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

關燈
譯經篇二 本傳四人 附見八人。

     隋西京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那連耶舍傳一(萬天懿) 隋西京大興善寺北賢豆沙門阇那崛多傳二(僧就 法智) 隋東都雒濱上林園翻經館南賢豆沙門達摩笈多傳三(侯君素 徐同卿 劉憑 費長房) 隋東都上林園翻經館沙門釋彥琮傳四(行矩) 那連提黎耶舍。

    隋言尊稱。

    北天竺烏場國人。

    正音應雲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與佛同氏。

    亦姓釋迦。

    刹帝利種。

    隋雲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謂國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發意出家。

    尋值名師備聞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聞諸宿老歎佛景迹。

    或言。

    某國有缽。

    某國有衣。

    頂骨牙齒神變非一。

    遂即起心願得瞻奉。

    以戒初受須知律相。

    既滿五夏發足遊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龍廟寶塔之方。

    廣周諸國。

    并親頂禮僅無遺逸。

    曾竹園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識人機。

    見語舍雲。

    若能靜修應獲聖果。

    恐汝遊涉終無所成。

    爾日雖聞情無領悟。

    晚來卻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窮師子。

    曆覽聖迹仍旋舊壤。

    乃睹烏場國主真大士焉。

    自所經見罕俦其類。

    試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愛若親。

    後夜五更先禮三寶。

    香花伎樂竭誠供養。

    日出升殿方覽萬機。

    次到辰時香水浴像。

    宮中常設日百僧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齋後消食習諸武藝。

    日景将昳寫十行經。

    與諸德僧共談法義。

    複與群臣量議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燈燭。

    禮拜讀誦各有恒調。

    了其常業乃還退靜。

    三十餘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誠孝居懷。

    釋種餘風胤流此國。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遠投告。

    六人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頂。

    見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險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尋鬼道。

    漸入其境。

    便遭殺害。

    昔有聖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門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錯入鬼道。

    耶舍覺已。

    口誦觀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複前行。

    又逢山賊。

    專念前咒便蒙靈衛。

    賊來相突對目不見。

    循路東指到芮芮國。

    值突厥亂西路不通。

    反鄉意絕。

    乃随流轉。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餘裡。

    彼既不安遠投齊境。

    天保七年屆于京邺。

    文宣皇帝極見殊禮偏異恒倫。

    耶舍時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議憚之。

    緣是文宣禮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請為翻經。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餘夾。

    敕送于寺。

    處以上房。

    為建道場供窮珍妙。

    别立廚庫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統沙門法上等二十餘人。

    監掌翻譯。

    沙門法智居士萬天懿傳語。

    懿元鮮卑。

    姓萬俟氏。

    少出家師婆羅門。

    而聰慧有志力。

    善梵書語工咒符術。

    由是故名預參傳焉。

    初翻衆經五十餘卷。

    大興正法。

    弘暢衆心。

    宣帝重法殊異。

    躬禮梵本顧群臣曰。

    此乃三寶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誠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譯之暇。

    時陳神咒。

    冥救顯助立功多矣。

    未幾授昭玄都。

    俄轉為統。

    所獲供祿不專自資。

    好起慈惠樂興福業。

    設供飯僧施諸貧乏。

    獄囚系畜鹹将濟之。

    市廛鬧所多造義井。

    親自漉水津給衆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極山美。

    又收養厲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務令周給。

    又往突厥客館。

    勸持六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後躬問起居。

    耶舍歎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輿今降。

    重法故爾。

    内撫其心慚懼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齊。

    佛教與國一時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襲三衣。

    避地東西不遑甯息。

    五衆雕窘投厝無所。

    儉餓溝壑者。

    減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緣濟益。

    雖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強。

    說導無倦。

    此負留難便曆四年。

    有隋禦寓。

    重隆三寶。

    開皇之始。

    梵經遙應。

    爰降玺書。

    請來弘譯。

    二年七月。

    弟子道密等。

    侍送入京。

    住大興善寺。

    其年季冬草創翻譯。

    敕昭玄統沙門昙延等三十餘人。

    令對翻傳。

    主上禮問殷繁。

    供奉隆渥。

    年雖朽邁行轉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羅尼。

    具依修業。

    夢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靈祥雜沓。

    其例非一後移住廣濟寺。

    為外國僧主。

    存撫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誡爾門徒。

    佛法難逢宜勤修學。

    人身難獲慎勿空過。

    言訖就枕。

    奄爾而化。

    時滿百歲。

    即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雲。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壽果終。

    其言驗矣。

    登仙冥理猶難測之。

    然其面首形偉特異常倫。

    頂起肉髻聳若雲峰。

    目正處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長輪埵成具。

    見人榮相未比于斯。

    固是傳法之碩德也。

    法主既傾哀驚道俗。

    昭隆之事将漸墜焉。

    凡前後所譯經論。

    一十五部。

    八十餘卷。

    即菩薩見實月藏日藏法勝毗昙等是也。

    并沙門僧深明芬給事李道寶等度語筆受。

    昭玄統沙門昙延昭玄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餘僧。

    監護始末。

    至五年冬。

    勘練俱了。

    并沙門彥琮制序具見齊周隋二經錄。

    尋耶舍遊涉四十餘年。

    國五十餘。

    裡十五萬。

    瑞景靈迹勝寺高僧。

    駛水深林山神海狩。

    無非奉敬。

    并預懲降。

    事既廣周未遑陳叙。

    沙門彥琮為之本傳。

    具流于世。

    時又有同國沙門毗尼多流支。

    隋言滅喜。

    不遠五百由旬。

    來觀盛化。

    開皇二年。

    于大興善。

    譯象頭精舍大乘總持經二部。

    給事李道寶傳沙門法纂筆受。

    沙門彥琮制序。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賢豆 賢豆。

    本音因陀羅婆陀那。

    此雲主處。

    謂天帝所護故也。

    賢豆之音。

    彼國之訛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訛稱也。

    而彼國人。

    總言賢豆而已。

    乃之以為五方也。

     揵陀啰國人也。

    隋言香行國焉。

    居富留沙富羅城。

    雲丈夫宮也。

    刹帝利種。

    姓金(俱凡反)步。

    此雲項也。

    謂如孔雀之項。

    彼國以為貴姓。

    父名跋阇邏婆啰。

    此雲金剛堅也。

    少懷遠量長乘清範。

    位居宰輔爕理國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發道心。

    适在髫髫便願出家。

    二親深識其度。

    不違其請。

    本國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歸投。

    因蒙度脫。

    其郁波弟耶。

    此雲常近受持者。

    今所謂和上。

    此乃于阗之訛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雲勝名。

    專修宴坐妙窮定業。

    其阿遮利耶。

    此雲傳授。

    或雲正行。

    即所謂阿阇梨也。

    亦近國之訛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達啰。

    此雲智賢。

    遍通三學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後。

    孝敬專誠。

    教誨積年。

    指歸通觀。

    然以賢豆聖境靈迹尚存。

    便随本師具得瞻奉。

    時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師徒結志遊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國。

    淹留歲序。

    國王敦請其師。

    奉為法主。

    益利頗周。

    将事巡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險之峻極也。

    至厭怛國。

    既初至止。

    野曠民希。

    所須食飲無人營造。

    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