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日次晡時。
戒本萬言誦試兼了。
自爾專習律檢。
進讨行科。
及周武平齊。
尋蒙延入。
共談玄藉深會帝心。
敕預通道觀學士。
時年二十有一。
與宇文恺等周代朝賢。
以大易老莊陪侍講論。
江便外假俗衣。
内持法服。
更名彥琮。
武帝自缵道書号無上秘要。
于時預沾綸綜。
特蒙收采至宣帝在位。
每醮必累日通宵。
談論之際因潤以正法。
時漸融泰頗懷嘉賞授禮部等官并不就。
與朝士王邵辛德源陸開明唐怡等。
情同琴瑟。
号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
隋文作相。
佛法稍興。
便為諸賢講釋般若。
大定元年正月。
沙門昙延等。
同舉奏度方蒙落發。
時年二十有五。
至其年二月十三日。
高祖受禅改号開皇。
即位講筵四時相續。
長安道俗鹹拜其塵。
因即通會佛理。
邪正沾濡。
沐道者萬計。
又與陸彥師薛道衡劉善經孫萬壽等一代文宗。
着内典文會集。
又為諸沙門撰唱導法。
皆改正舊體。
繁簡相半。
即現傳習祖而行之。
開皇三年。
隋高祖幸道壇。
見畫老子化胡象。
大生怪異。
敕集諸沙門道士。
共論其本。
又敕朝秀蘇威楊素何妥張賓等。
有參玄理者。
詳計奏聞。
時琮預在此筵當掌言務。
試舉大綱未及指核。
道士自伏陳其矯詐。
因作辯教論。
明道教妖妄者。
有二十五條。
詞理援據宰輔褒賞。
其年西域經至。
即敕翻譯。
既副生願欣至泰然。
從駕東巡旋途并部。
時炀帝在蕃任總河北。
承風請谒延入高第。
親論往還允惬懸伫。
即令住内堂。
講金光明勝鬘般若等經。
又奉别教撰修文疏。
契旨卓陳足為稱首。
又教住大興國寺。
爾後王之新詠舊叙恒令和之。
又遣箫懿諸葛穎等群賢。
疊往參問。
談對名理宗師有歸。
隋秦王後作鎮太原。
又蒙延入安居内第。
叙問殷笃。
琮别夜寐夢見黃色大人身長三丈。
手執頗梨碗授雲。
碗内是酒。
琮于夢中跪受之曰。
蒙賜寶器。
非常荷恩。
但以酒本律禁。
未敢辄飲。
寤已莫知其由。
及後王躬造觀音畫像張設内第。
身量所執宛同前夢。
于是私慰素抱。
悲慶交并。
至十二年。
敕召入京。
複掌翻譯。
住大興善。
厚供頻仍。
時文帝禦寓盛弘三寶。
每設大齋皆陳忏悔。
帝親執香爐。
琮為宣導。
暢引國情恢張皇覽。
禦必動容竦顧。
欣其曲盡深衷。
其言誠感達如此類也。
炀帝時為晉王。
于京師曲池營第林。
造日嚴寺。
降禮延請永使住之。
由是朝貴明哲數增臨谒。
披會玄旨屢發信心。
然而東夏所貴。
文頌為先。
中天師表。
梵音為本。
琮乃專尋教典。
日誦萬言。
故大品法華維摩楞伽攝論十地等。
皆親傳梵書受持誦讀。
每日闇閱要周乃止。
仁壽初年。
敕令送舍利于荊州。
時漢王諒。
于所治城。
隔内造寺。
仍置寶塔。
今所謂開義寺是也。
琮初至塔所。
累日雲霧晦合。
及至下晨。
時正當午。
雲開日耀天地清朗。
便下舍利痤而藏之。
又感瑞雲夾日五色相間。
仁壽末歲。
又敕送舍利于複州方樂寺。
今名龍蓋寺也。
本基荒毀南齊初立。
周廢頹滅才有餘址。
而處所顯敞堪置靈塔。
令人治翦。
忽覺頭上癢悶。
因檢發中。
獲舍利一粒。
形如黍米光色鮮發。
兩斧試之。
上下俱陷而舍利不損。
頻更椎打。
光色逾盛。
掘深七尺又獲塼藏。
銅銀諸合香泥宛然。
但見清水滿合。
其底蹤迹似有舍利。
尋覓不見。
方知發中所獲。
乃是銀合所盛。
又覓石造函。
遍求不獲乃于竟陵縣界感得一石。
磨治既了忽變為玉。
五色光潤内徹照見旁人。
又于石中現衆色象。
引石向塔。
又感一鵝飛至函所。
自然馴狎。
随石去住初無相離。
雖見同群了無顧眄。
逐去還來。
首尾十日恒在輿所。
有人将至餘處。
便即鳴叫飛翔踰院而入。
及至埋訖便獨守塔繞旋而已。
又感塔所前池有諸魚鼈并舉頭出水北望舍利。
琮便為說法。
竟日方隐。
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間自然湧溢。
埋後乃止。
四月八日雲滿上空。
正午将下收雲并盡。
惟餘塔上團圓如蓋。
五色間錯映發日輪。
至藏舍利其雲乃散。
琮欣感嘉瑞。
以狀奏聞。
帝大悅錄以為記。
藏諸秘閣。
仁壽二年下敕更令撰衆經目錄。
乃分為五例。
謂單譯重翻别生疑僞。
随卷有位。
帝世盛行。
尋又下敕。
令撰西域傳。
素所暗練周鏡目前。
分異訛錯深有征舉。
故京壤名達。
多尋正焉。
有王舍城沙門。
遠來谒帝。
事如後傳将還本國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祥瑞錄。
敕又令琮翻隋為梵。
合成十卷。
賜諸西域。
琮以洽聞博達素所關心。
文章騰翥京辇推尚。
凡所新譯諸經。
及見講解大智釋論等。
并為之序引。
又着沙門名義論别集五卷。
并詞理清簡。
後學師欽。
大業二年。
東都新治。
與諸沙門詣阙朝賀。
特被召入内禁。
叙故累宵談述治體呈示文頌。
其為時主見知如此。
因即下敕。
于洛陽上林園。
立翻經館以處之。
供給事隆倍逾關輔。
新平林邑所獲佛經。
合五百六十四夾。
一千三百五十餘部。
并昆侖書。
多梨樹葉。
有敕送館。
付琮披覽。
并使編叙目錄。
以次漸翻。
乃撰為五卷。
分為七例。
所謂經律贊論方字雜書七也。
必用隋言以譯之。
則成二千二百餘卷。
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缵天竺記。
文義詳洽條貫有儀。
凡前後譯經。
合二十三部。
一百許卷。
制序述事備于經首。
素患虛冷發痢無時。
因卒于館。
春秋五十有四。
即大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
俗緣哀悼歸葬柏人。
初大漸之晨。
形羸神爽。
問弟子曰。
齋時至未。
對曰未也。
還瞑目而卧。
如此再三。
乃回身引頸向門視日曰。
齋時已至。
吾其去矣。
索水盥手焚香。
迎彌勒畫像。
合掌谛觀。
開目閉目乃經三四。
如入禅定奄爾而終。
持纩屬之方知已絕。
且琮神慧夙成。
彰于孩稚。
奉信貞恪松梓其心。
本師五台山沙門道最。
最亦風采标映。
故琮不墜其門。
凡所遊習澹然獨靜。
雖經物忤曾無言及。
抑道從俗。
敕附文館。
屢逢光價能無會情。
斯乃立操虛宗。
遊情靡測。
講誦相沿初未休舍。
會夢入地獄。
頗見苦緣。
由念經佛等名。
蒙得解脫。
送往山樓之上。
尋又曆觀諸獄。
備睹同講名僧。
五苦加之。
具言其狀。
為說十善。
良久方覺。
至後數年更夢前事。
由稱佛菩薩名。
又蒙放免。
高祖具聞。
敕琮錄出賜諸道俗永為警誡。
自爾專思罪累。
屏絕人事。
息意言筌行方等忏。
供給貧病。
晚以所誦梵經四千餘偈十三萬言。
七日一遍用為常業。
然琮久參傳譯。
妙體梵文。
此土群師皆宗鳥迹。
至于音字诂訓。
罕得相符。
乃着辯正論。
以垂翻譯之式。
其詞曰。
彌天釋道安每稱。
譯胡為秦。
有五失本三不易也。
一者胡言盡倒而使從秦。
一失本也。
二者胡經尚質。
秦人好文。
傳可衆心非文不合。
二失本也。
三者胡經委悉。
至于歎詠丁甯反覆。
或三或四不嫌其繁。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義說。
正似亂詞。
尋檢向語文無以異。
或一千或五
戒本萬言誦試兼了。
自爾專習律檢。
進讨行科。
及周武平齊。
尋蒙延入。
共談玄藉深會帝心。
敕預通道觀學士。
時年二十有一。
與宇文恺等周代朝賢。
以大易老莊陪侍講論。
江便外假俗衣。
内持法服。
更名彥琮。
武帝自缵道書号無上秘要。
于時預沾綸綜。
特蒙收采至宣帝在位。
每醮必累日通宵。
談論之際因潤以正法。
時漸融泰頗懷嘉賞授禮部等官并不就。
與朝士王邵辛德源陸開明唐怡等。
情同琴瑟。
号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
隋文作相。
佛法稍興。
便為諸賢講釋般若。
大定元年正月。
沙門昙延等。
同舉奏度方蒙落發。
時年二十有五。
至其年二月十三日。
高祖受禅改号開皇。
即位講筵四時相續。
長安道俗鹹拜其塵。
因即通會佛理。
邪正沾濡。
沐道者萬計。
又與陸彥師薛道衡劉善經孫萬壽等一代文宗。
着内典文會集。
又為諸沙門撰唱導法。
皆改正舊體。
繁簡相半。
即現傳習祖而行之。
開皇三年。
隋高祖幸道壇。
見畫老子化胡象。
大生怪異。
敕集諸沙門道士。
共論其本。
又敕朝秀蘇威楊素何妥張賓等。
有參玄理者。
詳計奏聞。
時琮預在此筵當掌言務。
試舉大綱未及指核。
道士自伏陳其矯詐。
因作辯教論。
明道教妖妄者。
有二十五條。
詞理援據宰輔褒賞。
其年西域經至。
即敕翻譯。
既副生願欣至泰然。
從駕東巡旋途并部。
時炀帝在蕃任總河北。
承風請谒延入高第。
親論往還允惬懸伫。
即令住内堂。
講金光明勝鬘般若等經。
又奉别教撰修文疏。
契旨卓陳足為稱首。
又教住大興國寺。
爾後王之新詠舊叙恒令和之。
又遣箫懿諸葛穎等群賢。
疊往參問。
談對名理宗師有歸。
隋秦王後作鎮太原。
又蒙延入安居内第。
叙問殷笃。
琮别夜寐夢見黃色大人身長三丈。
手執頗梨碗授雲。
碗内是酒。
琮于夢中跪受之曰。
蒙賜寶器。
非常荷恩。
但以酒本律禁。
未敢辄飲。
寤已莫知其由。
及後王躬造觀音畫像張設内第。
身量所執宛同前夢。
于是私慰素抱。
悲慶交并。
至十二年。
敕召入京。
複掌翻譯。
住大興善。
厚供頻仍。
時文帝禦寓盛弘三寶。
每設大齋皆陳忏悔。
帝親執香爐。
琮為宣導。
暢引國情恢張皇覽。
禦必動容竦顧。
欣其曲盡深衷。
其言誠感達如此類也。
炀帝時為晉王。
于京師曲池營第林。
造日嚴寺。
降禮延請永使住之。
由是朝貴明哲數增臨谒。
披會玄旨屢發信心。
然而東夏所貴。
文頌為先。
中天師表。
梵音為本。
琮乃專尋教典。
日誦萬言。
故大品法華維摩楞伽攝論十地等。
皆親傳梵書受持誦讀。
每日闇閱要周乃止。
仁壽初年。
敕令送舍利于荊州。
時漢王諒。
于所治城。
隔内造寺。
仍置寶塔。
今所謂開義寺是也。
琮初至塔所。
累日雲霧晦合。
及至下晨。
時正當午。
雲開日耀天地清朗。
便下舍利痤而藏之。
又感瑞雲夾日五色相間。
仁壽末歲。
又敕送舍利于複州方樂寺。
今名龍蓋寺也。
本基荒毀南齊初立。
周廢頹滅才有餘址。
而處所顯敞堪置靈塔。
令人治翦。
忽覺頭上癢悶。
因檢發中。
獲舍利一粒。
形如黍米光色鮮發。
兩斧試之。
上下俱陷而舍利不損。
頻更椎打。
光色逾盛。
掘深七尺又獲塼藏。
銅銀諸合香泥宛然。
但見清水滿合。
其底蹤迹似有舍利。
尋覓不見。
方知發中所獲。
乃是銀合所盛。
又覓石造函。
遍求不獲乃于竟陵縣界感得一石。
磨治既了忽變為玉。
五色光潤内徹照見旁人。
又于石中現衆色象。
引石向塔。
又感一鵝飛至函所。
自然馴狎。
随石去住初無相離。
雖見同群了無顧眄。
逐去還來。
首尾十日恒在輿所。
有人将至餘處。
便即鳴叫飛翔踰院而入。
及至埋訖便獨守塔繞旋而已。
又感塔所前池有諸魚鼈并舉頭出水北望舍利。
琮便為說法。
竟日方隐。
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間自然湧溢。
埋後乃止。
四月八日雲滿上空。
正午将下收雲并盡。
惟餘塔上團圓如蓋。
五色間錯映發日輪。
至藏舍利其雲乃散。
琮欣感嘉瑞。
以狀奏聞。
帝大悅錄以為記。
藏諸秘閣。
仁壽二年下敕更令撰衆經目錄。
乃分為五例。
謂單譯重翻别生疑僞。
随卷有位。
帝世盛行。
尋又下敕。
令撰西域傳。
素所暗練周鏡目前。
分異訛錯深有征舉。
故京壤名達。
多尋正焉。
有王舍城沙門。
遠來谒帝。
事如後傳将還本國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祥瑞錄。
敕又令琮翻隋為梵。
合成十卷。
賜諸西域。
琮以洽聞博達素所關心。
文章騰翥京辇推尚。
凡所新譯諸經。
及見講解大智釋論等。
并為之序引。
又着沙門名義論别集五卷。
并詞理清簡。
後學師欽。
大業二年。
東都新治。
與諸沙門詣阙朝賀。
特被召入内禁。
叙故累宵談述治體呈示文頌。
其為時主見知如此。
因即下敕。
于洛陽上林園。
立翻經館以處之。
供給事隆倍逾關輔。
新平林邑所獲佛經。
合五百六十四夾。
一千三百五十餘部。
并昆侖書。
多梨樹葉。
有敕送館。
付琮披覽。
并使編叙目錄。
以次漸翻。
乃撰為五卷。
分為七例。
所謂經律贊論方字雜書七也。
必用隋言以譯之。
則成二千二百餘卷。
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缵天竺記。
文義詳洽條貫有儀。
凡前後譯經。
合二十三部。
一百許卷。
制序述事備于經首。
素患虛冷發痢無時。
因卒于館。
春秋五十有四。
即大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
俗緣哀悼歸葬柏人。
初大漸之晨。
形羸神爽。
問弟子曰。
齋時至未。
對曰未也。
還瞑目而卧。
如此再三。
乃回身引頸向門視日曰。
齋時已至。
吾其去矣。
索水盥手焚香。
迎彌勒畫像。
合掌谛觀。
開目閉目乃經三四。
如入禅定奄爾而終。
持纩屬之方知已絕。
且琮神慧夙成。
彰于孩稚。
奉信貞恪松梓其心。
本師五台山沙門道最。
最亦風采标映。
故琮不墜其門。
凡所遊習澹然獨靜。
雖經物忤曾無言及。
抑道從俗。
敕附文館。
屢逢光價能無會情。
斯乃立操虛宗。
遊情靡測。
講誦相沿初未休舍。
會夢入地獄。
頗見苦緣。
由念經佛等名。
蒙得解脫。
送往山樓之上。
尋又曆觀諸獄。
備睹同講名僧。
五苦加之。
具言其狀。
為說十善。
良久方覺。
至後數年更夢前事。
由稱佛菩薩名。
又蒙放免。
高祖具聞。
敕琮錄出賜諸道俗永為警誡。
自爾專思罪累。
屏絕人事。
息意言筌行方等忏。
供給貧病。
晚以所誦梵經四千餘偈十三萬言。
七日一遍用為常業。
然琮久參傳譯。
妙體梵文。
此土群師皆宗鳥迹。
至于音字诂訓。
罕得相符。
乃着辯正論。
以垂翻譯之式。
其詞曰。
彌天釋道安每稱。
譯胡為秦。
有五失本三不易也。
一者胡言盡倒而使從秦。
一失本也。
二者胡經尚質。
秦人好文。
傳可衆心非文不合。
二失本也。
三者胡經委悉。
至于歎詠丁甯反覆。
或三或四不嫌其繁。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義說。
正似亂詞。
尋檢向語文無以異。
或一千或五