。
任城人也。
祖世寓居青州。
申幼出家。
夙懷儒素廣學經論。
妙思獨遠彌曆年祀。
規空畫有日夜惆怅。
隐士平原明昙聊嘲之曰。
三陽在節明辰淑景。
何不飲美酒賦新詩。
而終日竟歲瞪視四壁。
百年俄頃。
知得成儒素以不。
答曰。
蓋是平生鄙好。
何論得失。
頃之而大明成論。
譽美州鄉值宋太始之初莊嚴寺法集。
敕請度江住安樂寺。
累當師匠道俗欽賞。
建元之中遭本親遠喪。
道途回岨有礙北歸。
因爾屏絕人事杜塞講說。
逮齊竟陵王蕭子良永明之中。
請二十法師。
弘宣講授苦相征屈。
辭不獲免。
當斯之盛無與友者。
兼又淳厚仁慧不出厲言。
安閑守素不狎人世。
以天監二年卒。
春秋七十有四。
時複有道達慧命。
并以勤學顯名。
達姓裴。
河東聞喜人。
住廣陵永福精舍。
少以孝行知名。
拯濟危險道閏江濆。
永明中為南兖州僧正在職廉潔雅有治才。
罷任之日唯有紙故五束。
慧命廣陵人。
住安樂寺。
開濟笃素。
專以成實見知。
釋僧韶。
姓王。
齊國高安人。
幼願拔俗。
弱年從志斂服。
道俗恭敬師宗。
美姿制善舉止。
情性溫和韻調清雅。
好弘經數名顯州壤。
專以毗昙擅業。
元徽之初始來皇邑住建元寺。
寬厚閑澹不妄交遊。
宋季澆薄體裁無準。
物競目前榮枯俄頃。
韶閑房自守。
狀若無人。
及齊氏開泰禮教夙被。
白黑鑽仰講說頻仍。
後學知宗前修改觀。
毗昙一部化流海内。
咨聽之徒常有百數。
齊文惠及竟陵王蕭子良。
雅相欽禮。
清河崔慧。
親從北面咨承餘誨。
以天監三年卒于住寺。
春秋五十有八。
時建元又有法朗。
兼以慧學知名。
本姓沈氏。
吳興武康人。
家遭世禍因住建業。
大明七年與兄法亮。
被敕紹繼慧益出家。
初住藥王寺。
亮履行高潔經數修明。
朗禀性疏率不事威儀。
聲轉有聞義解傳譽。
集注涅槃勒成部帙。
而言谑調笑不擇交遊。
高人勝己見必齒錄。
并卒于天監中。
釋法護。
姓張。
東平人。
初以廉直居性不耐貪叨。
年始十三而善于草隸。
其師道邕亦有清風。
撫其首曰。
觀汝意氣必能振發遺法。
及至受戒仍遭父憂。
居喪房内經涉四載不預法事。
禮畢羸瘠不堪随衆。
宋孝建中。
來都遊觀住建元寺。
雅好博古多講經論。
常以毗昙命家。
弗尚流俗言去浮華。
不求适會趣通文理。
從其學者百有餘人。
齊竟陵王。
總校玄釋定其虛實。
仍于法雲寺建豎義齋。
以護為标領。
解釋膠結每無遺滞。
物益懷之。
遠有曠度不交榮俗。
凡所遊往必皆名輩。
齊侍中陳留阮韬。
光祿阮晦。
中書侍郎汝南周颙。
并虛心禮待未嘗廢也。
自從天子至于侯伯。
不與一人遊狎。
皎然獨坐勖勵門徒。
無營苟利。
惟以經數仁義存懷。
以天監六年卒于住所。
春秋六十有九。
時新安寺智遠。
天保寺僧達。
并以勤學有功。
遠幼懷清靜守志不競。
講說大乘好修福務。
達平和開拓頗自矜尚。
釋智欣。
姓潘。
丹陽建康人也。
稚而聰警禀懷變躁。
率爾形儀過無修整。
年七八歲。
世間近事經耳不妄。
曾入栖靜寺正值上講。
聞十二因緣義。
雲生死輪轉無有窮已。
便慨然有離俗之志。
他日即就栖靜僧審禅師求出家焉。
笃好博學多集近事。
師訓之曰。
觀汝神明人非率爾。
所可習學皆非奧遠何耶。
答曰。
欲廣其節目耳。
及具足後。
從東安寺道猛聽成實論。
四遍雖周未曾注記。
結帙而反亭然獨悟。
莫與為群不交當世。
無因得參其門者也。
及至講說文義精悉。
四衆推服。
聽者八百餘人。
陳心序事貴在可解不務才華有異流俗。
客問未申酬答已罷。
皆美其豐贍名重四海。
齊永明末。
太子數幸東田。
攜諸内侍亟經住寺。
欣因謝病鐘山居宋熙寺。
确然自得不與富貴遊往。
行不苟合交不委親。
嚫施之物構改住寺。
以天鑒五年卒。
春秋六十一。
葬于山墓。
釋僧若。
莊嚴寺僧璩之兄子也。
璩以律行清嚴見之前傳。
若少而廉靜。
邑裡推之。
十五出家。
住虎丘東山精舍。
事師恭孝與人友善。
性好勤學。
出都住治城寺二十餘年。
經數通達。
道俗器賞。
太常卿吳郡陸惠曉左氏尚書陸澄深相待接。
年三十二。
志絕風塵末東返虎丘。
栖身幽室簡出人世。
披文玩古自足雲霞。
雖複茹菜不充單複不贍。
随宜任運罕複經懷。
琅琊王斌守吳。
每延法集。
還都謂知己曰。
在郡賴得若公言谑大妄衰老。
見其比歲放生為業。
仁逮蟲魚愛及飛走。
講說雖疏津梁不絕。
何必滅迹岩岫方謂為道。
但出處不失其機。
彌覺其德高也。
天監八年敕為彼郡僧正。
親當元師。
猶肆意山内。
故失匡救之美。
緻有貪慢之謗。
未必加諸己。
要亦有貶暮齡。
以普通元年卒。
春秋七十。
複有僧令者。
若之兄也。
亦以碩學知名。
少而俊警長益廉退。
經律通明不永早世。
複有法度者。
住定林寺。
沉審其性言不卒暴。
先行而後從焉。
時莊嚴寺又有慧梵慧朗。
并以内外通博期标聲譽。
梵本吳氏。
剡人。
剛決強斷不事形名。
朗肌貌霜潔。
時人目為白朗。
屢講衆經頗入能例。
釋法寵。
姓馮氏。
南陽冠軍人。
後遭世難寓居海鹽。
少有絕俗之志。
二親愛而弗許。
執志固請。
乃曰。
須待為汝婚竟随意所欲。
十八納妻。
經始半年。
舍家服道住光興寺。
成辦法式習學威儀。
其後出都住興皇寺。
又從道猛昙濟學成實論。
二公雅相歎賞。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動意。
吳郡張融與周颙書曰。
古人遺放故留兒女。
法寵法師絕塵如棄唾。
若斯之志大矣遠矣。
又從長樂寺僧周學。
通雜心及法勝毗昙。
又從莊嚴昙斌曆聽衆經。
探玄析奧妙盡深極。
高難所指罕不倒戈。
昔吐蘊藉風神秀舉。
齊竟陵王子良。
甚加禮遇。
嘗于西邸義集選諸名學。
事委治城智秀。
而競者尤多。
秀謂寵曰。
當此應對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悅後拒我不及卿。
诠名定賞卿不及我。
秀有慚色。
年三十八。
正勝寺法願道人善通樊許之術。
謂寵曰。
君年滿四十當死。
無可避處。
唯有祈誠諸佛忏悔先愆。
趒脫或可冀耳。
寵因引鏡驗之。
見面有黑氣。
于
梁楊都安樂寺沙門釋法申傳一(道達 慧命)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僧韶傳二(法朗 法亮)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法護傳三(智遠 僧達) 梁鐘山宋熙寺沙門釋智欣傳四。
梁吳郡虎丘山沙門釋僧若傳五(僧令 法度 慧梵 慧朗) 梁楊都宣武寺沙門釋法寵傳六(智果 僧淑) 梁楊都靈根寺沙門釋僧遷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僧旻傳八(道超) 梁楊都光宅寺沙門釋法雲傳九。
梁南海随喜寺沙門釋慧澄傳十(慧朗 慧略 法生 慧武) 梁鐘山上定林寺沙門釋法令傳十一(慧泰慧纂) 梁鐘山開善寺沙門釋智藏傳十二。
釋法申。
本姓呂。
任城人也。
祖世寓居青州。
申幼出家。
夙懷儒素廣學經論。
妙思獨遠彌曆年祀。
規空畫有日夜惆怅。
隐士平原明昙聊嘲之曰。
三陽在節明辰淑景。
何不飲美酒賦新詩。
而終日竟歲瞪視四壁。
百年俄頃。
知得成儒素以不。
答曰。
蓋是平生鄙好。
何論得失。
頃之而大明成論。
譽美州鄉值宋太始之初莊嚴寺法集。
敕請度江住安樂寺。
累當師匠道俗欽賞。
建元之中遭本親遠喪。
道途回岨有礙北歸。
因爾屏絕人事杜塞講說。
逮齊竟陵王蕭子良永明之中。
請二十法師。
弘宣講授苦相征屈。
辭不獲免。
當斯之盛無與友者。
兼又淳厚仁慧不出厲言。
安閑守素不狎人世。
以天監二年卒。
春秋七十有四。
時複有道達慧命。
并以勤學顯名。
達姓裴。
河東聞喜人。
住廣陵永福精舍。
少以孝行知名。
拯濟危險道閏江濆。
永明中為南兖州僧正在職廉潔雅有治才。
罷任之日唯有紙故五束。
慧命廣陵人。
住安樂寺。
開濟笃素。
專以成實見知。
釋僧韶。
姓王。
齊國高安人。
幼願拔俗。
弱年從志斂服。
道俗恭敬師宗。
美姿制善舉止。
情性溫和韻調清雅。
好弘經數名顯州壤。
專以毗昙擅業。
元徽之初始來皇邑住建元寺。
寬厚閑澹不妄交遊。
宋季澆薄體裁無準。
物競目前榮枯俄頃。
韶閑房自守。
狀若無人。
及齊氏開泰禮教夙被。
白黑鑽仰講說頻仍。
後學知宗前修改觀。
毗昙一部化流海内。
咨聽之徒常有百數。
齊文惠及竟陵王蕭子良。
雅相欽禮。
清河崔慧。
親從北面咨承餘誨。
以天監三年卒于住寺。
春秋五十有八。
時建元又有法朗。
兼以慧學知名。
本姓沈氏。
吳興武康人。
家遭世禍因住建業。
大明七年與兄法亮。
被敕紹繼慧益出家。
初住藥王寺。
亮履行高潔經數修明。
朗禀性疏率不事威儀。
聲轉有聞義解傳譽。
集注涅槃勒成部帙。
而言谑調笑不擇交遊。
高人勝己見必齒錄。
并卒于天監中。
釋法護。
姓張。
東平人。
初以廉直居性不耐貪叨。
年始十三而善于草隸。
其師道邕亦有清風。
撫其首曰。
觀汝意氣必能振發遺法。
及至受戒仍遭父憂。
居喪房内經涉四載不預法事。
禮畢羸瘠不堪随衆。
宋孝建中。
來都遊觀住建元寺。
雅好博古多講經論。
常以毗昙命家。
弗尚流俗言去浮華。
不求适會趣通文理。
從其學者百有餘人。
齊竟陵王。
總校玄釋定其虛實。
仍于法雲寺建豎義齋。
以護為标領。
解釋膠結每無遺滞。
物益懷之。
遠有曠度不交榮俗。
凡所遊往必皆名輩。
齊侍中陳留阮韬。
光祿阮晦。
中書侍郎汝南周颙。
并虛心禮待未嘗廢也。
自從天子至于侯伯。
不與一人遊狎。
皎然獨坐勖勵門徒。
無營苟利。
惟以經數仁義存懷。
以天監六年卒于住所。
春秋六十有九。
時新安寺智遠。
天保寺僧達。
并以勤學有功。
遠幼懷清靜守志不競。
講說大乘好修福務。
達平和開拓頗自矜尚。
釋智欣。
姓潘。
丹陽建康人也。
稚而聰警禀懷變躁。
率爾形儀過無修整。
年七八歲。
世間近事經耳不妄。
曾入栖靜寺正值上講。
聞十二因緣義。
雲生死輪轉無有窮已。
便慨然有離俗之志。
他日即就栖靜僧審禅師求出家焉。
笃好博學多集近事。
師訓之曰。
觀汝神明人非率爾。
所可習學皆非奧遠何耶。
答曰。
欲廣其節目耳。
及具足後。
從東安寺道猛聽成實論。
四遍雖周未曾注記。
結帙而反亭然獨悟。
莫與為群不交當世。
無因得參其門者也。
及至講說文義精悉。
四衆推服。
聽者八百餘人。
陳心序事貴在可解不務才華有異流俗。
客問未申酬答已罷。
皆美其豐贍名重四海。
齊永明末。
太子數幸東田。
攜諸内侍亟經住寺。
欣因謝病鐘山居宋熙寺。
确然自得不與富貴遊往。
行不苟合交不委親。
嚫施之物構改住寺。
以天鑒五年卒。
春秋六十一。
葬于山墓。
釋僧若。
莊嚴寺僧璩之兄子也。
璩以律行清嚴見之前傳。
若少而廉靜。
邑裡推之。
十五出家。
住虎丘東山精舍。
事師恭孝與人友善。
性好勤學。
出都住治城寺二十餘年。
經數通達。
道俗器賞。
太常卿吳郡陸惠曉左氏尚書陸澄深相待接。
年三十二。
志絕風塵末東返虎丘。
栖身幽室簡出人世。
披文玩古自足雲霞。
雖複茹菜不充單複不贍。
随宜任運罕複經懷。
琅琊王斌守吳。
每延法集。
還都謂知己曰。
在郡賴得若公言谑大妄衰老。
見其比歲放生為業。
仁逮蟲魚愛及飛走。
講說雖疏津梁不絕。
何必滅迹岩岫方謂為道。
但出處不失其機。
彌覺其德高也。
天監八年敕為彼郡僧正。
親當元師。
猶肆意山内。
故失匡救之美。
緻有貪慢之謗。
未必加諸己。
要亦有貶暮齡。
以普通元年卒。
春秋七十。
複有僧令者。
若之兄也。
亦以碩學知名。
少而俊警長益廉退。
經律通明不永早世。
複有法度者。
住定林寺。
沉審其性言不卒暴。
先行而後從焉。
時莊嚴寺又有慧梵慧朗。
并以内外通博期标聲譽。
梵本吳氏。
剡人。
剛決強斷不事形名。
朗肌貌霜潔。
時人目為白朗。
屢講衆經頗入能例。
釋法寵。
姓馮氏。
南陽冠軍人。
後遭世難寓居海鹽。
少有絕俗之志。
二親愛而弗許。
執志固請。
乃曰。
須待為汝婚竟随意所欲。
十八納妻。
經始半年。
舍家服道住光興寺。
成辦法式習學威儀。
其後出都住興皇寺。
又從道猛昙濟學成實論。
二公雅相歎賞。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動意。
吳郡張融與周颙書曰。
古人遺放故留兒女。
法寵法師絕塵如棄唾。
若斯之志大矣遠矣。
又從長樂寺僧周學。
通雜心及法勝毗昙。
又從莊嚴昙斌曆聽衆經。
探玄析奧妙盡深極。
高難所指罕不倒戈。
昔吐蘊藉風神秀舉。
齊竟陵王子良。
甚加禮遇。
嘗于西邸義集選諸名學。
事委治城智秀。
而競者尤多。
秀謂寵曰。
當此應對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悅後拒我不及卿。
诠名定賞卿不及我。
秀有慚色。
年三十八。
正勝寺法願道人善通樊許之術。
謂寵曰。
君年滿四十當死。
無可避處。
唯有祈誠諸佛忏悔先愆。
趒脫或可冀耳。
寵因引鏡驗之。
見面有黑氣。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