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

關燈
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數經時艱。

    冥靈所祐。

    幸免災橫。

    又經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國。

    屢遭夏雨寒雪。

    暫時停住。

    既無弘演。

    栖寓非久。

    又達吐谷渾國。

    便至鄯州。

    于時即西魏大統元年也。

    雖曆艱危心逾猛勵。

    發蹤跋涉三載于茲。

    十人之中過半亡沒。

    所餘四人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

    初屆長安。

    止草堂寺。

    師徒遊化已果來心。

    更登淨壇再受具足。

    精誠從道尤甚由來。

    稍參京辇漸通華語。

    尋從本師勝名。

    被明帝诏延入後園。

    共論佛法。

    殊禮别供充諸禁中。

    思欲通法無由自展。

    具情上啟。

    即蒙别敕。

    為造四天王寺。

    聽在居住。

    自茲已後乃翻新經。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傳度梵文。

    即十一面觀音。

    金仙問經等是也。

    會谯王宇文儉鎮蜀。

    複請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龍淵寺。

    又翻觀音偈佛語經。

    建德隳運像教不弘。

    五衆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祿逼從儒禮。

    秉操铿然守死無懼。

    帝愍其貞亮。

    哀而放歸。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賢還西滅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為突厥所留。

    未久之間和上遷化。

    隻影孤寄莫知所安。

    賴以北狄君民頗弘福利。

    因斯飄寓。

    随方利物。

    有齊僧寶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以武平六年。

    相結同行采經西域。

    往返七載将事東歸。

    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屬齊亡。

    亦投彼國。

    因與同處講道相娛。

    所赍新經請翻名題。

    勘舊錄目轉覺巧便。

    有異前人。

    無虛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興。

    暹等赍經先來應運。

    開皇元年季冬屆止京邑。

    敕付所司訪人令譯。

    二年仲春便就傳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遷恐民盡死。

    是則居吉兇之土。

    制短長之命。

    謀新去故如農望秋。

    龍首之山。

    川原秀麗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無窮之業。

    在茲可域。

    城曰大興城。

    殿曰大興殿。

    門曰大興門。

    縣曰大興縣。

    園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興善也。

    于此寺中傳度法本。

    時崛多仍住北狄。

    至開皇五年。

    大興善寺沙門昙延等三十餘人。

    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請還。

    帝乃别敕追延。

    崛多西歸已絕。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寶。

    忽蒙遠訪欣願交并。

    即與使乎同來入國。

    于時文帝巡幸洛陽。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悅賜問頻仍。

    未還京阙尋敕敷譯。

    新至梵本衆部彌多。

    或經或書。

    且内且外。

    諸有翻傳必以崛多為主。

    佥以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

    故得宣辯自運。

    不勞傳度。

    理會義門句圓詞體。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筆受之徒不費其力。

    試比先達抑亦繼之。

    爾時耶舍已亡。

    專當元匠。

    于大興善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傳梵語。

    又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

    纂僧晖明穆昙遷等。

    監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門明穆彥琮。

    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

    昔支昙羅什等所出大集。

    卷軸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

    隋初後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廣本。

    而前後譯分。

    遂便支離。

    部帙羁散。

    開皇六年。

    有招提寺沙門僧就。

    合之為六十卷。

    就少出家專寶坊學。

    雖加宣導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從。

    附入大部。

    至于詞旨惬當未善精窮。

    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

    識度明達。

    為國監寫藏經。

    更厘改就所合者。

    名題前後甚得理緻。

    且今見翻諸經。

    有多是大集餘品。

    略而會之應滿百卷。

    若依梵本。

    此經凡十萬偈。

    據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傳。

    于阗東南二千餘裡有遮拘迦國。

    彼王純信敬重大乘。

    宮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華嚴三部。

    王躬受持親執鎖鑰。

    轉讀則開香華供養。

    或以諸餅果誘引小王令其禮拜。

    此國東南可二十餘裡。

    山甚岩險有深淨窟。

    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花聚二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

    減十萬偈。

    國法相傳防衛守護。

    又有入滅定羅漢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諸僧就山為其淨發。

    此則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憑賴。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

    愛德無厭求法不懈。

    博聞三藏遠究真宗。

    遍學五明兼閑世論。

    經行得道場之趣。

    總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終固其誠。

    仁濟弘誘非關勸請。

    勤誦佛經老而彌笃。

    強識先古久而逾詣。

    士庶欽重道俗崇敬。

    隋滕王遵仰戒範。

    奉以為師。

    因事塵染流擯東越。

    又在瓯閩道聲載路身心兩救為益極多。

    至開皇二十年。

    便從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從西服來至東華。

    循曆翻譯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經是也。

    并詳括陶冶理教圓通。

    文明義結具流于世。

    見費長房三寶錄。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

    共西域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羅門毗舍達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書及乾文。

    至開皇十二年。

    書度翻訖。

    合二百餘卷。

    奏聞進内。

    見唐貞觀内典錄。

    時又有優婆塞。

    姓瞿昙氏。

    名達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備詳餘傳。

    智本中天國人。

    流滞東川遂向華俗。

    而門世相傳祖習傳譯。

    高齊之季為昭玄都。

    齊國既平佛法同毀。

    智因僧職轉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守。

    隋氏受禅。

    梵牒即來。

    有敕召還使掌翻譯。

    法智妙善方言。

    執本自傳。

    不勞度語。

    譯業報差别經等。

    成都沙門釋智铉。

    筆受文詞铨序義體。

    日嚴寺沙門彥琮制序。

    見隋代經錄。

     達摩笈多。

    隋言法密。

    本南賢豆羅啰(力加反)國人也。

    刹帝利種。

    姓弊耶伽啰。

    此雲虎氏。

    有弟四人。

    身居長子。

    父母留戀不聽出家。

    然以笃愛法門深願離俗。

    年二十三。

    往中賢豆界鞬拏究撥阇城。

    此雲耳出。

    于究牟地。

    謂黃色花因園以得名也。

    僧伽啰磨。

    此雲衆園。

    舊雲僧伽藍者訛略也。

    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發。

    改名法密。

    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其郁波弟耶佛馱笈多。

    此雲學密。

    阿遮利夜。

    名舊拏達多。

    此雲德施。

    又一阿遮利夜。

    名為普照。

    通大小乘經論。

    鹹能誦說行賓茶夜法。

    謂行乞食者。

    舊名為分衛。

    入第耶那。

    此雲念修。

    舊為禅那取持诃那。

    并訛僻也。

    恒入此觀以為常業。

    笈多受具之後仍住三年。

    就師學問。

    師之所得略窺戶牖。

    後以普照師為吒迦國王所請。

    從師至彼經停一載。

    師還本國。

    笈多更留四年。

    住于提婆鼻何啰。

    此雲天遊也。

    天謂國王。

    遊謂僧處。

    其所王立故名天遊。

    舊以寺代之。

    寺乃此土公院之名。

    所謂司也廷也。

    又雲招提者亦訛略也。

    世依字解。

    招謂招引。

    提謂提攜。

    并浪語也。

    此乃西言耳。

    正音雲招鬥提奢。

    此雲四方。

    謂處所為四方衆僧之所依住也。

    于是曆諸大小乘國及以僧寺。

    聞見倍多。

    北路商人頗至于彼。

    遠傳東域有大支那國焉。

    舊名真丹振旦者。

    并非正音。

    無義可譯。

    惟知是此神州之總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