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四

關燈
譯經篇四 本傳二人。

     京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一。

     京大慈恩寺梵僧那提傳二。

     釋玄奘。

    本名袆。

    姓陳氏。

    漢太丘仲弓後也。

    子孫徙于河南。

    故又為洛州缑氏人焉。

    祖康北齊國子博士。

    父慧早通經術。

    長八尺明眉目。

    拜江陵令。

    解纓而返。

    即大業末年。

    識者以為克終。

    隐淪之候故也。

    兄素出家。

    即長捷法師也。

    容貌堂堂儀局瑰秀。

    講釋經義聯班群伍。

    住東都淨土寺。

    以奘少罹窮酷。

    攜以将之。

    日授精理。

    旁兼巧論。

    年十一誦維摩法華。

    東都恒度便預其次。

    自爾卓然梗正不偶朋流。

    口誦目緣略無閑缺。

    睹諸沙彌劇談掉戲。

    奘曰。

    經不雲乎。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豈複恒為兒戲。

    可謂徒喪百年。

    且思齊之懷。

    尚鄙而不取。

    拔萃出類。

    故複形在言前耳。

    時東都慧日盛弘法席。

    涅槃攝論輪馳相系。

    每恒聽受昏明思擇。

    僧徒異其欣奉美其風素。

    愛敬之至師友參榮。

    大衆重其學功弘開役務。

    時年十五與兄住淨土寺。

    由是專門受業。

    聲望逾遠。

    大業餘曆。

    兵饑交貿法食兩緣投庇無所。

    承沙門道基化開井絡法俗欽仰。

    乃與兄從之。

    行達長安。

    住莊嚴寺。

    又非本望西踰劍閣既達蜀都。

    即而聽受阿毗昙論。

    一聞不忘見稱昔人。

    随言鏡理又高倫等。

    至于婆沙廣論雜心玄義。

    莫不鑿窮岩穴條疏本幹。

    然此論東被弘唱極繁。

    章鈔異同計逾數十。

    皆蘊結胸府聞持自然。

    至于得喪筌旨。

    而能引用無滞。

    時皆訝其憶念之力終古罕類也。

    基每顧而歎曰。

    餘少遊講肆多矣。

    未見少年神悟若斯人也。

    席中聽侶佥号英雄。

    四方多難總歸綿益。

    相與稱贊逸口傳聲。

    又僧景攝論道振迦延。

    世号難加人推精覆。

    皆師承宗據隅隩明铨。

    昔來攝論十二住義。

    中表銷釋十有二家。

    講次誦持率多昏漠。

    而奘初聞記錄片無差舛。

    登座叙引曾不再緣。

    須便為述狀逾宿構。

    如斯甚衆不可殚言。

    武德五年。

    二十有一為諸學府。

    雄伯沙門講揚心論。

    不窺文相而誦注無窮。

    時目神人。

    不神何能此也。

    晚與兄俱住益南空慧寺。

    私自惟曰。

    學貴經遠義重疏通鑽仰一方未成探赜。

    有沙門道深。

    體悟成實學稱包富。

    控權敷化振網趙邦。

    憤發内心将捐巴蜀。

    捷深知其遠量也。

    情顧勤勤每勸勉之。

    而正意已行誓無返面。

    遂乃假緣告别。

    間行江硖。

    經途所及。

    荊楊等州。

    訪逮道鄰莫知歸詣。

    便北達深所委參勇铠。

    素襲嘉問縱洽無遺。

    終始十月資承略盡。

    時燕趙學侶相顧逢秋。

    後發前至。

    抑斯人也。

    沙門慧休。

    道聲高邈。

    行解相富。

    誇罩古今。

    獨據邺中昌言傳授。

    詞鋒所指海内高尚。

    又往從焉。

    不面生來。

    相逢若舊。

    去師資禮事等法朋。

    偏為獨講雜心攝論。

    指摘纖隐曲示綱猷。

    相續八月領酬無厭。

    休又驚異絕歎撫掌而嗟曰。

    希世若人。

    爾其是也。

    沙門道嶽。

    宗師俱舍闡弘有部。

    包籠領袖吞納喉襟。

    揚業帝城來儀群學。

    乃又從焉。

    創迹京都诠途義苑。

    沙門法常。

    一時之最。

    經論教悟。

    其從如林。

    奘乃一舉十問皆陳幽奧。

    坐中杞梓拔思未聞。

    由是馳譽道流。

    檀聲日下。

    沙門僧辯法輪論士。

    機慧是長。

    命來連坐。

    吾之徒也。

    但為俱舍一論昔所未聞。

    因爾伏膺曉夕咨請。

    嶽審其殷至慧悟霞明樂說不窮。

    任其索隐。

    單思研采。

    [吭-幾+(坐-工+十)]周究竟。

    沙門玄會。

    匠剖涅槃。

    删補舊疏更張琴瑟。

    承斯令問親位席端。

    咨質遲疑煥然祛滞。

    仆射宋公蕭瑀。

    敬其脫穎。

    奏住莊嚴。

    然非本志。

    情栖物表。

    乃又惟曰。

    餘周流吳蜀爰逮趙魏末及周秦。

    預有講筵率皆登踐。

    已布之言令。

    雖蘊胸襟。

    未吐之詞宗。

    解簽無地。

    若不輕生殉命誓往華胥。

    何能具觌成言。

    用通神解。

    一睹明法了義真文。

    要返東華傳揚聖化。

    則先賢高勝。

    豈決疑于彌勒。

    後進鋒穎。

    甯辍想于瑜伽耶。

    時年二十九也。

    遂厲然獨舉。

    詣阙陳表。

    有司不為通引。

    頓迹京臯。

    廣就諸蕃遍學書語。

    行坐尋授數日便通。

    側席面西思聞機候。

    會貞觀三年時遭霜儉。

    下敕道俗逐豐四出。

    幸因斯際徑往姑臧漸至炖煌。

    路由天塞。

    裹糧吊影。

    前望悠然但見平沙絕無人徑。

    回遑委命任業而前。

    展轉因循達高昌境。

    初奘在涼州講揚經論。

    華夷士庶盛集歸崇。

    商客通傳預聞蕃域。

    高昌王麴文泰。

    特信佛經。

    複承奘告将遊西鄙。

    恒置郵驲境次相迎。

    忽聞行達通夕立候。

    王母妃屬執炬殿前。

    見奘苦辛備言意故。

    合宮下淚驚異希有。

    延留夏坐。

    長請開弘。

    王命為弟。

    母命為子。

    殊禮厚供。

    日時恒緻。

    乃為講仁王等經及諸機教。

    道俗系戀。

    并願長留。

    奘曰。

    本欲通開大化遠被家國。

    不辭賤命忍死西奔。

    若如來語一滞此方。

    非唯自虧發足。

    亦恐都為法障。

    乃不食三日。

    佥見極意無敢措言。

    王母曰。

    今與法師一遇。

    并是往業因緣。

    脫得果心東返。

    願重垂誡诰。

    遂與奘手傳香信誓為母子。

    麴氏流淚執足而别。

    仍敕殿中侍郎。

    赍绫帛五百匹書二十四封。

    并給從騎六十人。

    送至突厥葉護牙所。

    以大雪山北六十餘國皆其部統故。

    重遺達奘開前路也。

    初至牙所。

    信物倍多異于恒度。

    謂是親弟。

    具以情告。

    終所不信。

    可汗重其賄賂。

    遣騎前告所部諸國。

    但有名僧勝地。

    必令奘到。

    于是連騎數十。

    盛若皇華。

    中途經國道次參候。

    供給頓具倍勝于初。

    自高昌至于鐵門。

    凡經一十六國。

    人物優劣奉信淳疏。

    具諸圖傳。

    其鐵門也即鐵門關。

    漢之西屏。

    入山五百。

    旁無異路。

    一道南出險絕人物。

    左右石壁竦立千仞。

    色相如鐵故因号焉。

    見漢門扇一豎一卧。

    外鐵裡木加懸諸鈴。

    必掩此關寔惟天固。

    南出斯門。

    土田溫沃花果榮茂。

    地名睹貨羅也。

    縱千餘裡廣三千餘。

    東拒蔥嶺西接波斯。

    南大雪山北據鐵門。

    縛刍大河中境西流。

    即經所謂博叉河也。

    其境自分為二十七國。

    各有君長信重佛教。

    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

    以斯時溫熱雨多故也。

    又前經國凡度十三至縛喝國。

    土地華博。

    時俗号為小王舍城。

    國近葉護南牙也。

    突厥常法。

    夏居北野。

    花草繁茂放牧為勝。

    冬處山中用遮寒厲。

    故有兩牙王都。

    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鬥許。

    及佛掃帚并以佛牙。

    守護莊嚴殆難贍睹。

    奘為國使躬事頂戴。

    西北不遠有提謂波利兩城。

    建塔淩虛。

    即爰初道成獻麨長者之本邑。

    發爪塔也。

    又東南行大雪山中七百餘裡至梵衍國。

    僧有數千學出世部。

    王城北山有立石像。

    高百五十尺。

    城東卧佛長千餘尺。

    并精舍重接。

    金寶莊校晃曜人目。

    見者稱歎。

    又有佛齒舍利。

    劫初緣覺齒長五寸許。

    金輪王齒長三寸許。

    并啇那和修缽。

    及九條衣绛色猶存。

    又東山行至迦畢試國。

    奉信彌勝。

    僧有六千。

    多大乘學。

    其王歲造銀像舉高丈八。

    延請遐迩廣樹名壇。

    國有如來為菩薩時齒長可寸餘。

    又有其發引長尺餘。

    放還螺旋。

    自斯地北民雜胡戎。

    制服威儀不參大夏。

    名為邊國蜜利車類。

    唐言譯之垢濁種也。

    又東南七百至濫波國。

    即印度之北境矣。

    言印度者。

    即天竺之正名猶身毒賢豆之訛号耳。

    論其境也。

    北背雪山三陲大海。

    地形南狹如月上弦。

    川平廣衍周九萬裡。

    七十餘國依止其中。

    時或乖分略地為國。

    今則盡三海際同一王命。

    又東雪山至那伽羅曷國。

    即布發掩泥之故地也。

    詳諸經相意有疑焉。

    何則讨尋本事。

    乃在賢劫已前。

    蓮花定光名殊。

    三佛既非同劫。

    頻被火災。

    何得故處今猶泥濕。

    若以為虛。

    佛非妄語。

    如彼諸師各陳異解。

    有論者言。

    此實本地。

    佛非妄也。

    雖經劫壞。

    本空之處願力莊嚴如因事也。

    并是如來流化。

    斯迹常在不足怪矣。

    故其勝地。

    左則标樹諸窣睹波。

    即靈塔之正名。

    猶偷婆鬥薮婆之訛号耳。

    阿育王者。

    此号無憂。

    恨不睹佛。

    興諸感戀。

    絓是聖迹皆起銘記。

    故于此處為建石塔。

    高三十餘丈。

    又有石壁佛影。

    蹈迹衆相。

    皆豎标記。

    并如前也。

     城南不遠醯羅城中。

    有佛頂骨。

    周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蓋。

    佛髑髅蓋如荷葉盤。

    佛眼圓睛狀如奈許澄淨皎然。

    有佛大衣其色黃赤。

    佛之錫杖以鐵為環紫檀為笴。

    此五聖迹同在一城。

    固守之務如傳國寶。

    北近突厥。

    昔經侵奪。

    雖至所在還潛本處。

    斯則赴緣隐顯。

    未在兵威。

    奘奉觐靈相悲淚橫流。

    手撥末香親看體狀。

    倍增欣悅。

    即以和香印其頂骨。

    睹有嘉瑞。

    又增悲慶近有北狄大月支王。

    欲知來報。

    以香取相。

    乃示馬形。

    甚非所望。

    加諸布施積功忏悔。

    又以香取現師子形。

    雖位狩王終為畜類。

    情倍歸依又加施戒。

    乃現人天。

    方還本國。

    故其俗法。

    見五相者相一金錢。

    取其相者酬七金錢。

    俗利其寶用充福物。

    既非僧掌固守彌崇。

    無論道俗必先酬價。

    奘被王命觀視具周。

    旁國諸僧承斯榮望同來禮谒。

    又東山行至健馱邏國。

    佛寺千餘。

    民皆雜信。

    城中素有缽廟。

    衆事莊嚴。

    昔如來缽經于此廟。

    乃數百年。

    今移波斯王宮供養。

    城東有迦膩王大塔基周裡半。

    佛骨舍利一斛在中。

    舉高五百餘尺。

    相輪上下二十五重天火三災。

    今正營構。

    即世中所謂雀離浮圖是也。

    元魏靈太後胡氏。

    奉信情深。

    遣沙門道生等。

    赍大幡長七百餘尺。

    往彼挂之。

    腳才及地。

    即斯塔也。

    亦不測雀離名生所由。

    左側諸迹其相極多。

    近則世親如意造論之地。

    遠則舍于千眼睒奉二親。

    檀特名山達拏本迹。

    仙為女亂。

    佛化鬼母。

    并在其境。

    皆無憂王為建石塔。

    高者數百餘尺。

    立标記焉。

    自北山行達烏長那國。

    即世中所謂北天竺烏長國也。

    其境周圍五千餘裡。

    果實充備。

    為諸國所重。

    傳雲。

    即昔輪王之苑囿也。

    僧有萬餘兼大乘學。

    王都四周多諸古迹。

    忍仙佛蹠。

    半偈避仇。

    折骨書經。

    割肉代鴿。

    蛇藥護命。

    血飲夜叉。

    如斯等相。

    備列其境。

    各具瞻奉。

    情倍欣欣。

    城之東北減三百裡。

    大山龍泉名阿波邏。

    即信度河之本源。

    西南而流。

    經中所謂辛頭河也。

    王都東南越山逆河。

    鐵橋棧道路極懸險。

    千有餘裡至極大川。

    即古烏仗之王都也。

    中有木慈氏像。

    高百餘尺。

    即末田地羅漢。

    将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成者。

    身相端嚴特難陳說。

    還返烏仗。

    南至呾叉始羅國。

    具見伊羅缽龍所住之池。

    月光決目之地。

    育王标塔舉高十丈。

    北有石門。

    殊極高大崇竦重山。

    道由中過。

    斯又薩埵舍身處也。

    自此東南。

    山行險阻。

    經一小國度數鐵橋。

    減二千裡。

    至迦濕彌羅國。

    即此俗常傳罽賓是也。

    莫委罽賓由何而生。

    觀其圖域同罽賓耳。

    本是龍海羅漢取之引衆而住通三藏也。

    故其國境四面負山。

    周七千餘裡。

    門徑狹迮。

    僧徒五千多學小乘。

    國有大德名僧勝匠。

    奘就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及大毗婆沙。

    王愍遠至。

    給書手十人供給寫之。

    有佛牙長可寸餘光白如雪。

    自濫波至此。

    繞山諸國。

    形體鄙薄俗習胡蕃。

    雖預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

    以住居山谷風雜諸邊。

    自此南下。

    通望無山。

    将及千裡至磔迦國。

    土據平川周萬餘裡。

    兩河分注卉木繁榮。

    于時徒伴二十餘人。

    行至大林中。

    遇賊劫掠才獲命全。

    入村告乞乃達東境。

    大林有婆羅門。

    年七百歲。

    貌如三十。

    明中百論及外道書。

    雲是龍猛弟子。

    乃停一月學之。

    又東至那仆底國。

    就調伏光法師。

    學對法顯宗理門等論。

    又東詣那伽羅寺。

    就月胄論師。

    學衆事分婆沙。

    又東至祿勒那國。

    就阇那崛多大德。

    學經部婆沙。

    又就蜜多犀那論師。

    學薩婆多部辯真論。

    漸次東南路經六國多有遺迹。

    育王标塔高二十丈者。

    其數不少。

    中有末葂羅國。

    最饒蹤緒。

    城東六裡有一山寺。

    昔烏波鞠多。

    唐言近護。

    即五師之一也。

    是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