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五

關燈
遂翻然高舉。

    欲終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華繼至。

    方遊京辇。

    天子下禮承修。

    榮貴莫不竦敬。

    聖僧寶志遷神。

    窀穸于鐘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開善。

    敕藏居之。

    初藏未受具戒。

    遇志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迹。

    識知德望有歸告之先見矣。

    時梁武崇信釋門。

    宮阙恣其遊踐。

    主者以負扆南面域中一人。

    議以禦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門一不沾預。

    藏聞之勃然厲色。

    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

    貧道昔為吳中顧郎。

    尚不慚禦榻。

    況複乃祖定光。

    金輪釋子也。

    檀越若殺貧道即殺。

    不慮無受生之處。

    若付在尚方。

    獄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罷敕任從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

    皆此類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為記吉兇百不失一。

    謂藏曰。

    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長。

    可至三十一矣。

    時年二十有九。

    聞斯促報講解頓息。

    竭精修道發大誓願足不出門。

    遂探經藏得金剛般若。

    受持讀誦畢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湯洗浴淨室誦經以待死至。

    俄而聞空中聲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報盡期。

    由般若經力得倍壽矣。

    藏後出山試過前相者。

    乃大驚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見短壽之相。

    今了一無。

    沙門誠不可相矣。

    藏問。

    今得至幾。

    答雲。

    色相骨法年六十餘。

    藏曰。

    五十為命。

    已不為夭。

    況複過也。

    乃以由緣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畢年辭世。

    終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競誦此經。

    多有征應。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屢結。

    逮梁大同中。

    敬重三寶利動昏心。

    澆波之俦。

    肆情下達。

    僧正憲網無施于過門。

    帝欲自禦僧官維任法侶。

    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

    于時盛哲無敢抗者。

    匿然投筆。

    後以疏聞藏。

    藏以筆橫轹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覽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懷略萬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彌盛。

    事将施行于世。

    雖藏後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華光殿設會。

    衆僧大集。

    後藏方至。

    帝曰。

    比見僧尼多未誦習。

    白衣僧正不解科條。

    俗法治之傷于過重。

    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雖是法師之事。

    然佛亦複付囑國王。

    向來與諸僧共論。

    鹹言不異。

    法師意旨如何。

    藏曰。

    陛下欲自臨僧事。

    實光顯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願垂慈矜恕此事為後。

    帝曰。

    弟子此意豈欲苦衆僧耶。

    正謂俗愚過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師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誠欲降重從輕。

    但末代衆僧難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請問諸僧犯罪。

    佛法應治之不。

    答曰。

    竊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

    意謂亦治不治。

    帝曰。

    惟見付囑國王治之。

    何處有不治之說。

    答曰。

    調達親是其事。

    如來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師意謂。

    調達何人。

    答曰。

    調達乃誠不可測。

    夫示迹正欲顯教。

    若不可不治。

    聖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則衆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複不立。

    帝動容追停前敕。

    諸僧震懼相率啟請。

    帝曰。

    藏法師是大丈夫心。

    謂是則道是。

    言非則道非。

    緻詞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諸法師非大丈夫。

    意實不同言則不異。

    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诤。

    而諸法師默然無見助者。

    豈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獲寝。

    藏出告諸徒屬曰。

    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數。

    未必稱意。

    況複衆僧。

    五方混雜未易辯明。

    正須去其甚泰耳。

    且如來戒律布在世間。

    若能遵用足相綱理。

    僧正非但無益為損弘多。

    常欲勸令罷之。

    豈容贊成此事。

    或曰。

    理極如此。

    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

    此實可畏。

    但吾年老。

    縱複荷旨附會。

    終不長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後法雲謂衆曰。

    帝于義理之中未能相謝。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講成實。

    聽侶千餘。

    皆一時翹秀。

    學觀榮之。

    又敕于慧輪殿講波若經。

    别敕大德三十人預座。

    藏開釋發趣各有清拔皆着私記拟後傳習。

    天監末年春舍身大忏。

    招集道俗。

    并自講金剛般若以為極悔。

    惟留衣缽。

    餘者傾盡一無遺餘。

    陳郡謝幾卿。

    指挂衣竹戲曰。

    猶留此物尚有意耶。

    藏曰。

    身猶未滅意何由盡。

    而尚懷靖處托意山林。

    還居開善因不履世。

    時或敕會。

    乃上啟辭曰。

    夙昔顧省心惑不調。

    欲依佛一語于空閑自制。

    而從緣流二十餘載。

    在乎少壯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減。

    若複退一毫。

    便不堪自課。

    故願言靜處少自營衛。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從閑自誕。

    是常人近情。

    懼前迳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閑依空入慧。

    高蹈養神實是勝樂。

    不違三乘。

    亦以随喜。

    惟别之際能無怅然。

    岐路贈言古人所重。

    猶勸法師。

    行無礙心。

    大悲為首方便利益。

    随時用舍不宜頓杜。

    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

    敕往反頻。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将受菩薩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将緻北面之禮。

    肅恭虔往。

    朱輪徐動鳴笳啟路。

    降尊下禮就而谒之。

    從遵戒範永為師傅。

    又請于寺講大涅槃。

    親臨幄坐爰命咨質。

    朝賢時彥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聞。

    又于北閣更延談論。

    皆歎曰。

    陪預勝席未曾有也。

    藏任吹虛舟真行平等。

    毀譽不動榮利未幹。

    宴坐空閑毅然山立。

    雖神宇凝隔風韻清高。

    其應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謂望俨即溫。

    君子之變者矣。

    自現處岩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别立頭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聞而遊覽。

    各賦詩而返。

    其後章雲。

    非曰樂逸遊。

    意欲識箕颍。

    藏結心世表。

    常行忏悔。

    每于六時翹仰靈相。

    口雲。

    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抱疑礙。

    恐乖聖意多僻。

    因而懇恻詞淚俱發。

    嘗宿靈曜寺。

    夜行暫用心。

    見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問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大漸。

    帝及儲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參候。

    敕為建齊手制願文。

    并繼以醫藥。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臨終詞色詳正。

    遺言唯在弘法。

    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獨龍之山。

    赴送盈道同為建碑。

    墳所寺内各一。

    新安太守蕭機制文。

    湘東王繹制銘。

    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為立墓志。

    初藏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二塵尾。

    其一寶裝。

    其一者素。

    留素者與藏。

    又征士廬江何胤。

    居吳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書雲。

    有人來寄語頃失之。

    及開函視全不識其文詞。

    後訪魏僧雲。

    是大莊嚴論中間兩紙也。

    時人鹹謂藏之所緻。

    又彭城劉混之罪當從戮。

    藏時處後堂。

    為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

    帝曰。

    今為國事不得道四等義如何。

    藏曰。

    言行乘機也。

    今機發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舉義非徒設。

    帝遂舍而不問。

    竟以獲免。

    劉氏終亦不委斯由。

    其潛濟益被率多如此。

    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毗昙心等。

    各着義疏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