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五

關燈
是貨賣衣缽資餘。

    并市香供。

    飛舟東逝。

    直至海鹽居在光興。

    閉房禮忏杜絕人物。

    晝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

    歲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

    彌生怖懅。

    其夜忏禮已達四更。

    聞戶外有人言曰。

    君死業已盡。

    遽即開戶都無所見。

    明晨借問佥言黑氣都除。

    兩耳乃是生骨。

    斯實忏蕩之基。

    功不虛也。

    末又從東夏慧基聽其講導。

    言論往複旬日之間。

    文疑理滞反啟其志。

    又鼓棹西歸住道林寺。

    開宇臨澗敞軒映水。

    解帙尋經每自惆怅而不能已。

    及東昏在位。

    多請遊于北山。

    因而移寓天保寺。

    天監七年齊隆寺法鏡徂殁。

    僧正惠超啟寵鎮之。

    敕曰。

    法寵法師造次舉動不逾律儀。

    不俠性欲不事形勢。

    慈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風。

    匡政寺廟信得其人矣。

    上每義集以禮緻之。

    略其年臘敕常居坐首。

    不呼其名号為上座法師。

    請為家僧。

    敕施車牛人力衣服飲食。

    四時不絕。

    寺本陜小。

    帝為宣武王修福。

    下敕王人繕改張飾以待寵焉。

    因立名為宣武寺也。

    門徒敦厚常百許人。

    普通四年忽感風疾不能執捉。

    舒經格上晝夜不休。

    赴諸法事坐輿講說。

    未疾禮佛常以百拜為限。

    後不能起居。

    猶于床上依時百過俯仰虔敬。

    所忏所願與本無異。

    後疾甚中使參候相望于道。

    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

    春秋七十四。

    皇上傷悼道俗悲戀。

    敕葬定林寺墓。

    一切兇事天府供給。

    舍人主書監視訖事。

    複有沙門智果。

    管氏。

    吳人。

    住海鹽光興寺。

    清直平簡善諸經術。

    又剡縣公車寺沙門僧淑。

    捃采衆師并為己任。

    随問随答思慮周廣。

    雖有征核而未盡其要妙。

     釋僧遷。

    姓樂氏。

    襄陽杜人。

    幼出家。

    進忠退儉早協州鄉。

    晚遊都邑住靈根寺。

    卻掃一房淨若仙觀。

    潔整衣服塵水不染。

    從靈味寺寶亮咨學經論。

    文理通達籍甚知名。

    性方棱不撓高自崇遇。

    若非意得罕所賓接。

    武帝以家僧引之。

    吳平侯蕭昺。

    亦遇之以禮。

    天監十六年夏。

    帝嘗夜見沙門慧诩。

    他日因計法會。

    遷問诩曰。

    禦前夜何所道。

    诩曰。

    卿何忽問此。

    而言氣甚厲。

    遷抗聲曰。

    我與卿同出西州俱為沙門。

    卿一時邀逢天接。

    便欲陵駕侪黨。

    我惟事佛。

    視卿輩蔑如也。

    衆人滿坐诩有慚忒。

    其為梗正皆類此也。

    以普通四年卒。

    春秋五十九矣。

     釋僧旻。

    姓孫氏。

    家于吳郡之富春。

    有吳開國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養能言而樂道。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為僧回弟子。

    從回受五經。

    一聞能記。

    精神洞出标群獨秀。

    每與同輩言谑及諸典禮。

    未嘗不慨慨然欲為己任。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謂之曰。

    沙彌何姓家在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辯甚異之。

    特進張緒見而歎曰。

    松柏雖小已有陵雲之氣。

    由是顯譽。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馬寺。

    寺僧多以轉讀唱導為業。

    旻風韻清遠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喪禮畢移住莊嚴師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風軌。

    大小和從。

    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

    與同寺法雲禅崗法開。

    禀學柔次達亮四公經論。

    夕則合帔而卧。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課如此。

    大明數論究統經律。

    原始要終望表知裡。

    内鑒諸己旁啟同志。

    前疑往結靡不冰泮。

    雖命世碩學有是非之辯。

    旻居中振發曾無擁滞。

    光緒既着風猷弘遠。

    齊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貴敬請遺連接。

    尚書令王儉。

    延請僧宗講涅槃經。

    旻扣問聯環言皆摧敵。

    儉曰。

    昔竺道生入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見之。

    使難道融義。

    往複百翻言無不切。

    衆皆睹其風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師超悟天體。

    性極照窮言必典詣。

    能使前無橫陣。

    便是過之遠矣。

    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于普弘寺共講成實。

    大緻通勝冠蓋成陰。

    旻于末席論議。

    詞旨清新緻言宏邈。

    往複神應聽者傾屬。

    次公乃放塵尾而歎曰。

    老子受業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必欲研盡。

    自至金陵累年始見竭于今日矣。

    且試思之晚講當答。

    及晚上講裁複數交詞義遂擁。

    次公動容顧四坐曰。

    後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興福寺講成實論。

    先輩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

    其會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畢集。

    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為迮。

    言雖竟日無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風慕德者不遠萬裡相造。

    自晉宋相承凡論議者。

    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

    及旻為師範。

    棱落秀上機變如神。

    言氣典正。

    座無洪聲之侶。

    重又性多謙讓。

    未常以理勝加人。

    處衆澄眸如入禅定。

    其為道俗所推如此。

    時人稱曰。

    折剖磐隐通古無例。

    條貫始終受者易悟。

    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聽衆千餘。

    孜孜善誘曾無告倦。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

    嘗謂旻曰。

    法師經論通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

    宋世貴道生。

    開頓悟以通經。

    齊時重僧柔。

    影毗昙以講論。

    貧道謹依經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耳。

    時竟陵王世子蕭照胄。

    出守會稽。

    要旻共往。

    征虜别之。

    旻曰。

    吾止講席。

    相識未嘗修詣。

    承其得郡。

    便狼狽遠别。

    意所不欲。

    衆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請三十僧。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拟旻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潤法師。

    不能外益學士。

    非謂講者。

    由是譽傳遐迩名動京師。

    琅琊王仲寶。

    吳人張思光。

    學冠當時清貞獨絕。

    并投分請交申以缟帶。

    年立之後頻事開解蔚為宗匠。

    九部五時若指諸掌。

    玄理伏難坦然夷易。

    故缁素結轍華俗邀延往複屯萃矣。

    時有令聞夙成負先來之風。

    耆年素望懷新舊之恥。

    設伏者比肩翹關者間出。

    旻随方領會。

    弘量有餘。

    皆銜璧輿榇響然風靡者一人而已。

    值齊曆橫流道屬昏诐。

    時寵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請入吳。

    法輪繼轉勝幢屢建。

    皆随根獲潤有聲南北。

    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帝則。

    以天監五年遊于都辇。

    天下禮接下筵亟深眷悅。

    敕僧正慧超銜诏至房。

    欲屈與法寵法雲汝南周舍等。

    時入華林園講論道義。

    自茲已後優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經。

    以通大訓。

    朝貴皆思弘厥典。

    又請京邑五大法師。

    于五寺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見悅可。

    因請為家僧。

    四事供給。

    又敕于慧輪殿講勝鬘經。

    帝自臨聽。

    仍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勰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經論以類相從。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風疾後雖小間。

    心猶忘誤言語遲蹇。

    旻曰。

    自登座講說已二十年。

    如見此病例無平複。

    講事盡矣。

    乃修飾房内隔立道場日夜禮忏。

    後吳郡太守張充。

    吳興太守謝覽。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

    有敕給船仗資糧發遣。

    二郡迎候舟楫滿川。

    京師學士雲随霧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晉陵太守蔡撙。

    出侯門迎之歎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末年。

    下敕于莊嚴寺。

    建八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