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輪。
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後。
衆徒彌盛。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遠。
至于是日不容聽衆。
執事啟聞。
有敕聽停講五日。
悉移窗戶四出檐霤。
又進給床五十張。
猶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數。
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
慮未周用付庫生長傳付後僧。
又于簡靜寺講十地經。
堂宇先有五間。
慮有迫迮又于堂前權起五間。
合而為一。
及至就講寺内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
少與齊人張融謝眺友善。
天下才學通人莫不緻禮。
雖居重名不嘉榮勢。
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衆人多恨之。
唯吳郡陸倕。
博學自居。
名位通顯早崇禮敬。
旻亦密相器重。
時為太子中庶。
傧從到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愛名德也。
彌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後。
先疾連發彌懷退靜。
夜還虎丘人無知者。
時蕭昂出守吳興。
欲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詣之。
高卧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旻從後門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銜命緻禮。
贈以幾杖爐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劇未堪止寺。
權停莊嚴因遂彌留以至大漸。
良醫上藥備于寺内。
中使參侯相望馳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鐘山之開善墓所。
喪事大小随由備辦。
隐士陳留阮孝緒。
為着墓志。
弟子智學慧慶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東王。
并為制文樹于墓側。
征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嘗樂于禅默。
乃依所立義試遍安心。
旬日之間遂得入定。
問諸禅師皆雲。
門戶雖殊造寂不異。
又嘗于講日謂衆曰。
昔彌天釋道安。
每講于定坐後。
常使都講等為含靈轉經三契。
此事久廢。
既是前修勝業。
欲屈大衆各誦觀世音經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遠近相習。
爾後道俗舍物乞講前誦經。
由此始也。
時有靈根寺道超比丘。
勤學自勵。
願明解如旻。
夢有人言。
僧旻法師毗婆屍佛。
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
雲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達。
随分得解。
後大領悟。
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
朝夕禮谒。
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之。
菩薩曰。
菩提樹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聞而勖之曰。
禮有六夢。
正夢唯一。
乃是好惡之先征。
故周立占夢之官。
後代廢之。
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夢乃心想耳。
汝勿傳之。
以莊嚴寺門及諸牆宇古制不工。
又吳虎丘山西寺朽壞日久。
并加繕改事盡弘麗。
旻所造經像全不封附。
須者便給。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誠多。
未始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乃有一時發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
又且米菜醬酢樵水湯灰踐踰澆炙。
信傷害微蟲豈有數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為也。
始複求寄王官官府有勢之家。
使役雖多彌難盡意。
近識觀之藉此開悟。
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诮。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專至有乖素心。
若現斯言猶涉譏笑。
故吾不為也。
旻美言笑善舉止。
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飙滿室。
凡所施為不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後己常若不及。
常有餘師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與相見為設飲食。
方便誘喻遂成善士。
生無左道蔔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識。
貴人君子皆景慕焉。
營居負販者亦望風而畏敬。
聞其名者僞夫正鄙夫立。
所著論疏雜集。
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
百有餘卷流世。
釋法雲。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将軍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産在草。
見雲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出家。
更名法雲。
從師住莊嚴寺。
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
年十三始就受業。
大昌僧宗莊嚴僧達。
甚相稱贊。
寶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當棟梁大法矣。
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
于道林寺發講。
雲咨決累日。
詞旨激揚。
衆所歎異。
年小坐遠聲聞難叙。
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複。
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
等年臘齊名譽。
曆采衆師且經且論四時遊聽寒暑不辍。
或講前講末初夜後夜覆述文義。
間隙遊習于路思義。
辄不自覺行過所造。
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講論。
出而顧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動靜威儀勿易為也。
前後法師或有詞無義。
或有義無詞。
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習學不優未應講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
序正條源群分名類。
學徒海湊四衆盈堂。
佥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
及至為賓。
構擊縱橫比類紛鲠。
機辯若疾風。
應變如行雨。
當其鋒者罕不心務。
賓主咨嗟朋僚胥悅。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之妙獨步當時。
齊中書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見雲公俊發自顧缺然。
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
及居母憂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
聖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顔儀使物生悅。
遠則啟發菩提以道神識。
又雲。
恩愛重賊不可寬放。
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堕于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
宜思遠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細近耶。
雲乃割裂哀情微進飲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請。
道俗傾家異端必集。
弘振風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歸巾褐識反。
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
天監二年。
敕使長召出入諸殿。
影響弘通之端。
囋揚利益之漸。
皇高亟延義集。
未曾不敕令雲先入後下诏令。
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
雲乃經論合撰。
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講。
廣請義學充諸堂宇。
敕給傳诏。
車牛吏力皆備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雲講之。
辭疾不赴。
帝雲。
弟子既當今日之位。
法師是後來名德。
流通無寄。
不可不自力為講也。
因從之。
尋又下诏禮為家僧。
資給優厚。
敕為光宅寺主。
創立僧制雅為後則。
皇太子留情内外。
選請十僧入于玄圃。
經于兩夏不止講經。
而亦懸談文外。
雲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
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遊俠。
而動必弘法。
不以此言關懷。
中書郎順陽範轸。
着神滅論。
群僚未詳其理。
先以奏聞。
有敕令雲答之。
以宣示臣下。
雲乃遍與朝士書論之。
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又與少傅沈約書曰。
主上令答神滅論。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說。
義經丘而未曉。
理涉旦而猶昏。
至人凝照。
有本襲道
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後。
衆徒彌盛。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遠。
至于是日不容聽衆。
執事啟聞。
有敕聽停講五日。
悉移窗戶四出檐霤。
又進給床五十張。
猶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數。
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
慮未周用付庫生長傳付後僧。
又于簡靜寺講十地經。
堂宇先有五間。
慮有迫迮又于堂前權起五間。
合而為一。
及至就講寺内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
少與齊人張融謝眺友善。
天下才學通人莫不緻禮。
雖居重名不嘉榮勢。
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衆人多恨之。
唯吳郡陸倕。
博學自居。
名位通顯早崇禮敬。
旻亦密相器重。
時為太子中庶。
傧從到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愛名德也。
彌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後。
先疾連發彌懷退靜。
夜還虎丘人無知者。
時蕭昂出守吳興。
欲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詣之。
高卧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旻從後門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銜命緻禮。
贈以幾杖爐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劇未堪止寺。
權停莊嚴因遂彌留以至大漸。
良醫上藥備于寺内。
中使參侯相望馳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鐘山之開善墓所。
喪事大小随由備辦。
隐士陳留阮孝緒。
為着墓志。
弟子智學慧慶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東王。
并為制文樹于墓側。
征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嘗樂于禅默。
乃依所立義試遍安心。
旬日之間遂得入定。
問諸禅師皆雲。
門戶雖殊造寂不異。
又嘗于講日謂衆曰。
昔彌天釋道安。
每講于定坐後。
常使都講等為含靈轉經三契。
此事久廢。
既是前修勝業。
欲屈大衆各誦觀世音經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遠近相習。
爾後道俗舍物乞講前誦經。
由此始也。
時有靈根寺道超比丘。
勤學自勵。
願明解如旻。
夢有人言。
僧旻法師毗婆屍佛。
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
雲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達。
随分得解。
後大領悟。
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
朝夕禮谒。
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之。
菩薩曰。
菩提樹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聞而勖之曰。
禮有六夢。
正夢唯一。
乃是好惡之先征。
故周立占夢之官。
後代廢之。
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夢乃心想耳。
汝勿傳之。
以莊嚴寺門及諸牆宇古制不工。
又吳虎丘山西寺朽壞日久。
并加繕改事盡弘麗。
旻所造經像全不封附。
須者便給。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誠多。
未始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乃有一時發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
又且米菜醬酢樵水湯灰踐踰澆炙。
信傷害微蟲豈有數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為也。
始複求寄王官官府有勢之家。
使役雖多彌難盡意。
近識觀之藉此開悟。
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诮。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專至有乖素心。
若現斯言猶涉譏笑。
故吾不為也。
旻美言笑善舉止。
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飙滿室。
凡所施為不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後己常若不及。
常有餘師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與相見為設飲食。
方便誘喻遂成善士。
生無左道蔔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識。
貴人君子皆景慕焉。
營居負販者亦望風而畏敬。
聞其名者僞夫正鄙夫立。
所著論疏雜集。
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
百有餘卷流世。
釋法雲。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将軍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産在草。
見雲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出家。
更名法雲。
從師住莊嚴寺。
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
年十三始就受業。
大昌僧宗莊嚴僧達。
甚相稱贊。
寶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當棟梁大法矣。
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
于道林寺發講。
雲咨決累日。
詞旨激揚。
衆所歎異。
年小坐遠聲聞難叙。
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複。
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
等年臘齊名譽。
曆采衆師且經且論四時遊聽寒暑不辍。
或講前講末初夜後夜覆述文義。
間隙遊習于路思義。
辄不自覺行過所造。
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講論。
出而顧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動靜威儀勿易為也。
前後法師或有詞無義。
或有義無詞。
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習學不優未應講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
序正條源群分名類。
學徒海湊四衆盈堂。
佥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
及至為賓。
構擊縱橫比類紛鲠。
機辯若疾風。
應變如行雨。
當其鋒者罕不心務。
賓主咨嗟朋僚胥悅。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之妙獨步當時。
齊中書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見雲公俊發自顧缺然。
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
及居母憂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
聖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顔儀使物生悅。
遠則啟發菩提以道神識。
又雲。
恩愛重賊不可寬放。
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堕于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
宜思遠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細近耶。
雲乃割裂哀情微進飲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請。
道俗傾家異端必集。
弘振風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歸巾褐識反。
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
天監二年。
敕使長召出入諸殿。
影響弘通之端。
囋揚利益之漸。
皇高亟延義集。
未曾不敕令雲先入後下诏令。
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
雲乃經論合撰。
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講。
廣請義學充諸堂宇。
敕給傳诏。
車牛吏力皆備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雲講之。
辭疾不赴。
帝雲。
弟子既當今日之位。
法師是後來名德。
流通無寄。
不可不自力為講也。
因從之。
尋又下诏禮為家僧。
資給優厚。
敕為光宅寺主。
創立僧制雅為後則。
皇太子留情内外。
選請十僧入于玄圃。
經于兩夏不止講經。
而亦懸談文外。
雲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
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遊俠。
而動必弘法。
不以此言關懷。
中書郎順陽範轸。
着神滅論。
群僚未詳其理。
先以奏聞。
有敕令雲答之。
以宣示臣下。
雲乃遍與朝士書論之。
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又與少傅沈約書曰。
主上令答神滅論。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說。
義經丘而未曉。
理涉旦而猶昏。
至人凝照。
有本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