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譯經篇三(本傳三人)
唐京師勝光寺中天竺沙門波頗傳一。
唐京師清禅寺沙門釋慧赜傳二。
唐京師紀國寺沙門釋慧淨傳三。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唐言作明知識。
或一雲波頗。
此雲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刹利王種。
姓刹利帝。
十歲出家。
随師習學。
誦一洛叉大乘經可十萬偈。
受具已後便學律藏。
博通戒網心樂禅思。
又随勝德修習定業。
因修不舍經十二年末複南遊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
因複聽采。
以此論中兼明小教。
又誦一洛叉偈小乘諸論。
波頗識度通敏器宇沖邃。
博通内外研精大小。
傳燈教授同侶所推。
承化門人。
般若因陀羅跋摩等。
學功樹績深達義綱。
今見領徒本國匡化。
為彼王臣之所欽重。
但以出家釋子不滞一方。
六月一移任緣靡定。
承北狄貪勇未識義方。
法藉人弘敢欲傳化。
乃與道俗十人展轉北行。
達西面可汗葉護衙所。
以法訓勖曾未浃旬。
特為戎主深所信伏。
日給二十人料。
旦夕隻奉。
同侶道俗鹹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與相見。
承此風化将事東歸。
而葉護君臣留戀不許。
王即奏聞。
下敕征入。
乃與高平同來谒帝。
以其年十二月達京。
敕住興善。
釋門英達莫不修造。
自古教傳詞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緒。
括其同異。
内計外執指掌釋然。
征問相仇披解無滞。
乃上簡聞。
蒙引内見。
躬傳法理無爽對揚。
賜彩四十段。
并宮禁新納一領。
所将五僧加料供給。
重頻慰問勞接殊倫。
至三年三月。
上以諸有非樂。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無過釋典。
流通之極豈尚翻傳。
下诏所司。
搜揚碩德備經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興善創開傳譯。
沙門慧乘等證義。
沙門玄谟等譯語。
沙門慧赜慧淨慧明法琳等綴文。
又敕上柱國尚書左仆射房玄齡。
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
參助勘定。
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
總知監護。
百司供送四事豐華。
初譯寶星經。
後移勝光。
又譯般若燈大莊嚴論。
合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閱既周。
繕寫雲畢。
所司詳讀乃上聞奏。
下敕各寫十部散流海内。
仍賜頗物百段。
餘承譯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藥制序。
具如論首。
波頗意在傳法。
情望若弦。
而當世盛德自私諸己。
有人雲。
頗僥幸時譽取馳于後。
故聚名達廢講經論。
斯未是弘通者時。
有沙門靈佳。
卓荦拔群妙通機會。
對監護使具述事理雲。
頗遠投東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載聲振上古。
昔符姚兩代。
翻經學士乃有三千。
今大唐譯人不過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說。
後代昭奉無疑于今耳。
識者佥議攸同。
後遂不行。
時為太子染患衆治無效。
下敕迎頗入内。
一百餘日。
親問承對不虧帝旨。
疾既漸降辭出本寺。
賜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時服十具。
頗誓傳法化不憚艱危。
遠度蔥河來歸震旦。
經途所亘四萬有餘。
躬赍梵本望并翻盡。
不言英彥有墜綸言。
本志頹然雅懷莫訴。
因而構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資造諸淨業。
端坐觀佛遺表施身。
下敕特聽。
尋爾而卒于勝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東宮下令給二十人。
輿屍坐送至于山所。
阇維既了。
沙門玄谟收拾餘骸。
為之起塔于勝光寺。
在乘師塔東。
即貞觀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識同嗟法輪辍轸。
四年之譯三帙獻功。
掩抑慧燈望照惑累。
用茲弘道未敢有聞。
既而人喪法崩歸[保/言]斯及。
伊我東鄙匪咎西賢。
悲夫。
釋慧赜。
俗姓李。
荊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鋒逸。
九歲投本邑隐法師出家。
隐體其精爽異倫。
即度為沙彌。
講授之暇誨以幽奧。
赜領牒玄理曾不再思。
執卷誦文紙盈四十。
荊楚秀望欽而美之。
初從隐聽涅槃法華。
後别聽三論。
皆剖析新奇。
抗拟摽會。
開皇中年江陵寺。
大興法席群師雲赴。
道俗以赜嘉績夙成。
鹹欲觀其器略。
共請為法主。
顧惟披導有旨。
因而踐焉。
甫年十二。
創開涅槃。
比事吐詞義高常伯。
論難相繼。
辯答冷然。
少長莫不緘心。
頌聲載路。
荊州刺史宜龍公元壽。
聞其幼譽。
驚挺親駕谒焉。
素倍前聞大相褒賞。
以事奏聞雲。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诏。
令本州備禮所在恭送。
既達京辇殊蒙慰引。
賜納僧伽梨并衣一襲。
仍令住清禅寺。
從容法侶敦悅玄儒。
才藻屢揚汲引無竭。
預有衣冠士族。
皆來展造門庭。
莫不贊其洽聞博達。
機捷之謂也。
末厭煩梗思濟清神。
乃從應禅師。
禀資心學。
掩關兩載。
情[跳-兆+(焰-火)]諸門。
遂語默于賢聖之間。
談授于經緯之理。
值隋氏雲喪法事淪亡。
道阕當年情欣栖靜。
以大業末歲。
移蔔終南之高冠嶺。
因岩構室疏素形心。
會唐運勃興蒼生攸濟。
赜不滞物我。
來從帝城。
講誨暫揚。
傾都請道。
武德年内釋侶雲繁。
屢建法筵皆程氣宇。
時延興寺。
百座講仁王經。
王公卿士并從盛集。
沙門吉藏爰豎論宗。
聲辯天臨貴賤傾目。
赜才施銳責。
言清理詣思動幾微神彩驚越四部駭心百辟。
藏顧而歎曰。
非惟論辯難繼。
抑亦銀鈎罕蹤。
今上在蕃親觀論府。
深相結納拟為師友。
六使來召令赴别第。
赜以生名殺身之累。
由來有人。
退讓餘詞一不聞命。
及貞觀開譯。
诏簡名僧衆以文筆知名兼又統詳論旨。
乃任為翻論之筆。
譯訖奏聞。
有敕賜帛百匹衣服一具。
赜又著論序曰般若燈論者。
一名中論。
本有五百偈。
借燈為名者。
無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舉中标目者。
鑒亡緣觀等離二邊也。
然則燈本無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義在斯。
故寄論以明之也。
若夫尋論滞旨。
執俗迷真。
颠倒斷常之間。
造次有無之内。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
豈欲爾哉。
蓋有由矣。
請試陳之。
若乃構分别之因。
招虛妄之果。
惑累熏其内識。
惡友結其外緣。
緻使慢聳崇山見深滄海恚火難觸詞鋒罕當。
聞說有而快心。
聽談空而起謗。
六種偏執各謂非偏。
五百論師诤陳異論。
或将邪亂正。
或以僞
唐京師清禅寺沙門釋慧赜傳二。
唐京師紀國寺沙門釋慧淨傳三。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唐言作明知識。
或一雲波頗。
此雲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刹利王種。
姓刹利帝。
十歲出家。
随師習學。
誦一洛叉大乘經可十萬偈。
受具已後便學律藏。
博通戒網心樂禅思。
又随勝德修習定業。
因修不舍經十二年末複南遊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
因複聽采。
以此論中兼明小教。
又誦一洛叉偈小乘諸論。
波頗識度通敏器宇沖邃。
博通内外研精大小。
傳燈教授同侶所推。
承化門人。
般若因陀羅跋摩等。
學功樹績深達義綱。
今見領徒本國匡化。
為彼王臣之所欽重。
但以出家釋子不滞一方。
六月一移任緣靡定。
承北狄貪勇未識義方。
法藉人弘敢欲傳化。
乃與道俗十人展轉北行。
達西面可汗葉護衙所。
以法訓勖曾未浃旬。
特為戎主深所信伏。
日給二十人料。
旦夕隻奉。
同侶道俗鹹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與相見。
承此風化将事東歸。
而葉護君臣留戀不許。
王即奏聞。
下敕征入。
乃與高平同來谒帝。
以其年十二月達京。
敕住興善。
釋門英達莫不修造。
自古教傳詞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緒。
括其同異。
内計外執指掌釋然。
征問相仇披解無滞。
乃上簡聞。
蒙引内見。
躬傳法理無爽對揚。
賜彩四十段。
并宮禁新納一領。
所将五僧加料供給。
重頻慰問勞接殊倫。
至三年三月。
上以諸有非樂。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無過釋典。
流通之極豈尚翻傳。
下诏所司。
搜揚碩德備經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興善創開傳譯。
沙門慧乘等證義。
沙門玄谟等譯語。
沙門慧赜慧淨慧明法琳等綴文。
又敕上柱國尚書左仆射房玄齡。
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
參助勘定。
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
總知監護。
百司供送四事豐華。
初譯寶星經。
後移勝光。
又譯般若燈大莊嚴論。
合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閱既周。
繕寫雲畢。
所司詳讀乃上聞奏。
下敕各寫十部散流海内。
仍賜頗物百段。
餘承譯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藥制序。
具如論首。
波頗意在傳法。
情望若弦。
而當世盛德自私諸己。
有人雲。
頗僥幸時譽取馳于後。
故聚名達廢講經論。
斯未是弘通者時。
有沙門靈佳。
卓荦拔群妙通機會。
對監護使具述事理雲。
頗遠投東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載聲振上古。
昔符姚兩代。
翻經學士乃有三千。
今大唐譯人不過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說。
後代昭奉無疑于今耳。
識者佥議攸同。
後遂不行。
時為太子染患衆治無效。
下敕迎頗入内。
一百餘日。
親問承對不虧帝旨。
疾既漸降辭出本寺。
賜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時服十具。
頗誓傳法化不憚艱危。
遠度蔥河來歸震旦。
經途所亘四萬有餘。
躬赍梵本望并翻盡。
不言英彥有墜綸言。
本志頹然雅懷莫訴。
因而構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資造諸淨業。
端坐觀佛遺表施身。
下敕特聽。
尋爾而卒于勝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東宮下令給二十人。
輿屍坐送至于山所。
阇維既了。
沙門玄谟收拾餘骸。
為之起塔于勝光寺。
在乘師塔東。
即貞觀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識同嗟法輪辍轸。
四年之譯三帙獻功。
掩抑慧燈望照惑累。
用茲弘道未敢有聞。
既而人喪法崩歸[保/言]斯及。
伊我東鄙匪咎西賢。
悲夫。
釋慧赜。
俗姓李。
荊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鋒逸。
九歲投本邑隐法師出家。
隐體其精爽異倫。
即度為沙彌。
講授之暇誨以幽奧。
赜領牒玄理曾不再思。
執卷誦文紙盈四十。
荊楚秀望欽而美之。
初從隐聽涅槃法華。
後别聽三論。
皆剖析新奇。
抗拟摽會。
開皇中年江陵寺。
大興法席群師雲赴。
道俗以赜嘉績夙成。
鹹欲觀其器略。
共請為法主。
顧惟披導有旨。
因而踐焉。
甫年十二。
創開涅槃。
比事吐詞義高常伯。
論難相繼。
辯答冷然。
少長莫不緘心。
頌聲載路。
荊州刺史宜龍公元壽。
聞其幼譽。
驚挺親駕谒焉。
素倍前聞大相褒賞。
以事奏聞雲。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诏。
令本州備禮所在恭送。
既達京辇殊蒙慰引。
賜納僧伽梨并衣一襲。
仍令住清禅寺。
從容法侶敦悅玄儒。
才藻屢揚汲引無竭。
預有衣冠士族。
皆來展造門庭。
莫不贊其洽聞博達。
機捷之謂也。
末厭煩梗思濟清神。
乃從應禅師。
禀資心學。
掩關兩載。
情[跳-兆+(焰-火)]諸門。
遂語默于賢聖之間。
談授于經緯之理。
值隋氏雲喪法事淪亡。
道阕當年情欣栖靜。
以大業末歲。
移蔔終南之高冠嶺。
因岩構室疏素形心。
會唐運勃興蒼生攸濟。
赜不滞物我。
來從帝城。
講誨暫揚。
傾都請道。
武德年内釋侶雲繁。
屢建法筵皆程氣宇。
時延興寺。
百座講仁王經。
王公卿士并從盛集。
沙門吉藏爰豎論宗。
聲辯天臨貴賤傾目。
赜才施銳責。
言清理詣思動幾微神彩驚越四部駭心百辟。
藏顧而歎曰。
非惟論辯難繼。
抑亦銀鈎罕蹤。
今上在蕃親觀論府。
深相結納拟為師友。
六使來召令赴别第。
赜以生名殺身之累。
由來有人。
退讓餘詞一不聞命。
及貞觀開譯。
诏簡名僧衆以文筆知名兼又統詳論旨。
乃任為翻論之筆。
譯訖奏聞。
有敕賜帛百匹衣服一具。
赜又著論序曰般若燈論者。
一名中論。
本有五百偈。
借燈為名者。
無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舉中标目者。
鑒亡緣觀等離二邊也。
然則燈本無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義在斯。
故寄論以明之也。
若夫尋論滞旨。
執俗迷真。
颠倒斷常之間。
造次有無之内。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
豈欲爾哉。
蓋有由矣。
請試陳之。
若乃構分别之因。
招虛妄之果。
惑累熏其内識。
惡友結其外緣。
緻使慢聳崇山見深滄海恚火難觸詞鋒罕當。
聞說有而快心。
聽談空而起謗。
六種偏執各謂非偏。
五百論師诤陳異論。
或将邪亂正。
或以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