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五

關燈


    赴機垂審。

    臣下旨訓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複闡。

    纣綴波侖之情。

    預非草木。

    誰不歔欷。

    同挹風猷。

    共加弘贊也。

    約答曰。

    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

    近約法師。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歡受頂戴尋覽忘疲。

    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離衆魔。

    孔釋兼弘于是乎在。

    實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論微厝疑核。

    比展具以呈也。

    雲以天監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

    于秣陵縣同下裡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師建造。

    可仍以法師為名。

    即禅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實為爽垲。

    結宇孤岩北面城市。

    懷澗隐嶺。

    窮人野之緻。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

    天監将末。

    扶南國獻經三部。

    敕雲譯之。

    詳決梁梵。

    皆理明意顯。

    狀若親承。

    帝抄諸方等經。

    撰受菩薩法。

    構等覺道場。

    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莊嚴。

    自茲厥後。

    王侯朝士法俗傾都。

    或有年臘過于智者。

    皆望風奄附啟受戒法。

    雲曰。

    戒終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

    有若趣時。

    于是固執。

    帝累勸獎每加說喻。

    答曰。

    當先發願。

    若得相應然後從受。

    雲欲發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啟于華林園光華殿設千僧大會。

    分此諸物為五種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從時。

    锵金候旭百和[氳-囚+米]氲。

    衆妓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歎。

    普通六年敕為大僧正。

    于同泰寺設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儀。

    衆皆見所未聞。

    得未曾有。

    爾後雖遘疾時序。

    而講說無廢。

    及于扶接登座。

    弊劇乃止。

    至禦幸同泰開大涅槃。

    敕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

    及遭父憂由是疾笃至于大漸。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宮悲惜為之流恸。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皆從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側。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為作銘志。

    弟子周長胤等。

    有猶子之慕。

    創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為制文。

    初雲年在息慈雅尚經術。

    于妙法華研精累思。

    品酌理義始末照覽。

    乃往幽岩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松葉為拂。

    自唱自導兼通難解。

    所以垂名梁代誠績有聞。

    而文疏稠疊前後繁映。

    緻依講誦有阻恒功。

    嘗于一寺講散此經。

    忽感天華狀如飛雪。

    滿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墜訖講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與雲互相敬愛。

    呼為大林法師。

    每來雲所辄停住信宿。

    嘗言。

    欲解師子吼。

    請法師為說。

    即為剖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袁昂雲。

    有常供養僧學雲法華。

    日夜發願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有異僧曰。

    雲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

    那可卒敵也。

    每于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者。

    多獲征應。

    及得善夢如别記述。

    夷陵縣漁人。

    于網中得經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題雲。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雲法師。

    以事勘校。

    時雲年始十歲。

    名未遠布寺無光宅。

    而此品正則。

    初雲弘法次斷魚肉。

    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神變化。

    人莫敢競其類者。

    雲得此告彌深弘演雲爾。

     釋慧澄。

    姓蘭氏。

    番禺高要人。

    十四出家。

    依和上道達住随喜寺。

    而在性貞苦立素齋戒。

    魚肉葷辛畢世未視。

    當齊氏之季。

    百工辍業。

    澄閉戶禮誦不修聞達。

    天監初建開闡學校。

    白黑樂求皆得其志。

    澄深懷願望以日為歲。

    世始廓清南路猶梗。

    負笈踟蹰欲前未進。

    親舊谏曰。

    何不就饒聚糧貨待路好通。

    為爾栖栖橫生憂苦。

    澄曰。

    榮華賄貨此何見關。

    日月如電時不待人耳。

    于是間行寄托遂至京室。

    憩莊嚴寺。

    仍從僧旻以伸北面。

    勤苦下帷專攻一事。

    且經且律或數或論。

    十餘年中鈎深索隐。

    猶晦迹下筵而名聞日遠。

    桂陽王蕭象。

    聞風欽悅延請入第。

    頂禮歸依求屈講說。

    親自餐服遂使遠近投集。

    聞者斐然。

    後桂陽出鎮南嶽。

    請與同行。

    潇湘道俗重增歸敬。

    法席繼興善誘忘倦。

    澄以違親歲久誓暫定省而番禺四衆向風欽德。

    迎請重疊年年轉倍。

    以普通四年随使南返。

    中途危阻素情無憚。

    食值饑客合盤施之。

    船人更辦不肯複受。

    又見單薄解衣赈之。

    及至南海複停随喜。

    七衆屯結其會如林。

    贊請法施頻仍累迹。

    理喻精微淺深無隐。

    新舊學望如草偃焉。

    于斯五載法利無限。

    未及旋都遇疾而卒。

    春秋五十有二。

    即大通元年也。

    時複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

    皆從僧旻受學。

    雖複廣綜諸部。

    并以成實擅名。

    朗居貧好學博達多通。

    久當師匠巧于傳述。

    略聰明俊警宣講有則。

    品别支條分籍甚有嘉譽。

    生尋訪異聞。

    博述經論。

    铨次秘奧物益奇之。

    武振揚文義省約不繁。

    宣流未廣蘭摧中葉。

    年三十餘卒。

     釋法令。

    姓董氏。

    未詳何人。

    家遭世禍因寓建康。

    少出家住定林上寺。

    立操貞堅廉和寡欲。

    博覽經論多所通達。

    善涅槃大小品。

    尤精法華阿毗昙心。

    登師子座發無畏辯。

    先标綱要卻泒條流。

    言約旨遠馳名京學。

    兼好禅寂以息攀緣。

    但多疹瘵亟為廢替。

    自責先身執相分别起諸違害今受殃咎。

    因誦大品一部用祛封滞。

    清淨調和随從梵行。

    足不下山三十三載。

    葷辛不食弊衣畢世。

    以天監五年卒。

    春秋六十有九。

    時寺複有慧泰慧纂。

    并以學聞。

    泰克己修身笃勤禅智偏能談授。

    纂心性清率不務形骸。

    貞實抱素雅有國士之器。

     釋智藏。

    姓顧氏。

    本名淨藏。

    吳郡吳人。

    吳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農卿。

    曾祖淳錢唐令。

    祖瑤之員外郎。

    父映奉朝請。

    早亡其母嘗夢。

    出繞吳城一匝。

    密雲四布而天中開朗。

    衆星墜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聰敏。

    常懷退讓。

    果食衣服爰及威儀皆新華。

    先讓而處下末。

    由此擊譽鄉闾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寺。

    事師上定林寺僧遠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諸名德傳如前述。

    藏禀依訓範敬義弘隆。

    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從之。

    待師進飲藏還進飲。

    乃至平複方從師好。

    自是戒德堅明學業通奧。

    衆所知識超于夷等。

    當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

    初從受學。

    挹酌經論統辯精理。

    及其開關延敵。

    莫能涉其津者。

    藏洞曉若神微言每吐。

    預有比蹤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歎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齊太尉文憲王公。

    深懷欽悅爰請安居。

    常歎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紹隆釋教。

    将講淨名選窮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餘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藏。

    年臘最小獨居末坐。

    敷述義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彌崇高譽。

    先是會稽慎法師。

    志欲宣通妙法。

    乃請文宣方求講匠。

    以藏名稱普聞允當佥屬。

    遂流連會稽多曆年祀伏膺鼓箧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遊京辇。

    信同瓶喻有似燈傳。

    俄而十誦明了諸部薄究。

    未還吳郡道流生地。

    學人裹糧随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遊禹穴。

    居法華山結衆弘業。

    及齊德将謝。

    王室大騷。

    天地既閉經籍道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