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

關燈
初雖傳述不甚明信。

    未作來心。

    但以志在遊方情無所系。

    遂往迦臂施國。

    六人為伴仍留此國停住王寺。

    笈多遂将四伴。

    于國城中二年停止。

    遍曆諸寺備觀所學。

    遠遊之心尚未甯處。

    其國乃是。

    北路之會。

    雪山北陰商侶鹹湊其境。

    于商客所。

    又聞支那大國三寶興盛。

    同侶一心屬意來此。

    非惟觀其風化。

    願在利物弘經。

    便踰雪山西足。

    薄佉羅國波多叉拏國達摩悉鬓多國。

    此諸國中并不久住。

    足知風土諸寺儀式。

    又至渴羅槃陀國。

    留停一年。

    未多開導。

    又至沙勒國。

    同伴一人複還本邑。

    餘有三人停在王寺。

    謂沙勒王之所造也。

    經住兩載。

    仍為彼僧講說破論。

    有二千偈。

    旨明二部。

    多破外道。

    又為講如實論。

    亦二千偈。

    約其文理乃是世間論義之法。

    又至龜茲國亦停王寺。

    又住二年。

    仍為彼僧講釋前論。

    其王笃好大乘多所開悟。

    留引之心旦夕相造。

    笈多系心東夏。

    無志潛停。

    密将一僧間行至烏耆國。

    在阿爛拏寺。

    講通前論。

    又經二年漸至高昌。

    客遊諸寺。

    其國僧侶多學漢言。

    雖停二年無所宣述。

    又至伊吾。

    便停一載。

    值難避地西南。

    路純砂碛水草俱乏。

    同侶相顧性命莫投。

    乃以所赍經論權置道旁。

    越山求水冀以存濟。

    求既不遂勞弊轉增。

    專誦觀世音咒。

    夜雨忽降身心充悅。

    尋還本途。

    四顧茫然方道迷失踟蹰進退。

    乃任前行。

    遂達于瓜州。

    方知委曲取北路之道也。

    笈多遠慕大國跋涉積年。

    初契同徒或留或殁。

    獨顧單影屆斯勝地。

    靜言思之悲喜交集。

    尋蒙帝旨。

    延入京城。

    處之名寺供給豐渥。

    即開皇十年冬十月也。

    至止未淹。

    華言略悉。

    又奉别敕令就翻經。

    移住興善執本對譯。

    允正寔繁。

    所誦大小乘論并是深要。

    至于宣解大弘微旨。

    此方舊學頻遣積疑。

    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

    心非道外行在言前。

    戒地夷而靜。

    智水幽而潔。

    經洞字源論窮聲意。

    加以威容詳正勤節高猛。

    誦響繼晨宵。

    法言通内外。

    又性好端居簡絕情務。

    寡薄嗜欲息杜希求。

    無倦誨人有踰利己。

    曾不忤顔于賤品。

    輕心于微類。

    遂使未睹者傾風。

    暫谒者欽敬。

    自居譯人之首。

    惟存傳授。

    所有覆疏務存綱領。

    炀帝定鼎東都。

    敬重隆厚。

    至于佛法彌增崇樹。

    乃下敕于洛水南濱上林園内。

    置翻經館。

    搜舉翹秀。

    永鎮傳法。

    登即下征笈多并諸學士。

    并預集焉。

    四事供承複恒常度。

    緻使譯人不墜其緒。

    成簡無替于時。

    及隋綱雲頹郊壘煙構。

    梵本新經一時斯斷。

    笈多蘊其深解遂阙陳弘。

    始于開皇中歲。

    終于大業末年二十八載。

    所翻經論七部。

    合三十二卷。

    即起世緣生藥師本願攝大乘菩提資糧等是也。

    并文義澄潔華質顯暢。

    具唐貞觀内典錄。

    至武德二年終于洛汭。

    初笈多翻普樂經一十五卷。

    未及練覆。

    值僞鄭淪廢不暇重修。

    今卷部在京。

    多明八相等事。

    有沙門彥琮。

    内外通照華梵并聞。

    預參傳譯偏承提誘。

    以笈多遊履具曆名邦。

    見聞陳述事逾前傳。

    因着大隋西國傳一部。

    凡十篇。

    本傳。

    一方物。

    二時候。

    三居處。

    四國政。

    五學教。

    六禮儀。

    七飲食。

    八服章。

    九寶貨。

    十盛列山河國邑人物。

    斯即五天之良史。

    亦乃三聖之宏圖。

    故後漢西域傳雲靈聖之所降集。

    賢懿之所挺生者是也。

    詞極綸綜。

    廣如所述。

    初開皇十三年廣州有僧行塔忏法。

    以皮作帖子二枚書為善惡兩字。

    令人擲之。

    得善者吉。

    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

    而男女合雜妄承密行。

    青州居士接響同行。

    官司檢察謂是妖異。

    其雲。

    此塔忏法。

    依占察經。

    自撲忏法。

    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大山崩。

    時以奏聞。

    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操就大興善問諸大德。

    有沙門法經彥琮等。

    對雲。

    占察經見有兩卷。

    首題菩提登在外國譯文似近代所出。

    衆藏亦有寫而傳者。

    檢勘群錄。

    并無正名及譯人時處。

    塔忏與衆經複異。

    不可依行。

    敕因斷之。

    時有秀才儒林郎侯白。

    奉敕撰旌異傳一部二十卷。

    多叙感應。

    即事亟涉。

    弘演釋門者。

    白字君素。

    本相邺人也。

    識敏機對損崇台省。

    帝以多聞前古爰引。

    賓王觀國程器終于此職。

    又有晉府祭酒徐同卿。

    撰通命論兩卷。

    卿以文學之富。

    鏡達玄儒等教。

    亦明三世因果。

    但文言隐密。

    先賢之所未辯。

    故引經史正文。

    會通運命歸于因果。

    意在顯發儒宗助佛宣教導達群品鹹奔一趣。

    蓋卿博識有據。

    故能洞此幽求。

    又有翻經學士泾陽劉馮。

    撰内外旁通比校數法一卷。

    馮學通玄素偏工數術。

    每以前代翻度至于數法比例頗涉不同。

    故演斯緻。

    其序略雲。

    世之道藝有淺有深。

    人之禀學有疏有密。

    故尋算之用也。

    則兼該大衍。

    其不思也。

    則緻惑三隅。

    然東夏數法。

    自有三等之差。

    西天所陳。

    何無兩端之例。

    然則先譯諸經。

    并以大千稱為百億。

    言一由旬為四十裡。

    依諸算計悉不相符。

    竊疑翻傳之日彼此異意。

    指撝之際于斯取失。

    故衆經算數之法。

    與東夏相參。

    十十變之旁通對衍。

    庶拟翻譯之次。

    執而辯惑。

    既參隸經诰。

    故即而叙之。

    至開皇十五年。

    文皇下敕。

    令翻經諸僧撰衆經法式。

    時有沙門彥琮等。

    準的前錄結而成之。

    一部十卷。

    奏呈入内。

    并見隋代費氏諸錄。

    時有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

    本預細衣。

    周朝從廢因俗。

    傳通妙精玄理。

    開皇之譯。

    即預搜揚。

    敕召入京。

    從例修緝。

    以列代經錄散落難收佛法肇興年載蕪沒。

    乃撰三寶錄一十五卷。

    始于周莊之初。

    上編甲子。

    下舒年号。

    并諸代所翻經部卷目。

    軸别陳叙。

    函多條例。

    然而瓦玉雜糅真僞難分。

    得在通行阙于甄異。

    錄成陳奏。

    下敕行之所在流傳。

    最為該富矣。

     釋彥琮。

    俗緣李氏。

    趙郡柏人人也。

    世号衣冠。

    門稱甲族。

    少而聰敏才藻清新。

    識洞幽微情符水鏡。

    遇物斯覽事罕再詳。

    初投信都僧邊法師。

    因試令誦須大拏經。

    減七千言。

    一日便了。

    更誦大方等經。

    數日亦度。

    邊異之也。

    至于十歲方許出家。

    改名道江。

    以慧聲洋溢如江河之望也。

    聽十地論。

    榮譽流振。

    州邑所推。

    十二在巏嵍山誦法華經。

    不久尋究。

    便遊邺下因循講席。

    乃返鄉寺講無量壽經。

    時太原王邵任趙郡佐。

    寓居寺宇。

    聽而仰之。

    友敬彌至。

    齊武平之初。

    年十有四。

    西入晉陽。

    且講且聽。

    當爾道張汾朔。

    名布道儒。

    尚書敬長瑜及朝秀盧思道元行恭邢恕等。

    并高齊榮望。

    欽揖風猷。

    同為建齋講大智論。

    親受披導歎所未聞。

    及齊後西幸晉陽。

    延入宣德殿講仁王經。

    國統僧都用為承奉。

    聽徒二百。

    并是英髦。

    帝親臨禦筵。

    文武鹹侍。

    皇太後及以六宮。

    同升法會。

    敕侍中高元海。

    扶琮升坐。

    接侍上下。

    而神氣堅朗。

    希世驚嗟。

    析理開神。

    鹹遵景仰。

    十六遭父憂。

    厭辭名聞遊曆篇章。

    爰逮子史頗存通閱。

    右仆射陽休之。

    與立林館諸賢。

    交共款狎。

    性愛恬靜。

    延而方造。

    及初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