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

關燈
齊真。

    識似悟而翻迷。

    教雖通而更壅。

    可謂捐珠玩石。

    棄寶負薪。

    觀畫怖龍。

    尋迹怯象。

    愛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龍樹菩薩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發心。

    閱深經而自鄙。

    蒙獨尊之懸記。

    然法炬于閻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窮一實且究二能。

    佩兩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齊萬物。

    點塵劫數曆試諸難。

    悼彼群迷故作斯論。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鈍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薩者。

    大乘法将體道居衷。

    遐覽真言為其釋論。

    開秘密藏賜如意珠。

    略廣相成師資互顯。

    至如自乘異執郁起千端。

    外道殊計紛然萬緒。

    驢乘競馳于駕驷。

    螢火争耀于龍燭。

    莫不标其品類顯厥師宗。

    玉石既分玄黃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數家。

    考實析微此為精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則減之。

    我皇帝。

    神道邁于羲皇。

    陶鑄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無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為聖教東流年淹數百。

    而億象所負阙者猶多。

    希見未聞勞于寤寐。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波頗蜜多羅。

    學兼半滿博綜群诠。

    喪我怡神搜玄養性。

    遊方在念利物為懷。

    故能附弋傳身舉煙命伴。

    冒冰霜而越蔥嶺。

    犯風熱而度沙河。

    時積五年途經四萬。

    以大唐貞觀元年。

    頂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征童壽苦用戎兵。

    漢請摩騰遠勞蕃使。

    讵可方茲感應道契冥符。

    家國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見。

    殊悅帝心。

    敕住興善勝光。

    即傳新經之始。

    仍召義學沙門及王公宰輔。

    對翻此論。

    研核幽旨。

    去華存實。

    目擊則欣其會理。

    函杖則究其是非。

    文雖定而覆詳。

    義乃明而重審。

    歲在壽星。

    檢勘雲畢。

    其為論也。

    觀明中道。

    而存中失觀。

    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車本示迷者。

    照膽之鏡為鑒邪人。

    無邪則鏡無所施。

    不迷則車不為用。

    斯論破申。

    其猶此矣。

    雖複斥内遮外盡妄窮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蕩蕩焉。

    恢恢焉。

    迎之靡測其源。

    順之罔知其末。

    信是蓥心神之砥砺。

    越溟海之舟輿。

    駭昏識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論四卷。

    本偈大同。

    賓頭盧伽為之注解晦其部執。

    學者昧焉。

    此論既興可為龜鏡。

    庶明達君子。

    詳而味之。

    序成未即聞上。

    帝敕秘書監虞世南作序。

    見赜之所制。

    歎咽無以加焉。

    因奏聞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傳寫緘于經藏。

    以貞觀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東。

    列隧立碑頌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為文。

    自赜之知道。

    倫等崇其辯機。

    時俗以拟慧乘。

    固為笃論。

    詞注難窮。

    無施不遂。

    講華嚴大品涅槃大智度攝大乘及中百諸論。

    皆筌釋章部決滞有聞。

    又誦涅槃法華。

    音文淳美。

    時為衆述。

    清啭動神。

    又抽減什物。

    用寫藏經。

    尋閱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導達衆首舒暢物情。

    為諸文雄之所稱叙。

    特明古迹偏曉書畫。

    京華士子屢陳真僞。

    皆資其口實定其人世。

    文章詞體頗預能流。

    草[柰*頁]筆功名疏台府。

    每有官供勝集。

    必召而處其中。

    公卿執紙請書填赴。

    赜随紙賦筆飛驟如風。

    藻蔚雄态绮華當世。

    故在所流詠耽玩極多。

    懸諸屏障。

    或銘座右。

    着集八卷行世。

     釋慧淨。

    俗姓房氏。

    常山真定人也。

    家世儒宗。

    鄉邦稱美。

    淨即隋朝國子博士徽遠之猶子也。

    生知天挺雅懷篇什。

    風格标峻器宇沖邈。

    年在弱歲早習丘墳。

    便曉文頌榮冠闾裡。

    十四出家。

    志業弘遠。

    日頌八千餘言。

    總持詞義罕有其比。

    遊聽講肆咨質碩疑。

    征究幽微每臻玄極。

    聽大智度及餘經部。

    神釆孤拔見聞驚異。

    有志念論師。

    馳名東夏。

    時号窮小乘之岩穴也。

    乃從聽習雜心婆沙。

    學周兩遍大義精通。

    根葉搜求務括清緻。

    由是嘉聲遠布。

    學徒欽屬。

    開皇之末來儀帝城。

    屢折重關更馳名譽。

    大業初歲。

    因尋古迹至于槐裡。

    遇始平令楊宏集諸道。

    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開道經。

    于時法侶雖殷。

    無敢抗者。

    淨聞而謂曰。

    明府盛結四部铨衡兩教。

    竊有未喻。

    請咨所疑。

    何者賓主之禮自有常倫。

    其猶冠屦不可颠倒。

    豈于佛寺而令道士先為主乎。

    明府教義有序。

    請不墜績。

    令曰有旨哉。

    幾誤諸後即令僧居先坐。

    得無辱矣。

    有道士于永通。

    頗挾時譽。

    令懷所重。

    次立義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言申論。

    仍曰。

    法師必須詞理切對。

    不得犯平頭上尾。

    于時令冠平帽。

    淨因戲曰。

    貧道既不冠帽。

    甯犯平頭。

    令曰。

    若不犯平頭。

    當犯上尾。

    淨曰。

    貧道脫屣升床。

    自可上而無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謂平而無頭。

    令有靦容。

    淨因問通曰有物混成。

    為體一故混。

    為體異故混。

    若體一故混。

    正混之時已自成一。

    則一非道生。

    若體異故混。

    未混之時已自成二。

    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餘列。

    請為稽疑。

    于是通遂茫然。

    忸怩無對。

    淨曰。

    先生既能開關延敵。

    正當鼓怒餘勇。

    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荊棘。

    仍顧令曰。

    明府既為道助。

    何以救之。

    令遂赧然。

    爾後頻有援救。

    皆應機偃仆。

    罔非覆軌。

    自爾大小雙玩研味逾深。

    注述之餘尋繹無暇。

    卻掃閑室統略舊宗。

    缵述雜心玄文。

    為三十卷。

    包括群典籠罩古今。

    四遠英猷皆參沉隐。

    末又以俱舍所譯詞旨宏富雖有陳迹未盡研求。

    乃無師獨悟思擇名理。

    為之文疏三十餘卷。

    遂使經部妙義接紐明時。

    罽賓正宗傳芳季緒。

    學士穎川庾初孫。

    請注金剛般若。

    乃為釋文舉義。

    郁為盛作。

    窮真俗之教原。

    盡大乘之秘要。

    遐迩流布書寫誦持。

    文學詞林傳諸心口聲績相美接肩恒聞。

    太常博士褚亮。

    英藻清拔名譽早聞。

    欽此芳猷為之序引。

    其詞曰。

    若夫大塊均形。

    役智從物。

    情因習改。

    性與慮遷。

    然則達鑒窮覽。

    皎乎先覺。

    炳慧炬以出重昏。

    拔愛河而升彼岸。

    與夫輪轉萬劫蓋染六塵。

    流遁以徇無涯。

    踳駁而趨捷迳。

    不同日而言也。

    穎川庾初孫。

    早弘笃信。

    以為般若所明歸于正道。

    顯大乘之名相。

    标不住之宗極。

    出乎心慮之表。

    絕于言像之外。

    是以結發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